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9)

1. 胎疾

萬密齋曰:一兒頸細,其父嘗問於予,可養何如?予曰:頸者,頭之莖,細則不能任元。在父母調養之,八歲後再議。至五歲死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說:有一位孩子的脖子細,他父親曾經問我,該如何照顧?我說:脖子就像頭部的莖,脖子細的話,就無法承受頭部的重量。現在由父母調養,等到孩子八歲以後再討論。結果,在孩子五歲時就過世了。

一兒解顱,未一歲,認字唸書,父母甚愛之。予曰:此兒胎稟不足,腎虛顱解,真陽弱矣,聰慧早發,真陽泄矣,恐遺父母憂。未一歲而發搐死。(雄按:余兒壽源,生而壯偉,無一夭相。惟善解人意,未半歲即能認字,見者無不歎賞,余憂其發泄太早,果不滿八月而殤,可悼也已。)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頭骨沒有閉合,還不到一歲,卻能認字讀書,父母非常疼愛他。我說:「這個孩子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虛弱導致頭骨未閉合,真陽虛弱。聰慧過早顯現,說明真陽外泄,恐怕會給父母帶來憂愁。」孩子還沒滿一歲就因抽搐而死去。(按:我的兒子壽源,出生時強壯健美,沒有任何夭折的徵兆。但是他很善於理解別人的意思,不到半歲就能認字,見過他的人都讚歎不已。我擔心他的發育太早,果然不到八個月就夭折了,令人惋惜。)

一兒周歲後多笑,予曰:此兒難養。父問故,曰:腎為水,心為火,水陰火陽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。笑者,火之聲也,水不勝火,故得難養。曰:諸兒笑者皆不可養乎?曰:待人引之而笑者,此有情也;見人自笑者,此無情也。後以瘡痘死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一歲後經常笑,我說:「這個孩子難養。」孩子的父親問原因,我說:「腎屬水,心屬火,水陰火陽,陰氣常常不足,陽氣常常有餘。笑是火發出的聲音,水不能勝過火,所以難養。」父親說:「所有笑的孩子都不好養嗎?」我說:「別人逗笑的孩子,這是情感的表現;沒人逗自己就笑的孩子,這是無情的表現。」後來,這個孩子因皮膚潰爛和痘疹而死。

一兒頭縫四破,皮光而急,兩眼甚小。萬曰:腦者,髓之海也。腎主骨,髓中有伏火,故髓熱而頭破,額顱大而眼楞小也,宜服地黃丸。不信,至十四歲而死。

白話文:

一名兒童的頭骨四處破裂,皮膚光亮緊繃,雙眼非常小。萬姓醫師說:腦部是骨髓的海洋。腎臟主導骨骼,骨髓中有潛藏的火熱,因此骨髓過熱導致頭部破裂,額頭和頭骨較大而眼睛較小。應該服用地黃丸。但家屬不信,結果孩子活到十四歲就過世了。

一兒,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症,自是頭常熱,山根青筋橫截,痰甚多。曰:此胎熱,其治在肝。小兒者,純陽之體,頭者,諸陽之會。肝為乙木,旺於春,乃少陽發生之氣也。經云:春氣者病在頭,故頭常熱也。肝之色青,故青筋浮露也。肝常有餘,不治恐發驚風。乃用瀉青丸,去大黃黃芩為末,蜜丸服之,遂頭涼筋隱,病亦少矣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,一出生就有眼睛發紅、嘴巴長潰瘍的症狀,平時頭部經常發熱,鼻樑根部有青筋橫著,痰液很多。醫生說:這是胎熱,應該從治療肝臟著手。小兒是純陽之體,頭部是諸陽經脈的匯聚處。肝臟屬乙木,春季旺盛,是少陽之氣生髮的季節。經書上說:春季的疾病在頭部,所以小孩頭部經常發熱。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所以青筋浮露在表面。肝臟通常比較旺盛,如果不治療,恐怕會導致驚風。於是用瀉青丸來治療,把大黃換成黃芩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調成藥丸服下,小孩的頭部就變涼了,青筋也消退了,病情也減輕了很多。

2. 鬾病

萬密齋治一小兒,二歲,常利下綠水,形瘦如鬼。醫作病疳治之不效。萬曰:此非疳也,乃胎氣所害,名曰鬾病者是也。凡人家小兒,勿與懷孕婦人抱之,如胎稟強者則無礙,怯弱者犯之即成鬾病,如客忤之類。治之,但補其脾胃,待彼兒生,自然安矣。肥兒丸主之。錢氏肥兒丸:黃連、神麯、木香檳榔、肉蔻、使君子麥芽,麵糊丸,如麻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接診了一位兩歲的小孩,經常拉出綠色的水便,瘦得像鬼一樣。醫生診斷其為疳病,但是治療無效。萬密齋說:這不是疳病,而是胎氣所造成的疾病,叫「鬾病」。通常是懷孕婦女抱了小孩後造成,如果是強壯的胎兒則不受影響,但體質虛弱的胎兒就會得鬾病,就像接觸到外邪一樣。治療時,只需健補孩子的脾胃,等懷孕的婦人生產後,孩子自然便會康復。可以使用「肥兒丸」來治療。

錢氏肥兒丸成分:

  • 黃連
  • 神麯
  • 木香
  • 檳榔
  • 肉蔻
  • 使君子
  • 麥芽

將這些藥材製成麵糊丸,像麻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三五十丸。

巢氏云:小兒被鬾病者,婦人懷胎孕,有鬾神導其腹中,胎嫉妒小兒,致令此病。其狀微微下利,寒熱往來,毛髮鬇鬡,情思不悅也。《千金》論鬾者,小兒鬼也。凡婦人先有小兒,未能行而母繼有胎妊,令兒漸漸羸瘦骨立,毛髮稀黃不長,時作壯熱,大便不勻,乃鬾病也,又曰繼病,法當用紫霜丸下鬾,以乳益散補之,(紫霜丸:代赭煆醋焠七次、赤石脂各一兩,杏仁五十枚,巴豆去皮油三十枚,蒸餅為丸,如粟米大。一歲五丸,百日內三丸,乳汁調下。

白話文:

巢元方說:「小兒得了鬾病,是因為婦人懷孕時,有鬾神寄宿在腹中,胎兒嫉妒小兒,導致了這個疾病。症狀表現為輕微腹瀉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毛髮稀疏,心情不佳。」《千金方》中記載鬾病是由小兒鬼引起的。凡是婦人先有小兒,小兒還不會走路,母親又懷孕了,小兒就會逐漸消瘦,骨頭突出,毛髮稀疏發黃,不長,有時發高燒,大便不規律,這就是鬾病,又稱繼病。治療方法是用紫霜丸驅除鬾神,再用乳益散滋補。

紫霜丸:

  • 代赭:煅燒、醋淬七次,一兩
  • 赤石脂:一兩
  • 杏仁:五十枚
  • 巴豆:去皮後榨油,三十枚
  • 蒸餅:適量

將以上材料蒸製成丸,大小如粟米。一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五丸,百日內兒童服用三丸,用乳汁調服。

)令小兒斷乳即安。消乳丸異功散亦妙劑也。其或他婦人有妊,而抱他人嬰孩者,亦有此症,同此治法。有熱者,龍膽湯

白話文:

讓剛斷奶的小孩感到舒暢。消乳丸、異功散也是很有效的藥方。如果其他婦人懷孕,而抱別人的孩子,也會有這種症狀,治療方法和這個相同。如有發熱症狀,可用龍薈湯。

3. 相思

薛東明治王生子,周歲,忽不乳食,肌肉消盡,醫疑為疳。薛曰:此相思症也。眾皆嗤笑之。薛命取平時玩弄之物,悉陳於前,有小木魚兒,一見遂笑,疾遂已。(《江南通志》。),

白話文:

薛東明給治王的兒子,一歲的時候,突然不願吃奶,肌肉消瘦,醫生們都認為是痢疾。薛東明說:這是思念症。大家全都嘲笑他。薛東明讓侍從取來平常王兒子玩的東西,全部陳列在他面前,其中有一個小木魚,王兒子一看見它就笑了,病情也隨之痊癒了。(《江南通志》)

萬密齋治胡三溪子,歲半,日入後,忽啼不止,時七夕也。三溪招萬飲,已而報啼甚,請入視之,無病也。飲未竟,兒啼甚,人以兒故,意不樂。三溪強再視,細察之,實無病。無病而哭,必心有所欲,不能言也。乃問曰:兒今日所喜弄者何物?乳母曰:馬鞭子。即令取至,乃笑而持之,擊其乳母,不復哭矣,於是暢飲而罷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大夫醫治胡三溪的兒子,孩子一歲半,有一天太陽下山後,孩子突然哭鬧不止,當時正是七夕節。三溪請萬大夫來喝酒,過了一會兒,三溪說孩子哭得更厲害了,請萬大夫進屋看看。萬大夫進屋後,發現孩子並無疾病。孩子沒有生病卻一直哭,肯定是心裡有想要的東西,但不會說話。於是萬大夫問道:「孩子今天喜歡玩什麼東西?」乳母回答:「馬鞭子。」萬大夫馬上讓人把馬鞭子拿來,孩子看到馬鞭子就笑了,拿著它打了乳母一下,就不再哭了。於是,萬大夫繼續喝酒,酒席散後才離開。

明日有問者,曰:此小兒害相思病也,可以為案。

一兒半歲,忽日慘然不樂,昏睡不乳。萬曰:形色無病,將謂外感,則無風寒之症,將謂內傷,則無乳食之症。此兒莫有所思,思則傷脾,乃昏睡不乳也。其父母悟云:有一小廝相伴者,吾使他往,今三日矣。乳母亦云:自小廝去後,便不欣喜,不吃乳。父急命呼之歸,兒見其童嬉笑。父曰:非翁妙術,不能知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一歲半的孩子,突然間情緒低落、昏睡、拒絕喝奶。萬大夫說:「他的外觀沒有生病的徵兆,如果是外感,也不會有風寒的症狀;如果是內傷,也不會有乳食不化的症狀。這個孩子可能是因為思念某人,而思念傷脾,所以才昏睡不喝奶。」孩子的父母恍然大悟,說:有一個小夥伴常陪他玩,我們讓他走了,已經三天了。乳母也說:小夥伴走後,孩子就不開心,也不喝奶了。孩子的父親趕緊派人把小夥伴喚了回來,孩子見到小夥伴就又嬉笑起來。孩子的父親說:「如果不是萬大夫的妙方,我們怎麼會知道原因呢?」

4. 跌撲損傷

薛立齋治少參王陽湖孫,八歲傷股,骨正體斜。視其面,青而兼黃,口角微動,此肝木侮脾土故也。且氣血筋骨,皆資脾土而生,但壯脾氣,則所傷自愈。遂用六君子湯加鉤藤、當歸,三十餘劑,諸症悉愈。

白話文:

中醫師薛立齋治療年幼的病患王陽湖孫,傷了大腿,骨頭接好了但身體歪斜。觀察他的臉色,青黃交雜,口角輕微抽動,這是肝木克犯脾土導致的現象。而且氣血和筋骨都依賴脾土生成,只要強健脾氣,受傷的身體自然會痊癒。於是薛立齋使用六君子湯,並加入鉤藤和當歸,連續服用了三十多劑,所有的病症都痊癒了。

義興楊純父幼兒,病寒熱,勢甚危,諸醫以為傷寒也,藥之不效。仲淳曰:此必內傷。純父不信,遍詢乳媼及左右,並不知所以傷故。仲淳固問不已,偶一負薪者自外至,聞而訝曰:曩見郎君攀竹稍為戲,稍折墜地,傷或在此乎?仲淳曰:信矣。投以活血導滯之劑,數服而起。

白話文:

義興郡的楊純父年幼時,得了寒熱症,病情十分危急。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傷寒,但是用藥卻不見效。王仲淳說:「這一定是內傷。」楊純父不相信,仔細詢問了乳母和周圍的人,但大家都不知道他受傷的原因。王仲淳堅持不懈地詢問,恰好這時,一個挑柴的人從外面走來,聽到了對話,驚訝地說:「我剛纔看到小公子爬上竹竿玩耍,竹竿折斷掉在地上,難道是這裡受傷了嗎?」王仲淳說:「對了。」於是開了活血化瘀的藥方,幾次服藥後,楊純父的病情就痊癒了。

仲淳嘗言,古先望聞問而後切,良有深意,人以多問嘲醫,醫者含糊診之,以致兩誤,悲矣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一小兒五歲,因自戲劇,以莖入搗藥臼中,不復出,舉家驚呼無計。或教之使執兒兩足,以新汲水急澆之,驚啼體縮,遂得出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五歲的孩子,因為自己玩遊戲,將莖部放進搗藥臼中,結果拔不出來了。全家人驚慌失措,不知如何是好。有人教他們抓住孩子的兩隻腳,用剛打上來的冷水快速澆在他身上。孩子嚇得大哭並身體縮了一下,最後莖部就拔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