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5)

1. 發熱

張子和治高巡檢之子,八歲病熱。醫者皆謂傷冷,以熱藥攻之,欲飲水禁而不與,內水涸竭,煩躁轉生,前後皆閉,口鼻俱干,寒熱往來,咳嗽時作,遍身無汗。又欲灸之。張責其母曰:重裀厚被,暖炕紅爐,兒已不勝其熱矣,尚可灸乎?先令服人參柴胡飲子,連進數服,下爛魚腸之類,臭氣異常,渴欲飲水,聽其所欲,而冰雪涼水,連進數杯。節次又下三四十行,大熱方去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治療高巡檢的兒子,八歲時得了發熱的病。醫生都認為是受了風寒,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並禁止他喝水。結果,孩子體內水液枯竭,變得煩躁不安,大小便不通,口鼻都乾涸了。他時而發冷,時而發熱,還會咳嗽,全身都沒有出汗。醫生又想用艾灸治療。

張子和責備孩子的母親說:「用厚重的被子蓋著,暖和的炕頭,旁邊還有燒紅的爐子,孩子已經受不了這麼熱了,怎麼還能灸呢?」他先讓孩子服用了人參柴胡飲,連續喝了好幾次,孩子排出了像爛魚腸一樣的東西,發出陣陣惡臭。孩子感到口渴想喝水,張子和讓他盡情喝水。孩子連續喝了好幾杯冰水和涼水。一會兒的功夫,孩子又排出了三四次大便,發熱的症狀才得以消除。

又與牛黃通隔丸,復下十餘行,兒方大痊。前後約五十餘行,略無所困,冰雪水飲至一斛。倘灸之當何如哉?

白話文:

接著用牛黃通隔丸,再大便十多次,孩子的病才痊癒。前後大約大便五十多次,沒有任何不適,喝了大概一斛冰雪水。如果灸療的話,會是什麼情況呢?

呂東莊治吳尹明子十歲,患夜熱二年餘,頷下忽腫硬如石,面黃,時時鼻衄如注。脈之,沉鬱之氣,獨見陽關,曰:病敦阜也。(右關主脾胃,沉鬱乃實熱症,敦阜字,狡示人以不易知也。)用石膏、藿香葉、梔子、防風、黃連、甘草等,頜腫漸軟,面黃復正。繼用茯苓、枇杷葉、元參、枳殼、山梔、茵陳、石斛、天麥門冬、生熟地黃飲,(甘露飲也。)重加黃連,而衄血夜熱悉除。

白話文:

呂東莊醫師治療一位十歲的吳姓小女孩。這個小女孩患有夜間發熱症狀超過兩年,近期下巴突然腫脹堅硬如石頭,臉色發黃,時常流鼻血像水注一般。呂醫師為小女孩診脈,發現脈象沉鬱之氣獨見於陽關(右關),便判斷為「病在腸胃」(右關主脾胃,沉鬱之氣為實熱症,敦阜字表示不容易被發現)。

呂醫師使用石膏、藿香葉、梔子、防風、黃連、甘草等藥物治療,小女孩下巴腫脹逐漸變軟,臉色也恢復正常。

接著,呂醫師繼續使用茯苓、枇杷葉、元參、枳殼、山梔、茵陳、石斛、天麥門冬、生熟地黃飲(甘露飲),並加重黃連的用量。這樣治療後,小女孩的夜間發熱和流鼻血癥狀都消失了。

陸養愚治李邑宰子,年十一,於六月夜間,忽發熱微汗,頭微痛。或謂傷暑,與香薷飲冷服,病更甚,且喘嗽痰。又謂脈氣浮數,火熱上炎,以芩、連、知母、花粉清之,喘咳不絕,飲食不思,睡臥不安。脈之弦緊,左倍於右,面赤戴陽。此風寒外束,宜發散之。或謂如此炎天,且身常有汗,何以宜表?曰:正因風寒傷其衛陽之氣,令外之陽氣,拒而不得入,故汗微微而不止,內之陽氣伏而不得出,故身翕翕而壯熱。若解散其邪,則外者得入,內者得出,自汗止身涼矣。

白話文:

陸養愚治療李邑宰的兒子,11歲,6月夜晚,突然發熱微汗,頭部微痛。有人認為是中暑,給他服用了香薷飲冷服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,還出現了哮喘和咳痰。又有人認為脈搏浮數,是火熱上炎,於是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和花粉清熱。但是哮喘和咳痰仍然沒有停止,食慾不振,睡臥不安。把脈發現脈搏弦緊,左邊比右邊快一倍,面部潮紅,這是陽明經氣盛。這是風寒外束,應該發散。有人說現在是炎熱的夏天,而且身體經常出汗,怎麼可能是表症呢?陸養愚回答說:正是因為風寒損傷了衛陽之氣,導致體外的陽氣被拒於外,所以出汗微微就止住了。體內的陽氣也受阻而無法外出,所以身體感到發熱。如果驅散邪氣,那麼體外的陽氣就可以進入體內,體內的陽氣就可以外出,從而汗水停止,身體涼爽。

用乾葛為君,蘇葉、防風為臣,前胡、白芷、川芎為佐,桔梗、杏仁、甘草為使。熱服微覆,汗大泄。少頃,喘嗽吐熱頓減,二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以乾葛為主要藥材,再加入蘇葉、防風作輔助,並配上前胡、白芷、川芎為輔。最後加入桔梗、杏仁、甘草作為疏導藥。趁熱服用,蓋上薄被發汗。大量出汗後,不久喘咳熱症就會顯著減輕,服用兩劑即可痊癒。

薛立齋治儒者薛衡甫子,年七歲,身弱羸,發熱面黃。皆以為內傷瘀血,欲下之。謂乃脾臟受傷,投以六君子湯加煨姜,兩服,飲食頓進,數服諸證全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師治療儒者薛衡甫的七歲虛弱發黃症狀。大家都以為是內傷瘀血,準備用瀉藥治療。薛立齋認為是脾臟受傷,於是開了六味地黃丸加上乾薑的湯藥。服用了兩劑後,孩子的食慾大增,之後再服用數劑,所有症狀都痊癒了。

萬密齋治一兒發熱,日晡猶甚。或作瘧作潮熱治,俱不效。曰:此胃虛有宿食也。謂瘧疾則寒熱有發有止,謂潮熱則發有時,如水之潮過即退,次日依時再發。此兒身常溫,然至申酉時發,故知是宿食發熱也。或曰:有所據乎?曰:出仲景《傷寒·正理論》陽明病證云,潮熱者實也,宜下之。以三化丸下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治療一位發燒的男孩,傍晚時分燒得更厲害。有人說是瘧疾,有人說是潮熱,但都無效。萬密齋說:「這是胃氣虛弱,而且有宿食。」他說,如果是瘧疾,寒熱會有發作和停止;如果是潮熱,發作時間固定,像海水潮汐一樣退潮後就不再發作,第二天會按時再次發作。但是這個男孩的身體溫度一直溫熱,只有到了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時候才會發燒,所以可以判斷是宿食引起的發熱。有人問:「這種判斷有什麼依據嗎?」萬密齋回答:「根據仲景《傷寒論·正理論》中說的:『陽明病證,潮熱者為實證,宜瀉下。』」於是用三化丸瀉下宿食,男孩的發熱就痊癒了。

一兒驚風,時熱不退。有議用小柴胡湯者,有欲用竹葉湯者,有欲用涼驚丸者。曰:大驚之後,脾胃已虛,宜溫補之,三方寒涼,不可用也。乃與理中湯,用炒乾姜,一劑熱除。

白話文:

孩子受驚之後,一直發燒不退。有人提議用小柴胡湯,有人想用竹葉湯,還有人想用涼驚丸。但孩子受驚後,脾胃已經虛弱,應該溫補,這三種藥方都是寒涼的,不能用。於是就用理中湯,加入炒乾薑,一劑藥就把發燒退了。

三府張公子,初冬三日發熱,又二日熱益甚,目上直視,口多妄言。或作風治無效。至二十七日,診之曰:病勢將退,但肺熱未除耳。問何故?曰:三關黃潤,兩目睛精明,此病當愈也。惟正面戴陽,喘氣上息,此肺虛熱耳。與小阿膠散,咸阻之。幸不聽,一劑喘止熱退,欲食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三府的張公子,在初冬時連續發燒三天,又過了兩天病情加重,眼睛直往上看,口中胡言亂語。用風寒治療方法無效。到了第27天,大夫診斷說:病勢即將緩解,只是肺熱沒有痊癒。問大夫為什麼這樣說?大夫說:三關脈象黃潤,兩眼有神,說明這病應該能好。但是病人正面發熱,喘氣急促,這說明肺還有虛熱。大夫打算給他服用小阿膠散,用鹹味來阻遏肺熱。幸好病人沒有聽從,服用一劑藥後,喘氣停止,發熱退去,想吃東西,身體輕鬆。

萬密齋治黃學儀子,病熱不退。其父治之,已八日不效。全叩之,(全,密齋名。)曰:日夜發熱,小便赤,大便難。再叩藥,曰:先與胃苓丸,(庸手。)今與涼驚丸。全曰:不效宜矣。其父曰:汝能已此病乎?全對曰:此名風熱,乃肝病,宜用瀉青丸,熱即退矣。黃氏相招,即令全往,如法治之,五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替黃學儀的兒子治病,他的兒子發燒不退。他父親已經治療了八天,但沒有效果。全密齋詳細詢問了病情(全,密齋的姓名),得知患者日夜發燒,小便發紅,大便困難。全密齋又問了所開的藥方,得知先服用了胃苓丸(庸醫所開),現在服用的是涼驚丸。全密齋說:無效是理所當然的。黃先生說:你能治好這個病嗎?全密齋回答說:這個病叫風熱,屬於肝病,應該使用瀉青丸,發燒就會退了。黃先生邀請全密齋前去治療,全密齋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療,五天後患者就痊癒了。

(然則今之小兒宜養胃矣。羌活、大黃、芎藭、山梔、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。)

白話文:

今天的小兒應該注重養護胃部。可以服用羌活、大黃、川芎、山梔、膽草、當歸、防風等中藥材。

余氏子病熱,諸醫汗之,下之,和解之,皆不效,以虛熱也。用調元湯加炒乾姜,未盡劑而熱除。

白話文:

餘氏曾患了寒熱病,只用。

密齋長男,幼多病。一日,病瘧後潮熱,日益瘦,先父母憂之。全曰:此疳氣也。用小柴胡加鱉甲、當歸、川芎、陳皮、青皮為丸,服之愈。

白話文:

密雲先生的大兒子,從小體弱多病。有一天,他發燒後每天都發熱,體重日益下降,他的父親非常擔心。全真子說:“這是癌症的症狀。”他用小柴胡和烏甲、當歸、川香、陳皮和青皮製成藥丸,讓兒子服下,病就好了。

馮楚瞻治李氏兒,八歲,病熱旬余。發散和解苦寒之劑,備嘗無效,勢日危篤。診之,形肉枯槁,牙齒堆垢,厚而色焦黑,唇舌燥烈,耳聾目盲,遍身疼痛,壯熱無汗,譫語煩躁。脈之,沉微欲脫,陰寒之候也。此釜底無火,鍋蓋乾躁之象。上之假熱,由於下之真寒也。乃重用人參、熟地,少加附子,壯水益火。

服後,夜半思食。次日其脈更虛,但神氣小清爽,乃倍進前藥三四劑,後漸瘳,不十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馮楚瞻治療李家小孩的病,孩子八歲,發燒已經十多天了。使用了各種清熱解毒、寒涼的藥物,都無法有效治療,病情日漸嚴重。

馮楚瞻診斷後發現,孩子形體瘦弱、面容枯槁,牙齒上堆積著垢物,而且發黑、發焦,嘴脣和舌頭乾裂發紅,耳聾眼瞎,全身疼痛,發燒卻不流汗,還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。把脈時,脈象微弱,幾乎要消失,這是陰寒的徵兆。

馮楚瞻認為,這就像鍋底沒有火,導致鍋蓋發乾的現象。孩子表面的發熱是由於體內真正的寒氣所引起的。於是,他大量使用了人參、熟地黃,稍加附子,以增強水液和益火。

姜居安治一貴官,攜家過沛,抵沙河,稚子病。居安告之曰:請勿驚,但得沙一斗,病即愈。官如其指,布沙舟中,令兒臥其上。久之,兒手足能動,不數時而病良已。貴官問故,曰:小兒純陽,當春月而衣被皆湖棉,過於熱,故得涼氣而解。(《江南通志》。)

白話文:

中醫姜居安為一位高官醫治。高官舉家路過沛縣,抵達沙河時,他的小兒子生病了。姜居安告訴他:「不要驚慌,只要找一斗沙,病就能好了。」高官聽從了他的建議,在船上鋪了一斗沙,讓兒子躺在上面。過了一會兒,小兒子的手腳恢復了活動能力,沒過多久,他的病就痊癒了。高官問原因,姜居安說:「小兒屬陽,春天的時候卻穿著厚重的棉衣,太過於熱,所以需要涼氣來緩解。」

馮楚瞻治洪氏兒,未及一周,時當暑熱,壯熱多日,神氣困倦,唇舌焦燥,飲乳作吐,五心亦熱如烙,脈洪數而弦。醫與發散消導數劑,復疑麻疹,更為托表。馮曰:久熱傷陰,陰已竭矣,復加托表,陽外越矣。若不急為斂納,何以續陰陽於垂絕哉?乃用熟地四錢,麥冬一錢五分,牛膝一錢二分,五味子一分,製附子四分,一劑熱退。次日加炒黃白朮一錢六分,另煎人參沖服愈。

白話文:

馮楚瞻醫師治療洪家的小孩,不到一週的時間。當時正值暑熱的天氣,小孩持續發高燒好幾天,精神狀態疲倦,嘴脣和舌頭發乾,喝奶會吐,四肢和心口就像被烙鐵燙過一樣熱,脈搏強而有力且緊。

其他醫師開了發散和消導的藥物,又懷疑是麻疹,因此再加了託表藥物。馮楚瞻醫師說:長期的發熱會傷陰,陰氣已經耗盡了,再用託表藥,陽氣就會外泄。如果不趕快斂納,怎麼能讓陰陽在垂危之際相續呢?

於是馮楚瞻醫師使用四錢的熟地、一錢五分的麥冬、一錢二分的牛膝、一分五味子、四分製附子。用一劑藥,熱度就退了。

隔天再加一錢六分的炒黃白朮,另外煎人參沖服,小孩就痊癒了。

張景岳仲男,生於五月,於本年初秋,忽感寒發熱,脈微緊數,知其臟氣屬陰,不敢清解,遂與芎、蘇、羌、芷、細辛、生薑之屬,冀散其寒。一劑熱不退,反大瀉二日不止,繼之以喘,愈瀉則愈喘。見其表裡俱劇,乃用人參二錢,生薑五片,煎汁半盞,未敢驟進,恐加喘也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仲男,出生於五月。在今年初秋時,他突然感到發冷發熱,脈搏細而緊且跳動頻率快,知道他的內臟之氣屬於陰寒之氣,不敢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於是,他使用川芎、蘇葉、羌活、細辛、生薑等藥物,希望能散寒氣。一劑藥下去,發熱的症狀沒有退,反而腹瀉了兩天而且沒停止,接著出現喘氣的症狀,腹瀉越嚴重,喘氣就越厲害。看到他的表裡症狀都很劇烈,於是使用人蔘二錢、生薑五片,煎煮半杯藥汁,不敢一下子全部喝,怕會加重喘氣。

與二三茶匙,呼吸仍舊。乃與三四匙,息稍舒。遂與半小鐘,覺有應。遂自午及酉,完此一劑。適一醫至,曰:誤矣,焉有大喘可用參者?速宜抱龍丸解之。張但唯唯,仍用人參二錢五分,如前煎湯,自酉至子盡其劑,氣息已平,酣睡瀉止,而熱亦退矣。所以知其然者,觀其因瀉反喘,豈非中虛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服用兩三湯匙,呼吸困難的情況沒有改善。接著服用三四湯匙,呼吸稍微緩解。最後持續服用半個時辰,逐漸產生效果。從中午到傍晚,這副藥方已經服用完畢。這時一位醫生到訪,他說:「用錯藥了,喘得厲害的人怎麼能用人參?趕緊服用抱龍丸來解藥。」張先生只是唯唯諾諾,仍然用二錢五分的人參,照前法煎湯,從傍晚到晚上全部服用完畢。這時患者的氣息已經平穩,腹瀉停止,發熱也退去了。之所以知道這是人參的功勞,是因為觀察到患者因為腹瀉而加重喘咳,這不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嗎?

設有實邪,自當喘隨瀉減。向使易以清利,中氣脫而死矣,必反咎用參之誤也。孰是孰非,何從辨哉?(此醫之所以難為而易為也。)因紀此,見溫中散寒之功,其妙有如此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實熱邪氣,那麼喘息會隨著腹瀉而減輕。如果輕易使用寒涼藥物,就會傷脾胃,導致虛脫而死,到時候肯定會批評使用人參是錯誤的。那麼到底孰是孰非,該如何分辨呢?(這就是中醫難以精通卻又容易學習的原因。)因此記錄這件事,來說明溫中散寒的功效,它的妙用就在於此。

按:是症或是小兒變蒸之熱誤用峻表,傷其元氣,以致喘利。幸服獨參挽回,後之所云,亦過後詳載耳。葉天士曰:五月至新秋,僅兩月耳。嬰兒不能言語,六脈難憑。初秋暑邪尚熾,感而發熱,當用清暑之藥。

白話文:

注意:這種病可能是小兒發熱時誤用了劇烈發散的藥物,損傷了元氣,導致呼吸困難和腹瀉。幸好服用參湯挽回了情況。後面的內容將會詳細說明。葉天士說:五月到初秋,只有兩個月時間。嬰兒不會說話,六脈難以判斷。初秋時節暑邪仍然熾盛,受其影響發熱,應使用清熱解暑的藥物。

乃孟浪投以辛溫發表,純陽柔嫩之軀,當暑傷元氣之時,肺氣焉得不耗散乎?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虛,注其大腸而作瀉,肺氣耗散則喘作,此辛溫發表之誤也,故用參補其肺氣而愈。乃不省其藥誤,反云治病之妙,何憒憒若此?竟云人參可以冶發熱,恐誤後人,故不得不為之辨白。

白話文:

這個孟浪的人使用辛溫發表的藥物,而人參的性質純粹是溫和的,當一個年輕的身體在夏天損傷元氣時,肺氣怎麼能不耗損呢?肺和大腸表裡相通,肺氣虛弱,就會影響到它的表裡大腸而導致腹瀉,肺氣耗損則會引起喘息,這是辛溫發表藥物造成的錯誤。所以使用人參補益肺氣而痊癒的。這個人不明白自己的藥方出了問題,反而說這是治病的妙方,怎麼會如此糊塗?竟然說人參可以治療發熱,恐怕會誤導後人,因此不得不為大家澄清。

一兒感冷,惡寒大熱,用發藥則汗出熱退,過一二日復熱,大便秘,必里未解也。服四順清涼飲,利一行,熱退,隔日又熱,小便赤。服導赤飲熱退,過三日又熱。庸劣者幾無措手矣。診其脈,脈已和。既發汗又利小便,其氣已虛,陽氣無所歸,皆見於表,所以熱。以六神散和其胃氣,加烏梅一枚,令微有酸味,收其陽氣歸內,服此全愈。(無名氏。)

白話文:

這麼一長串字裡只有「敝人」二字是正體字。

又一兒有積熱,表裡俱熱,頰赤口乾,小便赤,大便焦黃。用四順飲利動臟腑,熱乃去,既而復熱,里解而表未解也。發散微汗,熱乃去,隔日又熱。此無他,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,所以再熱,實非熱症也。只以六神散入粳米煎,和其胃氣,則寒氣歸內,身體自涼。(同上。二案表裡變化。)

白話文:

另外一個孩子有積熱,內外都熱,臉頰發紅,口乾,小便發紅,大便焦黃。用四順飲通利臟腑,熱氣就退了,但是過一陣子又發熱了,內熱解除了,但外熱還沒解除。讓他微微出汗,熱氣就退了,隔天又發熱。這不是別的原因,而是內外都虛,元氣不足,陽氣浮在外面,所以才會反覆發熱,這其實並不是發熱症狀。只要用六神散加入粳米煎服,調和胃氣,寒氣就會迴歸內部,身體自然就會涼爽。(同上。第二個案例表裡虛實變化。)

潮熱者,時間發熱,過時即退,日依時而發,此欲發驚也。壯熱者,常熱不已,甚則發癇也。風熱者,身熱而口中氣熱,乃風邪外感也。溫熱者,肢體微熱也。發熱而不欲飲水者,胃氣虛熱也。發熱而飲水作渴,喜冷飲食者,胃氣實熱也。

白話文:

**潮熱:**特定時間感到發熱,過一陣子就退了,而且每天定期發生,這是驚風要發作的前兆。

壯熱: 持續不斷的高燒,嚴重時會發作癲癇。

風熱: 身體發熱,口中呼出的氣也很熱,這是外感風邪所致。

溫熱: 肢體微微發熱。

發熱但不想喝水: 胃氣虛弱,導致發熱。

發熱且喝水會口渴,喜歡吃冷飲: 胃氣實熱,導致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