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 (1)
卷十 (1)
1. 卷十
2. 癥瘕
(附痃癖)
陳自明治昆陵一貴宦妻,患小便不通,臍腹脹痛不可忍。眾醫皆作淋治,如八正散之類,俱不得通。陳診之曰:此血瘕也,非瞑眩藥不可去。與桃仁煎,更初服,至日午,大痛不可忍,遂臥。少頃,下血塊如拳者數枚,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,痛止得愈。此藥治病的切,然猛烈大峻,氣虛血弱者,宜斟酌之。
桃仁、大黃、朴硝各一兩,虻蟲半兩炒黑,共為末,醋煉丸梧桐子大。五更初,溫酒吞下五丸。(原注:此方不可妄用。《良方》。)
杜壬治馬氏婦,年三十二,腹中血塊作疼,經五六年,形已骨立,眾皆曰不可為,奈其未死何。家甚貧,而大小憫之。一日召杜至,告杜曰:但以濟物為懷則可,業已請召明醫,非所言也。遂以少物帛贈杜。杜不受,曰:但服某藥必獲安。無以是為疑,遂示方。用沒藥、牛膝、乾漆、當歸各半兩,硇砂、木香、水蛭炒、紅娘子炒、紅花、丹皮、硃砂各一分,海馬一個,斑蝥去翅足炒十四個,為末,酒醋各半升熬為膏。每日天明用一皂子大,酒醋化下,一月病退,六十日漸安。
(此藥較桃仁湯更峻,宜斟酌用之。)
陳藏器曰:昔有患痃癖者,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,初食遂致瞑眩吐逆,下部如火。後有人教取數瓣,合皮截卻兩頭吞之,名曰內炙,果獲大效。(《本草綱目》:張景岳治面停小腸右角,與此意同。)
張子和治汴梁曹大使女,年既笄,病血瘕數年。太醫宜企賢以破血等藥治之不愈。企賢曰:除得陳州張戴人方愈。一曰,戴人至汴京,曹乃邀問焉。戴人曰: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,故結硬如塊,面黃不食。乃用湧泄之法,數年之疾,不再旬而愈。
柴嶼青乾隆己未寓瀋陽京兆署,兵房吏王某患症疾,教以蒸臍法治之,兼服加減五積散而愈。其妻母同患是症,王即照方遺之,亦痊。
孫文垣治汪氏婦,經水久不止,內有紫黑色血塊,胃胸腹皆痛,玉戶且腫,手足皆冷,不知飢餓,腹下有一塊,堅如石,脈左數,右沉澀,此血瘕症也。用糖球子五錢,元胡索、五靈脂、香附、麥芽、青皮各一錢,水煎服,痛減半,手足漸溫。加當歸、丹皮、蒲黃、益母、川芎,四帖痛止,玉戶亦消。又四帖而經水調。(方甚平穩。)
張子和治一童子,入門狀如鞠躬而行。張曰:此痃氣也。令解衣揣之,二道如臂,其家求療。先刺其左,如刺重紙,剝然有聲,而令按摩之,立軟,其右亦然。觀者嗟異,或問之。曰:石關穴也。
永康應童嬰腹疾,恆病瘻行,久不伸,松陽周漢卿解裳視之,氣衝起腹間者二,其大如臂。漢卿刺其一,魄然鳴,又刺其一,亦如之。稍按摩之,氣血盡解,平趨無留行。(《續大粹》。)
白話文:
癥瘕
陳自明治一位昆山貴官的妻子,患有小便不通,肚臍和腹部脹痛難忍。很多醫生都當作淋症治療,使用像八正散之類的藥方,都沒能治癒。陳自明診斷後說:這是血瘀導致的癥瘕,必須用能破血的峻猛藥物才能去除。於是給她開了桃仁煎,服用後不久,疼痛加劇,病人躺下休息。一會兒工夫,排出幾塊像拳頭一樣大的血塊,小便也排出像黑豆汁一樣多的尿液,疼痛才停止,病也就好了。這個藥方治療疾病很有效,但藥性猛烈峻猛,氣虛血弱的人,要謹慎使用。
藥方:桃仁、大黃、朴硝各一兩,虻蟲半兩炒黑,研成粉末,用醋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凌晨五點左右,溫酒送服五丸。(註:此方不可隨意使用。《良方》)
杜壬治療一位馬姓婦女,三十二歲,腹中血塊疼痛,已經五年六年了,人瘦得皮包骨頭,大家都說沒救了,但因為她還沒死,家境又貧困,家人很擔心她。有一天,家人請杜壬來,說只要能救人就好,已經請過很多名醫了,也無效,於是給杜壬一些錢財作為酬勞。杜壬拒絕了,說只要服用某種藥物,一定會好轉,不要懷疑,於是開了藥方。藥方用沒藥、牛膝、乾漆、當歸各半兩,硇砂、木香、炒水蛭、炒紅娘子、紅花、丹皮、硃砂各一分,海馬一個,去翅足炒斑蝥十四個,研成粉末,用等量的酒和醋熬成膏。每天早晨服用皂角大小的一丸,用酒醋送服,服用一個月後病情好轉,六十天后痊癒。
(此藥比桃仁湯更峻猛,需謹慎使用。)
陳藏器記載:以前有位患痃癖的人,夢見有人教他每天吃三瓣大蒜,他吃了之後,產生瞑眩反應,嘔吐,下體像火燒一樣。後來有人教他取幾瓣大蒜,去掉蒜頭和蒜尾,整個吞服,稱為「內炙」,果然很有效。(《本草綱目》:張景岳治療面部腫脹,小腸右側疼痛,與此方法用意相同。)
張子和治療汴梁曹大使的女兒,年已及笄,患血瘀癥瘕多年。太醫企賢用破血的藥物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企賢說:只有陳州張戴人的方子才能治癒。有一天,張戴人來到汴京,曹大使就邀請他診治。張戴人說:小腸的熱邪傳到大腸,形成伏瘕,所以結塊堅硬,面色發黃,不思飲食。於是採用湧泄的方法治療,幾年的病,不到十天就痊癒了。
柴嶼青乾隆己未年住在瀋陽京兆署,兵房吏王某患有癥瘕,柴嶼青教他用蒸臍的方法治療,同時服用加減五積散,病就好了。他的妻子和母親也患有同樣的病,王某就按照這個方法給她們治療,也都痊癒了。
孫文垣治療一位汪姓婦女,經血長期不止,體內有紫黑色的血塊,胃、胸、腹部都疼痛,外陰腫脹,手腳冰冷,不感覺飢餓,腹部有一個堅硬如石的腫塊,脈象左側數,右側沉澀,這是血瘀癥瘕。他用糖球子五錢,元胡索、五靈脂、香附、麥芽、青皮各一錢,水煎服,疼痛減輕一半,手腳漸漸溫暖。再加入當歸、丹皮、蒲黃、益母草、川芎,服用四劑藥後,疼痛停止,外陰腫脹也消退了。又服用四劑藥後,月經恢復正常。(此方藥性平和。)
張子和治療一個孩子,走路像鞠躬一樣。張子和說:這是瘕氣。讓孩子脫掉衣服檢查,發現腹部兩側各有一個腫塊,像手臂一樣粗。孩子的家人請求治療。張子和先在左側腫塊處針刺,像刺厚紙一樣,發出剝裂的聲音,然後按摩,腫塊立刻變軟,右側也一樣。旁觀者都感到驚奇,有人詢問。張子和說:這是石關穴。
永康應治療一個嬰兒腹痛,經常患有廔管,久久不能痊癒。松陽周漢卿脫去嬰兒的衣服檢查,發現腹部氣衝部位有兩個腫塊,像手臂一樣粗。周漢卿針刺一個,聽到像響雷一樣的聲音,再針刺另一個,也一樣。然後稍微按摩,氣血都通暢了,病情痊癒。(《續大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