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4)

1.

立齋治黃恭人,腹內一塊,不時作痛,痛則人事不知,良久方蘇,諸藥不應。診其脈沉細,則非瘡毒。河間云:失笑散,(五靈脂、蒲黃等分為末,醋湯調,每服二錢。)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。與一服,痛去六七,再服而平。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,及兒枕痛尤妙。

錢國賓治陳小山妻,年三十二歲,痞成形,狀宛如鯽魚,長五寸,闊寸許,頭尾口牙悉具,漸漸遊行穿腸透膜,上近喉邊,下近穀道,飲血咬肝,聲呼痛楚,形神狼狽。其脈強牽,尚有胃氣,可治。先以古方五味紫金錠磨服止痛,次以煅刀豆殼一兩為君,以此豆能殺痞也。乳香、沒藥定痛活血,麝香通竅,木香順氣,調以砂糖作餌。

痞受毒藥,旬日內伏不動,月餘而化,便出如蜆肉一堆。以四物、參、朮、枸杞、香附,調理百日全安。

張文潛藥戒云:張子病痞,積於中者,伏而不能下,自外至者,捍而不能納。從醫而問之,曰:非下之不可。歸而飲其藥,既飲而暴下。不終日,而向之伏者,散而無餘;向之捍者,柔而又不支。焦膈導達,呼吸開利,快然若未始疾者。不數日,痞復作,以故藥,其快然也亦如初。

自是逾月,而痞五作五下,輒下每愈。然張子之氣,一語而三引,體不勞而汗,股不步而慄,膚革無所耗於外,而其中薾然,莫知所自來。聞楚之南,有良醫焉,往而問之。醫嘆曰:子無嘆是薾然者也。天下之理,其甚快於余心者,其未必有所傷。求無傷於終身者,則初無快於吾心。

痞橫於胸中,其累大矣,擊而去之,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,和平之物,不能為也,必將擊搏震撓而後可。其攻未成,而和平已病,則子之痞,凡一快者,子之和一傷矣。不終日而快者五,則和平之氣,不既索乎?且將去子之痞,而無害其和乎?子歸燕居三月,而後予之藥,可為也。張子歸,三月而後請之。

醫曰:子之氣少全矣。取藥而授之,三日而疾少平,又三日而少康,終年而復常,且飲藥不得亟進。張子歸而行其說,其初使人懣然遲之,蓋三投其藥,而三反之也。然日不見其所攻,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,蓋終歲而疾平。(《容齋五筆》。)

張子和治息城司侯,聞父死於賊,乃大悲,哭之罷,便覺心痛,日增不已,月餘成塊,狀若杯覆而大,痛不住,藥無功。議用燔針炷艾,病人患之,乃求於張。張至,適巫者坐其旁,乃學巫者,雜以狂言以謔疾者。至是大笑不可忍,回面向壁,一二日,心下結塊皆散。張曰:《內經》言憂則氣結,喜則百脈舒。

又曰:喜勝悲。《內經》亦有此法,治之不知,何用針灸哉?適足增其痛耳。(妙人妙想,觸機即應,故古今真能治疾者,子和一人而已。)

白話文:

[痞]

立齋醫治黃恭人,她腹部有一塊腫塊,時常疼痛,疼痛時會失去意識,過很久才會恢復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診脈發現脈象沉細,判斷不是瘡毒。河間先生說:失笑散(五靈脂、蒲黃等量研磨成粉,用醋湯調服,每次服兩錢)治療疝氣和婦女血氣痛到想死的病症都很有效。給黃恭人服用一劑,疼痛減輕了六七成,再服一劑就痊癒了。此藥治療產後心腹絞痛和嬰兒枕部疼痛也效果極佳。

錢國賓醫治陳小山妻子,她三十二歲,患有痞塊,形狀像鯽魚,長五寸,寬約一寸,頭尾、嘴巴、牙齒都清晰可見,痞塊逐漸遊走,穿腸透膜,上至喉嚨附近,下至肛門附近,吸食血液,啃噬肝臟,病人痛苦地呼喊,神情狼狽。脈象有力,尚有胃氣,可以治療。錢國賓先用古方五味紫金錠研磨服用以止痛,然後以煅燒過的刀豆殼一兩為主要藥物,因為刀豆可以殺死痞塊。再用乳香、沒藥止痛活血,麝香通竅,木香理氣,用砂糖調和服用。

這個痞塊是中了毒藥引起的,十幾天內沒有動靜,一個多月後化解,排出體外,像一堆蜆肉。之後用四物湯、人參、白朮、枸杞、香附子調理身體,百日後痊癒。

張文潛的藥戒中記載:張子患有痞塊,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,從體外侵入的,也無法吸收。他向醫生求診,醫生說必須把痞塊排出體外。張子回家後服用了藥物,服藥後馬上排便,不到一天,原本積聚在體內的痞塊就完全排出;原本阻礙的也變得柔軟而無力。胸膈舒暢,呼吸通利,感覺像從未得過病一樣。但過了幾天,痞塊又復發了,再次服用同樣的藥物,效果和之前一樣好。

這樣一個多月,痞塊反覆發作,每次都排出後就痊癒。但是張子的身體卻出現了問題:說話三次就氣喘吁吁,身體不勞累也會出汗,腿腳不走動也會發抖,皮膚沒有損傷,但內裡卻感到不適,不知道原因。他聽說楚國南部有位名醫,便前去求診。醫生感嘆道:你不要在意這種不適的感覺。天下萬物,讓人感到非常痛快的事,未必沒有傷害。想要終生不受傷害,就得一開始就不要追求痛快。

痞塊橫在胸中,危害很大,必須用強烈的藥物把它清除,才能迅速去除很大的痛苦,溫和的藥物無法做到這點,必須用猛烈的藥物震蕩才能奏效。如果猛藥還沒有起效,溫和的藥物卻已經傷害了身體,那麼每一次的痛快,都意味著身體的損傷。如果一天之內痛快了五次,那麼身體的元氣是不是就耗盡了呢?怎麼才能去除痞塊又不損害身體呢?你回家靜養三個月,然後再來找我,我才能給你治病。張子回家後,三個月後再次求醫。

醫生說:你的元氣已經恢復了一些了。醫生給他開了藥,三天後病情略微好轉,又三天病情減輕,一年後完全康復,而且服藥不能太頻繁。張子回去後,照著醫生的話去做,雖然一開始覺得醫生拖延時間,但服用了三次藥,病情三次好轉。然而,每天都感覺不到藥物在起作用,時間久了,就會發現每個月病情都有所不同,一年後病才痊癒。(出自《容齋五筆》)

張子和醫治息城司侯,司侯聽說父親死於賊人之手,悲痛欲絕,哭泣後感到心痛,日漸加重,一個多月後形成一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大的腫塊,疼痛難忍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有人建議用燔針灸艾,病人害怕,於是求助於張子和。張子和到達時,恰好有巫師坐在病人旁邊,張子和便模仿巫師,說一些胡話取笑病人,讓病人大笑不止,直到笑得受不了,面向牆壁,一兩天後,心下結塊就都散了。張子和說:《內經》說憂慮則氣機阻塞,喜樂則百脈舒暢。

又說:喜能勝悲。《內經》也有這種療法,都不知道,何必用針灸呢?只會增加疼痛而已。(妙人妙想,觸機應變,所以古今真正能治病的,只有張子和一人而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