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3)

1.

竇材治一人,頻飲水而渴不止。曰:君病是消渴也。乃脾肝氣虛,非內熱也。其人曰:前服涼藥六劑,熱雖退而渴不止,覺胸脅氣痞而喘。竇曰:前症只傷脾肺,因涼藥復損傷氣海,故不能健運,而水停心下也。急灸關元、氣海各三百壯,服四神丹,六十日津液頻生。方書皆作三焦猛熱,下以涼藥,殺人甚於刀劍,慎之。

楊賁亨,鄱陽人,博群書,精脈理,每心計造方。有患飢者,諸醫以火症治。亨久思之未得,頃見堂上木凳自僕,乃為濕氣所蒸致朽,忽悟水能消物,不獨屬火,此濕消耳,遂投熱劑而愈。(《江西通志》。)

孫文垣治一書辦,年過五十,沉湎酒色,忽患下消之症,一日夜小便二十餘度,清白而長,味且甜,少頃凝結如脂,色有油光,治半年無效。腰膝以下軟弱,載身不起,飲食減半,神色大瘁。脈之,六部皆無力。經云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

法當溫補下焦,以熟地黃六兩為君,鹿角霜、山萸肉各四兩,桑螵蛸、鹿膠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枸杞子、遠志、菟絲、山藥各三兩為臣;益智仁一兩為佐,大附子、桂心各七錢為使,煉蜜為丸梧桐子大。每早晚淡鹽湯送下七八十丸,不終劑而愈。或曰:凡消者皆熱症也,今以溫補何哉?曰:病由下元不足,無氣升騰於上,故渴而多飲,以飲多小便亦多也。今大補下元,使陽氣充盛,熏蒸於上,口自不渴。

譬之釜蓋,釜雖有水,必釜底有火,蓋乃潤而不幹也。

一人消中,日夜溺七八升,鹿角燒令焦為末,以酒調服五分,日三服,漸加至方寸匕。

一人不時發熱,日飲冰水數碗,寒藥二劑,熱渴益甚,形體日瘦,尺脈洪大而數,時或無力。王太僕曰: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又云:倏熱往來,是無火也;時作時止,是無水也。法當補腎,用加減八味丸,不月而愈。

張路玉治趙雲舫,消中善食,日進膏粱數次,不能敵其飢勢,丙夜必進一餐,食過即昏昏嗜臥。或時作酸作甜,或時夢交精泄,或時經日不飲,或時引飲不輟,自言省試勞心所致。前所服皆安神補心滋陰清火之劑,不應。察其聲音,濁而多滯,其形雖肥盛,色蒼而肌肉綿軟。

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,惟右關特甚,兩尺亦洪滑,而按之少神,此腎氣不充,痰濕挾陰火泛溢於中之象。遂與加味導痰加蘭、麝,數服其勢大減。次以六君子合左金枳實湯泛丸,服後,以六味丸去地黃加鰾膠、蒺藜,平調兩月愈。

朔客白小樓,中消善食,脾約便難。察其形瘦而質堅,診其脈數而有力,時喜飲冷火酒,此酒之濕熱內蘊為患。遂以調胃承氣三下破其蘊熱,次與滋腎丸數服,滌其餘火,遂全安。粵客李之藩,上消引飲,時當三伏,觸熱到吳。初時自汗發熱,煩渴引飲,漸至溲便頻數,飲即氣喘,飲過即渴。

白話文:

[消]

一位病人經常喝水卻止不住渴,竇材診斷為消渴症,認為是脾肝氣虛,而非內熱。病人說之前服用涼藥六劑,雖然退熱,但渴症未除,反而胸脅氣悶喘不過氣。竇材解釋說,之前的病症只傷了脾肺,服用涼藥又損傷了氣海,所以氣血運行不暢,水分停滯在心下。於是立即用艾灸關元、氣海穴各三百壯,並服用四神丹,六十天后津液恢復正常。醫書上都認為三焦有猛烈的熱症,就用涼藥治療,這種做法比刀劍殺人更厲害,要謹慎。

楊賁亨,鄱陽人,博覽群書,精通脈理,善於思考創造藥方。曾經有一位病人患有飢餓症,其他醫生都用瀉火的方法治療。楊賁亨思考很久都沒有找到解決方法,偶然看到堂上木凳因受潮而腐朽,頓悟到水能腐蝕消解物體,不只是火,這是濕邪的消解。於是用溫熱的藥方治療,病人痊癒了。(出自《江西通志》)

孫文垣治療一位書吏,五十多歲,沉迷酒色,突然患了下消症,一天一夜小便二十多次,小便清澈透明且量多,味道還很甜,不久會凝結成像油脂一樣,呈現油光。治療半年無效,腰膝以下無力,無法站立行走,食慾減半,面色憔悴。把脈時,六脈都無力,符合經書上所說的脈象。

治療方法應當溫補下焦,以熟地黃六兩為主藥,鹿角霜、山萸肉各四兩,桑螵蛸、鹿膠、人參、白茯苓、枸杞子、遠志、菟絲子、山藥各三兩為輔藥;益智仁一兩為佐藥,大附子、桂枝各七錢為引藥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天早晚用淡鹽湯送服七八十丸,藥還沒吃完就痊癒了。有人問:所有消渴症都是熱症,為何用溫補的方法呢?回答說:病因是下元虧虛,陽氣不能上升,所以口渴多飲,飲水多則小便也多。現在大補下元,使陽氣充盛,溫暖上升,口渴自然就會消失。

就像鍋蓋一樣,鍋裡即使有水,鍋底必須有火,鍋蓋才會濕潤而不乾燥。

一位病人患消渴症,每天夜裡小便七八升,用鹿角燒焦研成粉末,用酒調服五分,每天三次,逐漸增加到一錢。

一位病人時而發熱,每天喝幾碗冰水,服用了兩劑寒涼藥後,熱渴更加嚴重,身體日漸消瘦,尺脈洪大而數,有時還會無力。王太僕說:熱症不熱,是因為缺乏陽氣。又說:忽冷忽熱,是因為缺乏陽氣;時好時壞,是因為缺乏陰液。治療方法應該補腎,服用加減八味丸,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。

張路玉治療趙雲舫,患消渴症但食慾很好,每天吃很多肥甘厚味的食物,但還是吃不飽,晚上一定會加餐,吃完飯就昏昏欲睡。有時覺得食物有酸甜味,有時做夢遺精,有時一天都不喝水,有時不停地喝水,自己說這是因為科舉考試勞心所致。之前服用的都是安神補心、滋陰清火的藥物,都沒有效果。觀察他的聲音,濁滯,雖然身體肥胖,但面色蒼白,肌肉鬆軟。

脈象六脈都洪滑而數,尤其右關脈更甚,兩尺脈也洪滑,但按之無力,這是腎氣不足,痰濕夾雜陰火上泛的症狀。於是給他服用加味導痰湯加蘭麝,服藥幾次後病情明顯減輕。然後用六君子湯合左金丸、枳實湯製成丸藥服用,服用後,再用六味地黃丸去地黃加鰾膠、蒺藜,調理兩個月痊癒。

一位北方來的客人,患消渴症但食慾很好,脾胃功能不好,大便不通暢。觀察他的身體消瘦但質地堅硬,把脈時脈象數而有力,經常喜歡喝冰鎮的烈酒,這是酒的濕熱內蘊引起的。於是先用調胃承氣湯瀉下三次,排出積聚的熱邪,然後服用滋腎丸幾次,清除餘熱,於是完全康復。一位廣東來的客人李之藩,患上消渴症,需要不停喝水,正值三伏天,又跑到炎熱的吳地。開始時自汗發熱,煩渴引飲,逐漸發展到尿便次數增多,喝水就氣喘,喝完水又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