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19)
卷十 (19)
1. 鬱症
右寸肺與大腸屬金,脈宜短澀而浮。茲診得沉滯而大,按三五至或十數至一結,結乃積深,沉則氣滯,此正肺受火邪,氣鬱不行也。病當胸膈不利,或時悶痛,右肋脹滿,飲食不進,大腸鳴泄等症為驗。右關脾胃屬土,脈宜緩而大,此部雖無力,猶不失其本體。右尺三焦命門屬相火,亦宜沉靜,不宜浮大。
此部浮取三焦脈,浮而無力,侵上脾胃,是君火鬱於下,而相火升於上,侮其金也,病主氣滿胸膈𩞄雜,飲食不利等症為驗。詳六部脈症,惟左尺得體,腎為壽元,根本尚固。右關脾土為木所侮,雖是少力,然來去緩大而不弦。此五臟之源,生氣有存,無足慮也。病症多端,要之不過氣鬱而已。
丹溪云:氣有餘便是火。火鬱則發之,先投以和中暢衛湯,用蘇梗、桔梗開提其氣,香附、撫芎、蒼朮、神麯解散其鬱,貝母化其鬱痰,砂仁快其滯氣。鬱氣散則金體堅,木平水王,何慮相火不降耶?若夫木當夏月,成功者退,雖王不必專治。服三劑而肺脈浮起,胸次豁然,諸症頓減。
繼以清中實表,固其腠理,月信大行,久積盡去,表裡皆空。用補陰固真之劑,並紫河車丸,日進一服,月餘全愈。
白話文:
鬱症
患者右寸脈(肺和大腸)應短澀而浮,但診斷卻是沉滯且大,按壓時三到五下或十幾下出現一處結滯,此結滯代表積聚已深,沉滯則氣機阻滯,這是肺受火邪,氣機鬱結不通。病人會出現胸膈不舒,有時悶痛,右肋脹滿,食慾不振,大腸鳴瀉等症狀。右關脈(脾胃)應緩而大,雖然此脈無力,但仍保有其本質。右尺脈(三焦和命門)應沉靜,不應浮大,但此處脈象浮取,浮而無力,影響到脾胃,說明君火(心火)鬱結在下,而相火(命門之火)上升,克伐金氣(肺金)。病人主要症狀是胸膈氣滿,雜亂不適,飲食不佳。詳細診察六部脈象,只有左尺脈(腎)正常,腎氣為根本,尚屬穩固;右關脈(脾土)雖略微無力,但脈象緩大而不弦,脾胃為五臟之源,生機尚存,不必擔心。總之,病症雖然多樣,但根本原因都在於氣鬱。
朱丹溪說:「氣有餘便是火。」火鬱結則需疏導發泄。先服用和中暢衛湯,用蘇梗、桔梗開通提振氣機,香附、川芎、蒼朮、神麴解散鬱結,貝母化解鬱痰,砂仁行氣消滯。鬱氣散開後,肺金堅固,肝木平和,腎水充盛,相火自然會下降。如同木在夏天生長旺盛後,力量就會衰退,即使為王也不必過度干預。服用三劑後,肺脈浮起,胸中舒暢,諸症明顯減輕。
接著服用清中實表、固護肌膚的藥物,使月經順利排出,久積的病邪得以清除,表裡都得到調養。最後服用補益陰精、固本培元的藥物,以及紫河車丸,每日一劑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