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6)

1.

下消者,煩躁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脂。又云: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,六味地黃丸治之。《總錄》所謂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瘡,不能食,必傳中滿鼓脹,皆謂不治之症。潔古老人分而治之,能食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,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,倍加葛根治之。土中既平,不復傳下消矣。

前人用藥,厥有旨哉。或曰未傳瘡疽者何也?此火邪盛也,其瘡痛甚而不潰,或赤水者是也。經云:有形而不痛,陽之類也,急攻其陽,無攻其陰,治在下焦。元氣得強者生,失強者死。

一婦人面患毒焮痛,發熱作渴,脈數,按之則實。以涼膈散一劑少愈,以消毒藥數劑而平。

一男子肩患疽,作渴,脈數有力。以黃連解毒湯三劑而止,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愈。

一男子潰瘍後而煩渴,以聖愈湯二劑而寧。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四劑止渴。以八珍湯二十劑而愈。大抵潰後有此症,屬氣血不足,須用參、耆以補氣,歸、地以養血。若用苦寒之劑,必致有誤。

一男子患毒作渴,右關脈數。以竹葉黃耆湯治之而愈,更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而痊。

一男子潰後口乾,遇勞益甚。以補中益氣湯加五味、麥冬,治之而愈,更以黃耆六一湯而斂。

繆仲淳治湖州庠友張時泰,正月間,驟發齒痛,十餘日而愈。四月間,焦勞過多,齒痛大作,醫用石膏、知母等藥不效。用力去齒間紫血,滿口齒痛不可忍,齒俱搖動矣。至六七月間,飲水益多,小便如注,狀如膏,肌肉盡消。至十一月,身不能起。冬末,用黃耆、地黃等藥,稍能起立,然善食易飢如故,小便如膏亦如故。

今年二三月愈甚,亦不服藥,齒痛如故,當門二齒脫落,復加口渴,晝夜不止,此中下二消症也。為立方,未數劑而瘳。麥冬、蘆根各五兩,五味、地黃各三錢,黃耆五錢,生地六錢,天冬一兩,用繰絲湯十碗,煎二碗,不拘時服。丸方於前藥中加黃柏三兩,牛膝五兩,沙參六兩,枸杞四兩,五味六兩,蜜丸常服,遂不復發。

張景岳治省中周公,山左人也,年逾四旬,因案牘積勞,致成羸疾,神困食減,時多恐懼,自冬祖夏,通夕不寐者半年有餘,而上焦無渴,不嗜湯水,或有所飲,則沃而不行,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,莫知其所從來,其半皆脂膏濁液,尫羸至極,自分必死。診之,脈猶帶緩,肉亦未脫,知其胃氣尚存,慰以無慮。

乃用歸脾湯去木香,及大補元煎之屬,一以養陽,一以養陰,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,計服人參二十斤,乃得全愈。此神消於上,精消於下之症也。可見消有陰陽,不得盡言為火。

喻嘉言曰:友人病消渴後,渴少止,反加躁急,足膝痿弱。予主白茯苓丸方,用白茯苓、覆盆子、黃連、栝蔞根,萆薢、人參、熟地、元參各一兩,石斛、蛇床子各七錢五分,雞䏶胵三十具,微炒為末,蜜丸梧桐子大,食前磁石湯下三十丸,內加犀角。有醫曰:腎病而以黃連、犀角治心,毋乃倒乎?予曰:腎者,胃之關也,胃熱下傳於腎,則關門大開,心之陽火,得以直降於腎,心火灼腎,燥不能濡。予用犀角、黃連,對治其下降之陽光,寧為倒乎?服之果效。

白話文:

消渴症的治療

煩躁口渴,耳輪乾燥,小便像膏脂一樣,這是下消,屬腎陰虧虛,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《總錄》中說,未出現瘡疽就能吃東西的,必定會發病成腦疽或背瘡;不能吃東西的,必定會發展成中滿鼓脹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潔古老人將其分型治療:能吃東西但口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;不能吃東西但口渴的,用錢氏白朮散,並加倍葛根。等脾胃平和了,下消就不會再發展了。

前人的用藥,很有道理。有人問:為什麼有些病人還沒出現瘡疽呢?這是因為火邪太盛,瘡痛劇烈但不潰爛,或者有赤水出現。經書上說:有形體但不痛的,是陽邪;要急著攻治陽邪,不要攻治陰邪,治療應著眼於下焦。元氣強盛則能活,元氣衰弱則會死。

一位婦女面部患有毒瘡,疼痛腫脹,發熱口渴,脈象數而有力。用涼膈散一劑後稍有好轉,再用幾劑消毒藥就痊癒了。

一位男子肩膀上長了疽,口渴,脈象數而有力。用黃連解毒湯三劑後疼痛停止,再用仙方活命飲四劑就痊癒了。

一位男子潰瘍癒合後煩渴,用聖愈湯兩劑後症狀減輕。之後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四劑止渴,再用八珍湯二十劑就痊癒了。大多數潰瘍癒合後出現這種症狀,是氣血不足,需要用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地黃養血。如果用苦寒的藥物,一定會弄錯。

一位男子患毒瘡口渴,右關脈數。用竹葉黃耆湯治療痊癒,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鞏固療效。

一位男子潰瘍癒合後口乾,勞動後症狀加重。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麥冬治療痊癒,再用黃耆六一湯收斂。

繆仲淳治療湖州庠友張時泰,正月間突然牙痛,十多天就好了。四月間,因為勞累過度,牙痛加重,用石膏、知母等藥無效。用力去除牙齒間的紫血後,滿口牙痛難忍,牙齒都鬆動了。到六七月份,飲水量增加,小便像注水一樣,像膏脂,肌肉消瘦。到十一月份,不能起床。冬末,用黃耆、地黃等藥,稍微能起床了,但是仍然嗜食易飢,小便如膏。

第二年二三月症狀加重,也不服藥,牙痛如故,門牙脫落兩顆,又加重口渴,日夜不止,這是中下消的症狀。我為他制定了藥方,服藥幾劑就好了。藥方是:麥冬、蘆根各五兩,五味子、地黃各三錢,黃耆五錢,生地六錢,天冬一兩,用滾水十碗,煎成二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丸藥的方子是在上面藥物的基礎上,再加黃柏三兩,牛膝五兩,沙參六兩,枸杞四兩,五味子六兩,蜜丸常服,以後就再也沒有發作了。

張景岳治療省中周公,山東人,年過四十,因為案牘勞累,導致身體虛弱,精神萎靡,食慾減退,經常恐懼,從冬天到夏天,整夜睡不著覺半年多,上焦不渴,不愛喝湯水,即使喝水,也很快排出,但是每夜都要排尿二三升,不知道從哪裡來的,一半都是脂肪和濁液,非常虛弱,以為自己快要死了。診脈,脈象稍微遲緩,肉也沒有脫落,知道他的胃氣尚存,安慰他不要擔心。

於是用歸脾湯去木香,以及大補元煎之類的藥物,一個養陽,一個養陰,間斷服用三百多劑,共服人參二十斤,才痊癒。這是上焦神消,下焦精消的症狀。可見消渴症有陰陽之分,不能都說是火邪。

喻嘉言說:一位朋友患消渴症後,口渴減輕了,反而更加躁急,足膝軟弱無力。我給他用白茯苓丸方,用白茯苓、覆盆子、黃連、栝樓根、萆薢、人參、熟地、元參各一兩,石斛、蛇床子各七錢五分,雞內金三十個,微炒研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,飯前用磁石湯送服三十丸,裡面加犀角。有醫生說:這是腎病,卻用黃連、犀角治療心,不是顛倒了嗎?我說:腎是胃的關口,胃熱下傳於腎,則關口大開,心陽之火可以直降於腎,心火灼傷腎陰,燥熱不能滋潤。我用犀角、黃連,對治其下降的陽邪,哪裡是顛倒呢?服用後果然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