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九 (4)
卷九 (4)
1. 飲食傷
或以為陰症,斷無汗出如蒸之理,脈雖虛而症則大熱,當用人參白虎,爭持未決。張診之曰:六脈如此,而心下按之大痛,舌上灰刺如芒,乃食填中宮,不能鼓運,其脈往往如此。與涼膈散下之,一劑神思頓清,脈亦頓起。倘投參、附,其能免乎?
癸卯元夕,周徐二子過石頑齋頭飲,次日皆病酒不能起。欲得葛花湯解醒,張曰:此湯雖為傷酒專劑,然人稟賦,各有不同,周子縱飲則面熱多渴,此酒氣行陽肌肉之分,多渴則知熱傷胃氣,豈可重令開瀉,以耗津液?與四君子湯去甘草,加藿香、木香、煨葛根、澤瀉,下咽即愈。
徐子久患精滑,飲則面色愈青,此素常肝膽用事,腎氣亦傷,酒氣皆行筋骨,所以上潮於面。葛花胃藥,用之何益?與五苓散加人參,倍肉桂,服後食頃,溲便如皂角汁而安。(用藥須相人體氣,不可膠執成方。凡病皆然,不獨為傷酒說法也。)
柴嶼青治中翰陳雯山,壯熱神昏,為時醫所誤者累日,勢甚危篤。診得人迎脈緩,自無外感,惟氣口洪實,舌苔甚厚。重按其胸,皺眉呼痛,此胸中停食,屢進發表,相去逕庭,無怪病增劇也。用小承氣湯連下二次,即神清熱退而安。
張飛疇治謝元海,夏月常飲火酒,致善食易飢,半月後腹漸脹滿,大便艱澀,食亦日減。醫用刻削清火俱不效。左脈細數,右脈澀滯,此始為火助胃強而善食,繼為火灼胃液而艱運,艱運則食滯而脹滿,脹滿則食減。今宜斷食辛熱,乘元氣未離,祛其滯而回其液,日久則費調理也。
用枳實導滯湯去黃連、白朮,加葛根,一服,大便通利而滯行,又用健脾理氣。三日後,以小劑生脈加葳蕤、煨葛根,半月而愈。
張三錫治一人,發熱頭痛,七日不止。診之,左脈平和,右寸關俱弦急有力,乃內傷宿食為患也。以二陳加枳實、厚朴、楂炭、柴胡,三劑,再加黃芩,頭痛除。但熱不淨,投枳實導滯丸百粒,更衣而愈。
一婦每夜分即發熱,天明漸止,自投四物湯,反加嘔惡。診得左關微急,而右寸關弦數有力。詢之,經後食梨,午後遂熱起,正丹溪所謂胃虛過食冷物,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。此病皆因血虛而得者,遂以升陽散火湯,一服熱已。後用四物去地黃,加枳、朮、陳皮,健脾養血,調理而愈。
張三錫曰:余初識繆仲淳時,見袖中出彈丸咀嚼。問之,曰:此得之秘傳。飢者服之即飽,飽者服之即飢。因疏其方,名資生丸。余大喜之,而頗不信其消食之功。已於醉飽後,頓服二丸,徑投枕臥。夙興,了無停滯,始信此方之神也。
資生丸:白扁豆一兩,山藥一兩五錢,人參三兩,白朮土炒三兩,蓮肉一兩,芡實一兩五錢,橘紅二兩,桔梗五錢,炙甘草五錢,白蔻仁三錢五分,厚朴一兩,山楂肉二兩,川黃連三錢五分,神麯二兩,藿香五錢,茯苓一兩五錢,澤瀉三錢五分,薏苡仁三兩,麥芽一兩五錢,煉蜜丸,每丸二錢,每服一丸,醉飽後二丸。王晉三曰:《易》曰,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
白話文:
飲食傷
有人認為陰虛症狀不可能出現汗出如蒸,雖然脈象虛弱,但症狀卻是大熱,於是想用人參白虎湯,眾說紛紜,難以決定。張醫師診斷說:六脈如此,但心下按壓卻劇痛,舌苔灰白粗糙如芒刺,這是因為飲食停滯於中焦,不能正常運化,所以脈象才會這樣。於是給病人服用涼膈散,一劑藥下去,病人神志頓時清爽,脈象也立刻轉好。如果當時用了人參、附子,還能免除此厄嗎?
癸卯年元宵節,周、徐二位公子到石頑齋飲酒,第二天都因醉酒而起不了床。他們想用葛花湯解酒,張醫師說:葛花湯雖然是解酒的專方,但人體稟賦各有不同,周公子縱飲後,面紅耳赤,非常口渴,這是酒氣侵犯陽氣和肌肉,口渴說明熱傷了胃氣,怎能再用瀉下之藥,耗傷津液呢?於是給他用了四君子湯去甘草,加藿香、木香、煨葛根、澤瀉,服下後立即痊癒。
徐公子久患精滑,喝酒後面色更加青紫,這是因為他平素肝膽氣盛,腎氣也受損,酒氣都侵犯了筋骨,所以上泛於面部。葛花湯是治療胃病的藥物,用它有什麼益處呢?於是給他用了五苓散加人參,倍量肉桂,服藥後不久,小便和大便如同皂角汁一樣通暢,病情也就好了。(用藥一定要根據個人的體質,不能死板地套用成方。所有疾病都是如此,不只是解酒的治療方法如此而已。)
柴嶼青醫師治療中翰陳雯山,他壯熱神昏,被其他醫師誤診多日,病情危急。診脈發現人迎脈緩,並無外感,只是氣口洪實,舌苔很厚。重按其胸部,病人皺眉痛苦呼叫,這是胸中積食,之前多次用發汗解表的方法,南轅北轍,怪不得病情越來越重。於是用了小承氣湯連續服用兩次,病人神志清爽,熱退而安。
張飛疇醫師治療謝元海,夏天經常飲用烈酒,導致食慾很好,容易飢餓,半個月後腹部逐漸脹滿,大便秘結,食慾也日漸減少。其他醫師用瀉火、消食的方法都不見效。左脈細數,右脈澀滯,這是因為一開始是酒火助長胃火,所以食慾旺盛,接著是酒火灼傷胃液,導致胃氣運化困難,運化困難則食物停滯而脹滿,脹滿則食慾減少。現在應該停止食用辛辣熱性的食物,趁元氣未傷,去除停滯,恢復胃液,時間長了就需要更費力地調理了。
於是用了枳實導滯湯去黃連、白朮,加葛根,一劑藥下去,大便通利,停滯排出,然後再用健脾理氣的藥物。三天後,用小劑量的生脈散加葳蕤、煨葛根,半個月後痊癒。
張三錫醫師治療一人,發熱頭痛,七天不止。診脈發現,左脈平和,右寸關脈都弦急有力,這是內傷積食所致。於是用了二陳湯加枳實、厚朴、山楂炭、柴胡,三劑藥後,再加黃芩,頭痛消失了。但熱症未淨,於是服用枳實導滯丸一百粒,換了衣服就好了。
一位婦女每到半夜就發熱,天亮後漸漸停止,她自己服用四物湯,反而加重了嘔吐。診脈發現左關脈略微弦急,而右寸關脈弦數有力。詢問後得知,經期後吃了梨,下午就開始發熱,這正是丹溪先生所說的胃虛過食寒涼之物,壓抑陽氣於脾土之中。這個病都是因為血虛而引起的,於是用升陽散火湯,一劑藥熱症就消退了。之後用四物湯去地黃,加枳實、白朮、陳皮,健脾養血,調理後痊癒。
張三錫說:我剛認識繆仲淳時,看見他袖中拿出藥丸咀嚼。我問他,他說:這是祖傳秘方。飢餓的人服用後就飽了,飽的人服用後就飢餓了。我向他討教了藥方,命名為資生丸。我很高興,但也並不完全相信它的消食功效。我曾在酒足飯飽後,一次服用兩丸,然後睡覺。第二天早上起來,一點停滯感也沒有,我才相信這個藥方的神奇功效。
資生丸:白扁豆一兩,山藥一兩五錢,人參三兩,白朮土炒三兩,蓮肉一兩,芡實一兩五錢,橘紅二兩,桔梗五錢,炙甘草五錢,白蔻仁三錢五分,厚朴一兩,山楂肉二兩,川黃連三錢五分,神麴二兩,藿香五錢,茯苓一兩五錢,澤瀉三錢五分,薏苡仁三兩,麥芽一兩五錢,煉蜜為丸,每丸二錢,每次服用一丸,酒足飯飽後服用兩丸。王晉三說:《易經》說,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