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6)

1. 感症

總制石公子,年甫十齡,丁丑六月,患感冒風暑,寒熱頭疼,幼科已用葛根加羌、防解表矣。後復寒熱不減,氣喘腹脹,醫者用消導加小柴胡湯不應。神昏喘急,時或泄瀉,似痢腹痛,不知名為何疾也。診之,已二十餘日,脈數無力,神昏氣亂,按其腹,時脹時痛,觀其神,時靜時躁,手足或冷或熱,虛汗不已。此外邪初感者,為藥而解,久積者未曾清理,加之飲食失調,元氣欲脫,致外邪內陷。

白話文:

石公子總共十歲,丁丑年的六月,得了感冒和暑熱。症狀包括寒熱、頭痛,兒科醫師已經使用葛根加上羌活和防風來解表。但是後來寒熱沒有改善,反而出現氣喘和腹脹。醫師使用消導藥和柴胡湯,但沒有效果。石公子的神志昏沉,呼吸急促,偶爾還會腹瀉,腹痛類似痢疾。醫師不知這是什麼病。我診斷石公子已經生病二十多天了,脈搏虛弱無力,神志昏沉,氣息紊亂。按壓他的肚子,有時候脹痛,有時候不痛。觀察他的神態,有時候安靜,有時候躁動。手腳有時冰冷,有時發熱,還一直冒虛汗。此外,最初感染的外邪已經被藥物解除,但體內積存的邪氣還沒有清理乾淨,再加上飲食不當,導致元氣將要耗盡,於是外邪轉為內陷。

今以救本為急,用理中湯加桂、附,痛瀉頓減,手足亦溫。然熱不退,小便赤澀,用金匱腎氣湯。二服,小便方利,而寒熱愈加,此元氣漸回,症候復現。朝用六君子湯加柴、葛、神麯、乾薑,夜用六味湯加參、桂。旬日後,寒冷拘攣,目上竄,咬牙呻吟,咸以為無救矣。陳曰:此名寒戰,正氣將回,積邪欲出,乃吉兆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以救治本氣為首要之務,使用理中湯搭配桂皮、附子,劇烈的腹瀉立刻減緩,手腳也開始溫暖。然而發熱沒有消退,小便赤黃且刺痛,於是使用金匱腎氣丸。服用了兩次後,小便才順暢,但寒熱症狀卻加重。這表示元氣逐漸恢復,症狀再度出現。早上使用六君子湯搭配柴胡、葛根、神曲、乾薑,晚上使用六味地黃湯搭配人參、桂皮。十天後,全身抽搐,眼睛上翻,咬著牙呻吟,大家都認為無法救治了。陳醫師說:這是寒戰,正氣即將恢復,積聚的邪氣想要排出體外,這是吉兆。

自未至酉,始大汗如雨,手足軟弱,不語熟睡,天明,方能言。然虛症日出,潮熱汗出,則用補中湯合建中加附子。不寐,則用歸脾湯。元氣弱,則用十全大補湯。腹痛滑瀉,則用理中、六君湯。如是調理,三月方瘳。(此條用藥,俱不盡合法。玩葉天士《溫熱論》自知。)

白話文:

從下午到傍晚,開始大汗淋漓,手腳無力,口不能言,熟睡不醒,到天亮才能說話。但虛弱症狀日益明顯,潮熱出汗,此時應使用補中湯合建中湯加上附子。失眠的話,應使用歸脾湯。元氣虛弱的話,應使用十全大補湯。腹痛腹瀉的話,應使用理中湯、六君湯。如此調養,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康復。(此條所用藥方,均不完全符合法規。詳閱葉天士的《溫熱論》就能明白。)

蔣仲芳治一小兒,在水閣,風雨卒至,又驚又寒,後四肢厥冷,漸至遍身,惟心口稍暖。此冷風入骨症,冷至心窩則死。用理中湯加附子一錢,數服而寒退。

白話文:

蔣仲芳治療一個小孩,孩子當時在水閣玩,突然風雨交加,孩子又驚又冷,後來四肢冰冷,逐漸蔓延到全身,只有心口處還有些溫度。這是冷風入體的症狀,冷氣到達心窩就會死亡。蔣仲芳使用了理中湯加附子一錢的方劑,服用幾次後,寒症就退去了。

聶久吾治司毛理之次子,年十一,夜間忽發大熱,頭痛,身又痛,咸以為病暑也。及問其由,細察其脈,乃感寒耳,謂必須發汁,其家以現在多汗為疑。曰:此汗不當數,必用藥發汗,方可除病。遂與一大劑,令其熱服出汗。至天明,諸症盡退,再與清解,數服而安。羌、防各六分,陳、草各三分,芎、芷各四分,赤芍五分,香薷、乾葛各一錢二分,蒼朮、蘇葉、香附各八分,姜三片。

白話文:

聶久吾為司馬理的次子看病,十一歲,夜裡突然發高燒、頭痛、全身疼痛,大家以為是暑熱引起的。詢問病情並仔細把脈後,得知是受涼所致,說必須發汗,他家裡人因為現在出汗多而表示懷疑。聶久吾說:這種汗不是正常的汗,必須用藥發汗,才能治病。於是給了他一帖大劑量的藥,讓他趁熱服用以發汗。直到天亮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再服用清熱解毒的藥,幾次後就痊癒了。

藥方:

  • 羌活 6 分
  • 防風 6 分
  • 陳皮 3 分
  • 草果 3 分
  • 芎藭 4 分
  • 白芷 4 分
  • 赤芍藥 5 分
  • 香薷 1 錢 2 分
  • 乾葛 1 錢 2 分
  • 蒼朮 8 分
  • 蘇葉 8 分
  • 香附 8 分
  • 生薑 3 片

2. 傷風

薛立齋治一小兒,傷風咳嗽,發熱,服解表之劑,更加喘促出汗。以為脾肺氣虛,欲用補中益氣湯五味子補之。不信,乃服二陳、桑皮、杏仁、枳、桔之劑,前症益甚,又加發搐痰壅。仍用前方,加鉤藤鉤而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孩,得了傷風咳嗽,發燒。服用了發散表寒的藥劑後,病情加重,喘促出汗。薛立齋認為是脾肺氣虛,想要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來補氣。小孩的父母不信,於是服用了二陳、桑皮、杏仁、枳實、桔梗等藥材。結果前述症狀更加嚴重,還多出了抽搐和痰液壅塞的症狀。薛立齋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加上鉤藤,才治好了小孩的病情。

陳文中治太師賈平章子宣機,三歲,頭熱目赤,痰齁不已。醫言風熱盛,痰涎作。陳曰:因脾肺虛,而風冷寒痰所作。又一醫言熱即生風,冷即生氣。陳曰:不然。三冬盛寒,冷則生風;九夏炎熱,熱則生氣。蓋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若寒得之,而謂之風寒;若熱得之,而謂之風熱;若燥得之,而謂之風燥;若濕得之,而謂之風濕。此非獨熱而生風也。

白話文:

陳文中治好太師賈平章的三歲兒子宣機。宣機頭發熱、眼睛發紅,還有痰液不斷流出來。

醫師說這是風熱太盛,導致痰液增加。陳文中卻說:這是因為脾肺虛弱,風寒之痰造成的。

又有一位醫師說:熱就會產生風,冷就會產生氣。陳文中反駁道:不對。在寒冷的冬天,寒冷會產生風;在炎熱的夏天,炎熱會產生氣。

風是百病之源。如果遇上寒邪,就稱為風寒;如果遇上熱邪,就稱為風熱;如果遇上燥邪,就稱為風燥;如果遇上濕邪,就稱為風濕。所以,風並不一定是熱邪引起的。

如暗風、破傷風、臍風、慢驚風及風癇、驚癇、食癇等症,而皆作搐,非但熱而生風也。宣機病始於頭熱目赤,便以涼藥餌之,致寒涼氣客於喉厭之間,與津液相搏,又生痰齁症。其喉厭寒痰冷氣,壅塞不通,故頭熱目赤,無由得愈。治法當斡去喉厭間寒痰,令氣得通,其病可愈。

白話文:

例如抽搐、破傷風、臍風、慢驚風,以及風癲、驚癇、食癇等疾病,這些都是抽搐的症狀,並不一定是因為發熱而引起的風疾。

宣機病最初的症狀是頭痛和眼睛發紅,於是就用涼性的藥物治療,導致寒涼之氣滯留在喉嚨和胸部之間,與體液相互作用,又產生了痰液和咳嗽的症狀。他們的喉嚨和胸部被寒痰和冷氣堵塞,不通暢,所以頭痛和眼睛發紅無法痊癒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去除喉嚨和胸部之間的寒痰,讓氣能通暢,這樣才能治癒疾病。

遂投芎蠍散一服,用手斡去寒痰冷涎四五口,次以油珠膏,一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於是給他服用了芎蠍散,親自動手清理出四五口寒痰冷涎,接著用油珠膏,一服就治好了。

曾世榮治衡州萬戶張侯,寓屯田日,長子三歲,六月,得患不語,手足倦縮,已經二旬日。曾至,諸醫議論不一。觀外形,面垢有熱,氣促流涎,口眼喎斜,不省人事。次則手足俱冷而倦縮,身背反張。診六脈,沉按而緊,獨心肝脈虛而細數,餘脈緩弱。曰:面垢色,脈細數,此因中暑感風,前賢所謂暑風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曾世榮醫生治療衡州萬戶張侯的兒子。一天,張侯的長子得了病,年僅三歲,在六月患病,不能言語,手足蜷縮,已經過了二十天。曾醫生去了,各個醫生對病情各有說法。曾醫生觀察病兒的外形,發現他臉色發黑,有發熱症狀,呼吸急促,流口水,口眼歪斜,神志不清。其次,他的手足都發冷,蜷縮,身體和背部呈反張狀態。曾醫生診斷了六脈,發現病兒的脈搏深沉有力,只有心肝脈虛弱細數,其他脈位都較為虛弱。曾醫生說:病兒臉色發黑,脈搏細數,這說明他中暑受風,前人所說的暑風就是這個病症。

手足冷縮而不伸,或服寒劑太過,寒之使然。若手足溫,其效自速。乃以治暑法,分陰陽,順中氣,五苓散寬氣飲,薑汁沸湯調下。三服。其症稍慢。次疏風和榮衛,百解散荊芥人參當歸、水姜煎投。隨以溫灰湯燒洗手足,藥一服,洗一次,至八九次,手足溫則血活,活則筋舒,舒則手足運動如常。餘熱未除,消暑清心飲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古代中醫文:

手足冰冷又攣縮難伸,可能是服用了過寒的藥物,導致寒氣侵襲所致。如果手足溫暖,症狀會自行消退。

應採用治療中暑的方法,分清陰陽,調理中氣,服用五苓散加寬氣飲,用薑汁和沸水調服。服用三次後,症狀會有緩解。

接下來,疏通風邪,調和氣血,服用百解散加荊芥、人參、當歸,用生薑煎水服用。同時用溫灰湯熱敷雙足,服用一次藥後,洗一次腳,共洗八九次。手足溫暖後,氣血活絡,筋骨舒展,手足動作就能恢復正常。

如果殘餘熱氣未消,服用消暑清心飲為主藥。

聲音不全,二聖散取效。調理惟用萬安飲,恰九日,前症俱減。張侯曰:此子更生,端藉藥力,不敢忘也。因筆漫記,後有是症,仿此活人,亦快心矣。

白話文:

聲音發不出來,用「二聖散」取效。調理只用「萬安飲」,剛剛九天,以前的症狀都減輕了。張先生說:這個孩子能重生,完全是藥物的功勞,不敢忘記。因此用筆隨手記錄下來,以後如有類似的症狀,照此方救人,也是一件樂事。

立齋治一小兒傷風,鼻塞流涕,服藥過重,發搐,呵欠頓悶,汗出氣喘,久不愈。其母因勞役瘀熱,用補中益氣湯,時以五七滴藥汁與兒飲之,母子並愈。

白話文:

立齋醫生治療了一個小兒傷風,鼻塞流涕,服藥過重,導致抽搐、打哈欠、悶悶不樂、出汗氣喘,久治不愈。他的母親由於勞累而血熱,使用了補中益氣湯,時不時給她孩子喝五七滴藥汁,結果母子倆都康復了。

一小兒傷風發搐,痰盛喘急,謂此脾肺氣虛,腠理不密,而外邪所乘。用六君加柴胡升麻、桑皮、杏仁,一劑,痰喘悉退。又一劑,去桑、杏,加鉤藤而安。乃用異功散,數劑不復發。此證若不補脾胃,實腠理,導治痰邪,鮮有不誤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子發燒抽搐,痰液過多導致呼吸急促。認為這是脾肺氣虛,皮膚腠理疏鬆,被外邪所侵襲造成的。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、升麻、桑皮和杏仁,一劑藥後,痰液和喘息都退去了。再服一劑,去掉桑皮和杏仁,加上鉤藤後就痊癒了。接著使用異功散連續幾劑,抽搐再也沒有復發。這種病症如果不補養脾胃,加強皮膚腠理的緻密,疏導痰液和邪氣,很容易治療失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