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8)

1.

張路玉曰:顧晉封室,患痞在脅下,或令用膏藥加阿魏一分,麝香半分貼之。五六日間,遂下鮮血,血塊甚多,一二日方止。是後每歲當貼膏時必發。近鄰嫗亦用阿魏膏貼痞,下血如前。世以阿魏、麝香為痞塊必用之藥,外用為患若此,況服食乎!為拈出以為虛弱人漫用攻擊之戒。

韓貽豐治昝中翰如穎,病數日,二旬不食矣,已治木。韓視之,病色如灰,聲低喉澀,瞳神黯然無光。私語其子曰:此甚難治。病者覺之,乃哀懇曰:我今年六十七矣,即死不為夭,但遇神針而不一用而死,死且不瞑目。我生平好酒而不好色,幸為我下一針。於是乃勉為用針,令臥床坦腹,拊其臍下有一痞,周圍徑七寸,堅硬如石。

乃以梅花針法,重重針之。又針其三脘,又針其百勞、百會,皆二十一針。針畢,令飲醇酒一杯。乃搖手曰:惡聞酒氣,以兩月矣。強之,初攢眉,既而滿引如初。

顧鳴仲有腹疾,近三十年,朝寬暮急,每發腹脹,十餘日方減。食麵及房勞,其應如響。腹左隱隱微高鼓,呼吸觸之,汩汩有聲。以痞塊法治之,內攻外貼,究莫能療。喻嘉言議之曰:人身五積六聚,心肝脾肺腎之邪,結於腹之上下左右,及當臍之中者,皆高如覆盂者也。膽胃大小腸膀胱命門之邪,各結於其本位,不甚形見者也。

此症乃腎臟之陰氣,聚於膀胱之陽經,有似於痞塊耳。腎有兩竅,左從前通膀胱,右從後通命門,邪結於腹之左畔,即左腎與膀胱為之主也。六腑惟膽無輸瀉,其五腑受五臟濁氣,不能久留,即為輸瀉者也。今腎邪傳於膀胱,膀胱失其輸瀉之職,舊邪未行,新邪踵至,勢必以漸透入募原,如革囊裹物者然。

夫人一圍之腹,大小膀胱俱居其中,而胞又居膀胱之中,惟其不久留而輸瀉,是以寬然有餘。今腎氣不自收攝,悉輸膀胱,膀胱之氣蓄而不瀉,失其運化,宜其脹也。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,則精氣深藏,而膀胱之脹自消;補膀胱而令氣旺,則腎邪不蓄,而輸化之機自裕。然補腎易而補膀胱難,以本草諸藥,多瀉少補也。

經於膀胱之不足者,斷以死期,豈非以膀胱愈不足則愈脹,脹極,勢必逆傳於腎,腎脹極,勢必逆傳於小腸,小腸脹極,勢必逆傳於脾,乃至通身之氣,散漫而無統耶?醫者能早見而預圖之,能事殫矣。

楊乘六治朱氏婦,病胸膈痞悶,兼寒熱往來,口乾作渴,飲食不進,服寬利清解藥益甚。脈之,右關弦數而沉,面色帶紅,舌乾微黃,乃與益陰地黃湯。或曰:胸滿不食累月矣,二陳、枳殼,尚不能通,地黃、山藥、五味、萸肉,俱酸澀陰滯之物,其可投乎?曰:此症本因肝膽燥火閉伏胃中,其原則由於腎水之不足。蓋腎者,胃之關也,水不足,則火旺熏蒸,而胃陰虧。

白話文:

[痞]

張路玉說:顧晉封的家人患有痞塊在脅下,有人建議用加了一分阿魏、半分麝香的膏藥貼敷。五六天后,竟然排出鮮血,血塊很多,一兩天才止住。此後,每年到貼膏藥的時候,病情都會復發。鄰居一位老婦人也用阿魏膏貼敷痞塊,結果也像前面一樣排出鮮血。世人認為阿魏、麝香是治療痞塊的必用藥物,外用尚且如此,更何況內服呢!特地寫下來,以此告誡體弱的人不要隨便使用,以免造成傷害。

韓貽豐治療昝中翰,病症持續數日,二十天沒吃東西了,已經用過其他治療方法。韓貽豐診察後,發現病人面色灰敗,聲音低沉嘶啞,瞳孔黯淡無光。他私下告訴病人家屬:這個病很難治。病人聽到了,便哀求道:我今年六十七歲了,即使死了也不算夭折,但我希望您能用針灸治療,如果不用針灸而死,我死後也會瞑目不得。我生平好飲酒但不貪色,請您一定要為我施針。於是韓貽豐勉力為其施針,讓病人平躺在床上,袒露腹部。他摸到病人臍下有一個痞塊,周圍直徑七寸,堅硬如石。

於是,他用梅花針法,重重地針刺痞塊。又針刺了中脘、上脘、下脘三個穴位,以及百勞、百會穴,每個穴位都針刺了二十一針。針刺完畢,讓病人喝一杯醇酒。病人搖手說:已經兩個月聞不到酒味了。韓貽豐強迫他喝,病人一開始皺眉,後來卻像以前一樣痛快地喝完了。

顧鳴仲患有腹疾近三十年,早上症狀輕,晚上症狀重,每次發病腹部脹痛,十多天才減輕。吃麵食或房事後,症狀加劇。腹部左側隱隱約約高高鼓起,呼吸或觸摸時,有汩汩的聲音。用治療痞塊的方法治療他,內服外敷,最終都不能治愈。喻嘉言分析說:人體的五積六聚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的邪氣,積聚在腹部的上下左右,以及臍部,都會高高隆起像覆蓋的盂一樣。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的邪氣,各自積聚在它們的部位,並不很明顯。

這個症狀是腎臟的陰氣積聚在膀胱的陽經上,類似於痞塊。腎臟有兩個竅,左邊從前面通向膀胱,右邊從後面通向命門,邪氣積聚在腹部的左側,就是左腎和膀胱引起的。六腑中只有膽沒有輸瀉的功能,其他五腑接受五臟的濁氣,不能久留,就會輸瀉出去。現在腎臟的邪氣傳到膀胱,膀胱喪失了輸瀉的功能,舊邪未除,新邪又來,勢必逐漸滲透到募穴,就像革囊裹著東西一樣。

人的腹部像一個圓圈,大小膀胱都在裡面,子宮又在膀胱裡面,因為它們不會久留而輸瀉,所以腹部寬鬆舒適。現在腎氣不能自行收攝,都輸送到膀胱,膀胱的氣機蓄積而不瀉,喪失了運化的功能,所以才會脹痛。治療方法是補益腎水使其充足,則精氣深藏,膀胱的脹痛自然會消失;補益膀胱使其氣旺,則腎邪不會積聚,輸瀉的功能自然會恢復。但是補腎容易,補膀胱難,因為中藥多偏於瀉,少偏於補。

如果僅僅治療膀胱的不足,斷定病人將要死亡,豈不是因為膀胱愈不足則愈脹,脹到極點,勢必逆傳於腎,腎脹到極點,勢必逆傳於小腸,小腸脹到極點,勢必逆傳於脾,以至於全身的氣機散漫而失去統攝嗎?醫生如果能及早發現並預先考慮到這些,那就算盡職盡責了。

楊乘六治療朱氏婦女,病人胸膈痞悶,兼有寒熱往來,口乾舌燥,飲食不進,服用寬利清解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。把脈後,發現右關脈弦數而沉,面色略紅,舌乾微黃,於是給她服用益陰地黃湯。有人說:胸滿不食已經好幾個月了,二陳湯、枳殼湯都不能通利,地黃、山藥、五味子、茱萸肉都是酸澀陰滯的藥物,可以服用嗎?楊乘六說:這個症狀本是因為肝膽燥火閉阻在胃中,根本原因在於腎水不足。因為腎是胃的關口,水不足,則火旺熏蒸,胃陰就會虧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