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7)

1. 內傷

再以歸、芍、生地、連翹、地榆煎湯,揉洗肚腹,大便通潤。調理百餘日而安。

陸祖愚治本府添設曾向緣,中氣不足,宜服參、耆。一日,午飯未幾,啖楊梅過多,便胸中不快,身熱頭眩,吐痰口渴,不思飲食,三日不更衣。或用楂、枳、芩、連、厚朴、二陳之類,三四劑,大便一次,去燥矢數枚,而症如故。又用歸、芍、知、麥、楂、芩,而腹滿作嘔。

脈之,左三部浮微而弱,右三部浮大虛數。曰:脾胃虛弱,氣不能運,故胸膈不舒,並有積滯也。況素不能服苦寒,豈可用芩、連之類?經云但治其虛,安問其餘。乃六君子湯加白豆仁、煨薑、大棗,二劑症頓減。再與補中益氣湯數劑,遂霍然。

一人憂思不已,飲食失節傷脾,面色黧黑,環口尤甚,心懸如飢,又不欲食,呼吸短促,曰:此脾氣受傷也。憂思不已,則脾滯而不行;飲食失節,則脾氣耗而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也。經曰:陽明症衰,面始焦,故知陽之氣不足也。遂以參、耆、白芍、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蒼朮、甘草、薑、棗助陽明生髮之氣而愈。

朱丹溪治一人,因勞倦發熱,醫以小柴胡湯、黃連解毒湯、(芩、連、梔、柏。)白虎湯等劑,反加痰氣上湧,狂言,目不識人,目赤上視,身如烈火,六脈洪數七八至,按之豁然,左略弦而芤。此因中氣不足,內傷寒涼之物,致內傷發熱,又與苦寒藥太多,為陰盛格陽之症。與補中益氣湯加薑、附、大棗,二劑而愈。

陳三農治一友,飲食不均,遠行勞倦,發熱煩悶,症類傷寒,醫禁食不與。診之,言語輕微,手背不熱,六脈數而軟,此真氣不足,非有外邪也。力勉其進粥,乃與甘溫大補之劑,恪服數日,熱退而安。

陳三農治夏夫人,年已八旬,憂思不已,偶因暑浴,遂患發熱頭痛。醫者以為傷寒,禁其食,而肆行解散。越三日氣高而喘,汗出如洗,昏冒發厥。診其脈,大而無力,乃為之辨曰:外感發熱,手背加甚;內傷發熱,手心為甚。外感頭痛,常痛不休;內傷頭痛,時作時止。(辨內傷外感要訣,宜熟玩。

)今頭痛時休,而手背不熱,是為虛也。遂用參、耆各五錢,白朮、半夏各二錢,橘紅一錢,甘草六錢,一劑減半,後倍參、術而痊。

一人年近四旬,發潮熱,口乾,喜飲冷水,或以涼藥,服之罔效。四五日,渾身沉重,不能動止,四肢強直,耳聾,譫言妄語,眼開不省人事,六脈浮大無力。此氣血虧損之極,以十全大補湯去白芍、地黃,加熟附子一服,鼾睡痰響,或謂服參、耆、肉桂、附子之誤。曰:此藥病交攻,不必憂疑。

又進一服,過一時許,即能轉身動止。次日,連進數劑,則諸病潛瘳矣,此從脈不從症之治也。

李時珍治一人,素飲酒,因寒月哭母受冷,遂病寒中,食無姜蒜不能一啜。至夏酷暑,又多飲水,兼懷怫鬱,因病右腰一點脹痛,牽引右脅,上至胸口,則必欲臥。發則大便裡急後重,頻欲登圊,小便長而數。或吞酸,或吐水,或作瀉,或陽痿,或厥逆,或得酒少止,或得熱少止。

白話文:

內傷

以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、連翹、地榆煎煮成湯,用來揉洗腹部,使大便通暢。經過一百多天的調理後,病情痊癒。

陸祖愚治療一位府中添設的曾向緣,他中氣不足,應該服用人參、黃耆。某日午飯後不久,吃了太多楊梅,便覺得胸中不快,身體發熱頭暈,吐痰口渴,不想吃東西,三天都不換衣服。曾試用山楂、枳實、黃芩、連翹、厚朴、二陳湯等類藥物,服用了三四劑,大便一次,排出幾枚燥屎,但症狀依然如故。又用當歸、芍藥、知母、麥冬、山楂、黃芩,反而導致腹脹嘔吐。

診脈後發現,左三部脈浮弱,右三部脈浮大虛數。診斷為脾胃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胸膈不舒,並且有積滯。況且他平時不能服用苦寒藥物,怎麼可以用黃芩、連翹之類的藥物呢?經典醫書說,只要治其虛證,何必考慮其他。於是處方六君子湯加白扁豆、煨薑、大棗,服用了兩劑,症狀明顯減輕。之後再服用幾劑補中益氣湯,病情就完全好了。

有一人因為憂思過度,飲食不節傷了脾胃,面色黧黑,尤其是嘴唇周圍更甚,感覺心慌像飢餓一樣,也不想吃東西,呼吸短促。診斷為脾氣受損。憂思過度,則脾氣鬱滯不能運行;飲食不節,則脾氣耗損不足,陰氣上逆犯陽。經典醫書說:「陽明症衰,面色始焦」,所以知道是陽氣不足。於是處方人參、黃耆、白芍藥、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蒼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以助陽明之氣,最終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一人,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,醫生用小柴胡湯、黃連解毒湯(黃芩、連翹、梔子、柏子仁)、白虎湯等藥物治療,反而加重了痰氣上湧,病人胡言亂語,不認識人,眼睛發紅上視,身體像著火一樣,六脈洪數,七八次/分,按之豁然有力,左脈略弦而虛。這是因為中氣不足,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內傷發熱,又服用過多苦寒藥物,導致陰盛格陽。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加生薑、附子、大棗,服用了兩劑,病就好了。

陳三農治療一位朋友,飲食不規律,遠行勞累,發熱煩悶,症狀類似傷寒,醫生禁止他進食。診脈後,發現病人說話聲音輕微,手背不熱,六脈數而軟弱,這是真氣不足,而非外感邪氣。於是強行勸他吃粥,並給他服用甘溫大補的藥物,連續服用幾天,熱退而安。

陳三農治療一位夏夫人,八十多歲,憂思過度,偶然因為暑天沐浴,便患上發熱頭痛。醫生認為是傷寒,禁止她進食,並使用發散的藥物治療。三天後,病人氣喘吁吁,汗出如洗,昏迷抽搐。診脈後發現脈大而無力,於是分析說:外感發熱,手背會更熱;內傷發熱,手心會更熱。外感頭痛,通常持續疼痛;內傷頭痛,時作時止。(辨別內傷外感的重要訣竅,應該仔細研讀。)現在頭痛時作時止,手背又不熱,這是虛證。於是處方人參、黃耆各五錢,白朮、半夏各二錢,橘紅一錢,甘草六錢,一劑減半,之後加倍人參、白朮,最終痊癒。

一人年近四十,發熱潮紅,口乾,喜歡喝冷水,曾服用涼藥,但無效。四五天後,全身沉重,不能動彈,四肢僵硬,耳聾,胡言亂語,眼睛睜著卻神志不清,六脈浮大而無力。這是氣血虧損到極點,於是處方十全大補湯去白芍藥、生地黃,加熟附子一劑,病人鼾睡,痰聲漉漉,有人說服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是錯誤的。醫生說:這是藥物與疾病相互攻伐,不必憂慮。

又服用一劑,過了一會兒,就能翻身活動了。第二天,連續服用幾劑,諸病都好了,這是根據脈象治病,而不拘泥於症狀的治療方法。

李時珍治療一人,平時嗜酒,因為寒冬哭泣母親受寒,於是患上傷寒,不吃薑蒜就無法進食。到了酷暑盛夏,又喝了很多水,並且鬱鬱寡歡,因此患病,右腰部一點脹痛,牽引到右脅,上至胸口,就一定要躺下。發病時大便裡急後重,頻頻想上廁所,小便量多而次數頻繁。有時吞酸水,有時吐水,有時腹瀉,有時陽痿,有時厥逆,有時喝一點酒症狀減輕,有時稍微保暖症狀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