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八 (18)
卷八 (18)
1. 瘧痢
改以白芍四錢,澤瀉、黃連各一錢,滑石二錢,甘草、桂枝、木香各四分,山楂七分。兩日後,與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黃連、白芍,調理半月而瘥。
張路玉治故友子,觸疫瘧之氣,染患月餘不止,左右乏人,失於調理,致愈而復發,加以五液注下,瘧痢兼作,水穀不入者半月餘。乃攜歸齋中,日與補中益氣,兼理中、六君、萸、桂之屬,將養半月而愈。
李士材治一士,冒暑勞苦,患血痢,危甚,用黃連、當歸、烏梅、滑石各五錢,香薷三錢,甘草一錢而愈。(症治大合醫案。)
陸祖愚治姚可儀祖母,年七十,精力過人,勤勞不倦,忽於夏月怒後,感冒風涼,兼傷飲食,頭疼骨痛,寒熱大作,寒則重衾,熱則冷飲。或以其年高病重,攻補兼施,遂腹痛、譫語、煩躁。脈之,洪弦而緊,謂高年而脈乃如是,病正進也,須雙解表裡之邪。遂用柴葛、二陳、枳、桔、楂、樸、芩、蘇加生薑,二劑表症稍減,腹仍痛,下痢紅白,裡急後重,日夜去積三十餘次,脈亦未減。乃用潤字丸一錢、香連丸和服,日夜三服。
兩日後,痢減半,惟臍之上下痞滿,又用檳榔、青皮、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、芩、連、滑石之類,五六劑方得燥矢與積同去,病又減二三。仍用香連丸二錢,日進二服,數日積除痢止。改投大補氣血之劑,調理月餘而安。
韓延年長子,初患咳嗽已久,至七月患瘧,復變痢,瘧仍未止。或以尺脈短澀,投養陰清補之劑。診之,擬加參、附,前醫不以為然。後更數醫,仍不外溫補止塞出入加減。服參及四斤,病雖減而元氣猶未復如故。
高麗醫人治疾,用藥只一味兩味,至三味則極多矣,未有至四味者。蓋藥惟性專則達,二則調,四則參與制,再多則相牽而不能奏功。偶傳治痢二方,甚簡而驗,今錄於此:治痢止二味,色白者患寒,(其說未是。)用生薑一兩,細茶五錢。色赤者患熱,用細茶一兩,生薑五錢。
赤白雜者,薑、茶各五錢,青皮三錢,陳皮二錢,酒一碗,河水一碗,煎至一碗,溫服即愈。(李日華《六研齋偶筆》。)
魏玉橫曰:汪紹兄室人,年五十餘,新秋患淋秘,小愈即勿藥。初冬即自汗兩日,遂寒熱成胎瘧,醫略與消散不效。將半月,復增滯下,腹痛後重,日一二十行。因見其脈如蛛絲,聲微氣乏,疑屬虛寒,乃用二陳湯、香、砂、蒼、樸溫胃燥脾之劑。十餘日,舌苔盡黑,多汗不眠,遂辭去。
診之,脈果沉微,語殊輕怯,然小便熱短,胸膈痞悶,瘧則熱多於寒,痢則紅少於白。此伏氣所發,陳莝鬱積,大腑為病也。在《金匱》法宜下之,但其稟賦甚弱,三陰素虧,不可峻治。且前所服,類皆溫燥,故令積滯不行,宜以潤滑甘寒之品導之。用生地、杞子、麥冬、蔞仁、當歸、木通、白芍、黃芩、枳殼、桔梗,數劑,覺去宿垢甚多,又數劑而痢止。瘧仍間日一作,加痰嗽甚頻,此腸胃既通,餘熱挾虛火上竄也。
白話文:
瘧痢
一個病例用白芍、澤瀉、黃連、滑石、甘草、桂枝、木香、山楂治療瘧痢,兩日後改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黃連、白芍,調理半月痊癒。
張路玉治療一位朋友的兒子,染上瘧疾一個多月未愈,病情反覆,加上五液瀉下,導致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,半個多月吃不下東西。於是將其帶回家中靜養,每日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輔以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吳茱萸湯、桂枝湯等,調理半月痊癒。
李士材治療一位士人患血痢危急,用黃連、當歸、烏梅、滑石、香薷、甘草治療而痊癒。
陸祖愚治療姚可儀的七十歲祖母,因夏日動怒後受涼,飲食不節,導致頭痛、骨痛、寒熱交替,病情加重後出現腹痛、譫語、煩躁。脈象洪弦緊,判斷病情嚴重,需同時解表裡之邪。先用柴胡桂枝湯、二陳湯、枳實、桔梗、山楂、樸硝、黃芩、蘇葉等加生薑治療,兩劑後表證略減,但腹痛、紅白痢疾、裡急後重持續,日夜瀉下三十多次。於是使用潤字丸、香連丸,兩日後痢疾減輕一半,但臍上下痞滿,又用檳榔、青皮、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、黃芩、黃連、滑石等藥,數劑後大便通暢,病情減輕,繼續服用香連丸,數日後痢疾痊癒。之後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,調理一個多月痊癒。
韓延年長子久咳,七月患瘧疾,並轉變為痢疾,瘧疾未愈。因脈象短澀,有人建議服用養陰清補藥物,但醫生認為應該加參、附子。後經多位醫生治療,均以溫補為主,服用人參約四斤,病情減輕,但元氣未復。
高麗醫生用藥簡潔,最多用三味藥,認為藥物性味專一才能有效,用藥過多反而互相牽制。治療痢疾的兩個驗方:痢疾色白者(寒證),用生薑一兩,細茶五錢;痢疾色赤者(熱證),用細茶一兩,生薑五錢;赤白夾雜者,用生薑、茶各五錢,青皮三錢,陳皮二錢,酒、水各一碗,煎成一碗溫服即可痊癒。
魏玉橫記載:汪紹兄的妻子,五十多歲,秋季患淋病兼便秘,稍好後停藥。初冬自汗兩日,後寒熱交替成瘧疾,服用消散藥物無效。半個月後,又出現腹瀉、腹痛、裡急後重,每日大便一二十次。脈象細弱,氣息微弱,判斷為虛寒證,用二陳湯、香附、砂仁、蒼術、樸硝溫胃健脾,十餘日後,舌苔變黑,多汗失眠,於是停藥。後診斷為伏氣所發,腸胃積滯,但病人體質虛弱,不宜峻治,且之前服用溫燥藥物,加重積滯,於是用生地黃、枸杞子、麥冬、茋仁、當歸、木通、白芍、黃芩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,數劑後大便通暢,數劑後痢疾痊癒。瘧疾間日發作,並伴有咳嗽,為腸胃通暢後餘熱上犯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