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15)
卷七 (15)
1. 瘧
程武修患瘧,每日一發,自巳午時起,直至次日寅卯而熱退,不逾一時,則又發矣,已及一月,困頓哀苦,求速愈。曰:頭痛惡寒,脈浮而大,表症方張,此非失汗,必誤截也。果服截瘧丸而增劇。此邪未解而遽止之,邪不能出,教以八劑,四日服盡,決效矣。
石膏、黃芩各三錢,抑陽明之熱,使其退就陽明,脾胃為夫妻,使之和合,則無陰陽舛亂之愆,半夏、檳榔各一錢五分,去胸中之痰,蘇葉二錢,發越太陰之邪,葛根一錢,斷入陽明之路。甫三劑而瘧止,改用小柴胡倍人參,服四劑,補中益氣湯,服十劑而痊。
沈相國患瘧吐蛔,悶不思食,六脈沉細。李曰:瘧傷太陰,中寒蛔動也。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,黃連五分,進四劑後,胸中豁然,寒熱亦減,蛔亦不吐。去黃連,加黃耆二錢、生薑五錢,五劑而瘧止。蓋病人素有寒中之疾,雖盛暑,寒冷不敢沾唇,故瘧發而蛔動也。
陳眉公三日瘧,浹歲未瘥。素畏藥餌,尤不喜人參。其脈浮之則濡,沉之弱。榮衛俱衰,故遷延不已。因固請曰:素不服參,天畀之豐也。今不可缺者,病魔之久也。先服人參錢許,口有津生,腹無煩滿,遂以人參一兩,何首烏一兩,煎成,入薑汁鍾許,一劑,勢減七八,再劑瘧止。(與景岳何人飲意同。)(《醫通》。)
一士人病瘧久不愈,有道士來,以棗一枚,按病人口上,咒曰:我從東方來,路逢一池水,水內一尊龍,九頭十八尾,問他吃什麼,專吃瘧疾鬼,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。連咒三遍,將棗納入口中,令嚼食之,遂愈。(《二酉余談》。)
馮楚瞻治徐六御患瘧不已,熱時,噁心胸脹倍甚。醫用柴胡湯加草豆蔻,意其痰食為患耳。乃徐素有鼻衄症,今當壯熱之時,忽遇辛熱之藥,迫血妄行,潰湧數斗,昏暈不省,冷汗如珠,四肢皆冷,脈微欲絕。令以獨參兩餘,煎汁半鍾灌之,始能吞嚥。再煎再灌,次日稍蘇。
但呃逆不止,乃以溫補之劑,重用人參沖服,諸症漸平。但人參略少,呃逆便甚,八味、十全,早晚服,兩月全愈。
韓老夫人患瘧甚重,壯熱無汗,六脈洪大而空。馮曰:汗生於陰,腎主生液,今六脈有陽無陰,豈可更汗,以促其孤陽亡越乎?(凡治傷寒感症,均宜達此,不惟瘧疾為然。然必用於誤表之後,斯為合法。)以八味加牛膝、五味子,每劑納熟地二兩,煎碗余灌飲之。滋水即所以發汗也,果大汗而愈。
趙某形甚肥壯,而中氣甚虛,下元不足。夏月患瘧,醫以發散和解不愈,復以補中益氣調之,亦不應。發時,寒熱大作,喉如齁鼾,臉紅喘促,出多入少。脈之,寸關豁大,兩尺甚微,勢甚危困。諺云:少不可弱,老不可瘧。老年氣血衰微,大寒大熱,非所堪也。故氣多出少入,一時暴絕,理宜大補真陽,仍佐下焦斂納封藏之劑,如八味加五味、牛膝為穩。若補中益氣,恐益令孤陽上浮,陽食於上,陰絕於下,便有不測之患。
白話文:
程武修患瘧疾,每天發作一次,從巳時午時開始,持續到第二天寅時卯時才退燒,不到一個小時又再次發作,已經持續一個月,身心俱疲,請求迅速治癒。醫生診斷:頭痛畏寒,脈象浮大,表症明顯,這是因為沒有讓汗出,而是錯誤地使用了截瘧的藥物。果然,服用截瘧丸後病情加重。這是因為邪氣未解就急於止住它,邪氣無法排出。醫生於是開了八劑藥,四天服完,保證有效。藥方包括:石膏、黃芩各三錢,抑制陽明之熱,使其退回陽明經,使脾胃協調,則陰陽不會紊亂;半夏、檳榔各一錢五分,去除胸中痰濁;蘇葉二錢,疏散太陰經的邪氣;葛根一錢,阻斷邪氣入侵陽明經的路徑。服藥三劑後瘧疾停止,改用小柴胡湯加倍人參,服用四劑;之後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,痊癒。
沈相國患瘧疾,還伴有嘔吐蛔蟲,胸悶不思飲食,六脈沉細。醫生診斷:瘧疾傷及太陰經,導致體內寒邪凝滯,蛔蟲蠕動。於是使用理中湯,加入三個烏梅、黃連五分,服用四劑後,胸悶消失,寒熱減輕,蛔蟲也不再嘔吐。之後去除黃連,加入黃耆二錢、生薑五錢,服用五劑後瘧疾痊癒。原來病人素有體寒的毛病,即使盛夏酷暑,也不敢喝冷飲,所以瘧疾發作時,蛔蟲也隨之活動。
陳眉公患瘧疾三日,持續一年未愈。他平素畏懼藥物,尤其不喜歡人參。脈象浮而濡弱,沉而無力,榮衛兩虛,所以久治不癒。醫生於是誠懇地說:您平素不服人參,是上天給您的福氣。但現在病情久拖不治,人參不可或缺。先服用少量人參,觀察到口中有津液,腹部不脹滿,於是服用人參一兩,何首烏一兩,煎好後加入薑汁少許,一劑藥後病情減輕七八成,再服用一劑,瘧疾痊癒。(與景岳何人飲的療法相似)。
一位士人患瘧疾久治不癒,一位道士前來,取一顆棗子,按在病人嘴上,念咒語:“我從東方來,路逢一池水,水內一尊龍,九頭十八尾,問他吃什麼,專吃瘧疾鬼,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。”連念三遍,將棗子放入口中讓病人嚼食,瘧疾痊癒。
馮楚瞻治療徐六御患瘧疾久治不癒,發熱時噁心胸脹加重。醫生使用柴胡湯加草豆蔻,認為是痰食作祟。但徐六御素有鼻出血的症狀,壯熱時服用辛熱藥物,導致出血不止,昏迷不醒,冷汗淋漓,四肢冰冷,脈象微弱,幾乎危及生命。醫生於是用獨參兩餘煎汁灌服,使其能吞嚥。再煎再灌,第二天稍有好轉。
但呃逆不止,於是使用溫補藥物,大量使用人參沖服,諸症逐漸減輕。但人參用量稍少,呃逆便加重,於是服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早晚服用,兩個月後痊癒。
韓老夫人患瘧疾嚴重,壯熱無汗,六脈洪大而空。醫生診斷:汗液來自於陰,腎主生精液,現在脈象只有陽氣而無陰氣,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,以免加速陽氣的耗損。(治療傷寒感冒等疾病,都應遵循這個原則,不僅僅是瘧疾如此。但必須是在誤用發汗法之後,才能使用此法。)於是使用八珍湯,加入牛膝、五味子,每劑加入熟地二兩,煎好後服用。滋陰補腎可以引發汗出,果然大汗而愈。
趙某體型肥胖,但中氣虛弱,下元不足。夏天患瘧疾,醫生使用發散和解之法無效,又用補中益氣湯調理,也無效。發作時寒熱交替,呼吸粗重,面紅氣喘,出汗多而進食少。醫生診脈,寸關脈洪大,兩尺脈微弱,病情危急。俗話說:年輕人不能體弱,老年人不能患瘧疾。老年人氣血衰弱,承受不住寒熱交替,所以氣血外泄內虛,隨時可能危及生命,應該大補元陽,同時佐以收斂下焦的藥物,如八珍湯加五味子、牛膝較為穩妥。如果使用補中益氣湯,恐怕會使陽氣上浮,陽氣在上,陰氣在下,會有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