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12)
卷九 (12)
1. 消
張子和曰:初虞世言,凡渴疾未發瘡瘍,便用大黃寒藥,利其勢使大困,火虛自勝,如發瘡瘍,膿血流漓而消,此真格言也。故巴郡太守奏三黃丸,能治消渴。余嘗以隔數年不愈者,減去朴硝,加黃連一斤,大作劑,以長流千里水煎五七沸,放冷,日呷之數百次,以桂苓甘露飲、白虎湯、生藕節汁、淡竹瀝、生地黃汁,相間服之,大作劑料,以代飲水,不日而痊。
故消渴一症,調之而不下,則小潤小濡,固不能殺炎上之勢;下之而不調,亦旋飲旋消,終不能沃膈膜之干;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,不戒嗜欲,不節喜怒,病已而復作。能從此三者,消渴亦不足憂矣。
昔有消渴者,日飲數斗,劉完素以生薑自然汁一盆,置之密室中,具罌杓於其間,使其人入室,從而鎖其門,病人渴甚,不得已而飲之,飲盡渴減,得《內經》辛以潤之之旨。又《內經》治渴以蘭,除其陳氣,亦辛平之劑也。劉完素之湯劑,雖用此一味,亦必有旁藥助之也。
秦運副云:有人消渴,引飲無度,或令食韭苗,其渴遂止。法要日吃三五兩,或炒,或作羹,無入鹽,極效。但吃得十斤即佳。
苦楝根,取新白皮一握,切焙,入麝少許,水二碗,煎至一碗,空心服之,雖困倦不妨。自後下蟲三四條,狀蛔蟲,其色真紅,而渴頓止。乃知消渴一症,有蟲耗其精液者。
琇按:此方神效,服之屢驗。
鄂渚卒祐之,患消渴九年,服藥止而復作。制蘇樸散,以白芍、甘草等分為末,每用一錢,水煎服,七日頓愈。古人處方,殆不可曉,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。(《經驗方》陳日華、《本草綱目》。)
朱丹溪治徐兄,年四十歲,口乾,小便數,春末得之,夏來求治。診其兩手,左澀,右略數而不強,重取似大而稍有力,左稍沉略弱而不弦,然澀卻多於右,喜兩尺皆不甚起,此由飲食味厚生熱,謂之痰熱。禁其味厚,宜降火以清金,抑肝以補脾,用三消丸十粒,左金、阿魏丸各五粒,以薑湯吞下,一日六次。又以四物湯加參、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五味、麥冬,煎服,一日三次,與丸藥間服。
一二日,自覺清快,小便減三之二,口亦不幹。止渴未除,頭暈眼花,坐則腰疼,遂以摩腰膏治腰疼,仍以四物湯,用參、耆,減川芎,加牛膝、五味、炒柏皮、麥冬,煎飲,調六一散服,反覺便多。遂去六一散,令仍服藥丸而安。
薛立齋治一貴人,病疽疾未安而渴作,一日飲水數升,教服加減八味丸方。諸醫大笑云:此藥能止渴,吾輩當不復業醫矣。皆用木瓜、紫蘇、烏梅、人參、茯苓、山藥等生津液之藥,數劑,而渴愈甚。不得已用前方,服三劑渴止。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,氣血亦壯,飲食加倍,強健過於少壯之年。薛氏家藏此方,屢用有驗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古人認為,凡是渴疾還沒長出瘡瘍的,就用大黃等寒涼藥物瀉下,使病情加重,虛火自然消退。如果已經長出瘡瘍,膿血流出而痊癒,這就是真正的良方。所以巴郡太守奏上三黃丸,能治療消渴。我曾經治療一些隔幾年都不癒的病例,就減少朴硝的用量,增加黃連一斤,加大劑量,用長流水煎煮五六沸,放涼後,每天少量多次服用。再用桂苓甘露飲、白虎湯、生藕節汁、淡竹瀝、生地黃汁等,交替服用,加大劑量,代替飲用水,不久就能痊癒。
因此,消渴症,單純用藥物瀉下而不調理,只能略微潤濕,無法抑制炎症;單純調理而不瀉下,則飲水後很快又口渴,最終無法滋潤乾燥的咽喉;既瀉下又調理,但如果不減少飲食中的甜膩之味,不戒除嗜慾,不節制喜怒哀樂,病情就會反复發作。能夠做到這三點,消渴症就不足為慮了。
以前有個消渴病人,每天喝好幾斗水,劉完素用一盆生薑汁,放在密室裡,準備好容器和勺子,讓病人進入密室,然後鎖上門。病人渴得厲害,不得不喝生薑汁,喝完後口渴減輕,這體現了《內經》中「辛以潤之」的道理。《內經》也記載用蘭草治療口渴,去除陳腐之氣,也是辛平的藥物。劉完素的湯劑,雖然只用生薑這一味藥,但也一定有其他的藥物輔助。
秦運副說:有人消渴,大量飲水,可以讓他吃韭苗,口渴就能停止。方法是每天吃三五兩,可以炒著吃,或做成羹,不要放鹽,效果很好。吃個十斤左右就好了。
苦楝根,取新鮮的白色樹皮一把,切碎烘烤,加入少量麝香,加水兩碗,煎成一碗,空腹服用,即使感到困倦也沒關係。服藥後會排出三、四條蟲子,像蛔蟲一樣,顏色鮮紅,口渴症狀就會立刻停止。這就說明,有些消渴症是蟲子耗損精液造成的。
(註:此方效果神奇,服用後多次驗證有效。)
鄂州的卒祐之,患消渴九年,服藥後病情停止,但又反复發作。他用蘇樸散(白芍、甘草等分為末),每次服用一錢,水煎服,七天就痊癒了。古人的處方,很難理解,不能因為簡單就忽略它。(《經驗方》陳日華、《本草綱目》)
朱丹溪治療徐先生,四十歲,口乾舌燥,小便頻繁,春末發病,夏天來求治。診脈時發現,左手脈澀,右手脈略數而無力,重按時感覺脈象較大而略有力,左手脈略沉弱而不弦,但澀感比右手重,兩尺脈都不太明顯,這是由於飲食辛辣厚味生熱,屬於痰熱。於是禁止他吃辛辣厚味的食物,應該降火清金,抑制肝火以補益脾胃,服用三消丸十粒,左金丸、阿魏丸各五粒,用薑湯送服,一天六次。又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五味子、麥冬,水煎服,一天三次,與丸藥交替服用。
一兩天後,病人感覺清爽,小便減少了三分之二,口也不乾了。但口渴還沒完全消除,還頭暈眼花,坐著就腰痛,於是用摩腰膏治療腰痛,仍然服用四物湯,用人參、黃耆,減少川芎,加入牛膝、五味子、炒柏樹皮、麥冬,水煎服,並服用六一散,結果小便反而增多。於是停用六一散,繼續服用丸藥,病情就穩定了。
薛立齋治療一位貴人,癰疽病還沒好,就出現了口渴,一天喝好幾升水,他讓病人服用加減八味丸。其他醫生都嘲笑他說:這個藥能治口渴,我們以後就不用行醫了。他們都用木瓜、紫蘇、烏梅、人參、茯苓、山藥等生津液的藥物,服用了幾劑藥,口渴反而更厲害了。無奈之下,使用了加減八味丸,服用了三劑藥,口渴就停止了。後來相信長期服用,不僅口渴症狀不會復發,而且氣血也會增強,食慾倍增,身體比年輕時還強壯。薛氏家裡收藏這個方子,多次使用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