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)

回本書目錄

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(外科) (1)

1. 腸癰

《華佗傳》軍吏李成若咳嗽,晝夜不寤,時吐膿血。以問佗,佗言君病腸癰,咳之所吐,非從肺來也。與君散兩錢,當吐二升余膿血,吐訖自養一月,可小起,好自將愛,一年便健。十八歲當一小發,服此散亦行復瘥。若不得此藥,故當死。復與兩錢散,成得藥去。五六歲,親中人有疾如成者,謂成曰:卿今強健我欲死,何忍無急弆藥,(松之按:古語以藏為弆。)以待不祥?先持貸我,我瘥,為卿從華佗更索。

白話文:

軍吏李成若得了咳嗽,日夜咳得睡不著,時常咳出膿血。他去找華佗問診,華佗說:你的病症是腸癰,咳嗽吐的是膿血,不是從肺裡來的。我給你兩錢散劑,你服用後會咳出兩升多膿血,咳完之後再休養一個月,就可以稍微起身活動了。好好保養自己,一年後就能恢復健康。到了十八歲,病症會再次發作,再服用這個散劑就可以痊癒。如果不服用這個藥,就會死。華佗又給了他兩錢散劑,李成得到藥後就離開了。過了五、六年,李成的親人得了和他一樣的病。李成的親人對他說:你現在身體健壯,而我卻快死了,你怎麼忍心不趕快拿藥給我救急?(松之注:古語中,“弆”同“藏”)先借給我,如果我治好了,我再替你去華佗那裡索要藥方。

成與之。已故致譙,適佗見收,匆匆不忍從求。後閱十八年成病,竟發無藥可服,以至於死。(《三國志》)

薛立齋治金臺院僉憲,年逾五十,腹內隱痛,小便如淋,皮膚錯縱,而脈滑數,此腸癰也。脈滑數則膿已成,遂以廣東牛皮膠溶化,送太乙膏,下膿升許。更以排膿托裡藥及蠟礬丸而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為金臺院僉憲,年齡超過五十歲。他腹內隱隱作痛,小便時如針刺般疼痛,皮膚上有一條條紅線,而脈搏又滑又數,這是腸癰的症狀。脈搏滑數表示膿液已經形成。於是,用廣東牛皮膠溶解,送服太乙膏,排出約一升的膿液。再用排膿、調養內臟的藥物以及蠟礬丸治療,最後痊癒。

孫文垣治染匠婦,腹痛兩年。或以為寒為熱,為氣為血,為蟲為積,治不效。或與膏藥大如斗,貼之,痛益劇,欲去揭之,牢黏不可揭。臥舟中,數人扶之不起。往診,見其面色蒼黑,兩手枯燥如柴,六脈皆洪數。(腹痛脈洪數,內癰可知。其得生亦賴此。)問其痛之所在,解衣指示,(痛有定處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醫治一名染布工婦女,腹痛已經持續兩年了。其他醫生曾診斷為風寒、風熱、氣滯、血瘀、寄生蟲或積食,但治療後都沒有效果。有人給她貼了一個像鬥那麼大的膏藥,貼上去後疼痛更加劇烈,想撕下來卻牢牢粘住,怎麼都撕不下來。病人在船上躺著,好幾個人扶都扶不起來。

孫文垣前去診治,發現病人的臉色發青發黑,雙手乾燥得像枯柴一樣,六脈都又強又快。(腹痛脈象又強又快,說明是內癰所致。她能保住性命就是靠著這些脈象。)他問病人疼痛的部位,病人解開衣服指著(疼痛的部位是固定的)

)始知膏藥牢黏。叩其不能起步之由,乃左腳不可動,動則痛應於心。察其色脈,皆非死候,此必腸癰。左腳不能舉動,是其徵也。(俗名縮腳腸癰。)與榮衛反魂湯加金銀花為君,四帖,酒水各半煎服。一帖痛稍減,二帖下臭膿半桶,病全減,膏藥亦不揭自落。四帖完,其婦與匠來謝,並求善後之方。

白話文:

這才發現膏藥黏得十分牢固。問他為什麼不能走路,他說左腳無法移動,一動就會痛到心臟。檢查他的氣色和脈象,都沒有死亡徵兆,這一定是腸癰。左腳不能移動,就是這個徵兆。(俗稱縮腳腸癰。)開了榮衛反魂湯,加上金銀花為主要藥材,連續服用四帖,每次用酒和水各半煎服。第一帖後疼痛稍減,第二帖後排出半桶腥臭膿液,病情完全緩解,膏藥也自然脫落。四帖用完後,他的妻子與木匠前來致謝,並請教後續調養方法。

龔子才治一婦人,腹痛如錐,每痛欲死,不可著手,六脈洪數,此腸癰也。用穿山甲炒、白芷、貝母、殭蠶、大黃,合一大劑,水煎服,膿血從小便處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龔子才治療一位婦人,她的腹痛像刀刺一樣,每次疼痛時都痛苦難忍,不能用手指觸摸,六脈洪數,這是腸癰。他使用炒穿山甲、白芷、貝母、殭蠶、大黃,將這些藥材混合後製成一大劑,用水煎服,膿血從小便排出後痊癒了。

李士材治吳光祿夫人,患腹滿而痛,喘急異常,飲食不進。或用理氣利水之劑,二十日不效。診之,脈大而數,右尺為甚。令人按腹,手不可近。曰:此大腸癰也,脈數為膿已成。用黃耆、角刺、白芷之類,加葵根一兩,煎一碗頓服之。未申痛甚,至夜半膿血大下,昏暈不支,即與獨參湯稍安。更與十全大補,兩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大夫治療吳光祿大人的夫人,她患有腹脹疼痛、氣喘急劇異常、無法進食。有人用理氣利水的藥方,二十天都沒有效果。李大夫為她把脈,脈搏跳動快而有力,右手寸關尺脈中以尺脈最為嚴重。他讓她按摩腹部,她無法承受。李大夫說:「這是大腸上的癰疽,脈搏快表示膿已經形成了。」他使用了黃耆、角刺、白芷等藥材,再加入一兩葵花根,煎成一碗湯藥,讓她一口喝下。到了未時,她的疼痛加劇,到了半夜,大量的膿血排出體外,她昏迷不醒,虛弱不堪。李大夫立刻給她服用獨參湯,她的情況稍有好轉。接著,他又給她開了十全大補湯的藥方,兩個月後,她的病情痊癒了。

周漢卿治義烏陳氏子,腹有塊,捫之如罌。漢卿曰:此腸癰也。用大針灼而刺之,入三寸許,膿隨針迸出有聲愈。(《明史》)

白話文:

周漢卿為義烏的陳家之子看病,陳公子腹中長了一個腫塊,摸上去像一個小酒罈。周漢卿說:「這是腸癰。」於是用大針加熱後刺入陳公子的腹部,針刺入三寸左右,膿液隨着針尖噴湧而出,有聲音發出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明史》)

薛立齋診秀水卜封君,善飲,腹痛便瀉,服分利化痰等劑不應。其脈滑數,膚皮甲錯,謂此酒毒,致腸癰而潰敗也,辭不治。仍服煎劑,果便膿而歿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診治秀水縣卜封君,嗜好飲酒,患有腹痛腹瀉,服用瞭解毒化痰等方劑後不見好轉。他的脈象滑數,皮膚上長著甲錯狀的斑紋,薛立齋認為這是酒精中毒,導致腸道潰瘍膿腫所致,拒絕醫治。卜封君仍服用湯藥,結果便出膿液而死亡。

孫某治一女子腹痛,百方不效,脈滑數,時作熱,腹微急。孫曰:痛病脈當沉細,今滑數,腸癰也。以雲母膏一兩,為丸如梧子大,以牛皮膠溶入酒中,並水吞之,餉時服盡,下膿血愈。(《外科心法》)

白話文:

孫某治療一位女子腹痛,使用了各種方法都沒有效果,把脈時發現脈搏滑數,時而發熱,腹部稍微有點急迫感。孫某說:腹痛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,現在脈搏滑數,是腸道化膿了。使用雲母膏一兩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牛皮膠溶解到酒裡,再加水一起吞服,服藥時吃完,排膿血後就好了。(出自《外科心法》)

薛立齋治通府張廷用患腸癰,兩月餘矣,時出白膿,體倦惡寒,此邪氣去而中氣虛也。用托裡散益氣湯,徐徐呷之。又令以豬肚肺煮爛,取其湯調米粉煮,時呷半盞,後漸調理而痊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師治療通府張廷用的闌尾炎,已經兩個多月了。每次排膿都是白色的,身體虛弱怕冷,這是身體抵抗力下降,邪氣消除了而身體虛弱造成的。使用託裡散和益氣湯,讓他慢慢服用。另外,讓病人用豬肚和豬肺燉爛,取其湯水調勻米粉煮湯,每次喝小半杯。後來漸漸調理好而痊癒。

一男子小腹痛而堅硬,小便數,汗時出,脈遲緊。以大黃湯一劑,下瘀合許,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。(苡仁、栝蔞各三錢,丹皮、桃仁各二錢。)

白話文:

某位男性患者小腹部疼痛且堅硬,小便頻繁,時常出汗,脈搏遲緩而緊促。醫師使用大黃湯一劑,排出瘀血滿了馬桶。接著,醫師又使用了薏苡仁湯四劑,患者的病情便痊癒了。(薏苡仁、栝蔞各三錢,丹皮、桃仁各二錢。)

一男子患腸癰,膿已成。用雲母膏一服,下膿升許,更以排膿托裡藥而愈。後因不守禁忌,以致不救。

白話文:

一名男子得了腸癰,膿已經形成了。他服用了一劑雲母膏,排出了大量膿液。後來,他繼續服用排膿和調理內腑的藥物而痊癒。然而,他後來不遵守飲食禁忌,導致病情復發,最終不治。

一人患腸癰,傴僂痛不能伸。有道人教以飲純黃犬血二碗,和白酒服。其人遂飲至四碗,次日下膿血盡而瘳。(《廣筆記》)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得了腸癰,彎著腰疼痛難忍,不能伸直。一位道士教他喝純黃色的狗血兩碗,用白酒送服。那人喝到了四碗,第二天腹中膿血全數排出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廣筆記》)

2. 腸風臟毒

孫文垣治潘大司馬,常有腸風之症,八月丁祭學博饋鹿血,食之血暴下,用槐角子五錢,黃連枳殼地榆貫眾各三錢,一服而止。潘善其方,書之黏壁間,遇有便血者,依方服之,無不立效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醫師治療潘大司馬的慢性腹瀉問題。八月丁祭時,學博送來了鹿血。潘大司馬食後突然腹瀉帶血。孫文垣用槐角子 5 錢、黃連、枳殼、地榆、貫眾各 3 錢,藥服用一次後就止血了。潘大司馬很讚賞這個處方,把它寫在牆壁上。後來,遇到有大便帶血的病人,他都會照著這個處方開藥給病人服用,效果都很顯著。

陳鹿塘原有腸風臟毒之症,大便燥結,數日不能一行,痛苦殊甚,此胃寒腸熱也。其脈兩寸皆數,兩關弦而無力,兩尺洪滑,而左尤甚。久治不效,因憶東垣有云:大腸喜清而惡熱,脾胃喜溫而惡寒,以胃屬土,腸屬金也。乃制一方,專以腸風臟毒藥為主,外以養血之藥裹之,使不傷胃氣。

白話文:

陳鹿塘原本患有腸道脹氣和內臟蓄積毒素的病症,大便乾結,好幾天都解不出來,痛苦不堪。這是因為胃寒腸熱所致。他脈搏的兩寸位置皆浮數,兩關位置的脈緊繃但無力,兩尺位置的脈洪大而滑,且左側脈搏尤其顯著。長期治療都無效,他於是想起東垣曾經說過:大腸喜歡涼爽而討厭熱,脾胃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,這是因為胃屬土,腸屬金。於是,他制定了一劑藥方,主要採用治療腸道脹氣和內臟蓄積毒素的藥物,外面再用補血的藥物包覆,以免傷及胃氣。

蓋藥先入胃,後入大腸,入胃時裹藥未化,及入大腸,則裹藥化而君藥始見,庶幾兩不相妨。因以九製大黃二兩,槐花三兩,木耳二兩,郁李仁、皂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,血餘、升麻荊芥穗各五錢,共為末,煉蜜為丸,赤豆大,外以四物加蒲黃各一兩為衣。米飲送下,空心及下午各二錢,血果止,大便不燥,飲食日加而愈。

白話文:

藥物先進入胃,然後進入大腸。進入胃時,包裹藥物的物質尚未溶解。等到進入大腸後,包裹藥物的物質才會溶解,使藥效顯現。這樣兩者纔不會互相影響。因此使用九次加工的大黃二兩、槐花三兩、木耳二兩、郁李仁、皁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、血餘、升麻、荊芥穗各五錢,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劑,大小如赤小豆。再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各一兩加上蒲黃一兩作為藥丸的外衣。用米湯送服,空腹時和下午各服用二錢。出血情況會停止,大便不會乾燥,逐漸增加飲食便會康復。

王祖泉大便裡急後重,腹痛,日夜下紫稠黏三四十度,作痢治,三月不效。肌瘦懶食,眼合懶開,悉以為不治。脈之,六部濡弱,所下之色甚晦,狀如芋苗汁,曰:此非痢,乃臟毒下血也。《醫說》中人參樗皮散,正與此對。即制與之,其夜果減半,終劑全愈。方以人參、樗根白皮各二兩,為末,空心米飲調二錢。忌肉汁、生菜、魚腥。

白話文:

王祖泉大便急迫且後重,腹痛,晝夜排出約三四十度的紫色濃稠黏液,被診斷為痢疾,治療三月未見成效。他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,眼睛總是半合著,懶得睜開,大家都認為他已經沒救了。

我為他診脈,發現六部脈象濡弱,排泄物顏色極為暗沉,形狀類似芋苗汁。我說:「這不是痢疾,而是臟器中毒性出血。」《醫說》中的「人參樗皮散」,正適合治療此症。

於是我配製了人參樗皮散給他服用,當晚排出物就減了一半,吃完一劑藥後,病情完全康復。

人參樗皮散的方劑如下:人參、樗根白皮各兩,研磨成細末,空腹時用米湯調和兩錢服用。服用期間應忌食肉汁、生菜和魚腥。

湯封君簡庵,血分熱甚,以善飲致腸風,且心腎不交,以四物湯加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蜜為丸,服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湯封君簡庵,因為血氣過熱,因好喝酒而導致腸胃絞痛,並且心腎不交。於是用了四物湯加棗仁、側柏葉、槐花、連翹,再用蜂蜜製成丸劑,服用後就治好了。

吳孚先治張東銘,素患痔疾,兼後重之症,似痢非痢,登圊窘迫,行步如跨馬狀,坐亦作楚,六脈偏盛,稍覺無神,知為氣血虛而挾濕熱。用芎、歸、芩、連、生地、槐角、楂肉、升麻,加人參二兩,為丸。彼去參服之,不效,復入參,服半料已全愈。

白話文:

吳孚先治療張東銘,他有痔瘡,伴有後重感,類似痢疾但又不是,上廁所困難,走路姿勢像騎馬,坐著也不舒服,脈象偏盛,精神略顯不佳。吳醫師診斷為氣血虛弱,夾雜濕熱。於是使用了當歸、川芎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黃、槐角、山楂肉、升麻等藥,再加入兩錢人參,製成藥丸。張東銘服用後無效,後來又加入人參,服用一半量就痊癒了。

張子和曰:一男子臟毒下血,當六月熱不可堪,自分必死,忽思蜜水,猛舍性命飲一大盞,痛止血住。

汝南節度副使完顏君寶病臟毒,下衃血發渴,寒熱往來,延及六載,日漸瘦弱無力,面黃如染。張診其兩手脈沉而身涼。《內經》寒以為榮氣在故生,可治。先以七宣丸下五七行,次以黃連解毒湯當歸赤芍地榆散,同煎服之,一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汝南節度副使完顏君寶得了腎臟發炎的病,引起了尿血,又經常口渴,發燒與發冷交替出現。這個病已經持續了六年,日漸瘦弱無力,臉色變得黃得像染過一樣。張醫師號了他的兩手的脈搏,發現脈搏沉弱而身體發涼。《內經》中說,寒證是因為正氣存在而導致的,所以可以治療。先用七宣丸下泄五到七次,然後用黃連解毒湯加入當歸、赤芍、地榆散,一起煎服。服用一個月後,病就痊癒了。

方勺《泊宅編》云:外兄劉掾病臟毒下血,凡半月,自分必死。得一方,只以乾柿燒灰,飯服二錢,遂愈。又王璆《百一方》云: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,亦用此方,一服而愈。為丸為散皆可。(《本草綱目》)

白話文:

方勺在《泊宅編》中提到:我的表兄劉掾患上出血性痢疾,已經半個月了,他自己都認為自己肯定會死。他得到一個偏方,只是拿曬乾的柿子燒成灰,用飯送服兩錢,最終痊癒。此外,王璆在《百一方》中記載:曾經有一位通判的兒子患有下血癥已經十年了,他也使用了這個偏方,服用一次後就痊癒了。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
薛立齋治一男子臟毒下血,服涼血敗毒藥,不惟血不能止,且飲食少思,肢體愈倦,脈數,按之則澀,先以補中益氣湯,數劑少止。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、炮姜,四劑而止。乃去炮姜,加芎、歸,月餘脾胃亦愈。常治積熱,或風熱下血者,先以敗毒散散之;胃寒氣弱者,用四君子湯,或參苓白朮散補之,並效。

白話文:

以審

一男子臟毒下血,脾氣素弱,用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枳殼、地榆、槐花,治之而愈。後因謀事,血復下,諸藥不應。意思慮傷脾所致,投歸脾湯四劑而痊。大抵此症,所致之由不一,當究其因而治之。丹溪云:芎歸湯一劑,又調血之上品,熱加茯苓、槐花,冷加茯苓、木香,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。雖然精氣血出於穀氣,惟大腸下血,以胃藥收功。

白話文:

一個男人有內臟毒素導致便血,脾氣虛弱,我用了六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、枳殼、地榆、槐花來治療,他痊癒了。之後他因為謀事而再次便血,所有的藥方都不起作用。我想可能是憂慮傷了脾,於是開了四劑歸脾湯,他就痊癒了。總之,這種疾病的成因有很多,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。

丹溪醫學家說,芎歸湯是一劑調節血液的良藥,如果血熱,可以加茯苓和槐花;如果血寒,可以加茯苓和木香。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的方法。話雖如此,精氣血的來源是食物,所以治療大腸便血,必須用補益脾胃的藥物。

以四君子湯、參耆白朮散,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,胃氣一回,血自循經絡矣。腸風者,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;臟毒者,蘊積毒久而始見。又云:人惟坐臥風溫,醉飽房勞,生冷停寒,酒面積熱,以致榮血失道,滲入大腸,此腸風臟毒之所作也。挾熱下血,清而色鮮,腹中有痛。

白話文:

用四君子湯、參耆白朮散來治療,再配合枳殼散、小烏沉湯,讓胃氣恢復後,血液自然會沿著經絡循環。腸風是指外來的邪氣進入身體,隨感隨發;臟毒是指毒素在體內積累已久,才開始發作。

還有一種說法:人因為久坐久臥、受了風寒、酒醉後房事過度、生冷食物停滯而受寒、喝酒過度而導致面色發紅、身體發熱,導致榮血運行異常,滲入大腸中,這就是腸風臟毒的成因。如果是因為熱氣造成下血,血液會清澈且顏色鮮紅,並且會伴隨腹痛。

挾冷下血,濁而色黯,腹內略痛。清則為腸風,濁則為臟毒。有先便而後血者,其來也遠;有先血而後便者,其來也近。世俗屎前屎後之說,非也。治法大要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熱則敗毒散,冷則換金正氣散加芎、歸,後隨其冷熱治之。劉河間云: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

白話文:

出現寒性下血,血色暗淡,腹部隱隱作痛。血色清澈的,是因腸道風寒導致;血色混濁的,是因髒腑積毒所致。有先大便後下血的,病症發作的時間較久;有先下血後大便的,病症發作的時間較近。民間口口相傳的「出血在前、大便在前」之說,並不正確。治療時需先散解腸胃的風寒之氣,熱性體質可用敗毒散,寒性體質可用換金正氣散,並加入川芎和歸芍,再根據患者的寒熱情況進行治療。醫家劉河間認為,起居不節制,勞累過度,就會導致氣血脈絡受損。

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;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便血。腸胃之絡傷則溢血,腸外有寒汁沫,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。又《內經》云:腸癖下膿血,脈弦絕者死,滑大者生,血溢身熱者死,身涼者生。諸方皆謂風熱侵於大腸而然。若飲食有節,起居有時,腸胃不虛,邪氣從何而入?

白話文:

當陽經受傷時,血液會從體外溢出,導致流鼻血;當陰經受傷時,血液會從體內溢出,導致便血。腸胃之經受到損傷時也會出血,如果腸道外有寒氣和體液,它們會與血液混合,凝結在一起,無法散開,形成積塊。

另據《內經》記載:腸道下膿血,脈搏細而斷者會死亡,脈搏滑而大者會存活;出血後身體發熱者會死亡,身體發涼者會存活。各家醫方都認為這是因為風熱侵蝕大腸所致。

不過,如果飲食有節制,作息規律,腸胃就不會虛弱,邪氣從哪裡入侵呢?

王執中雲:何教授湯簿有腸風疾,積年不愈,取脊端窮骨,名龜尾,當中一灸除根,湯簿因傳此方。後觀《灸經》,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,蓋岐伯灸小兒法也,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耳。蓋大人、小兒之病,初不異故也。五痔便血失屎廻氣,灸百壯,在脊窮骨上赤下白處。

白話文:

王執中說:何教授寫在《湯頭》裡,有的人患腸風病,多年沒有治癒。取脊椎末端的骨頭,名為「龜尾」,在中間灸一灸,就能根除。何教授因此而流傳這個方子。後來我看到《灸經》,這個穴位是治療小兒脫肛出血的,應該是岐伯為小兒施灸的方法。後人因此而用來灸大人腸風出血。其實,大人和小兒的疾病,一開始並無不同。五痔出血或下痢,灸百壯,在脊椎末端的骨頭上,上面紅色的地方,下面白色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