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·小兒科 (4)

1. 風癇

萬密齋治汪前川子,年四歲,七月病驚搐,醫以拿法掐止之。八月連發二次,仍用掐法,九月又發。萬曰:痰聚成驚,驚久成癇,幼科拿法,即古之按摩法也。病在榮衛者可用之,使榮衛之氣行,亦發散之意。病在臟腑,則不能去矣。久則痰塞心竅,不亟治,必成痼疾,古所謂五癇者,自此得之。

因立方以黃連瀉心中之邪熱為君;枳實、半夏去胸中之積痰為臣;硃砂、寒水石之墜以安其神為佐;甘遂逐上焦之痰飲,麝香以利竅為使。神麯作糊,丸如龍眼大,每服一丸,用獖豬心,銅刀批開,納丸其中縛煮,待心熟取丸,和心服之,並飲其湯,名曰斷癇丸,服豬心五個乃愈。

陳氏子二歲病驚風,失治成癇,每月一發。來求藥,萬用六子散末,分三色:(巧於點染。)一色青黛相和,名安魂散,(青入肝,肝臟魂。)寅卯時(屬木。)竹葉煎湯下;一色硃砂相和,名寧神散,(赤入心,心藏神。)巳午時(屬火。)燈心湯下;一色入輕粉少許,名定魄散,(白入肺,肺藏魄。

)申酉時(屬金。)薄荷湯下。調理半年而安。大凡癇病初得之者,十療八九。如過二三年後者,不可治矣。時醫有用吐法者,有用滾痰丸下之者,徒損胃氣,百無一效。有以壽星丸治之者,一杯之水,豈能減車薪之火哉。

萬婿李中庵,九歲時得癇病,嘗昏僕,口眼俱合,手足不動,喉無痰聲,但僵臥如醉人,知其為心病也。乃用東垣安神丸去地黃,加茯神、遠志、石菖蒲以通其心竅,南星、珍珠末、鐵華粉以墜其痰。湯浸蒸餅,丸如黍米大,(凡用鎮墜藥及治上焦病者,丸皆宜細。)燈心湯下,調治一年而愈。

萬之季男,七八歲時得癇病,發則面先青慘,目定,口中有痰,如嚼物狀,昏僕一食頃乃蘇。因教其母,但見面青目定時,即以鵝翎探吐其痰,(亦是一法。)如法而行,前後吐痰二升許,癇竟不發。如此調理,三年而安。大抵癇病皆痰也,雖有五獸之名,(豬、羊、雞、犬、牛是也,巢氏之說,後人多非之。

)各隨其臟,詳見錢氏方中。凡氣實者控涎丹,氣虛者斷癇丸,愈後以琥珀抱龍丸調之,未有不安者。但年深者,不可治也。(《三因方》控涎用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等分,末煮糊丸。)

薛立齋治一小兒患驚癇,吐痰困倦,半餉而蘇,諸藥不效,年至十三而頻發。用肥厚紫河車,生研爛,入人參、當歸末搗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五丸,日進三五服,乳化下,一月漸愈,又佐以八珍湯全愈。(雄按:紫河車可以羊腎代之。)

一兒七歲患驚癇,令其恣食人乳,後發漸疏而輕。至十四復發,用乳不效,亦用河車丸數具而愈,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。後至二十三歲後發,而手足厥冷,仍用前法,佐以八味丸,十全大補湯而痊。又治數小兒,皆以補中益氣湯,六君子湯,六味、八味等丸,相間用之,皆得全愈。

馮楚瞻治汪氏兒九歲,因驚癇,屢發抽掣,語言不清,勢甚危篤。脈之堅弦,久按無力。詢其由,痘疹後跣足行走,忽腳面浮腫,疑為草露之毒,服清涼解毒數劑,漸腫至腿。又服五子、五皮飲數劑,忽一日僵仆卒倒,乃成驚癇之疾。曰:此痘後氣血大虛,所以腳腫。誤服清涼,乃腫至腿。

復加滲利削伐,至虛火上乘。無故卒倒,猶大人中風症也。惟宜峻補氣血,佐以舒筋活絡之藥,乃用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煨天麻、熟地、茯苓、牛膝、銀花、秦艽、熟附子之類。三四帖後,其勢稍緩,以前方沖人參湯,調理二月而安。

萬密齋治一兒,四歲,病驚痰湧,針其湧泉穴而醒,自後不發。謂曰:未服豁痰之藥,恐發癇也。不信。未半年似痰迷,飲食便溺皆不知,時復昏倒,果成癇矣。問其發時能自知乎?曰:目昏即發,乃與錢氏安神丸加膽草服之。教其父曰:病將發時,急掐兩手合谷。如此調理,一月而安。

一小兒十歲,久得癇疾。診之,兩目渾白,無有睛光,語言謇澀,舉動癡迷。辭不可治,另延醫治之,竟無成功。

黃州守萬魯庵子病癇,見其容貌俊偉,性格聰明,謂曰:可治。乃與琥珀抱龍丸方,使自制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