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7)

1. 吐瀉

萬密齋治一小兒,周歲,吐瀉並作。時天大寒,醫用理中、胃苓丸,服之不效。萬曰:此表裡有寒邪,未得發散也。取益黃散與之,其夜得大汗而止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治療一個一歲的小孩,小孩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。當時天氣非常寒冷,醫生使用理中湯和胃苓丸進行治療,但都沒有效果。萬密齋說:這個小孩表裡都有寒邪,沒有被發散出去。於是給他開了益黃散服用,當天晚上小孩就大汗淋漓,症狀也就停止了。

一女歲半,亦吐瀉並作,此傷食也。前有外感風邪,故用益黃散溫散其表裡之寒。此只傷食,用胃苓丸,一粒丹,陳壁土湯下,調其脾胃,消其食積,而吐瀉俱止。

一兒暴吐瀉,上下所出皆乳不化,用理中丸服之效。

白話文:

一個一歲半的女孩子又吐又拉,這是吃了不消化的食物所致。之前受了外來風寒,所以用了益黃散來溫暖和驅散身體內外的寒氣。這次只是消化不良,用胃苓丸,每次一粒,用陳壁土湯送服,可以調節脾胃,幫助消化積食,這樣就能止吐止瀉。

一兒暴吐瀉,上下所出皆黃水,中有乳片,用二陳湯加黃連薑汁炒,煎服效。或問二病同,而治之異者,何也?曰:所出之乳不化者,胃有寒也,故以理中丸急溫之。所出乳片不化者,胃有邪熱,邪熱不殺穀,宜半夏、黃連以解之,此病同異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突然嘔吐、拉肚子,從上下排出的都是黃水,裡面有奶片。用了二陳湯加上黃連、薑汁炒過的藥方煎服後見效。有人問,患者的症狀一樣,為什麼治療方法不一樣呢?

醫生回答說,如果奶片不消化,是胃裡有寒氣,所以用理中丸快速溫熱胃部。如果是奶片不消化,是胃裡有邪熱,邪熱不能完全消化食物,應該用半夏、黃連來去除邪熱。這就是同病不同治的方法。

張景岳季子,生於燕地,及白露時甫半周,偶感寒,吐瀉大作,即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,隨用理中等劑亦不效。三日後,加人參三錢及薑、桂、吳茱萸、肉豆蔻之類,亦不效。至四五日,則隨乳隨吐其半,而瀉其半,腹中已無所留矣。不得已,用人參五六錢,制附、薑、桂各一二錢,下咽即吐,一滴不存,而所下之乳,潔白無氣,猶是乳也。其形氣之危,已萬無生理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的兒子,生於燕地。剛滿半個月時,碰巧受寒後,開始嘔吐和腹瀉,服用溫胃和健脾的藥物無效,改用中和藥物也無效。三天後,加入三錢人參和生薑、肉桂、吳茱萸、肉豆蔻等藥物,也無效。到了第四、五日時,喝多少的奶就會吐多少,拉多少的屎。腹中已經沒有任何東西了。無計可施之下,使用五六錢的人參,以及一、二錢的製附子、生薑、肉桂,服下後立即吐了出來,沒有一滴留在體內。而拉出來的奶依然潔白無味,仍然是原來的奶。他的身體狀況極度危急,已經到了絕望的地步。

度其寒氣犯胃,舍參、薑、桂、附之屬,何以為治?既乃悟其胃虛已極,藥之氣味略有不投,則隨拒而出,且附子味鹹,亦能作嘔,必其故也。必得甘辣可口之藥,庶胃氣可安,乃用胡椒三錢搗碎,煨姜一兩,水二鍾,煎八分,另用人參二兩,水二鍾,煎一鍾,以茶匙挑合二湯以配其味。

白話文:

判斷這位患者的寒氣侵襲了胃,避開了以人參、生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物,用什麼藥物來治療呢?後來才明白,這位患者的胃氣虛弱到了極點,藥物的氣味稍有不適合,就會立即拒絕並嘔吐出來。而且附子味鹹,也能引起嘔吐,這一定是原因所在。必須使用甘辣可口的中藥,這樣胃氣才能安穩。於是使用了胡椒三錢搗碎,生薑一兩煨製,水二碗煎煮成八分;另用人參二兩,水二碗煎煮成一碗;用茶匙將這兩種湯劑調配在一起,以調和味道。

凡用參湯之十,加椒薑湯之一,其味甘而辣,正得可口之宜,遂溫至熱湯中,徐徐挑與之,經一時許,皆嚥下。自後乳藥皆安,但瀉仍未止,計半日已盡二兩之參矣。參盡後,忽躁擾呻吟,煩劇之甚,家人皆謂熱藥內燒所致。因思藥果不對,何以初甚相安?此必數日不食,胃氣新復,倉廩空虛,飢甚則然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服用人參湯的時候,可以加入十分之一的椒薑湯,這種味道先甘甜後辛辣,正好符合患者的口味。於是把人參湯加熱到溫熱,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地餵給他。過了一個時辰左右,人參湯全部被嚥下。此後喝的藥都安然無恙,但腹瀉還是沒有停止。統計下來,半天的時間已經喝掉了二兩參湯。人參湯喝完後,病人突然躁動不安、呻吟不止,煩躁得厲害。家人都認為是熱性藥物在體內灼燒所致。我思考後覺得如果藥物真的不對症,怎麼一開始會那麼安穩?這必定是患者幾天沒有進食,胃氣剛恢復,胃裏空空如也,飢餓過度而造成的。

取粥示之,果張皇欲得,其狀甚急,乃與一小盞,一呷而盡。又欲之,遂與半碗,猶不足,又與半碗,始寂然安臥。次日,復加制附,得瀉止全愈。原其受病之深,用藥雖當,氣味不投,猶弗獲效。至其因飢發躁,使非解悟,妄用清涼,一劑則全功盡棄,而仍歸罪於用參、姜者矣。

白話文:

醫生給病人粥吃,病人就很興奮地想要,樣子十分急迫。於是醫生給他一小碗,病人一下子就喝光了。病人又想要,於是醫生再給他半碗,但仍然不夠。又給他半碗,他才安安靜靜地躺下。第二天,醫生又加了一點附子,病人瀉痢症狀止住,完全康復。

原本病人的病情很嚴重,雖然用藥得當,但是味道不合適,所以沒有療效。直到病人因為飢餓而發狂,如果不是醫生了解情況,胡亂使用清涼藥物,一劑藥就能讓所有療效付諸東流,反而會把責任歸咎於使用人參和生薑的人。

(葉天士曰:半歲之嬰兒,如此大劑薑、桂等熱藥,加之胡椒三錢,人參二兩,雖屬寒侵,不必如此大劑也。幸而得生,乃粥之功。經云:五虛者死,粥漿則生。若竟講用熱藥補劑,腸胃何堪消受?景岳將自己三子,以證用熱藥大補之效,使後人信彼之說。立齋雖喜用溫補,未有若此之甚也。

業幼科者,不可執此法以誤人。)

白話文:

葉天士說:對於只有半歲的嬰兒,一次服用這麼大劑量薑、桂等熱性藥物,再加三錢胡椒和二兩人參,即使是受了寒,也不需要這麼大劑量。孩子能活下來,應該是粥的功勞。經書上說:五臟虛弱的人會死去,而粥湯能養生。如果一味使用熱補藥物,腸胃能受得住嗎?景嶽拿自己的三個兒子作證,證明用熱補藥大補的方法是有效的,以此讓後人信服他的說法。立齋雖然也喜用溫補,但還沒有到景嶽這麼極端的程度。

薛立齋治一小兒數歲,每停食輒服峻利之劑,後患肚腹膨脹,或嘔吐泄瀉。先用六君子湯,諸症漸愈。又用補中益氣湯,胃氣漸復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生治療一位數歲的小孩,這小孩每次不吃東西就會服用強烈的瀉藥。後來造成了肚子腫脹,偶爾會嘔吐或腹瀉。薛醫生首先使用了六君子湯,各種症狀逐漸好轉。接著再使用補中益氣湯,胃氣逐漸恢復。

韶州醫者劉從周,論小兒吐瀉發搐,覺有痰者,但服五苓散入生薑、半夏煎服。吐了痰,瀉亦止,驚自退。(《百乙方》。)

白話文:

韶州的醫生劉從周,論述小兒嘔吐腹瀉後抽搐,如果感覺到有痰,只服用五苓散加入生薑、半夏煎煮服用。把痰吐出來,腹瀉也會停止,抽搐自然就會退去。(出自《百乙方》)

2.

葉天士曰:瘧因暑發居多,方書雖有痰、食、寒、熱、瘴癘之互異。幼稚之瘧,都因脾胃受病,然氣怯神弱,初病驚癇厥逆為多,在夏秋之時,斷不可認為驚癇。大凡瘧症,須分十二經,與咳症相等。若幼科庸俗,但以小柴胡去參,或香薷、葛根之屬,不知柴胡動肝陰,葛根竭胃汁,致變屢矣。幼科純陽,暑為熱氣,症必熱多煩渴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說:瘧疾大多是由暑邪而引發。雖然方書中提到痰、食、寒、熱、瘴癘等病理相互轉化,但幼兒的瘧疾,其根本原因都是脾胃受損。然而,幼兒身體虛弱、精神不振,所以早期發作時容易出現抽搐、暈厥等症狀。在夏秋季節,不能誤以為這些症狀是驚癇。所有瘧疾,必須按照十二經絡辨證,與咳嗽的辨證方法相同。如果兒科醫生經驗不足,只用小柴胡湯去參與,或者使用香薷、葛根等藥物,卻不知道小柴胡會動肝陰,葛根會耗損胃液,導致病情反復發作。兒科患者多為純陽之體,暑熱會化為熱氣,導致症狀以發熱、口渴為主。

邪自肺受者,桂枝白虎湯,二進必愈。其有冷食不運,有足太陰脾病見症,初用正氣,或用辛溫,如草果、生薑、半夏之屬。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,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。瘧久色奪,唇白汗多餒弱,必用四獸飲,即六君加草果、薑、棗、烏梅。陰虛內熱,必用鱉甲、首烏、知母,便漸溏者忌用。

久瘧榮傷,寒勝加桂、姜。擬初、中、末瘧門用藥於下: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從肺部入侵,可以服用桂枝白虎湯,連續服用兩劑即可痊癒。如果同時伴有進食後食物不消化、脾胃虛弱的症狀,最初可以服用補氣藥或溫熱藥物,例如草果、生薑、半夏等。醫書中提到,草果可以治療脾胃虛寒;知母可以治療胃熱。如果患有長期瘧疾,面色發白,嘴脣發白,盜汗多,身體虛弱,則需要服用四獸飲,即在六君子湯中加入草果、生薑、紅棗、烏梅。如果陰虛內熱,需要服用鱉甲、何首烏、知母,但如果大便偏溏,則不宜服用。

初病暑風濕熱瘧藥:胸膈痞悶,枳殼、桔梗、杏仁、厚朴、(四味最宜。)栝蔞皮、山梔子、香豆豉。頭痛,宜辛涼輕劑,連翹、薄荷、赤芍、羚羊角、蔓荊子、滑石,重則用石膏。口渴用花粉,煩渴用竹葉石膏湯。熱甚則用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。

白話文:

暑風濕熱瘧疾初發期的中藥方劑:

如果感到胸悶腹脹,可以使用枳殼、桔梗、杏仁、厚朴這四味藥材。此外,還可以加入栝萎皮、山梔子、香豆豉。

頭痛時,適合使用辛涼解熱的藥材:

連翹、薄荷、赤芍、羚羊角、蔓荊子、滑石,嚴重時可以使用石膏。

口渴時可以使用花粉:

如果口渴煩躁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
如果體內熱象嚴重,可以使用黃連、黃芩、山梔子。

夏季牙痛屬濕,羌、防辛溫宜忌,宜用木防己、蠶砂。

白話文:

夏季牙痛通常是由於濕氣引起的。羌活和防風等辛溫藥物不適合使用,而木防己和蠶砂等藥物比較合適。

暑熱邪傷,初在氣分,日多不解,漸入血分,反渴不多飲,唇舌絳赤,芩、連、膏、知不應,必用血藥,量佐清氣熱,一味足矣。輕則用青蒿、丹皮、(汗多忌。)犀角、竹葉心、元參、鮮生地、細生地、木通、淡竹葉。若熱久痞結,瀉心湯選用。

白話文:

當暑熱邪氣侵入人體時,初期隻影響氣分,如果長時間拖著不解決,就會逐漸進入血分。這時反而會感到口渴,卻不會多喝水,脣舌發紅。單純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石膏、知母等清熱藥物,往往效果不佳。必須加用活血祛瘀的藥物,並輔助清熱降氣,一味藥就足夠了。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使用青蒿、丹皮(如果出汗過多,不可使用)、犀角、竹葉心、元參、新鮮生地、細碎生地、木通、淡竹葉等藥物。但是如果暑熱已經導致腹脹結塊,則可以選擇瀉心湯。

又夏月熱久傷血,最多蓄血一證,譫語昏狂,看法以小便清長者,大便必黑為是,桃仁承氣湯為要藥。

白話文:

夏天天氣炎熱,如果天氣炎熱的時間太長,會導致血氣受傷。最容易出現的是蓄血,表現為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。辨證時,如果患者小便清長,大便一定是黑色的。治療上,桃仁承氣湯是最佳良藥。

幼稚瘧久,面腫腹膨,泄瀉不欲食,或囊腫或跗腫,必用東垣益氣以升陽。倘脾消敗,前方不應,用理中湯,或錢氏益黃散得效。二三日須投五苓散,一二日再與異功散,參苓白朮之類必全好。徐忠可注《金匱》有云:幼兒未進穀食者,患瘧久不止,用冰糖濃湯。余試果驗。

白話文:

孩子長期患有瘧疾,會導致面部浮腫、腹部脹大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水腫或腿部腫脹。此時必須使用東垣益氣湯來提升陽氣。如果脾氣虛弱,前面的方法就不靈了,可以使用理中湯或錢氏益黃散。兩三天後,需要服用五苓散,再過一兩天再服用異功散,參苓白朮這一類藥物,才能痊癒。徐忠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對於還沒有進食穀物的幼兒,如果長期患有瘧疾且無法痊癒,可以使用冰糖濃湯進行治療。我經過驗證,此法確實有效。

瘧多用烏梅,以酸泄木安土之意。用常山、草果,乃劫其太陰之寒,以常山極走,使二邪不相併之謂。用人參、生薑,曰露姜飲,一以固元,一以散邪,取通神明去穢惡之意。總之,久瘧氣餒,凡壯膽氣,皆可止瘧,未必真有瘧鬼。又瘧邪既久,深入血分,或結瘧母,鱉甲煎丸設用煎方,活血通絡可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病多用烏梅,目的是利用酸味安定土元氣,再使用常山、草果等藥材,劫制太陰的寒氣,並利用常山強大的驅病力,使兩種邪氣無法相結合。此外,使用人參、生薑等藥材製成的露姜飲,既能固本,又能驅邪,目的是通暢神智,去除邪惡。總之,長期累積的病氣和鬱結之氣,都可以通過止咳等方法緩解,並不一定真的是鬼神所致。如果邪氣侵擾已久,深入到血液中,可能導致結核或甲狀腺疾病等問題,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 煎藥的方式,起到活血通絡的效果。

萬密齋治一兒,歲半病瘧,二日一發,久不愈,黃瘦,面浮腫,腹脹,用平瘧養脾丸治之愈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陳皮、半夏、蒼朮、厚朴、柴胡、黃芩、豬苓、澤瀉、草果、常山、青皮、辣桂、鱉甲各等分,於五日或三元八節、天月德日修合,酒煮,曲糊丸麻子大,陳皮湯下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治療一個一歲半大的孩子,患有瘧疾,每隔兩天發作一次,久治不愈,面色發黃消瘦,面部浮腫,腹脹。使用平瘧養脾丸治癒。藥方如下:

藥材: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陳皮、半夏、蒼朮、厚朴、柴胡、黃芩、豬苓、澤瀉、草果、常山、青皮、辣桂、鱉甲各等分

製備方法:

在每月的五日、三元八節或天月德吉日研磨藥材,用酒煮沸,用麵粉製作成麻子大小的丸劑,用陳皮湯送服。

一兒病瘧,醫用截瘧藥,內有砒丹,三截之,遂成疳瘧。其父懊恨前藥之誤。萬用平瘧養脾丸治瘧,集聖丸治疳,調理一月而愈。集聖丸:蘆薈、五靈脂、夜明砂、縮砂、橘皮、青皮、蓬朮、木香、黃連、使君子、蝦蟆、豬膽。和藥入膏為末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得了瘧疾,醫生開了截瘧藥,其中含有砒丹,分三次服用後,瘧疾變成疳瘧。孩子的父親後悔上次用藥錯誤。後來使用「萬用平瘧養脾丸」治療瘧疾,「集聖丸」治療疳瘧,調理一個月後痊癒。

集聖丸配方:

  • 蘆薈
  • 五靈脂
  • 夜明砂
  • 縮砂
  • 橘皮
  • 青皮
  • 蓬朮
  • 木香
  • 黃連
  • 使君子
  • 蝦蟆
  • 豬膽

將這些藥材和入膏藥製成粉末。

一兒病瘧,一日一發,萬用家傳斬鬼丹截之,止三日後一發。再截之,值三四日又發。其父怪而問之,時六七月棗熟,疑其必啖生棗,故止而復發也。問之果然,乃禁之,先用胃苓丸,調理三日,(平胃蒼、陳、樸、草,合以五苓茯、豬、朮、澤、桂,名胃苓丸。)更以斬鬼截之遂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患了瘧疾,每天發作一次。家人拿來傳家的「斬鬼丹」給他服下,服了三天後,瘧疾停止發作。但又過了三天,瘧疾又發作了。家人再次給他服用了「斬鬼丹」,但這次服用了四天後,瘧疾又發作了。孩子父親覺得很奇怪,就詢問原因。當時正值六七月,棗子成熟,孩子父親懷疑孩子吃了生棗,所以瘧疾才反覆發作。詢問後果然如此。於是禁止孩子吃生棗,先用「胃苓丸」調理了三天(胃苓丸的藥材包括平胃蒼術、陳皮、厚朴和草果,加上五苓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和桂枝)。然後再用「斬鬼丹」,瘧疾就痊癒了。

五月五日午時,用黃丹研,獨頭大蒜,研如泥同杵,眾手為丸。隨人大小,發日五更,取長流水面東下。

白話文:

汪氏子七歲,病瘧三年,諸醫不效。萬視其外候,面色白,山根帶青,腹大而堅。此久瘧成癖,癖為潮熱,當與補脾消癖,瘧熱自除。恨無九肋鱉甲耳,汪求得之,因立一方,用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朮、木香、砂仁、當歸、川芎、黃連、柴胡、鱉甲為末,神麯糊丸。炒米煎水,日三服,調理五十餘日而安。

白話文:

汪家的孩子七歲了,患瘧疾已有三年,看過許多醫生都不見效。萬某看他的外觀症狀:面色蒼白,鼻樑兩旁發青,肚子又大又硬。這是久瘧成癖,導致身體虛弱並出現潮熱的症狀,應該補脾胃,消除身體積聚的毒素和病氣,瘧疾發作的熱症自然就會消失。遺憾的是沒有九肋鱉甲,後來汪氏終於找到,於是萬某開了一個藥方: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朮、木香、砂仁、當歸、川芎、黃連、柴胡、鱉甲,研磨成粉末,用靈芝拌合製成藥丸。用炒過的米煮水,每天服用三次,治療五十多天後,病情痊癒。

李氏七歲女,先患外感,後變瘧,因用截藥,變作痢。至冬,痢雖止,瘧益甚。萬視其外候,大骨高起,大肉陷下,發稀目陷,面黃鼻燥,不思飲食,唯啖蓮肉,乃內傷脾虛疳勞症也。醫皆謂不可治,萬云:可治也,至春必愈。用集聖丸一料,次年二月果安。

白話文:

李姓人家有一個七歲的女兒,一開始得了感冒,後來變成瘧疾,因為使用截瘧藥,又變成了痢疾。到了冬天,痢疾雖然停止了,但瘧疾卻更嚴重。萬全查看了她的外在症狀,發現她的骨頭突出,肌肉凹陷,頭髮稀疏,眼睛深陷,面黃鼻乾,食慾不振,只能吃些蓮肉,這是脾虛疳勞症造成的內傷。其他醫生都說無法醫治,但萬全說:可以治癒,到春天一定會好。於是使用了集聖丸的一劑藥,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果然痊癒了。

王氏子病瘧,三日一發,用胃苓丸合小柴胡湯方,作丸服之。初三日一發,又間日一發,後一日一發。初發於午後,漸移於辰刻。問曰:連日服藥,瘧發轉頻何也?曰:此瘧將退之漸也。蓋瘧三日一發者,邪氣深,難已;一日一發者,瘧氣淺,易愈。午後發者,邪在陰分,難已;午前發者,邪在陽分,易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王姓男子患有瘧疾,每隔三天發作一次。醫師使用胃苓丸合小柴胡湯方劑,製作成藥丸給他服用。

剛開始,藥效顯著,瘧疾從每隔三天發作一次,轉變為相隔一天發作一次,最後變成了每天發作一次。而且,瘧疾發作的時間也從下午逐漸提早到早上。

患者疑惑地詢問:「我連續服藥,但瘧疾發作的頻率卻越發頻繁,這是怎麼回事?」

醫師回答:「這正是瘧疾逐漸好轉的徵兆。瘧疾每隔三天發作一次,表示邪氣深入,難以消除;而每隔一天或每天發作一次,則代表邪氣較淺,容易治癒。瘧疾發作時間在下午,說明邪氣在身體陰分,難以消除;而發作時間在上午,則表示邪氣在身體陽分,容易治癒。」

今自三日移至一日,自陰分移至陽分,故云將退之漸也。時有丁醫聞其說,笑曰:那得許多議論?吾有秘方,治瘧如神。遂求治之,不知其所用何物。自此仍三日一發,發以酉時,至次日巳後始退。萬仍為調理一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現在從發病三天一次,逐漸變成一天一次,從陰分轉移到陽分,所以說這是發病逐漸減退的徵兆。當時有一位丁姓醫生聽到了這個說法,笑著說:「哪有那麼多見解?我有一種祕方,治療瘧疾靈驗得很。」於是請求他治療,但是我不知道他用了什麼藥物。從此,瘧疾仍然三天發作一次,發作時間在傍晚,直到第二天上午才退燒。萬先生仍然為他調理了一個月的時間,才痊癒。

孫文垣治丁氏子,才二歲,患瘧母,上壅咳嗽,每午後發熱,至子丑時乃退,終日啼哭不止,鵝口白屑,神氣大弱。又痘後遍身瘡疥未愈,諸醫有灸之者,有刺之者,有以膏藥貼之者,種種施之不應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醫師治療丁姓男童,年僅兩歲,罹患瘧疾,熱氣上攻導致咳嗽,每天下午發燒,直到午夜才退燒。整日啼哭不停,嘴裡有白屑,精神非常虛弱。加上先前出過痘疹,身上仍有未痊癒的瘡疥。其他醫師曾嘗試灸療、刺針、貼膏藥等各種療法,但都無效。

孫曰:乳下嬰孩,臟腑脆薄,不可亂攻亂補,參、耆足以增其咳,灸刺適以驚其神,安能取效?教以白朮、鱉甲各一錢五分,青蒿、麥芽、陳皮各八分,烏梅一個,貝母、知母各六分,甘草三分,八帖全愈。

白話文:

孫思邈說:嬰兒形體柔軟,五臟六腑都還很脆弱,不可以隨便給藥或補養。用人參、黃耆會加重咳嗽,針灸會嚇到他們的神魂,怎麼能指望有效果?我教的方子是用白朮、鱉甲各一點五錢,青蒿、麥芽、陳皮各八分,烏梅一個,貝母、知母各六分,甘草三分,八帖藥就能痊癒。

水鑑仙人治百日兒瘧歌云:瘧是邪風寒熱攻,直須術治免成空,常山刻作形人狀,釘在孩兒生氣宮。如金生人,金生在巳,即釘巳上,木生人,釘亥上,火生人,釘寅上,水生人,釘申上也。常山乃截瘧之藥。

白話文:

水鑑仙人治療持續百日的瘧疾有歌謠:瘧疾是由邪風寒熱侵襲造成的,必須及時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。用常山刻成小人的形狀,釘在孩子的命宮中。例如:金年生的人,金屬在巳位,就釘在巳位上;木年生的人,釘在亥位上;火年生的人,釘在寅位上;水年生的人,釘在申位上。常山是截瘧的藥物。

萬密齋外孫未周歲,因傷寒,髮間日瘧,在子丑時,發則搐搦,咬牙呻吟,大便黃綠,努而出。以口吮母口,得乳即止。瘧後汗出,心下跳,腹中鳴,頂微熱,未十日成疳矣。面色㿠白,囟陷發疏,兒漸羸瘦。此先受暑濕,暑則為瘧,濕則為痰。又傷飲食,脾土衰而肝木旺,瘧曰食瘧,疳曰食疳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的外孫不到一歲,因為傷寒,發間歇性瘧疾,在子時和醜時發作,發病時手腳抽搐,咬牙呻吟,大便黃綠色,用力排出。含著母親的乳頭,吸到奶就會停止發作。瘧疾後出汗,心口跳動,腹部鳴叫,頭頂微熱,不到十天就患了疳病。面色蒼白,囟門凹陷,頭髮稀疏,孩子逐漸消瘦。這是因為之前受了暑濕,暑氣導致瘧疾,濕邪導致痰濕。再加上飲食不節,脾胃虛弱,肝火旺盛,瘧疾稱為食瘧,疳病稱為食疳。

用加減當歸龍薈丸,加味參苓白朮散。其母用四物湯,加柴胡、升麻、麥冬、木通、酒芩、桔梗各五分,薄荷七分,燈草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以加減當歸龍薈丸配加味參苓白朮散治療。其母親服用四物湯,再加入柴胡、升麻、麥冬、木通、酒芩、桔梗各五分,薄荷七分,以燈草水煎服。

一兒病瘧,醫以柴胡湯投之不效,乃用平瘧養脾丸而愈。

一女先驚後瘧,瘧久成疳,用集聖丸調理一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得了瘧疾,醫生給他用了柴胡湯但沒有效果,後來改用平瘧養脾丸才治好了。

一個女孩先是受到了驚嚇,接著患上了瘧疾,長期的瘧疾導致她體質虛弱,最後發展成了疳症。經過一個月使用集聖丸調理後,她的病情得到了穩定。

一兒先瘧後驚,用調元湯、琥珀抱龍丸而痊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先得了瘧疾,後來又得了驚風,用了調元湯和琥珀抱龍丸才治癒。

一兒久瘧成癖,因癖生熱,或三五日內一發,發則餘日不止。常在申酉時,但不寒顫,又微惡寒,即發熱,熱亦不甚,發過不渴,不頭痛。用消癖丸、平瘧養脾丸間服,半年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孩子長期患有瘧疾,變成習慣性發作。由於瘧疾的習慣性發作,導致體內產生熱邪。患者每隔三到五天就會發病一次,發病時會持續很多天。發病時間通常在下午三點到六點之間,但是不會有明顯的寒顫,只會感到微微發冷。發作時體溫會升高,但並不嚴重。發作後不會口渴或頭痛。使用消癖丸和平瘧養脾丸交替服用,經過半年的治療後,孩子的瘧疾痊癒了。

馬元儀治金氏子,寒熱如瘧,兩脈弦虛無力。脈弦為風發,脈虛為氣少。正虛則外風得以襲入,乃為寒熱,不當與氣實有餘者同治。乃用補正散邪一法,用人參、桂枝、乾薑、肉桂、半夏、廣皮、炙草等,調理數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馬元儀治療金姓男子,出現發冷發熱類似瘧疾的症狀,兩條脈搏細弱無力。脈搏纖細表示風邪作祟,脈搏虛弱表示氣血不足。正氣虛弱,外來風邪就會乘虛而入,引發寒熱。這種情況不能像氣血充盈的情況一樣治療。

馬元儀採用補正祛邪的方法,使用人參、桂枝、乾薑、肉桂、半夏、廣皮、炙草等藥材,調理了幾個月後,病情得到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