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6)

1. 鬱症

再用歸脾湯加炒梔、貝母,諸症悉愈。

一婦人,因喪子懷抱不舒,腹脹少寐,飲食素少,痰涎上湧,月經頻來。曰:脾流血而主涎,此鬱悶傷脾,不能攝血制涎歸源。遂用補中益氣、濟生歸脾二湯而愈。又用八珍湯調理而愈。

秀才楊君爵,年將五十,胸痞少食,吐痰體倦,肌肉消瘦,所服方藥,皆耗血破氣化痰降火。曰:此氣鬱所傷,陽氣未升越,屬脾經血虛之症,當用歸脾湯,能解鬱結,生脾血,用補中益氣,壯脾氣,生髮諸經,否則必為中滿氣膈之患。不信,仍用前藥,後果患前症而歿。

羅謙甫曰:疏五過論云,常貴後賤,里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鎮陽一士人,軀幹魁梧,而意氣豪雄,喜交遊,而有四方之志,年逾三旬,已入仕至五品,出入騎從塞途,姬侍滿前,飲食起居,無不如意。不三年,以事罷去,心思鬱結,憂慮不已,以致飲食無味,精神日減,肌膚漸致瘦弱,無如之何。遂耽嗜於酒,久而中滿,始求醫。

醫不審得病之情,輒以丸藥五粒溫水送,下二十餘行。時值初秋,暑熱猶盛,因而煩渴,飲冷過多,遂成腸鳴腹痛,而為痢疾,有如魚腦,以致困篤,命予治之。診其脈,乍大乍小;其症,反復悶亂,兀兀欲吐,嘆息不絕。予料曰:此症難治。啟元子曰,神屈故也。以其貴之尊榮,賤之屈辱,心懷慕戀,志結憂惶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血脈虛減,名曰脫營。或曰:願聞其理。

《黃帝針經》有曰,宗氣之道,內谷為主,谷入於胃,乃傳入於脈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。精專者行於經隧,周而復始,常營無已,是為天地之紀。故氣始從手太陰起,注於陽明,傳流而終於足厥陰,循腹理,入缺盆,下注肺中,於是復注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故晝夜氣行五十營,漏水下百刻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。

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。今病者,始藥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阻。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,喜怒不能自節。蓋心為君主,神明出焉。肺為輔相,主行榮衛,制節由之。主貪人慾,天理不明,則十二官相使,各失所司。使道閉塞而不通,由是則經榮之氣脫去,不能灌溉周身,百脈失其天度,形乃大傷。

以此養生則殃,何疑之有?

馬元儀治洪聲遠,惡寒發熱,倦怠懶言,神氣怯弱,兩脈弦虛,此甲木內郁,生氣不榮,而陽明受病也。蓋甲木乃少陽初生之氣,勾萌始坼,其體柔脆,一有拂鬱,即萎軟抑遏而不上升,反下克脾土而為病矣。由是樞機不利,虛邪入之,而與陰爭則寒,頃之既去,而與陽爭則熱。

倦怠者,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;神怯者,木臟傷而心臟之神明失養也,是皆木鬱土衰之故。木氣既郁,惟和風可以達之,陰雨可以滋之。柴胡風劑之平者,能入少陽,清發升陽而行春氣;當歸、白芍,味辛而潤,辛以疏其氣,潤以養其陰;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炙甘草,以和中氣而益脾土。兩劑,脈象有神。

白話文:

鬱症

一位婦女因喪子悲痛,導致腹部脹滿、睡眠不足、食慾不振、痰涎湧出,且月經頻繁。這是因為憂鬱之氣損傷脾臟,脾臟無法攝血、制涎,導致這些症狀。服用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後痊癒,之後再用八珍湯調理身體。

秀才楊君爵,年近五十,胸部痞悶、少食、吐痰、疲倦、體瘦。他服用過的藥方,都屬於耗血、破氣、化痰、降火的類型。實際上,這是氣鬱導致的疾病,陽氣無法上升,屬於脾經血虛,應該服用歸脾湯來解鬱結、生脾血,並服用補中益氣湯來壯脾氣,使全身經絡都得到滋養。否則,會發展成胃脹氣滯的嚴重疾病。他不相信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最終因此病去世。

羅謙甫說:根據《疏五過論》所述,常貴後賤,內無外邪,疾病從內生,稱為脫營。鎮陽一位身材魁梧、性格豪爽、喜好交遊、胸懷大志的士人,年過三十,已做到五品官職,出入有隨從,身邊姬妾成群,生活無憂無慮。然而三年後,因故罷官,心中鬱結,憂慮不已,導致食慾不振,精神衰退,身體消瘦。於是沉迷於飲酒,久而久之導致胃脹,才開始求醫。

醫生未了解其病情,就給他服用溫水送服的丸藥,導致他腹瀉不止。正值初秋,暑氣未消,他又飲用大量冷水,因而出現腸鳴腹痛、痢疾,病情危急。我診斷其脈象忽大忽小,症狀反复,噁心欲吐,不停嘆息,認為此病難治。啟元子說,這是由於精神受挫所致。他由尊貴轉為卑賤,心中懷念過去的榮華富貴,憂慮焦躁,即使沒有外邪,疾病也從內生,導致血脈虛弱,稱為脫營。

《黃帝針經》記載,宗氣的運行以胃中之氣為主,食物進入胃中,再傳輸到脈絡,遍佈全身。精氣專注地運行於經絡,周而復始,永無止境,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氣的運行從手太陰開始,到陽明,再到足厥陰,循腹部,入缺盆,下注肺中,最後回到手太陰,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線。晝夜運行五十條經絡,每刻漏水一百次,共計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。

所謂交通,就是同時運行。五十條經絡都運行順暢,就能享盡天年。如今這位病人,服藥後病情加重,都是因為損傷了精氣,精氣耗竭,身體衰敗。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,不能調控喜怒。心是君主之官,主宰神明;肺是輔助之官,主宰榮衛,調節氣血。如果貪圖享樂,不遵守天理,十二臟腑就會各自失常,經絡阻塞不通,榮衛之氣就會耗散,無法滋養全身,百脈失調,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害。

這樣養生,必然招致禍患,毫無疑問。

馬元儀治療洪聲遠,他惡寒發熱、倦怠懶言、精神萎靡、脈象弦細,這是肝氣鬱結,生機不榮,陽明經受病邪侵犯。肝木是少陽之氣的開始,如同新生的植物,柔弱嬌嫩,一旦受到鬱結,就會萎靡不振,不能上升,反而向下侵犯脾土而致病。因此,臟腑機能失調,邪氣入侵,與陰氣爭奪而致寒,陰氣退去後,又與陽氣爭奪而致熱。

倦怠是因為胃病及臟腑機能失調;精神萎靡是因為肝臟受損,心臟的精氣失養,都是肝氣鬱結、脾土虛弱所致。肝氣鬱結,需要溫和的藥物疏通,滋潤的藥物養護。柴胡是平性的藥物,可以入少陽經,疏通升發陽氣;當歸、白芍味辛而潤,辛能疏通氣機,潤能滋養陰液;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炙甘草,可以和中氣,益脾土。服用這兩種藥方後,脈象有所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