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傷寒
用軟柴胡七錢,乾葛、黃芩各三錢,生甘草、桔梗、蘇子、白芥子各一錢,薑、棗煎服,二劑喘定,四劑腫痛全消而愈。
治陳湖一男子,患傷寒,仰臥一月,且耳聾。意其病尚在少陽,故脅痛不能轉側及耳聾也。與小柴胡湯加山梔,一劑即能轉,尾閭處內潰皆蛆,耳亦有聞。蓋少陽屬風木,而風木能生蟲也。
一卒傷寒,大小便不通,予與五苓散而皆通。五苓固利小便矣,而大便亦通者,津液生故也。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,宜用蜜煎法導。
施秘監尊人,患傷寒咳甚,醫告技窮。試檢《針經》於結喉下灸三壯,即瘥。蓋天突穴也,神哉。(《資生經》。)
《華佗傳》府吏倪尋、李延,二人俱頭痛身熱,所苦正同。佗曰:尋當下之,延當發汗。或難其異。佗曰:尋外實,延內實,故治宜殊。即各與藥,明旦並起。(《三國志》。)
《範汪方》云:故督郵顧子獻,得病已瘥,詣華佗視脈,曰:尚虛未復,勿為勞事,御內即死,臨死吐舌數寸。其妻聞其病除,從百餘里來省之,止宿交接,中間三日,發病如佗言。婦人傷寒雖瘥,未滿百日,氣血骨髓未牢實,而合陰陽,當時即不覺惡。經日則令百節解離,經絡緩弱,氣血虛衰,骨髓空竭,恍恍吸吸,氣力不足,著床不能動搖,起居仰人,食飲如故,是其症也。丈夫亦然。
有士蓋正者,疾愈後六十日,已能射獵,一犯房室,即吐涎而死,及熱病房室,名為陰陽易,皆難治。近者有一士大夫,小得傷寒,瘥已十餘日,能乘馬行,自謂平復,亦以房室後,即小腹急痛,手足拘攣而死。
婦人溫病雖瘥,未平復,血脈未和,尚有熱毒,而與之交接得病者,名為陰陽易。醫者張苗說:有婢得病,瘥後數日,有六人奸之,皆為所誤。
林觀子父,因積寒腹痛,以痧症治之而愈。數日後,神思鬱結,胸腹不快,每日食粥二三次,大便溏,日二三行。雜治二旬余,漸劇。後一醫診之曰:傷寒之邪尚在,何誤至此也。服小柴胡八劑,別下結糞十數枚而安。此亦臟結之類,所謂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也。(觀子注《傷寒折衷》。)
吳仁齋治一人,傷寒十餘日,脈沉細,手溫而足冷,大便不通,面赤,嘔,煩渴,藥不能下,惟喜涼水一二口,或西瓜一塊,食下良久吐出。此陰甚於內,逼其浮陽上衝咽嗌,故面赤煩嘔也。附子一枚,去皮尖切片,又以人參三錢,炮姜二錢,水煎取,浸冷水中,待冷,服之而愈。
一人傷寒七八日,服涼藥太過,遂變身涼,手足厥冷,通身黑斑,惟心頭溫暖,乃伏火也。六脈沉細,昏不知人,不能言語,狀如屍厥,遂用人參三白湯,加熟附子半個,乾薑二錢。服下一時許,斑漸紅,手足漸暖,蘇矣。數日復有餘熱不清,此伏火未盡,再用黃連解毒、竹葉石膏湯,調治而安。
白話文:
傷寒
用七錢軟柴胡,三錢乾葛、黃芩,各一錢生甘草、桔梗、蘇子、白芥子,加薑、棗煎服。服用兩劑後喘息平息,四劑後腫痛全消痊癒。
治療陳湖一位男子,患傷寒臥床一月,且耳聾。認為其病情仍在少陽經,所以才會脅痛不能翻身且耳聾。於是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,一劑藥後就能翻身,尾閭部位內潰爛出現蛆蟲,耳朵也能聽見聲音了。因為少陽經屬風木,而風木能生蟲。
一位士兵患傷寒,大小便不通,給他服用五苓散後大小便都通暢了。五苓散雖然利小便,但大便也通暢的原因是津液生髮的緣故。如果小便通暢而大便仍不通,就應該使用蜜煎的方法導瀉。
施秘監的尊長患傷寒咳嗽嚴重,醫生束手無策。我試著參考《針經》,在結喉下灸三壯,馬上就好了。那是天突穴,真是神奇!(出自《資生經》)
《華佗傳》記載府吏倪尋、李延兩人同時頭痛發熱,症狀相同。華佗說:倪尋應該瀉下,李延應該發汗。有人疑惑為何不同。華佗說:倪尋外邪實,李延內邪實,所以治療方法不同。於是分別給他們用藥,第二天兩人皆痊癒。(出自《三國志》)
《範汪方》記載:督郵顧子獻病癒後,去見華佗診脈,華佗說:你身體還虛弱未恢復,不要勞累,不然會在家中死去,臨死會吐出幾寸長的舌頭。他妻子聽說他病好了,從一百多里外來探望,住宿並發生性行為,三日後,病情如華佗所說復發。婦人傷寒即使痊癒,未滿百日,氣血骨髓尚未恢復,就發生性行為,當時可能不覺有什麼不適。但過些日子,就會導致全身關節疼痛,經絡鬆弛,氣血虛弱,骨髓空虛,神志恍惚,體力不足,臥床不能動彈,起居都要依靠他人,飲食如常,這就是症狀。男子也一樣。
一位士人蓋正,病癒後六十天,已經能射獵,一次房事後,就吐涎而死。以及在病癒後過早發生性行為,稱為陰陽失調,都很難治療。最近有一位士大夫,患輕度傷寒,痊癒十多天,能騎馬出行,自認為痊癒了,也因房事後,就小腹劇痛,手足抽搐而死。
婦女溫病即使痊癒,尚未完全恢復,血脈未調和,尚有餘熱毒邪,就發生性行為而致病,稱為陰陽失調。醫生張苗說:有個婢女患病,痊癒後幾天,被六個人奸污,都因此而病。
林觀子父子,因積寒腹痛,用治療痧症的方法治療而痊癒。幾天後,精神抑鬱,胸腹不適,每天吃粥兩三次,大便溏瀉,一天兩三次。雜治二十多天,病情漸重。後來一位醫生診斷說:傷寒邪氣仍在,為何誤治至此。服用小柴胡湯八劑,另瀉下結積糞便十多枚而痊癒。這也是臟腑積滯的類型,所謂飲食如常,時時腹瀉。(出自林觀子注《傷寒折衷》)
吳仁齋治療一人,傷寒十多天,脈沉細,手溫而足冷,大便不通,面紅,嘔吐,煩渴,藥物不能下瀉,只喜歡喝幾口涼水,或吃一塊西瓜,吃下去很久後又吐出來。這是陰邪盛於內,逼迫浮陽上衝咽喉,所以面紅煩嘔。用附子一片,去掉皮尖切片,再用三錢人參,二錢炮薑,水煎取,浸在冷水中,待冷服下而痊癒。
一人傷寒七八天,服用涼藥過度,導致身體變涼,手足厥冷,全身黑斑,唯獨心口溫暖,這是伏火。六脈沉細,昏迷不醒,不能言語,狀如屍厥,於是使用人參三白湯,加半個熟附子,二錢乾薑。服用一會兒,斑點漸紅,手足漸暖,甦醒了。幾天後又餘熱不清,這是伏火未盡,再用黃連解毒、竹葉石膏湯調治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