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20)
卷十 (20)
1. 內傷
裴兆期曰:凡人偶得潮熱往來之候,未可遽執為外感風寒,輒服發表之藥。蓋其間亦或有元氣內損而然者,一或少瘥,則陰症立至,多死少生矣。吾鄉一高年紳,只一子,年三十餘,素恃形氣強偉,不知節慎。六月間,因母壽,連日宴客,應酬勞倦,遂發往來潮熱。渠宿與一醫相善,即邀以治之。
值醫他往,其徒代為之視,輒投以羌活、紫蘇、防風等藥。一劑後,汗大出不止,乃求治於余,六脈已細數無倫矣。舉方用人參、黃耆各五錢,桂、附各二錢,當歸三錢,浮小麥一撮,令急煎服。藥劑甫煎成,而所善之醫適至,亦認為外感,傾棄予藥,仍以前藥表之,汗更大出,深夜而斃。須知膏粱子弟,外強中乾,不可見其氣強形偉,而遂視之為大椿也。
萬密齋治董氏子,年十七,病請治。診其脈浮大無力。問其症,無惡寒頭痛,但身熱口渴,四肢倦怠。曰:似白虎症而脈虛,乃飢渴勞力得之。黃耆炙、當歸酒洗各一兩,作湯服之而愈。
陳正夫,萬之母舅也。病三日後,胸中痞脹,小便少,大便不通。萬聞,往問疾。時近城一醫,欲以大柴胡湯下之。察脈症不可下,內傷中氣不運,故上竅閉而下氣不通也。丹溪云: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,則大便潤而小便長。與之一服而安。
龔子才治劉太府,因勞役太過,發熱憎寒,頭疼身痛,口乾發渴,嘔噁心煩。或以羌活湯,或以藿香正氣散,愈甚。手足無處著落,心慌神亂,坐臥不安,湯水不入,聞藥亦吐。(皆由風燥之劑鼓動其火而然。)診之,六脈洪數,氣口緊盛,此內傷元氣也。以補中益氣加遠志、棗仁、竹茹、麥冬,一劑即熟睡,再進一服全安。
陳三農治一老人,患頭痛惡寒,骨節疼痛,無汗譫語,自服參蘇飲取汗,脈洪數而左甚。此胃虛作勞,陽明雖受邪氣,不可攻擊,當補其虛,俟胃氣充足,必自汗而解。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陳皮、炙草,加熟附子,四五劑,諸症雖減,但口乾,熱未退。遂去附子,加白芍,漸思食,汗出而安。
陸養愚治叢邑宰,煩勞忿怒,飲食不思,已數月矣。初春,患左脅痛,不能向左眠,又感冒,遂咳嗽喘促,汗出惡風,嘔惡飲冷,胸脘痞塞,煩躁泄瀉,耳鳴,手指肉瞤,振搖不已。脈之,兩寸微浮而澀,關尺微虛不固,曰:凡靠左不得眠者肝脹,靠右不得眠者肺脹,及咳嗽、自汗、喘促、下泄,俱難治。況澀脈見於春時,金來剋木,亦可畏。
幸神氣尚未乏,兩寸帶浮,尚有微陽,小便稠黃猶長,面色焦黑,而微有黃氣,猶可療也。仲景云:脈虛微弱下無陽。又云:微虛相搏,乃為短氣。又云:微浮,傷客熱。東垣云:陰先亡,陽欲得去,乃見熱壅口鼻,謂之假熱之症。此蓋得之七情傷陰,煩勞傷陽,風寒乘虛入客,胸膈痞塞。
白話文:
內傷
凡人偶爾出現潮熱往來的情況,不能立刻就認為是外感風寒,而馬上服用發汗的藥物。因為有些情況是元氣受損造成的,如果稍稍好轉,陰虛的症狀就會立刻出現,多半是死少活多。我鄉里一位年長的地主,只有一個兒子,三十多歲,一向自恃體格強壯,不懂得保養。六月間,因為母親生日,連日宴請賓客,應酬勞累,就發作了潮熱往來的症狀。他平時與一位醫生關係很好,於是請他來治療。
恰巧這位醫生外出,他的徒弟代替診治,就給他用了羌活、紫蘇、防風等藥。一劑藥後,汗出得很多,停不住,於是來找我治療,六脈已經細弱紊亂了。我用人參、黃耆各五錢,桂枝、附子各二錢,當歸三錢,浮小麥少許,讓他趕緊煎服。藥才煎好,那位熟識的醫生剛好回來,也認為是外感風寒,就把我的藥倒掉,還是用之前的藥發汗,汗出得更多,當晚就死了。要知道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,外表強壯,內裡虛弱,不能因為他們氣色好、體格壯,就認為他們身體很強壯。
萬密齋治療董家的兒子,十七歲,請我診治。診脈發現脈象浮大無力。詢問病情,沒有惡寒頭痛,只是身體發熱口渴,四肢倦怠。我說:這像是白虎湯證,但是脈象虛弱,這是勞累飢渴造成的。我用炙黃耆、酒洗當歸各一兩,煎湯服用,就痊癒了。
陳正夫,是萬密齋的舅舅。生病三天後,胸中痞脹,小便少,大便不通。萬密齋聽說後,去探望病情。當時城裡一位醫生,想用大柴胡湯瀉下。我觀察脈症後認為不能瀉下,這是內傷,中氣運行不暢,所以上焦閉塞,下焦不通。丹溪先生說: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,就能使大便通暢,小便增多。我給他用了一劑藥,就好了。
龔子才治療劉太府,因為勞累過度,發熱畏寒,頭痛身痛,口乾發渴,嘔吐噁心煩躁。曾用羌活湯,也用藿香正氣散,病情反而加重。手腳沒有著力點,心慌意亂,坐臥不安,喝不下水,聞到藥味就想吐。(都是因為風燥的藥物助長了體內虛火)。診脈發現六脈洪數,氣口緊盛,這是內傷元氣。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遠志、棗仁、竹茹、麥冬,一劑藥後就睡著了,再服一劑就完全好了。
陳三農治療一位老人,患頭痛惡寒,骨節疼痛,無汗神志不清,自己服用參蘇飲發汗,脈象洪數,左側更甚。這是胃虛勞累所致,雖然陽明經受邪氣侵犯,但不能攻邪,應該補虛,等到胃氣充足,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。我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,加上熟附子,四五劑藥後,諸症雖然減輕,但是口乾,熱症未退。於是去掉附子,加白芍藥,漸漸想吃東西,出汗後就痊癒了。
陸養愚治療叢邑的縣令,煩惱勞累,怒氣沖沖,飲食不思,已經好幾個月了。初春時,患左脅痛,不能向左邊睡覺,又感冒了,於是咳嗽氣喘,汗出惡風,嘔吐想喝冷飲,胸脘痞塞,煩躁腹瀉,耳鳴,手指肌肉抽搐,不停地顫抖。診脈發現寸脈微微浮澀,關、尺脈微微虛弱不固,我說:凡是靠左睡不著是肝脹,靠右睡不著是肺脹,以及咳嗽、自汗、氣喘、腹瀉,都很難治療。況且澀脈出現在春天,金克木,也很危險。
幸好神氣還沒有衰竭,寸脈略帶浮象,還有微弱的陽氣,小便濃黃仍然很多,面色焦黑,略帶黃色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仲景先生說:脈虛弱無力,下焦無陽。又說:微微虛弱相搏,就是短氣。又說:微微浮脈,是受客邪熱侵犯。東垣先生說:陰氣先衰亡,陽氣想要發散,就會出現熱邪壅塞口鼻,叫做假熱症。這大概是由於七情傷陰,煩勞傷陽,風寒乘虛而入,導致胸膈痞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