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20)
卷九 (20)
1. 黃疸
一人患酒疸,遍身皆黃,尿如柏汁,目如金,汗出沾衣如染,胸膈痞悶,口不知味,四肢痠軟,脈濡而數,以四苓散加厚朴、陳皮、山楂、麥芽、葛根,倍青蒿,水煎,臨服加萱草根自然汁一小杯,四帖頓愈。
一人病後,身面俱黃,吐血成盆,(熱鬱陽明。)諸藥不效。用螺十個,水漂去泥,搗爛,露一夜,五更取清汁服二三次,血止黃愈。(《小山怪症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)
《外臺秘要》治三十大黃急救方:用雞子一顆,連殼燒灰,研酢一合和之,溫服,鼻中蟲出為效。身體極黃者,不過三枚,神效。
柴嶼青治覺羅瑪德夫人,病疽。醫投茵陳五苓散未效,又合末藥服之,肌膚白眼皆如金色,轉致不思飲食,右關緩弱特甚。柴曰:胃為水穀之海,脾為倉廩之官,腑臟失職,濕熱滋甚。今惟有調其土,使能健運,濕熱自去,不必治疸,而疸自愈矣。用六君子湯加厚朴、炮姜以溫中,神麯、麥芽以助戊己之化,不數劑而全愈。
東垣曰:戊申春,一婦人六十歲,病振寒戰慄,(太陽寒水客也。)呵欠噴嚏,(足少陽溢。)口亡津液,(足陽明不足也。)心下急痛而痞,(手足太陰受寒也,故急痛。太陰血滯為痞。)身熱近火,(熱在皮表,寒在骨髓,故振寒戰慄也。)臍下惡寒,(丹田有寒。)渾身黃而白睛黃,(寒濕也,以餘症推之,知其寒也。
)溺黃赤而黑,頻數。(寒濕盛也。)自病來身重如山,便著床枕。(至陰濕盛也。)其診脈,得左右關並尺命門中得弦而急極細,雜之以洪而極緩,(弦急為寒,加之以細者,北方寒水。雜以又洪大者,心火受制也。緩甚者,濕盛出黃色也。)左手按之至骨,舉止來實者,(壬癸俱旺也。
)六脈按之俱空虛者,下焦無陽也。先以輕劑去其中焦寒濕,兼退其洪大脈,理中湯加茯苓是也。水煎冰之,令寒服之。謂之熱因寒用,假寒以對足太陽之假熱也。以乾薑之辛熱,以瀉真寒也。故曰:真對真,假對假。若不愈,當以朮附湯,冰之令寒,以補下焦元氣也。(《試效方》、《醫說續編》。
)
陸祖愚治潘巨源,食量頗高,恣肆大嚼,因勞役失飢傷飽,每患脾胃之症,或嘔或瀉,恬不介意,後成黃疸,用茵陳五苓散治之,而症仍前。飲食不節,疸症復作。人傳一方,以苦藥葫蘆煮,服之即效。試之果然。仍力疾生理,後試之至再,至周身熏黃,肚腹如鼓而卒。
薛立齋治大司徒李浦汀,南吏部少宰時,患黃疸。當用淡滲之劑,公尚無嗣,猶預不決。曰:有是病,而用是藥。以茵陳五苓散加芩、連、山梔,二劑而愈。至辛卯得子。
應天王治中,遍身發黃,妄言如狂,苦於胸痛,手不可近。此中焦蓄血為患,用桃仁承氣湯,一劑下瘀血而愈。又太守朱陽山弟,下部蓄血發狂,用抵當湯而愈。
白話文:
黃疸
一個人得了酒疸,全身發黃,小便像柏樹汁一樣黃,眼睛像金子一樣黃,汗水沾到衣服上像染上顏色一樣,胸膈部堵塞悶脹,吃東西沒味道,四肢酸軟無力,脈搏濡滑而快速。醫生用四苓散加厚朴、陳皮、山楂、麥芽、葛根,青蒿加倍的劑量,水煎服。臨服用時再加一小杯萱草根鮮汁,服藥四劑後病就好了。
一個人病後,身體和臉都發黃,吐血很多,(屬於熱邪鬱結陽明經。)各種藥物都不見效。醫生用十個螺,用水洗淨泥土,搗爛,放在露水裡一夜,五更時取其清汁服用兩三次,血止住了,黃疸也好了。(出自《小山怪症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)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一個治療三十劑大黃導致的急症的方子:用雞蛋一個,帶殼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再和一合醋混合,溫服,鼻子裡有蟲子出來就有效。身體極度發黃的,服用不超過三個雞蛋,效果極佳。
柴嶼青醫生治療覺羅瑪德夫人,她患有癰疽。用茵陳五苓散治療無效,又服用其他藥粉,結果皮膚和眼白都變成金黃色,不吃不喝,右關脈特別弱。柴醫生說:胃是水谷的倉庫,脾是五臟的官員,現在腑臟功能失調,濕熱過盛。現在只要調理脾土,使其功能恢復正常,濕熱自然會去除,不必專門治療黃疸,黃疸自然會好。於是用六君子湯加厚朴、炮薑溫中,神麴、麥芽幫助脾胃運化,服藥幾劑就好了。
東垣醫生說:戊申年春天,一位六十歲的婦人,患病時寒戰發抖,(太陽經寒邪入侵。)打呵欠,打噴嚏,(少陽經氣溢。)口乾舌燥,(足陽明經不足。)心窩部疼痛而痞悶,(手足太陰經受寒,所以疼痛,太陰經血滯導致痞悶。)身體發熱,靠近火爐才覺得舒服,(熱在皮膚表面,寒在骨髓裡,所以寒戰。)肚臍下怕冷,(丹田有寒邪。)全身發黃,眼白也黃,(寒濕,從其他症狀推斷,知道是寒邪。)小便黃赤色而混濁,頻數。(寒濕盛。)從生病以來,覺得身體沉重如山,只能臥床。(陰寒濕邪極盛。)脈診,左右關脈和尺脈、命門脈弦急細,又夾雜著洪大而緩的脈象,(弦急是寒邪,細是北方寒水,洪大是心火受抑制,緩是濕盛導致發黃。)左手按脈能按到骨頭,舉止有力,(壬癸水旺盛。)六脈按之都虛弱,下焦無陽氣。先用輕劑去除中焦的寒濕,同時減輕洪大脈象,用理中湯加茯苓。水煎後用冰水冷卻服用。這是熱病用寒法治療,用寒邪來對抗足太陽經的假熱。用乾薑的辛熱來瀉去真寒。所以說:真邪用真法治,假邪用假法治。如果不好,就用附子理中湯,用冰水冷卻後服用,來補益下焦的元氣。(出自《試效方》、《醫說續編》)
陸祖愚醫生治療潘巨源,他食量很大,過量飲食,又勞累,飢飽不節,經常患脾胃病,嘔吐或腹瀉,從不在意,後來得了黃疸,用茵陳五苓散治療,但症狀依然存在。由於飲食不節,黃疸再次發作。有人告訴他一個偏方,用苦葫蘆煮水服用,效果很好。他試了果然有效。但他仍然勉強工作,後來又試了幾次,結果全身發黃,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最後死了。
薛立齋醫生治療大司徒李浦汀,南吏部少宰,患黃疸。應該用淡滲的藥物治療,但他沒有兒子,猶豫不決。醫生說:有這個病,就用這個藥。用茵陳五苓散加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,兩劑就治好了。在辛卯年他有了兒子。
應天王患病時,全身發黃,胡言亂語像瘋了一樣,胸部疼痛難忍,不讓人靠近。這是中焦積血導致的,用桃仁承氣湯,一劑藥就排出了瘀血,病就好了。又有一個太守朱陽山的弟弟,下焦積血,發狂,用抵當湯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