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8)

1.

萬密齋侄七歲,久痢不已,為制丸劑治之。丸者,緩也,以治久病也。用錢氏異功散,合香連丸為主,加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以利其小便,神麯、麥芽以消其積滯,訶子、肉豆蔻、炒乾姜以止痢,合之曰和中丸。約二兩許,服之未盡而痢止。此為家秘,治久痢不止方也。

白話文:

我的侄子萬密齋,七歲時得了久瀉的毛病,久治不癒,我便為他配製了一種丸劑。丸劑的作用較緩,適合治療久病。

我採用了錢氏的異功散和香連丸作為主藥,再添加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等藥材以利尿;神麴、麥芽以消除積食;訶子、肉豆蔻、炒乾薑以止瀉。將這些藥材結合在一起,製成丸劑,名為「和中丸」。

丸劑約兩錢重,服用後不久,侄子的瀉疾便止住了。這是我們家的祕方,用於治療久瀉不止。

汪某年六十,生一子,三歲病痢,醫下之太過,脾胃受傷,中氣下陷。又一醫以豆蔻、香、連,合粟殼等止之,痢益甚,後重而少物。萬視之曰:老年之子,胎稟已弱,下之太過而下陷,法當舉之,陳藥未盡,劫澀之劑,亦不可用也。乃以錢氏異功散加香、連、歸、芍、山藥、蓮肉、神麯,糊丸服之,旬日痢止。

白話文:

汪某先生年近六十,生了一個兒子。孩子三歲時得了痢疾,醫生過度用瀉藥,導致脾胃受損,中氣下陷。後來,另一位醫生使用豆蔻、香砂、連翹和粟殼等藥物治療,痢疾反而加重,腹中脹滿,排便量減少。萬醫生診視後說:「老年的孩子,胎稟原本就弱,現在瀉藥用得太多,導致中氣下陷,應該用升舉的方法治療。之前的藥物殘留體內,現在又使用了收澀固攝的藥物,更不能用。於是,他使用錢氏異功散,加上香砂、連翹、歸身、芍藥、山藥、蓮肉和神麴,製成藥丸讓孩子服用。十天後,痢疾就停止了。

元氣未復也,令以前藥調之。適有人曰:吾有阿魏,治痢甚效。即以五分作丸五粒,令兒服之。人以為不可服也。汪曰:今早服一丸,飲後服一丸,服後熟睡未醒。萬曰:痢止矣,何必服藥?此藥太峻,元氣被傷,恐非正睡也。試呼之不應,推之不知,入視,白眼張露,氣已絕矣。

詳記之,以為輕妄用藥之戒。

白話文:

元氣尚未完全恢復,就用以前開的藥調理。恰好有人說:「我有阿魏,治療腹瀉很有效。」於是取五分阿魏製成五粒丸藥,讓小孩服用。別人認為不能服。汪姓醫生說:「現在服一粒,吃完飯後再服一粒。」服後小孩熟睡未醒。萬姓醫生說:「腹瀉已經止了,為什麼還要服藥?」這藥太過猛烈,元氣被損傷,恐怕不是正常的睡眠。試著叫他,他沒有反應;推他,他不知道;走進去看時,他的眼睛瞪得很大,已經氣絕身亡了。

聶久吾兒周歲余,因乳少粥飯成積,又多面食,致積痢,先水瀉,後膿血。時以斷乳,飲食少進,睡不閉目,肛如竹筒,指紋已過命關,症極重,乃用清熱消積等藥,以茶匙緩緩灌之。覺精神極困時,另以人參、麥冬煎湯,少少與之,以保元氣。如是數日,痢漸止。但其肉削如柴,調養半年始復舊。

白話文:

聶久吾一歲多時,因為奶水不足,又吃了很多粥飯和麵食,導致積食腹瀉,先開始是水瀉,後來變成膿血。當時因為斷奶,所以飲食很少,也睡不著覺,肛門像竹筒一樣,手指伸進去已經超過了生死關。病情非常嚴重,就用了清熱消積的藥,用茶匙慢慢灌給他。看到他精神非常虛弱的時候,另外用人參和麥冬煎湯,少量給他喝,以保住他的元氣。這樣過了幾天,腹瀉逐漸停止。但是他瘦得像柴火一樣,調養了半年才恢復原狀。

萬密齋治孫撫軍女,五月病痢,至七月未愈。萬至,病亟矣,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車前、陳皮各等分,炒乾姜少許,煎服略瘥,五日大安。孫問諸醫皆用木香、黃連,今乃不用,所用皆非治痢之藥,而效者何也?曰:此乃河間黃芩芍藥湯方也。所謂調其氣則後重除,養其血而痢止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為孫撫軍的女兒治療痢疾,從五月到七月仍未痊癒。萬密齋前來診察,病情已很嚴重,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車前、陳皮等分,加上少許炒乾薑,煎服後患者症狀略微減輕。五天後,病情大好。孫撫軍詢問其他醫師都使用木香、黃連等藥物,為何現在不用,所用的藥物都不是治療痢疾的,卻有成效?萬密齋回答:「這是出自河間派的黃芩芍藥湯方。所謂『調其氣則後重除,養其血而痢止』,就是這個道理。」

祝道士子長七歲,病痢半年不愈,萬與一方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桔梗、木香、黃連、訶子、肉豆蔻、車前、炒乾薑、澤瀉、神麯、當歸、麥芽、白芍,為末,水面丸,米飲下,一月而安。名和中丸。

白話文:

祝道士的兒子只有七歲,患痢疾已經半年沒有痊癒,(萬密齋)寫了以下的藥方:

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桔梗、木香、黃連、訶子、肉豆蔻、車前草、炒乾薑、澤瀉、神麴、當歸、麥芽、白芍,研磨成細末,用米湯做成丸劑,每天服用。服用一個月後,痢疾痊癒。這個藥方被命名為「和中丸」。

一女十歲,患痢久不止,脈洪數。或曰:下痢脈宜小,今脈洪數,恐難治。萬曰:無妨。《玉涵經》曰:欲識童男並童女,決在寸關並尺裡,自然緊數甚分明,都緣未喪精華氣。此童女脈如是,胃氣尚強,不久自愈。果數日痢漸止。

白話文:

一個十歲的女孩得痢疾很久都未痊癒,脈搏又急又快。有人說:下痢的脈象應該是微弱的,現在脈象又急又快,恐怕難以治療。萬姓醫生說:沒問題。《玉涵經》上說:想要辨別男童和女童,關鍵在於寸關尺脈,自然又急又快非常明顯,都是因為尚未耗損精氣的緣故。這個女童的脈象就是如此,胃氣還很強,過不了多久就能自愈。果然過了幾天,痢疾就逐漸停止了。

張縣尹女半歲,病赤白痢甚苦,萬用黃連一錢,木香五分,石蓮肉五分,陳皮七分,炒乾姜二分,為末,神麯丸黍米大,陳米湯下而安。

白話文:

張縣官的女兒半歲大,患有嚴重的赤白痢疾,極為痛苦。

醫生使用以下藥物:

  • 黃連 一錢
  • 木香 五分
  • 石蓮肉 五分
  • 陳皮 七分
  • 炒乾薑 二分

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,製成神麯丸,大小與黍米相似。用陳米湯送服,服藥後病情好轉。

張景岳治都閫錢旭陽長男,年及兩周,季夏間以生果傷脾,先瀉後痢。自善醫,知其生冷所傷,乃與參、朮、薑、桂溫脾等藥不效。漸至唇生瘡,乃謀之張曰:此兒明為生冷所傷,而不利溫藥奈何?張曰:此因瀉傷陰,兼之辛辣遽入,而虛火上炎耳。非易以附子,不能令火歸元也。

白話文:

名醫張景嶽曾替都尉錢旭陽治療其年僅兩歲的長子。在季夏時節,孩子因食用生冷水果損傷了脾臟,起初出現腹瀉,後來轉為痢疾。錢旭陽自己略懂醫術,知道孩子是因生冷所傷,於是給他服用了參、朮、薑、桂等溫脾止瀉的藥物,但卻不見效果。逐漸地,孩子的嘴脣上起了瘡,於是錢旭陽向張景嶽請教:這孩子明顯是生冷所傷,為何溫熱藥物無效呢?張景嶽說:這是因為腹瀉傷陰,加上辛熱藥物刺激,導致虛火上炎所致。如果不使用附子,讓火歸於元位,就難以治癒。

因用二劑,而唇口瘡痛,咽腫倍甚,(何不用熱藥冷服,及加人尿、豬膽汁等法?)外見於頭面之間,病更劇。復詢曰:用藥不投如此,豈真因濕生熱耶?張診之曰:上之脈息,下之所出,皆非真熱,本屬陰虛,今熱之不效,雖在可疑,然究其所歸,意者藥猶未及乎?錢曰:尚有一證,大喜熱飲,人所不能入口者,便安然吞之。雖喉中腫痛若此,弗顧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服用了兩劑藥,導致嘴脣和口腔疼痛,咽喉腫脹得更厲害(為什麼不用熱藥冷服,或者加入人尿、豬膽汁等方法?)。這些問題都出現在頭面之間,病情更加嚴重。再次詢問時,他說:用藥不對導致這樣的情況,難道真的是因為濕氣生熱嗎?張仲景診斷後說:從上部的脈象,以及下部的排泄物來看,都不是真正的熱證,而是屬於陰虛證。現在用熱藥沒有效果,雖然令人懷疑,但仔細推敲其變化,或許是藥物還沒有達到病竈吧?錢乙說:還有一個證據,病人非常喜歡熱飲,別人不能入口的熱飲,他卻可以安然地吞下去。雖然喉嚨腫痛已經如此,但他卻不顧疼痛。

此殆真寒之驗乎?張曰:是矣是矣。遂復加附子一錢五分,及薑、桂、肉果、人參、熟地之屬,其瀉漸止,其喉口等症亦不日全收矣。疑似間難辨如此,治者可不慎哉。(葉天士曰:大凡脾胃之症,不宜補腎,腎藥味厚,凝滯不能行運,況吐瀉之症,尤不宜也。景岳往往於脾胃症而用歸、地,自稱神妙,不可信為實然。

白話文:

中醫喻嘉言治療葉家幼子痢疾,患兒緊閉嘴巴、發熱,連續嘔吐。喻嘉言診脈發現,患兒的關脈和足脈都浮動無力。喻嘉言說:這是噤口痢疾,是胃氣將要衰竭的症狀。噤口痢是因為虛熱停留在胃部,阻滯不通,所以孩子不想吃東西。治療應該同時補虛和清熱。因為孩子受到苦寒藥物的傷害,無法進食,只能採取溫補的方法。喻嘉言讓孩子連續服用兩劑理中湯,不久後,孩子就排便十多次。

葉恐誤,求更方。喻曰:吾意在先救胃氣之絕,原不治痢。即治痢,人之大小腸,盤疊腹中甚遠,雖神丹不能遽變其屎,今藉藥力催之速下,正為美事,焉可疑之?遂與前藥連服二日,人事大轉,思食不噦。四日後,只便糟粕,以補中益氣調理旬日全愈。此可見小兒之痢,縱啖傷胃者多,內有積熱者少,尤不宜用痢疾門中通套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葉醫師,擔心誤診,要求更換藥方。喻醫師說:「我的用意是先救治胃氣,本來就不打算治療腹瀉。即使治療腹瀉,人的大腸和小腸盤繞在腹部很深,即使是靈丹妙藥也不能立刻改變糞便。現在藉由藥力催促大便儘快排出,正是好事,怎麼可以懷疑呢?」

於是葉醫師繼續服用了前一種藥方兩天,他的病情好轉,開始想吃東西,而且沒有嘔吐。四天後,大便只剩殘渣,經過十天調理,身體完全康復。這說明小孩子的腹瀉,即使是因傷胃導致的居多,內有積熱的較少,所以不適合用治療痢疾的通用方法。

陳慶長知縣名祖永云:頃守官南康,其子年十歲,患噤口痢,水漿不入者數日,惟能進藥。同官家有方書,載一治法,試用之,一服而痢稍疏,三服遂索粥飲,頓食半盞許,自是痢止而安。其法用乾山藥,一半炒黃色,一半生用,研為細末,米湯飲下。

白話文:

陳慶長知縣真名是陳祖永,他說:當時我任職於南康,我的兒子十歲,得了噤口痢,幾天都沒有吃喝東西,只能吃藥。同僚家裡有本醫書,上面記載了一種治療方法,我試用了一下,一劑藥以後,痢疾就稍微有所緩解,三劑藥後他就開始要稀飯喝,一下子喝了半碗左右,從此痢疾就停止了,身體也好了。那個方法是用乾山藥,一半炒成黃色,一半生用,研磨成細粉,用米湯送服。

一人有小女患痢,脫肛。叔權傳得一方,用草茶葉一握,姜七片,煎令服而愈。然不知其方所自來也。後閱蘇文,始知生薑㕮咀煎茶,乃東坡治文潞公痢方也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的小女兒得了痢疾,而且脫肛。叔權從別人那裡得到一個偏方,使用草茶葉一握,姜七片,煎煮後服用,竟然痊癒了。然而他並不知道這個偏方的來源。後來他讀了蘇軾的文集,才發現用生薑搗碎煎茶,是蘇東坡治療文潞公痢疾的方子。

陳良甫云:甲子夏秋間,僕處一趙經略廳,有侄孫年九歲,病痢甚重,召小方脈未至,遂令僕診之。六脈平細,以證觀之是血痢,其實非也,只是血水而已。僕云:記得調中湯治狀云,夏月初秋,忽有暴寒,折於盛暑,熱結於四肢,則壯熱頭痛。寒傷於胃,則下痢或血、或水、或赤,壯熱冥悶,脈數,宜服此。遂令去大黃服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陳良甫說:甲子年的夏秋之交,我在趙經略的府上,有一個九歲的侄孫得了很嚴重的痢疾,急召小方脈號脈尚未趕來,便請我看診。六脈平細,從症狀上看像是血痢,但實際上並不是,只是血水而已。我說:記得《調中湯治狀》中說,夏初秋時,突然遭遇嚴寒,在盛夏中受寒,熱氣凝結在四肢,就會發高燒、頭痛。寒氣損傷胃部,就會出現下痢,或有血、或有水、或呈紅色,伴有發高燒、昏沉、脈搏急促,適用於此方。於是讓侄孫服用了去除了大黃的湯藥,便痊癒了。

姚公遠幼小子病痢,一醫誤下之,遂以純血,氣喘身熱,不思食。仲淳至,亟以人參四五錢,石蓮子、白芍、升麻、橘紅、草石蠶、扁豆、滑石、炙草,一劑喘平血止,又數劑痢止。臨別,囑公遠曰:兒百日內不出痘則生,以下多元氣未復故也。未幾即痘,果殤。家弟稚端,幼病痢甚,日夜數十次,服數劑即愈。

白話文:

姚公遠的孩子得了痢疾,一位醫生誤用了瀉藥,導致大便帶血,氣喘、發熱,不想吃東西。仲淳大夫到了之後,立即給孩子服用四五錢人參、石蓮子、白芍、升麻、橘紅、草石蠶、扁豆、滑石、炙甘草,服一劑喘息平復,大便帶血的現象消失。又服了幾劑,痢疾也好了。臨走時,仲淳大夫叮囑姚公遠說:孩子如果百天內沒有出痘,就會夭折,這是因為元氣沒有恢復的緣故。不久後,孩子果然出痘,最後還是去世了。仲淳大夫的弟弟稚端,小時候也得了嚴重的痢疾,一天要拉幾十次肚子。服用仲淳大夫開的幾劑藥後,痢疾就好了。

人參三錢,吳茱萸泡七次一錢,川黃連薑汁炒一錢,後二味飯上蒸,水煎至八分溫服。如不受,以藥一匙,間米湯一匙,漸漸飲之。胃氣漸復。如頭痛發熱,加石膏六錢,乾葛一錢,別調六一散四錢,冷水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三錢,吳茱萸泡過七次,用一錢。川黃連用薑汁炒過,用一錢。後面兩種藥材放在飯上蒸熟,然後加水煎煮,等到藥液剩八分滿時服用即可。如果服用此方後仍不適,可以用一匙藥粉,間隔一匙米湯,逐漸飲用。這樣有助於慢慢恢復胃氣。如果頭痛發熱,可以加六錢石膏、一錢乾葛,另外加入四錢的別調六一散,用冷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