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0)

1. 傷寒

庚辰年,少司馬楊夫人傷寒,誤服附子藥一鍾,即時咽喉赤腫,急邀薛治。薛謂仲景先生云:《傷寒論》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何況附子乎?辭不治,是日果死。

辛卯年,一吏傷寒,誤用附子藥一鍾,發躁,奔走跌死。夫盛暑之際,附子、桂、姜三藥並用,連進三四劑而無事。嚴冬時候,三藥單用一味,止進一劑者恰死。可見羅謙甫先生舍時從症,權宜用藥之功。

吳洋治汪伯至從嫂病。眾醫術窮,洋始至,目家人曰:易治爾,第以寒水飲之。其黨謂:病者三日不食,奈何與水?洋曰:傷寒陽明熱甚,恃藥將不遑,即投所宜,勿藥可也。乃督汲者陳榻,先以一杯飲之,病者爽然,遂盡一斗,病良已,乃進人參白虎湯而平。(《太函集》。)

吳橋治表侄方輅。自浙病傷寒,諸醫不效。歸途挾寒,數日熱不退,耳稍聾,體倦心煩。醫卒投以補劑,漸至昏瞀絕食,循衣摸床。已治木,且延橋至,六脈弦緊而數。病由傷寒未解,而復感寒,幸而年力方強,非汗不愈,尋以麻黃石膏湯進,得汗而解。(同上。)

陳孟杼尊公,戊午六月,自山東邸中受寒,淹淹未已。至次年二月,忽小腹與腰急痛,令人緊挽外腎,稍松便欲死。盧用羌活、黃柏、茯苓、肉桂等劑,令刮委中穴,痛止足軟。至五月,天熱身發紫斑,有汗至足而始健。此是小腸腑病,經曰:小腸病者,腰脊控睪而痛。以羌活入太陽小腸,故痛隨愈。

然身猶未健者,以未盡本病之因,故待時而暢耳。病自六月,傷寒太陽有所未盡,故入腑而痛作。久病氣衰,雖補未達其因,原以寒邪鬱火,故需夏時則火力全,而血脈之邪始去。所以斑出足汗,百骸暢美者,寒得淨盡而火遂融通也。

金鑑春月病溫,(以其發於春月,故喻氏指名溫病,其實乃傷寒也。若系溫病,斷無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理。)誤治二旬,釀成極重死症。壯熱不退,譫語無倫,皮膚黏澀,胸膛板結,舌卷唇焦,身蜷足冷,二便略通,半渴不渴,面上一團黑滯。喻視之曰:此症與兩感傷寒無異,但兩感證日傳二經,三日傳經已盡則死。

不死者,三日又傳,一周定死矣。(傷寒亦有不傳者,此語未的。)此春溫症不傳經,(春溫亦有逆傳順傳之證。)故雖邪氣留連不退,亦必多延幾日,待元氣竭絕乃死。觀其陰症陽症,混合一區,與兩感證病情符合,當即以仲景表裡二方為治。於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,兩解其在表陰陽之邪,果透汗而熱退。

再以附子瀉心湯,兩解其在裡陰陽之邪,即胸中柔活,人事明瞭,諸症俱退,以後竟不需藥而愈。

張令施之弟傷寒壞症,兩腰僂廢,徹夜痛叫。喻診之,脈亦平順無患,而痛則大減。喻曰:此症之可以轉移處,全在痛如刀刺,尚有邪正互爭之象。若全然不痛,則邪正混為一家,相安於無事矣。夫熱邪深入兩腰,血脈久閉,不能復出,止有攻散一法。而邪入既久,正氣全虛,攻之必不應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庚辰年,少司馬楊夫人患傷寒,錯誤服用附子藥一劑,立即咽喉腫痛,緊急找薛某治療。薛某向仲景先生提及此事,說《傷寒論》中記載桂枝服用後如果陽氣過盛會致死,何況是附子呢?因此拒絕治療,當天楊夫人果然去世。

辛卯年,一位官吏患傷寒,錯誤服用附子藥一劑,出現煩躁不安,奔走後跌倒身亡。盛夏時節,同時服用附子、桂枝、生薑三種藥物,連續服用三四劑都沒有問題;但在嚴冬,單獨服用其中一種藥物,只服用一劑就可能致死。由此可見羅謙甫先生根據時間和病情,靈活運用藥物的高明之處。

吳洋醫生治療汪伯至的嫂子。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,吳洋醫生到達後,對家屬說:很容易治,只需用冷水給她喝。家屬反駁說:病人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,怎麼還能喝水?吳洋醫生說:傷寒陽明熱盛,依靠藥物可能來不及了,直接採用最適合的治療方法,不用藥也可以。於是立即讓人打水,先給病人喝一杯,病人頓時感到清爽,接著喝了一斗水,病情好轉,然後再服用人參白虎湯,病情痊癒。(出自《太函集》)

吳橋醫生治療他的表侄方輅。方輅從浙江回來,患傷寒,其他醫生都無效。回家途中又受寒,幾天高燒不退,耳朵略微發聾,身體疲倦,心煩意亂。醫生錯誤地使用補藥,方輅病情逐漸加重,神志不清,不吃不喝,摸著衣服和床鋪。情況危急,於是請吳橋醫生來診治,檢查脈象,發現脈搏弦緊而數。病情是由於傷寒未愈又再次受寒導致,幸好方輅年紀輕,身體強壯,必須要發汗才能痊癒,於是用麻黃石膏湯,讓他發汗,病情得以好轉。(出自同上)

陳孟杼的父親,戊午年六月,在山東的官邸受寒,病情反覆未愈。到第二年二月,突然小腹和腰部劇烈疼痛,痛得讓人不得不緊抓著外生殖器,稍一鬆開就痛得快死了。盧醫生用羌活、黃柏、茯苓、肉桂等藥物,並在委中穴刮痧,疼痛停止,腳也軟了。到五月,天氣炎熱,身上出現紫斑,出汗後才感覺身體舒服。這是小腸疾病,經書上說:「小腸有病,腰脊會牽連到睾丸而疼痛。」羌活入太陽小腸經,所以疼痛隨之痊癒。

然而身體還未完全康復,是因為病根未除,所以需要等待時機慢慢恢復。疾病從六月開始,太陽經的傷寒邪氣未完全清除,所以侵入腑臟而疼痛。久病體虛,雖然補益,但沒有觸及病因,因為寒邪和鬱火並存,所以必須等到夏天陽氣充足,才能將血脈中的邪氣清除。因此紫斑消失,出汗後百骸舒暢,是因為寒邪完全清除,陽氣才能通暢。

金鑑先生春天患溫病(因為發生在春天,喻氏醫生認為是溫病,其實是傷寒。如果是溫病,絕不會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),錯誤治療二十天,病情危重,幾乎危及生命。高燒不退,胡言亂語,皮膚黏膩,胸部板結,舌頭卷縮,嘴唇焦乾,身體蜷縮,腳冷,大小便略通,時而口渴時而不渴,臉上呈現一片黑色瘀滯。喻醫生診斷後說:這種病情與傷寒兩感證相似,但兩感證每天傳播到兩條經脈,三天傳遍經脈就死了。

不死的話,三天又傳播,一周內一定會死。(傷寒也有不傳播的,這句話不是絕對的。)這種春溫症不傳播經脈(春溫也有逆傳順傳的證候),所以雖然邪氣滯留不退,也會多延誤幾天,等到元氣耗盡才會死亡。觀察其陰陽症狀混合在一起,與兩感證病情相符,於是立即用仲景的表裡兩方治療。於是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療表層陰陽的邪氣,果然發汗退熱。

然後用附子瀉心湯,治療裡層陰陽的邪氣,胸部舒暢,神志清醒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以後竟然不用藥就痊癒了。

張令施的弟弟患傷寒,病情嚴重,腰部彎曲,疼痛難忍,整夜痛叫。喻醫生診斷,脈象平順,沒有問題,但疼痛卻很劇烈。喻醫生說:這種病情可以轉移的地方,就在於疼痛如刀割一樣,還有邪正相爭的現象。如果完全不痛了,那麼邪正混雜在一起,相安無事了。熱邪深入腰部,血脈長期阻塞,不能排出,只有攻散的方法。但邪氣侵入已久,正氣虛弱,攻邪一定不會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