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5)

1. 癖積

龔子才治小兒患痞癖,服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之類,痞益甚。曰:此脾經血虛痞也,不可克伐,遂用六君子加當歸,數劑。胃氣耗憊,脾胃損傷,氣血乾涸,肢體羸瘦,面色瘦黃,肚大青筋,身熱自汗,喘急氣促,泄瀉腹脹,浮腫,不思飲食,與補中益氣湯,久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龔子才治療兒童患有痞癖,給他服用了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等藥物,結果痞癖更加嚴重。龔子才說:「這是由於脾經血虛造成的痞癖,不能再用瀉下的藥物。」於是,他改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,服用了幾劑。

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兒童的胃氣逐漸恢復,脾胃功能得到修復,氣血充盈,身體不再瘦弱,面色不再蠟黃,腹部青筋消失,體溫恢復正常、不再自汗,呼吸也不再急促,腹瀉、腹脹和浮腫等症狀都消失了,食慾也恢復了。龔子才繼續給兒童服用補中益氣湯,經過一段時間的長期服用,兒童終於康復了。

萬密齋治一小兒周歲,因食雞肉太早,自此成積,日漸羸瘦,不思乳食。其父詳告,取藥治之,與養脾去積丸: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枳殼、半夏、青皮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甘草。先服三日,後服丁香脾積丸,雞肉湯下,取下雞肉一片,猶未化也。再進養脾丸而愈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治療一名一歲大的兒童,因為太早食用雞肉,從此積食不化,日漸消瘦,不願吃奶。其父親詳細說明病情後,取藥治療,使用「養脾去積丸」: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枳殼、半夏、青皮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甘草。先服用三天,「養脾去積丸」,後服「丁香脾積丸」,以雞肉湯送服。取出孩子的雞肉湯中的一片雞肉,發現仍未消化。再次服用「養脾丸」後痊癒。

王氏子,一日胃脘當心而痛,萬治之,七日不止。以手按其胸腹,惟心下手不可近,曰:誤矣,無怪其不效也。凡手可按者,虛痛也,手不可按者,實痛也,實痛非食即痰。另立方,以枳實導飲丸、控涎丹二方內,摘取枳實、黃連、半夏各二錢,木香、黑牽牛頭末、白芥子炒、甘草等分,搗羅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,和神麯作丸麻子大,以沉香、木香、檳榔磨水下,或薑湯亦可。

白話文:

王氏之子,某天感到胃部正中疼痛,試過各種方法治療,七天後仍未緩解。醫生用手按他的胸腹,唯獨在心臟下方無法按壓,說:「用錯方法了,難怪沒有效果。」凡是手能按壓的地方,疼痛是虛症;手不能按壓的地方,疼痛是實症。實症的疼痛不是由食物引起,就是由痰液引起。另開方子,從枳實導飲丸和控涎丹兩個方子中取出枳實、黃連、半夏各二錢,木香、黑牽牛頭末、白芥子炒、甘草各等分,搗碎研成細末,用生薑汁和酒麴和成麻子大小的丸劑,用沉香、木香和檳榔磨成的水送服,或用薑湯送服也可以。

初服二十一丸,少頃痛移下中脘,又服七丸,至臍下,又服五丸,利下清水而止,乃知是脾痛也。復作青皮丸,加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、神麯、麥冬、山楂,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第一次服用 21 顆藥丸,一會兒後疼痛轉移到中脘(胃上腹部),又服了 7 顆藥丸,疼痛來到肚臍下方,又服了 5 顆藥丸,然後腹瀉清清水而疼痛停止,才知道是脾臟疼痛。

後來再次配製了青皮丸,添加了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、神曲、麥冬、山楂,調整後疼痛痊癒。

李時珍治宗室富順王孫,嗜燈花,但聞其氣,即哭索不已。診之曰:此癖也。以殺蟲治癖之藥丸,服一料而愈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白話文:

李時珍醫治皇室富順王孫,他沉迷於燃燒燈花的氣味,一聞到就忍不住哭鬧。李時珍診斷後說:這是怪癖。他開了殺蟲驅癖的藥丸,只服用一劑就痊癒了。

陸養愚治潘司寇子,年十四,初因感冒,服藥已愈。後復夜熱便黃,日中亦微熱。或謂表散之後,血氣不足,與補養氣血,熱益甚,遂以為童子勞,陰虛夜熱也。滋陰降火,肚腹漸脹,肌肉漸瘦,飲食漸減,其熱日夜不止矣。脈之,人迎頗和,氣口緊盛,兩尺洪滑,此食積也。

白話文:

陸養治潘司最後的兒子,年紀十四歲。起初因為感冒,服用藥物後已痊癒。之後又出現夜間發熱、大便黃的症狀,日間也略有發熱。有人認為在表證祛除之後,氣血虛弱,用補養氣血藥物,熱度反而加重,於是認為是小孩操勞過度,導致陰莖勃起且夜間發熱。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導致腹脹,肌膚消瘦,食慾下降。可是發熱的情形日夜不退。把脈發現,人迎動脈搏動和緩,氣口動脈搏動緊盛,兩尺動脈搏動洪盛滑利,這表示是食積。

宜消導之,與枳實、黃連、檳榔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茯苓、澤瀉、甘草,數劑脹減熱除,精神漸復。去檳榔、澤瀉、麥芽,加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數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應使用消導的藥物,配伍枳實、黃連、檳榔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茯苓、澤瀉、甘草,幾次後,脹氣減輕,發熱消除,精神逐漸恢復。停用檳榔、澤瀉、麥芽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再用數劑後,即可痊癒。

陸祖愚治費表侄,垂髫患瘧後痢,初愈復傷食,蒸蒸內熱,大便欲行不行,數至圊而未嘗便。醫不細審,以久病初愈,復日數行,其為脾虛滑泄無疑,投以參、術補劑,經所謂益其勝而贊其復,病寧不劇乎?服後,身熱益甚,煩躁咽乾。又以六脈浮洪,久痢身熱脈大,均非吉候。

白話文:

陸祖愚治療費表侄的病:他年幼時得了瘧疾,後來又得了痢疾,剛剛痊癒後又因為消化不良,導致體內蒸熱,大便想要排出卻出不來,反覆跑廁所卻沒有便意。醫生沒有仔細檢查,以為長期患病後剛痊癒,再加上這幾天又反覆發作,肯定是由於脾虛導致的滑泄,於是給他開了人參和白術組成的補藥,按照經書上所說,幫助他這種已經康復的狀態補充能量,恢復元氣,病情怎麼可能會惡化呢?服用後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發熱越來越厲害,還伴隨著煩躁不安和口乾舌燥。況且六脈浮大,長期腹瀉發熱脈象強勁,這些也都是不好的徵兆。

診之,果六脈洪盛有力,而胸腹手不可按,曰:脈症俱實,又且相應,無張皇也。但久痢之後,津液枯槁耳。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倍枳實、山楂,一劑覺腹中運動,二劑即轉矢氣。少頃,去燥矢十餘枚,遂連去三四次,脈靜身涼,神清氣爽。再用生津補脾,調理半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診斷後,發現脈搏強盛有力,胸腹部按壓時感到疼痛。醫生說:「脈象和症狀都實熱,而且相互吻合,不要慌張。但因為久痢,體內津液枯槁。」

於是使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黃連、倍枳實、山楂等藥材煎服。服一劑後,患者感到腹部活動。服兩劑後,腹瀉症狀好轉。不久,排出乾燥的糞便十餘次,接著腹瀉次數逐漸減少。脈搏平穩,身體涼爽,精神清爽。

接著使用生津補脾的藥物調理半個月後,症狀痊癒。

薛立齋治一小兒,腹內結塊,或作痛上攻,小便不調,用龍膽瀉肝湯、蘆薈丸而愈。後形氣消鑠,發熱作渴,此肝木剋制脾土,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薛立齋中醫診治一名小兒,患有腹中結塊,有時腹痛上衝,小便不通暢。薛立齋使用了清肝瀉膽的「龍膽瀉肝湯」和「蘆薈丸」治療,小兒痊癒。

之後,小兒的體力和精神逐漸衰弱,出現發熱口渴。這表明肝氣亢盛剋制了脾胃之氣,損傷了脾胃功能。薛立齋於是使用了補氣健脾的「補中益氣湯」和「蘆薈丸」治療,小兒再次痊癒。

湯某治戶部侍郎小娘子患痞,蘊積結聚,已經年矣。其候腹滿壯熱,大小便閉,不食。諸醫皆作虛熱潮濕,或作胃寒不食治。然既不食,大小便自然少,又欲作疳熱治。百藥俱試,而無一中,勢已窘迫,招湯視之。問曰:合服何藥?答曰:當服甘遂、大黃。張驚曰:前諸醫者,皆用補劑,此女不進食久矣,不宜利動腸胃。

白話文:

湯某醫生治療戶部侍郎女兒的疾病,這病導致腹脹發熱,大小便閉塞,不思飲食。其他醫生都認為是虛熱潮濕,或胃寒導致不食。然而既不飲食,大小便自然減少,因此他們又想治療為疳熱。各種藥物都試過了,但沒有一種能見效,病情已經十分危急,請來了湯醫生診治。湯醫生問:應該服用什麼藥?湯醫生回答說:應該服用甘遂和大黃。張醫生驚訝地說:以前那些醫生都使用補藥,這個女子已經很久沒有進食,不宜使用瀉藥刺激腸胃。

答曰:信我者生,逆我者死。張曰:更有無甘遂而次於此藥方者可否?乃令即服大承氣湯,二服而愈。次日診之,尚有餘滯積實,其症必過數日而復閉,須服前藥,始可除根。數日後,果再閉,腹滿痞結,再服此藥,一服而痊。

白話文:

醫生回答說:「相信我的人就會好,不相信我的人就會死。」張某說:「還有比甘遂更溫和,但療效相似的藥方嗎?」於是醫生就讓他喝大承氣湯,喝了兩次就痊癒了。第二天再診察,發現病人體內還有些積存的實症,病症肯定會在幾天後再次發作,必須再服用之前的藥物才能徹底根治。幾天後果然再次便秘,肚子脹滿、硬結,再次服用大承氣湯,喝了一次就痊癒了。

朱丹溪治賈福六舅子,十六歲,左脅有塊,能飲食。青皮醋炒、三稜、柴胡三分,桂枝、川芎、防風各二錢,白朮二錢半,木通一錢半,海藻一錢,甘草五分,分七帖,煎取半盞,下保和丸十五丸,忌一切發物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治療賈福的六舅子,十六歲,左脇下長了一個腫塊,可以進食。

藥方:

  • 青皮醋炒:適量
  • 三稜:三分錢
  • 柴胡:三分錢
  • 桂枝:二錢
  • 川芎:二錢
  • 防風:二錢
  • 白朮:二錢半
  • 木通:一錢半
  • 海藻:一錢
  • 甘草:五分

分七帖,煎服取半杯,佐服保和丸十五丸。

忌口:一切發物。

蔣仲芳治一兒,七歲,食後受驚,遂發寒熱,右脅有塊,重則脹痛,輕則硬滿,已三年。忽患三陰瘧,又年餘,以丸藥截之。瘧雖愈,而朝涼暮熱,咳嗽骨立,痞塊痛甚,用耆、朮、鱉甲、當歸各四兩,參、芍、知母、丹皮、麥芽、神麯、山楂各二兩,青皮、陳皮、檳榔、木香、官桂各一兩,稜、莪、柴胡、桃仁各七錢,煎成膏,入飴糖四兩和勻,不俱時服,未終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蔣仲芳曾經治療一個七歲的男孩,在吃飯後受到驚嚇,隨即發燒發冷,右側肋骨下長了一個硬塊。嚴重的時侯會腫脹疼痛,輕微的時候則是堅硬且脹滿,已經持續了三年。忽然患上三陰瘧疾,又過了有一年多,才用丸藥控制住。雖然瘧疾好了,但是到了早上發冷,到了晚上發熱,咳嗽得骨瘦如柴,硬塊疼痛得非常嚴重。蔣仲芳使用了人參、白朮、鱉甲、當歸各四兩,甘草、芍藥、知母、丹皮、麥芽、神曲、山楂各二兩,青皮、陳皮、檳榔、木香、肉桂各一兩,川芎、莪術、柴胡、桃仁各七錢,煎成膏狀,加入飴糖四兩攪拌均勻,不拘時辰服用。還沒吃完一劑藥,病情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