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卷八
2. 痢
陳良甫治一婦人,病痢疾,越四十日,服諸藥不愈。召診之,六脈沉弱。大凡下痢之脈,宜沉宜弱。但服十全大補湯,薑、棗煎成,加白蜜半匙,再煎數沸,服之而愈。(《良方》、《醫說續編》。)
一婦人泄瀉不止,似痢非痢,似血非血,其色如濁酒。診之,則六脈沉絕。眾醫用熱藥及丹藥服之,則發煩悶,乃先用敗毒加陳米煎,次用胃風湯加粟米愈。
《泊宅編》云:姚祐,自殿監遷八座,母夫人病痢,諸藥不效。令李昂筮軌革有真人指靈草之語。一日登對,上訝其色瘁,具以實奏,詔賜一散子,數服而愈。仍喻只炒椿子熟末,米飲下。
薛立齋治司馬王荊山,患痢後重。服枳殼、檳榔之類,後重益甚,食少腹痛。此脾傷而虛寒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、炮姜而愈。
祠部李宜散,患血痢,胸腹膨脹,大便欲去不去,肢體殊倦。以為脾胃虛弱,不能攝血歸源,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,治之漸愈。後因怒,前症復作,左關脈弦,浮按之微弱。此肝氣虛,不能藏血,用六味治之而愈。
朱丹溪治一老人,年七十,面白,脈弦數,獨胃脈沉滑,因飲白酒作痢,下淡血水,圊後腹痛,小便不利,裡急後重。參、術為君,甘草、滑石、檳榔、木香、蒼朮為佐,下保和丸二十五丸。次日,前症俱減,獨小便不利,以益元散服之而愈。(《平治會萃》。)
寧皇患痢,召曾醫(不記名。)入視。曾診御畢,方奏病症,未有所處。慈明立御榻後,有旨呼曾防禦,官家吃得感應丸否?曾連呼吃得吃得。慈明又諭,須是多把與官家。曾承教旨,對以須進二百丸遂止。曾時坐韓黨被譴,痢止,遂於元降秩上更曾三秩。後寧皇不豫久,謂左右曰:惟曾某知我性急。
召入診訖,嗚咽不勝。上曰:想是脈兒不好也。曾出,自診其脈,謂家人曰:我脈亦不好。先寧皇一夕而逝。(《四朝聞見錄》葉紹翁。)
竇材治一人,休息痢已半年,元氣將脫,六脈將絕,十分危篤。為灸命關三百壯,關元三百壯,六脈已平,痢已止。兩脅刺痛,再服草神丹,霹靂湯方愈。一月後,大便二日一次矣。
一人病休息痢,竇令灸命關二百壯。病愈二日,變注下,一時五七次,命服霹靂湯,二服立止。後四肢浮腫,乃脾虛欲成水脹也。又灸關元二百壯,服金液丹十兩,一月而愈。
曾魯公痢血百餘日,國醫不能療,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,研爛,合蠟茶入醋服之,一啜而安。大中丞梁莊肅公亦痢血,應之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灶下土等分為末,茶調服。蓋血得酸則斂,得寒則止,得苦則澀故也。(《醫說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)
宋·張叔潛知劍州時,其閣下病血痢,一醫用平胃散一兩,入川續斷末二錢,水煎服,即愈。紹興壬子,會稽時行痢疾,叔潛之子以方傳人,往往有驗,小兒痢尤效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白話文:
一位婦女罹患痢疾四十多天,服用各種藥物都未痊癒。醫生診脈發現其脈象沉弱。一般來說,痢疾的脈象應當沉弱。醫生於是讓她服用十全大補湯,以生薑、大棗煎煮,加入半匙蜂蜜,再煎煮幾沸,服用後痊癒。
另一位婦女腹瀉不止,症狀似痢疾而非痢疾,似出血而非出血,瀉出物顏色像濁酒。醫生診脈發現其脈象沉而無力。其他醫生用溫熱藥物和丹藥治療,反而讓她煩悶,因此醫生先用敗毒散加陳米煎服,然後再用胃風湯加粟米,最終痊癒。
姚祐的母親患痢疾,服用許多藥物都不見效。有人建議服用一種靈草,最終皇帝賜藥,服用後痊癒。皇帝也建議單用炒熟的椿樹種子研末,用米湯送服。
薛立齋治療司馬王荊山患的痢疾,症狀是裡急後重。他服用枳殼、檳榔等藥物後,裡急後重反而加重,食慾不振,腹痛。這是脾胃受損,虛寒的表現,於是醫生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炮薑治療,最終痊癒。
李宜散患血痢,胸腹脹滿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四肢疲倦。醫生認為是脾胃虛弱,不能收攝血液,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治療,病情逐漸好轉。後來因為發怒,舊疾復發,左關脈弦細而微弱。這是肝氣虛弱,不能藏血,醫生用六味地黃丸治療痊癒。
朱丹溪治療一位七十歲的老人,面色蒼白,脈象弦數,唯獨胃脈沉滑。老人因飲酒而患痢疾,排出稀薄的血水,排便後腹痛,小便不利,裡急後重。醫生用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甘草、滑石、檳榔、木香、蒼朮為輔藥,並服用保和丸二十五丸。第二天,症狀大多減輕,唯獨小便不利,於是服用益元散而痊癒。
寧王的痢疾,曾某醫生診治,未提出治療方案,但慈明太妃詢問曾醫生是否給寧王服用感應丸,曾醫生回答服用,慈明太妃下令增加藥量,曾醫生建議服用二百丸。痢疾痊癒後,曾醫生因是韓黨被貶官,後來寧王病重,臨終前說只有曾醫生了解自己的急躁性格。曾醫生再次診治,哭泣不止。寧王說脈象不好,曾醫生自診脈象後也說脈象不好,當晚寧王去世。
竇材治療一位患休息痢半年,元氣將盡,脈象將絕的病人,灸命關三百壯,關元三百壯,六脈平復,痢疾痊癒。兩脅刺痛,再服用草神丹、霹靂湯,痊癒。一個月後,大便二日一次。
另一位病人患休息痢,竇材灸命關二百壯痊癒。痊癒二日後,又腹瀉不止,一日五七次,服用霹靂湯後痊癒。後來四肢浮腫,這是脾虛將要成水腫,再灸關元二百壯,服用金液丹十兩,一個月痊癒。
曾魯公痢血百餘日,國醫無效,陳應之用鹽水漬過的梅子一枚,研爛,與蠟茶、醋混合服用,一次痊癒。梁莊肅公也患痢血,陳應之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灶下土等分研末,茶水送服。這是因為血遇酸則收斂,遇寒則止,遇苦則澀的緣故。
宋朝張叔潛在劍州任職時,其屬下患血痢,一位醫生用平胃散一兩,川續斷末二錢,水煎服,即愈。紹興壬子年,會稽地區流行痢疾,張叔潛的兒子用此方救治多人,療效顯著,對小兒痢疾尤其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