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6)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6)
1. 嘔吐
萬密齋治教諭熊文村子,二歲病嘔吐,更數醫不效,食故入口即吐出。萬視之曰:病可治也。問用何方?曰:理中湯。曰:服多劑矣,不效奈何?曰:如在《內經》乃陰盛格陽之病,寒因熱用,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則效矣。乃作一劑,取獖豬膽汁、童便各半,和藥炒乾,煎而服之,(即仲景白通湯入人尿、豬膽汁之法。)吐立止。
白話文:
萬密齋治療教育官熊文村的兩歲兒子,這位孩子患有嘔吐病,看過好幾位醫生都沒效果,食物剛入口就吐出來。萬密齋診察後說:「這個病可以治。」
有人問他用什麼藥方?萬密齋說:「理中湯。」
有人說:「已經服過好幾劑理中湯了,都沒有效果,怎麼辦呢?」
萬密齋說:「根據《內經》,這是陰盛格陽的病,要用熱藥治寒,先治本再治標就能見效。」
於是萬密齋製作了一劑藥,取野生野豬膽汁和童便各一半,與藥材混合後炒乾,再煎煮給孩子服用。(這個方法源自張仲景的「白通湯」,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。)孩子服藥後,嘔吐立刻停止。
後稱渴,以湯飲之,復作吐。萬曰:凡嘔家多渴者,胃脘之津液干也,當得一二時吐止,胃氣回,津液生,渴自止矣。令將前藥渣再煎服之,仍禁其飲食,半日而安。熊問同是理中湯,前用之不效,今用之而效,何也?曰:公子胃寒而吐,當以熱藥治之。乃寒盛於中,投之熱劑,兩情不得,故不效也。
白話文:
之後又感到口渴,用熱湯給他喝,他又吐了。萬全說:一般嘔吐的人多數會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胃裡的津液乾涸了。等到嘔吐停止一兩個小時,胃氣恢復了,津液就會產生,口渴自然就沒了。於是讓熊氏兄弟把前一次藥渣再煎來給他喝,同時禁止飲食,半天的功夫就痊癒了。熊氏兄弟問他用的還是理中湯,之前用時沒有效果,現在用卻有效果,這是為什麼呢?萬全答道:熊公子是因為胃寒而嘔吐,應該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。但是熊公子體內的寒氣過於旺盛,用了熱性的藥,兩者不能相容,所以才會沒有效果。
今以理中為治寒之主,用豬膽汁之苦寒,小便之鹹寒為佐,以從其格拒之寒,藥下於咽,而寒相得入於胃,陰體漸弱,陽性乃發。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故曰: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也。此軒岐之秘旨,啟元子之奧義,張長沙之良法也。后王民肅子,半載嘔吐不納乳,昏睡仰臥而努其身,有作慢風之候,亦以理中末三分,用水一杯,煎至半杯,入膽汁、童便各一匙攪勻,徐徐灌之而瘥。
白話文:
現在以理中丸作為治療寒證的主要藥物,用豬膽汁的苦寒和尿液的鹹寒作為輔助藥物,來符合寒證的性質。藥物進入咽喉後,會與寒氣相遇並進入胃中,寒性逐漸降低,陽性就會顯現出來。寒證初期和後期症狀相似,但病理機制不同,所以說:找到疾病的主因,瞭解其發生的原因。這是黃帝內經的祕傳精要,是元子學說的深奧原理,也是張長沙的良方妙藥。後世的名醫民肅子,有個半歲大的孩子,嘔吐不止,不吃奶,昏睡仰臥並努動身體,有類似緩慢風證的表現。民肅子也用理中丸末三分,加水一杯,煎至半杯,加入豬膽汁和童便各一匙攪勻,慢慢灌給孩子,孩子因此康復了。
鄭氏女患嘔吐,萬視其症,乃傷食吐乳也。家人云無,乃用理中湯去甘草加丁香、藿香,不效。又作膽汁童便法,亦不效。四日後,吐出飯半碗。詢其家人曰:此兒數日不食,何得有此?始吾言傷食,語固云無,故治不見效。遂取脾積丸投之,取下惡糞如靛,乃五日前所食雞子黃也。所吐之飯,即其時所食也。壅塞腸胃,格拒飲食,所以作吐,下之即愈。
白話文:
鄭姓女子患有嘔吐症狀,萬氏診斷後認為是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嘔吐。病人的家人否認,萬氏於是開了去甘草而加丁香、藿香的理中湯,但效果不佳。他又採用膽汁童便的治療方法,仍然無效。四天後,病人吐出了半碗飯。萬氏詢問病人家屬:這個孩子幾天都沒吃東西,怎麼會有飯吐出來?我一開始就說是飲食不當造成的,你們卻說沒有,所以治療才沒有效果。於是取了脾積丸給病人服用,並下瀉出了又黑又臭的糞便,這些糞便就像五天前食用的雞蛋黃。所吐的飯,就是當時所吃的飯。飲食不當壅塞了腸胃,阻攔了飲食的消化,所以才會嘔吐,下瀉後症狀便痊癒了。
一兒自滿月後,常吐乳,父母憂之,諸醫不能止。一日問萬,萬曰:嘔吐者,非常有之病也。今常吐乳,非病也。然小兒賴乳以生,頻吐非所宜也。其間有母氣壯乳多,縱兒飽足,飽則傷胃,所食之乳湧而出,此名溢乳,如瓶之注水,滿而溢也,宜損節之,更服肥兒丸。兒之初生,筋骨軟弱,為乳母者,常懷抱護持可也,不然則左右傾側,其乳流出,此名哯乳,如瓶之側,其水流出也,能緊護持,則不吐也。
白話文:
一個嬰兒從滿月後,經常吐奶,父母因此很擔心,看過很多醫生都無法解決。有一天,他們請教一位名醫萬某,萬某說:「嘔吐,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疾病。嬰兒經常吐奶,其實並不是病。但是,嬰兒是靠奶水為生的,經常吐奶並不適宜。其中有兩種原因,一是母親奶水太多,縱容嬰兒吃得過飽,飽了就會傷胃,所吃的奶水就會湧出來,這種情況叫溢乳,就像裝滿水的瓶子會溢出來一樣,應當減少進奶量,並服用肥兒丸。二是嬰兒剛出生時,筋骨很軟弱,餵奶的人常常需要抱著和扶護,否則嬰兒會向左右傾斜,奶水就會流出來,這種情況叫哯乳,就像放在側面的瓶子,水會流出來一樣。如果緊緊抱著和扶護,就不會吐奶了。
有胃弱也,不能受乳以變之,吐出無時,所吐不多,此名哺露,如瓶之漏,不能容受也,當補其脾胃,助其變化可也,亦以肥兒丸主治自愈。(通達之論,養子者宜知之。)
白話文:
如果得了胃虛弱,吃母乳後無法消化而嘔吐,而且嘔吐時間不固定,嘔吐量不多,這就是「哺露」,就像一個有漏洞的瓶子,無法容納液體一樣。應當補養脾胃,幫助消化,這樣就能自行痊癒。也可以使用「肥兒丸」來治療。(這是育兒方面通達的見解,養育孩子的父母都應該知道。)
龔子才治小兒傷食嘔吐。服克伐之藥,嘔中見血。用清熱涼血之藥,又大便下血,唇色白而或青。問其故。龔曰:此脾土虧損,肝木所乘而然也。今空心用補中益氣湯,食後用異功散,以調補中氣,使涎血各歸其原而愈。
白話文:
龔子才治療小兒因飲食過度而嘔吐。服用治療外感的藥物後,嘔吐物中帶血。服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後,又出現大便帶血,嘴脣發白或發青。詢問原因,龔子才說:「這是因為脾氣不足,肝氣過旺而引起的。現在空腹服用『補中益氣湯』,飯後服用『異功散』,用以調補脾氣,讓津液和血脈各自歸於原位,就可以痊癒了。」
薛立齋治一小兒,每飲食失節,或外經所忤,即吐瀉發搐,服鎮驚化痰等藥而愈。後發搐益甚,飲食不進,雖參、術之劑,到口即嘔,乃用白朮和土炒黃,用米泔煎數沸,不時灌半匙,仍嘔。次日灌之,微嘔。再日灌之,欲嘔。此後每服二三匙,漸加至半杯,不嘔,乃濃煎服而愈。
(葉天士:觀立齋治吐瀉者,以脾胃為主,並不參入歸、地,此乃認清門路之治,非張景岳所能及也。)
白話文:
服古話
一小兒停食,服通利之劑作嘔,腹脹,此脾胃復傷也,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小孩停止進食,服用了瀉藥後嘔吐、腹脹,這是脾胃再次受傷的表現,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後痊癒了。
萬密齋治一兒,初生即吐。或欲用錢氏木瓜丸,曰:不可,小兒初生,胃氣甚微,或有乳多過飽而吐者,當緩緩與之。或因浴時客寒犯胃而吐者,當用乳汁一杯,用薑蔥同煎,少與服之。或因惡露泄水,停在腹中而吐者,宜以炙草煎湯而吐去之。奈何用木瓜丸,以鐵粉、檳榔之重劑,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氣耶?故常語人曰:錢氏小兒方,非先生親筆,乃門人附會之說也。
白話文:
萬密齋醫治一名新生兒,嬰兒出生即吐。有人建議使用錢氏木瓜丸,萬密齋回答:不可,新生兒胃氣微弱,可能是吃奶過多或著涼而導致嘔吐,應緩慢服用。
如果是因沐浴時受寒而嘔吐,應取乳汁一杯,加入薑蔥煎煮,少量服用。如果是因惡露積水停留在腹中而嘔吐,應煎服炙草湯以吐出水。
怎麼能使用木瓜丸?木瓜丸中的鐵粉和檳榔都是重劑,會損害新生兒胃中嬌嫩的氣血。
因此,萬密齋常說:錢氏小兒方,並非錢老先生親筆所寫,而是學生們後來的附會之說。
《大還》治一小兒,生方九日,即嘔吐腹脹。作脾氣虛寒,用半夏、陳皮、薑汁、卜子、丁香、藿香、砂仁各少許,煎飲半酒盞而愈。
白話文:
醫生用《大還》方治療一個出生九天的嬰兒,他嘔吐和腹脹。醫生認為嬰兒脾胃虛寒,開了半夏、陳皮、薑汁、卜子、丁香、藿香、砂仁等藥,煎成半酒杯的藥給嬰兒喝,嬰兒服藥後就痊癒了。
2. 泄瀉
有小兒病虛滑,食略化,大便日十餘次,四肢柴瘦,腹大,食訖又飢,此疾正是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㑊症。時五六月間,脈洪大,按之則絕。今六脈既單洪,則夏之氣獨見,按之絕,則無胃氣也。經曰:夏脈洪,洪多胃氣少曰病,但洪無胃氣曰死。夏以胃氣為本,治療過於失時,不逾旬果卒。(《衍義》。)
白話文:
有一個小兒患有「虛滑」的疾病,進食後食物很快消化,一天大便十幾次,四肢瘦弱,腹部膨大,吃完飯後很快又餓了。這種疾病是因大腸的熱氣移到了胃部,導致孩子雖然能吃很多卻很瘦,又稱之為「食㑊症」。
當時正值五月六月間,孩子的脈搏洪大,按壓後脈搏就消失了。現在六脈都如此單一且洪大,說明夏天的氣候過於明顯;按壓後脈搏消失,說明胃氣已經沒有了。經典中說:「夏季脈搏洪大,但洪大伴有胃氣過少,就表示有病;只有洪大而沒有胃氣,那就表示要死了。」夏季以胃氣為根本,治療如果過了時機,不到十天孩子果然就死了。(《衍義》)
滑伯仁治胡元望之女,生始六月,病泄瀉不已,與灸百會穴愈。滁州趙使君云:其女年甫周歲,忽苦臟腑泄瀉,每所下如雞子黃者半盆許,數日之間,幾至百行,漸作驚風症。有一士大夫,教以鍾乳粉二錢,以棗肉和搜,令取意食之。不然,以濃煎棗湯,調鍾乳服亦可,以小兒只用一錢,已平復矣。
白話文:
滑伯仁醫生治療胡元望的女兒,女兒出生才六個月,患有腹瀉且無法止住,用灸百會穴的方法治癒。滁州的趙使君說:他女兒剛滿一歲,突然患有臟腑泄瀉,每次排泄物像半盆雞蛋黃一樣多,幾天內,排泄了將近一百次,逐漸出現了驚風症狀。有一位士大夫,教他用兩錢鍾乳粉,拌入棗肉中讓女兒服用。如果不行,也可以用濃棗湯調和鍾乳服用,小孩子只需要服用一錢,就能恢復健康。
傳方者云:他日或作小瘡瘍,不足慮。兒子清輝,年三歲,過鎮江時,病久瀉危甚,用此法服至半兩遂安,亦不生瘡。(《是齋方》。)
白話文:
傳授此方的人說:「如果今後不小心導致小傷或小膿瘍,也不必擔心。」我的兒子清輝,三歲時,經過鎮江時,因為生病導致腹瀉,情況嚴重,用此法服用了約半兩藥後就安穩下來了,而且沒有長出瘡瘍。(出自《是齋方》)
萬密齋治孫監司女,五歲病瀉。諸治不效,萬視之曰:瀉久傷陰,津液不足,故熱發而渴也。渴飲湯水多,則脾受熱,而瀉益不止,腎益燥而渴轉甚。法當專補脾胃,則瀉渴止,而津液生,熱自除矣。用參、朮、苓、草,加木香、藿香、乾葛,作大劑煎湯,戒勿飲水,以湯代之,未半日進兩劑。因思肺為津液之主,肺金大燥,不能生水,故渴不止,乃加法制天花粉、葛根等分。
白話文:
萬密齋醫治孫監司的女兒,五歲時患有腹瀉。許多醫方治療都無效,萬密齋觀察病情後說:腹瀉已久,傷及陰津,體內津液不足,因此發熱口渴。如果口渴時多喝湯水,會導致脾胃受熱,腹瀉會更加嚴重,腎臟也會更加乾燥,口渴更加劇烈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專門滋補脾胃,這樣腹瀉和口渴就能夠停止,津液產生,身熱自然解除。使用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加上木香、藿香、乾薑,煎成大劑量的湯藥,禁止喝水,用湯藥代替水,不到半天喝了兩劑。後來想到肺臟是津液的源頭,肺金非常乾燥,無法生津,所以口渴不止,於是加上了天花粉、葛根等量。
只一服,其夜渴減,瀉亦少。次日仍用前方,渴瀉俱止。問何不用仍服白朮散?萬因以己意告之。後誤啖菱,病喘而面目浮腫,以錢氏異功散加藿葉、紫蘇,一服而腫去喘止。
白話文:
不要在口渴時才喝水,不要在飢餓時才吃飯。
胡三溪子多病,三歲病瀉,諸治不效。萬視之曰:此傷食瀉也。夫瀉有三症,熱瀉者,糞色黃而渴;冷瀉者,糞色青而不渴;食積瀉者,屎酸臭而腹痛,或渴或不渴。此子之疾,所下酸臭,用丁香脾積丸,一服而愈。三溪曰:巴豆下積而止渴何也?曰:本草云,巴豆,未瀉者能令人瀉,已瀉者能令人止,積去瀉止,自然之理也。
白話文:
胡三溪的小兒子生病很多,三歲的時候得了腹瀉,很多醫生醫治都沒效。萬醫生診視後說:這是因飲食積滯造成的腹瀉。腹瀉有三個症狀,熱瀉的人糞便黃色且口渴;冷瀉的人糞便青色且不口渴;食積引起的腹瀉,糞便酸臭且腹痛,有時口渴有時不口渴。這個孩子的疾病,排出的糞便酸臭,使用丁香脾積丸一服就治癒了。胡三溪問:巴豆可以瀉出積滯並止渴,為什麼?萬醫生回答:本草記載,巴豆在未瀉之前能讓人腹瀉,已經腹瀉之後能讓人止瀉,積滯消除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,這是自然規律。
萬石泉子,(此人亦是兒醫。)病瀉,自作理中、訶子、豆蔻與之,不效。延萬治,渠書一牛字安凳上,蓋治愈當以牛為謝也。即以其字卜之,牛下橫一凳,乃生字也。曰:予到令郎之病即愈矣。與以陳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,車前草煎湯下,一服而瀉止。石泉欲再進一服。曰:腸胃嬌嫩,不得已用,藥中病即止,不可過也。
白話文:
萬石泉的小兒子(也是一名兒科醫生)得了腹痛,自己用「理中丸」、「使君子」、「豆蒄」治療,卻不見效。於是請來父親萬石泉診治。萬石泉寫了一個「牛」字放在椅子上,表示如果治好,就以牛作為謝禮。隨後,他用「牛」字占卜,發現「牛」字下面加了個「椅子」,變成了「生」字。萬石泉說:「待我到你家,你兒子就會好了。」
萬石泉給兒子開了陳氏肉豆蒄丸和胃中寧丸,並用車前草煎湯送服。服用一帖後,腹痛便停止了。萬石泉想再給兒子服一帖,但萬石泉說:「腸胃很脆弱,藥已經起了作用,病情已好轉,再吃藥就過量了。」
越三日,身發紅斑,狀如錦文。石泉頗究心傷寒,謂瀉後發斑,與陽明症下之太早,熱氣乘虛入胃之症同,宜服化斑湯。但石膏性寒,瀉後脾虛,恐不可用。萬曰:有是病則投是藥,何不可者?請用之,未盡而斑退身涼。(觀此,則前之巴蔻丸未免有太熱之弊。)
白話文:
過三天,身上出現紅斑,樣子像錦緞上的花紋。石泉對傷寒病很有研究,認為發斑是瀉後出現的症狀,與陽明症過早瀉下,導致熱氣趁虛進入胃的病症相同,應該服化斑湯。但是石膏性寒,瀉後脾虛,恐怕不能使用。萬姓醫師說:有這種病症就用這種藥,有什麼不可以的?請用它吧。藥還沒喝完,紅斑就退了,身體也涼爽了。(從這裡可以看出,之前的巴蔻丸確實有太熱的問題。)
胡東郊子,一歲,六月中病瀉,治不效。瀉下頻並黃白而後重,發熱而渴,時天甚暑,皮膚燥而無汗,發稀成穗。萬曰:此熱瀉成疳矣。瀉下頻並後重者,裡熱也;糞黃者,脾熱之色也;白者,乳汁不化,猶邪熱不殺穀也;口渴,皮膚乾燥,發成穗者,津液枯也。乃用四物湯合黃連香薷飲,令乳母服之以解其暑毒。
白話文:
胡家一歲的孩子叫東郊,在六月中旬時生了一場拉肚瀉的病,但用藥後都沒康復。孩子拉肚瀉很頻繁,而且排泄物是黃白相間的,排完後還感到小腹脹重,發熱並口渴,加上天氣炎熱,他的肌膚都很乾燥,還不出汗,頭髮稀疏並且成穗狀。萬醫師說:這是熱瀉轉變成的疳病呀。拉肚瀉頻繁並且排便後感到小腹脹重,是內裡有熱的緣故;排泄物為黃色,是脾熱的顏色反應;排泄物有白色狀,是乳汁未被消化,證實病邪的熱力還未消化糧食;孩子口渴、肌膚乾燥,頭髮成穗狀,是體內津液耗盡的緣故。於是,萬醫師用四物湯與黃連香薷飲合用,讓乳母服用以解暑毒。
初用四君子湯調六一散,與兒服之解其熱;次用四君子湯合黃芩芍藥湯,以止其瀉;三用白朮散,以止其渴;四用白朮散加升麻,以舉其下陷之氣;五用白朮散加烏梅肉,以收其滑泄之氣,皆不效。其母託人相問,萬曰:五法不中病,朮將窮矣,只有一法,以黃連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乾蟾、使君子肉、砂仁等分為末,粟糊丸,陳倉米炒,熟地煎湯下。服三日,滿頭出熱瘡,乃小癤,身有微汗,渴瀉俱止。
白話文:
一開始,使用四君子湯和六一散讓孩子服用,來減輕發熱症狀;接著,使用四君子湯合併黃芩芍藥湯,來治療腹瀉;第三次,使用白朮散,來止住口渴;第四次,使用白朮散加上升麻,來提升下陷的元氣;第五次,使用白朮散加上烏梅肉,來收斂滑泄症狀,但這些方法都沒有效用。這孩子的母親託人來詢問萬氏,萬氏說:「這五次治療都沒有針對病症,醫術就要用盡了,只剩下一種方法,將黃連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乾蟾、使君子肉、砂仁等份磨成粉末,用粟糊製成藥丸,炒過陳倉米,用熟地煮湯送服。」服藥三天後,孩子滿頭長出熱瘡,變成小膿瘡,身上冒出細汗,口渴、腹瀉等症狀都停止了。
(五治均是良法,所以不效者,以滑泄久,湯藥過而不留也,故終以丸藥收功。喻氏治瀉,必煮藥令如糜粥,即此意也。)
白話文:
(這五種方法都是好方法,但如果沒有效果,是因為病情已拖延得很久了,湯藥喝了卻沒在體內停留,所以最後只能用丸藥來收尾。趙氏在醫治痔瘡時,一定會將藥熬煮得像爛粥一樣,也是這個道理。)
萬之子甫周歲,六月病瀉。時萬出,外舅甘以藥調之不效,加以大熱而渴。萬聞馳歸,問用何藥?曰:理中丸。因知其犯時禁也,(用熱遠熱。)乃制玉露散,澄水調服而愈。
白話文:
姓萬的人的兒子剛滿一歲時,得了一種六月發生的腹瀉病。當時姓萬的外出去了,孩子的姥爺用藥調治,但無效,導致孩子又發高燒又口渴。姓萬聽說這件事後趕緊趕回,問用了什麼藥?姥爺說:理中丸。姓萬知道孩子患病是因為犯了暑熱禁忌(用熱藥治療由熱引起疾病),於是配製了玉露散,用清水調服後,孩子的病就治好了。
徐氏子歲半,六月病瀉,甘治之不效,大熱大渴,煩躁不安。萬往視,問向服何藥?甘曰:玉露散,初服瀉已止,因熱未除,再與之復泄矣。今五日,病益甚。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治之。如服下,越加煩躁,再進一劑即愈。若不煩躁,不可治也。萬歸半日後,甘攜酒來問,前者甥病泄,用理中丸不效,師教以用玉露散果愈。
白話文:
徐家孩子一歲半,六月時生了重病,甘醫師給他治了可是沒效果,孩子發高燒、大便不通,翻來覆去睡不安穩。萬醫師前去診視,詢問給孩子服了什麼藥?甘醫師說:玉露散,剛開始服下後病情有所好轉,但因為熱症還沒退,所以又給他服用了一次,結果又發作了。現在過五天了,病情反而更嚴重。萬醫師教導甘醫師使用理中湯加上熟附子來醫治。如果服用後,孩子病情加重,再給他服用一劑藥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加重,就是錯治了。萬醫師走後半天,甘醫師喝醉酒前來詢問,之前孩子發病,用理中丸沒有效果,老師教導使用玉露散果然奏效。
今者此病,用玉露散不效,師教以理中湯加熟附止之何也?萬曰:理中丸之止瀉,補中氣之藥也。前者甥之病,汝用理中丸,與病相違,故不效。得玉露散以解暑,故遂愈。今之此病,汝用玉露散是也,中病即止,不可再服,因用之太過,犯臟禁也。脾喜溫而惡寒,故以理中湯加熟附救之。
白話文:
現在的這種病,用玉露散沒有效果,老師教導用理中湯搭配熟附子來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
萬氏說:理中丸是止瀉藥,它能補養中氣。先前親戚的病,你用理中丸,方向和病症相反,所以沒有效果。後來你使用玉露散解暑,因此病就痊癒了。現在的這種病,你用玉露散是對的,藥對症就停止用藥,不能再服用,因為用的太多,會傷及臟腑。脾臟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,所以用理中湯搭配熟附子來救治。
甘曰:又謂理中湯後加煩躁者可治,否則不可治,何也?曰:夏至一陰生,坤乃六月之卦,《易》曰:坤為地,陰內而陽外。坤屬土,喜暖而惡寒。玉露散雖治暑瀉之藥,其性寒,過劑則脾土反傷,陰盛於內,陽脫於外。吾見其兒面赤目張,口閉唇燥,大熱大渴,此脫症也,故用理中熟附以扶陽抑陰。
白話文:
甘老先生說:另外,據說治療了理中湯後發作煩躁的症狀,那麼就可以治癒,否則就無法治癒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夏至的時候,天地陰氣初生,坤卦是六月時的卦象,《易經》說:坤卦代表大地,陰氣在內而陽氣在外。坤卦屬土,喜溫暖而厭惡寒冷。玉露散雖然是治療暑濕腹瀉的藥物,但是性質偏寒,如果服用過量,反而會損傷脾土,導致陰邪充盈於內,導致陽氣脫離於外。我觀察了他的兒子,面色發紅,眼睛睜大,嘴巴緊閉,嘴脣發乾,並且發高燒、口渴,這些都是陽氣脫離的症狀,因此使用理中湯和炙甘草來扶正陽氣,抑制陰邪。
不加煩躁,則脾為死陰,不可救矣。若加煩躁,則胃氣猶存,但藥敵而然,再進一服則陽勝陰退而安矣。(此段議論極精,宜識之。)
白話文:
如果不感到煩躁,脾臟就會變成死陰,無法救活了。如果有些煩躁,表示胃氣還存在,可是吃了藥才這樣,再吃一帖,陽氣就會勝過陰氣,就會恢復安寧。(這段論述極其精闢,務必銘記於心。)
胡氏子,夏月病瀉,醫用理中以理中氣,五苓以利小便,豆蔻丸以止瀉,皆不效。萬視其發熱昏睡,腸鳴下利,水穀不化,曰:此傷風泄瀉也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飧泄者,謂水穀不化也。初病時宜用黃芩芍藥湯加羌活、防風發散之劑。今病久中氣弱矣,用建中加白朮、茯苓,服三劑而愈。
白話文:
胡氏此症,服法潤:身、,
薛立齋治一小兒,瀉而大便熱赤,小便澀少,此熱蘊於內也。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,一劑其熱稍退。又用七味白朮散,去木香,二劑熱渴頓止。後以四君子、升麻,調理而痊。
白話文:
,味
一兒九歲,食炙爆之物,作瀉飲冷,諸藥不應,肌體消瘦,飲食少思,用黃連一兩,酒炒焦為末,入人參末四兩,粥丸小豆大,每服四十五丸,不拘時白湯下,服訖漸愈。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,服月餘而痊。後不禁厚味,復作飲冷,服肥兒丸、異功散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孩子九歲,吃了烘烤爆炒的食物,造成腹瀉和喜飲冷水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。使用一兩黃連,炒焦後研成細末,加入四兩人參粉,用粥和成小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四十五丸,不限時間,用白開水送服。服藥後逐漸康復。
後來,孩子不忌口,又犯了喜飲冷水,服用肥兒丸、五味異功散,才逐漸痊癒。
龔子才治一兒,久瀉兼脫肛,小腹重墮,四肢浮腫,面色萎黃,時或兼青,諸藥入口即吐。審乳母憂鬱傷脾,大便不實,先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,調治其母,不兩月子母俱痊。(治兒病先察其母,極是要著。)
白話文:
龔子才曾治癒一個小孩,小孩患有長期的腹瀉,伴有脫肛,小腹下垂,四肢浮腫,面色發黃,有時帶青色,各種藥物入口就嘔吐。診斷發現,乳母心情抑鬱,傷及脾臟,導致小孩大便不成形,於是先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和四神丸調理乳母的身體。不到兩個月,小孩和乳母都痊癒了。(要治療孩子的疾病,首先要觀察其母親的身體狀況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)
喻嘉言治沈氏子,因痘後食物不節,病瀉泄久,脾虛病瘧,遂兩腹痛脹大。三年來消導無算,脹瀉如初。更服參苓白朮稍效,旋覆如初。病本腹脹,更兼腸澼。腸澼者,大腸之氣,空洞易走,胃中傳下之物,總不停蓄,澼出無度,腥水不臭,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。今則病加四逆矣。
白話文:
喻嘉言医治沈家的孩子,因为出痘后饮食不节,腹泻很久,脾虚导致疟疾,因此腹部两侧疼痛且肿胀。三年来吃了很多药,但腹胀和腹泻依然如故。后来服用人参、茯苓、白术等药稍微有效,但很快又恢复原样。病根在于腹胀,还伴随肠澼。肠澼指的是大肠的气机空虚而容易泄泻,胃中传下来的食物无法停留在肠胃里,不断地泄泻出来,排泄物是腥水,没有臭味,十个病人中只有五个能活下来,五个会死掉。现在病况更严重,出现四逆的症状。
暮熱朝涼,一逆也。大渴引飲,二逆也。氣喘不能仰睡,三逆也。多汗煩躁不寧,四逆也。蓋初瘧時,寒熱交作,猶是陰陽互戰。迨瀉久亡陰,乃為夜熱,至引外水以自救。醫不清其源,重以香燥破氣之藥,助火劫陰,於是汗喘煩躁並作,治亦難矣。強求用藥,乃以清燥潤肺為主,阿膠、地黃、門冬等類,同蜜熬膏三斤。
此兒三年為藥所苦,得此甘味,稱為糖也,日爭十餘次,服之半月,藥盡遂愈。另制理脾末藥善後全安。
白話文:
晚上發熱、早上涼爽,這是第一個逆証。非常口渴而想喝水,這是第二個逆証。氣喘而不能平躺睡覺,這是第三個逆証。多汗、煩躁、不安,這是第四個逆証。一開始的瘧疾,寒熱交替,那是陰陽相互爭戰。等到瀉洩時間久了,體內陰液耗盡,才會出現夜間發熱,乃至外部引水來自我救助。醫生沒有找出病源,反而用芳香燥熱的藥物來破氣,助火劫陰,於是汗喘煩躁等症狀一起出現,這樣治療也很困難。勉強用藥,應以清燥潤肺為主,阿膠、地黃、門冬等藥,加入蜂蜜熬成膏狀,共三斤。
馮楚瞻治一兒,滑泄半載,肌肉瘦削,脾胃之藥備嘗無效。此久利不已,脾胃之中氣固虛,而腎家之元氣更虛,閉藏之司失職,當不事脾而事腎可也。以八味丸,用人參炒老米同煎湯化服,不一月全愈。
白話文:
馮楚瞻治療一個小孩,腹瀉半年,肌肉消瘦,用過各種脾胃藥物都無效。這種長期腹瀉,脾胃之氣肯定虛弱,而腎臟的元氣更加虛弱,閉藏功能失職,應該不治療脾而治療腎。使用八味丸,用人參炒過的陳米一起煎湯服用,不到一個月就完全痊癒。
張子和曰:予嘗告陳敬之,若小兒病,緩急無藥,不如不用庸醫。宜湯浸蒸餅令軟,丸作白丸,紿其妻妾,以為真藥,使兒服之,以聽天命,最為上藥。歲在丙戌,群兒皆病泄瀉,但用藥者多死。蓋醫者不達濕熱之理,以溫燥行之故,惟敬之不與藥,用余之言,病兒獨存。(雄按:句句名言。)
白話文:
張子和說:「我曾經告訴陳敬之,如果小孩生病,情況又不危急,沒有藥物可以服用,不如不要求助庸醫。應該用熱湯浸泡蒸餅讓它變軟,捏成白色小丸,騙他的妻子妾侍說是真藥,讓孩子服用,然後聽天由命,這是最好的藥方。丙戌年,很多小孩都得腹瀉,但服用藥物的大多死亡。這是因為醫生不瞭解濕熱的原因,用溫熱和乾燥的藥物治療,只有敬之沒有給藥,使用我的方法,生病的孩子都活了下來。」(編輯按:句句都是名言。)
張三錫治一稚子久瀉,以參苓白朮散加黃連、豆蔻少許作丸,用燈心湯化下,十數丸效。
白話文:
張三錫治療一個長期腹瀉的小孩,使用參苓白朮散,並添加了少量的黃連和豆蔻,製作成丸劑。用燈芯湯送服,服用十幾顆就有效果。
萬密齋治一兒病瀉,大渴不止。醫與五苓散、玉露散,皆不效,病益困,腮妍唇紅。曰:不可治也。泄瀉大渴者,水去谷少,津液不足故也,法當用白朮散補其津液。乃服五苓、玉露滲利之劑,重亡津液,脾胃轉虛。訣云:大渴不止,止而又渴者死。泄瀉不止,精神不好者死。不信,二日後發搐而死。
白話文:
萬密齋治療一個小孩的腹瀉,小孩嚴重口渴,喝水也止不住。醫生給他服用了五苓散和玉露散,但都不見效,病情反而加重,腮幫子紅潤,嘴脣發紅。醫生說:沒救了。腹瀉嚴重口渴,是因為水太多了,食物少了,體液不足。應該採用白朮散來補充他的體液。但服用了五苓散、玉露散這些利尿通便的藥物,反而讓體液更加流失,加重了脾胃虛弱。醫書上說:口渴不止,止了又渴的會死。腹瀉不止,精神不好的會死。如果不相信,兩天後他就會抽搐而亡。
汪城南子病瀉,十餘日不止。或以胃苓丸、一粒丹服之不效。乃與豆蔻丸五十,胃苓丸五十,陳倉米煎湯下,一劑而止矣。
白話文:
汪城南的兒子得了腹瀉,十幾天了都不見好。有人給他吃了胃苓丸和一粒丹,但沒有效果。於是給了他豆蔻丸五十顆,胃苓丸五十顆,用陳倉米煮的湯送服,吃了一劑後就好了。
小兒吐乳瀉黃,傷熱乳也;吐乳瀉青,傷冷乳也,皆當下之。吐瀉昏倦,睡不露睛者,胃實熱也。吐痰涎及綠水者,胃虛冷也。初生下吐,因穢惡下咽故也。凡初生,急須拭淨口中,否則啼聲一發,穢物下,致生諸病。(拭去穢物,出痘必稀。)
白話文:
嬰兒吐奶拉黃便,是因受熱傷乳所致;吐奶拉青便,是因受寒傷乳所致,這些都需要立即處理。如果嬰兒吐瀉後昏昏沉沉,睡覺時眼睛緊閉,說明胃火旺盛;如果吐出痰液和綠水,說明胃寒虛弱。剛出生的嬰兒吐奶,是因吞嚥了污穢物所致。因此,新生兒出生後要立刻清理口腔,否則一旦啼哭,污穢物就會下咽,導致各種疾病。清理乾淨污穢物,之後長痘也會減少。
葉天士曰:藿亂吐瀉,必挾外之暑溫穢惡之邪,與內傷食物而起,宜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,不可用張景岳新方亂投。
白話文:
葉天士說:霍亂吐瀉,必定是由於外在的暑邪、溫邪、穢邪與內傷飲食引起的。應該用藿香正氣散加減進行治療,不能亂用張景嶽開創的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