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2)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2)
1. 初生
滑氏云:小兒三歲以內,看男左女右,手虎口三關。紋色紫熱紅傷寒,青驚風,白疳病,黃色淡紅,乃平常小恙。其筋文宜藏,不宜暴露。若見黑色,則為危險。再脈紋見下截風關為輕,中截氣關為重,上截命關尤重耳,直透三關為大危。
白話文:
滑姓醫師表示,三歲以下的孩童,男看左手、女看右手,觀察手上的虎口三關。紋路顏色呈現紫熱紅,代表患有傷寒;青色是驚風;白色是消化不良;黃色淡紅,則是一般的小毛病。筋脈紋路應隱藏在肉中,不宜外露。若筋脈紋路外露,則有危險。另外,脈絡紋路出現在風關,病情較輕;出現在氣關,病情較重;出現在命關,病情最重,尤其脈絡紋路貫穿三關,更是大凶兆。
葉天士曰:嬰兒肌肉柔脆,不耐風寒,六腑五臟氣弱,乳汁難化,內外二因之病自多。然有非風寒,竟敢外感,不停滯,已屬內傷,其故何與?嘗思人在氣交之中,春夏地氣之升,秋冬天令之降,呼去吸入,當時消息。間有穢濁吸入,即是三焦受邪,過暮原直行中道,必發熱煩躁。
白話文:
葉天士說:嬰兒的肌肉嬌嫩脆弱,經不起風寒侵襲,六腑五臟的氣息微弱,乳汁難以消化,內外環境中的病因很多。然而,有的並非風寒引起的,卻像外感病一樣,發作不停,其實已經傷及內部,這是什麼原因呢?我曾經思考過,人在氣息交會之中,春夏時地氣上升,秋冬時天令下降,呼出吸入,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。偶爾有穢氣吸入,就是三焦受到了邪氣,到了晚上原本應該直行正道,必然會發熱煩躁。
倘幼醫但執前藥,消導表散,清火通便,病輕或有幸成,病重必然顛覆。錢仲陽云:糞履不可近襁褓小兒,余言非無據矣。四十年來,治效頗多,略述其概云。
白話文:
如果年輕醫生只使用之前的藥方,例如消食、導瀉、清熱、通便,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可能偶爾有效果,但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,肯定會導致病情惡化。錢仲陽說:「糞便和鞋底等污穢之物不可靠近襁褓中的小嬰兒」,我的話並非沒有依據。四十年來,我治療了很多患者,效果很顯著,我將大概的治療方法概述如下。
春溫一症,由冬令收藏未固。昔人以冬寒內伏,藏於少陰,入春發於少陽,以春木內應肝膽也。寒邪深伏,已經化熱,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,苦寒直寢裡熱,熱伏於陰,苦味堅陰,乃正治也。知溫邪忌散,不與暴感門同法。若因外邪先受,引動在裡伏熱,必先辛涼以解新邪,繼進苦寒以清裡熱。
況熱乃無形之氣,幼醫多用消滯,攻治有形,胃汁先涸,陰液劫盡者多矣。
白話文:
春季出現發熱症狀,是由於冬天不能很好地封藏收藏所致。古人認為冬季寒冷隱伏在體內,藏於少陰,到了春天發於少陽,這是因為春季木氣內應於肝膽。寒邪在體內深藏,已經化為了熱邪,古賢以黃芩湯為主要方劑,用苦寒之性來直達裡熱,熱邪隱伏於陰分,苦味可以堅固陰分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但要知道,溫邪忌散表,不能像治療暴受外邪一樣使用發散的方法。如果外邪先進入體內,引動體內隱藏的熱邪,一定要先用辛涼藥物來解除新的外邪,然後再用苦寒藥物來清解裡熱。
備用方:黃芩湯、涼膈散、蔥豉湯。新邪引動伏邪,清心涼膈散,服之亦愈。
白話文:
備用的方劑:黃芩湯、涼膈散、蔥豉湯。如果新出現的邪氣引動了潛伏的邪氣,清心降火的涼膈散也可以服用以治癒。
風者,春月受風,其氣已溫。經謂春氣病在頭,治在上焦。肺位最高,邪必先傷,此手太陰氣分先病,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,血分亦傷。蓋足經順傳,如太陽傳陽明,人皆知之。肺病先治,逆傳心包絡,幼科多不知者。俗醫見身熱咳喘,不知肺病在上之旨矣,妄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,致脾胃陽和傷極,陡變驚癇,莫救者多矣。
白話文:
風邪是在春季受到風吹,這種風氣已經溫和。中醫經典《內經》說春季的病邪在頭部,治療方法針對上焦(胸腔以上)。肺的位置最高,邪氣必定先傷及肺,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氣分先生病了,如果誤治的話,邪氣會逆傳到入手厥陰心包絡經,導致血分也受到損傷。這是因為足經的邪氣是順傳的,比如太陽經傳給陽明經,大家都知道。肺病應該優先治療,逆傳到心包絡經,很多兒科醫生都不知道。民間醫生看到病人發熱咳嗽喘息,卻不知道肺病在上焦的道理,錯誤地使用大黃、大苦等沉降性質的丸藥,導致脾胃陽氣極度受損,突然轉變為驚癇,很多都無法救治。
風溫肺病,治在上焦。夫風溫春溫忌汗,初病投劑,宜用辛涼。若雜入消導發散,不但與肺病無涉,劫盡胃汁,肺乏津液,上供頭目,清竅徒為熱氣熏蒸,鼻乾如煤,目瞑,或上竄無淚,或熱深肢厥,或狂躁溺澀,胸高氣促,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。斯時若以肺藥,少加一味清降,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,而上痹可開,諸竅自爽。
白話文:
因風邪溫邪而導致的肺部疾病,屬於上焦病症。風溫和春溫最忌發汗,疾病初期用藥,應採用辛涼藥物。如果加入消導藥或發散藥,不僅對肺病無益,還會耗盡胃液,導致肺部津液不足。肺部津液不足,無法濡養頭目和清竅,導致熱氣燻蒸,出現鼻腔乾燥、發黑,眼睛腫脹,或者熱氣上攻導致無淚,或者熱邪深入肢體導致肢端冰冷,或導致狂躁、小便不利,胸悶氣短。這些都是肺氣不宣通的症狀。此時如果使用肺藥,稍加清降藥物,防止藥力直達腸中,那麼上焦阻塞的症狀可以解除,各個竅穴自然通暢。
無如城市庸醫,僉云結胸,皆用連、蔞、柴、枳苦寒直降,致閉塞愈甚。若此症初因發熱喘嗽,首用辛涼清通上焦,如薄荷、連翹、牛蒡、象貝、桑葉、沙參、梔皮、蔞皮、花粉。若色蒼熱勝煩渴,用石膏、竹葉,辛寒清散,疹症亦當宗此。若日數漸多,邪不得解,芩、連涼膈,亦可選用。
白話文:
城市人因空氣污染而引起的肺部疾病:
- 咳嗽
- 氣喘
- 肺部疾病
- 胸膜炎
- 肺氣腫
- 肺癌
- 結核病
- 肺部纖維化
- 睡眠呼吸中止症
- 肺炎
- 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羣
至熱邪逆入膻中,神昏目瞑,鼻竅無涕淚,諸竅欲閉,其勢危急,必用至寶丹,或牛黃清心丸。病減後餘熱,只甘寒清養胃陰足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熱邪入侵到胸腔,導致神志昏迷、雙眼緊閉、鼻孔沒有涕液和淚水,各種孔竅都快要閉合,這種情況非常危急,必須使用珍貴的「至寶丹」,或「牛黃清心丸」治療。
當病情減輕後,如果還有餘熱,只需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養胃陰即可。
春日暴暖急冷,先受溫邪,繼為冷束,咳嗽痰喘最多。辛解燥濕只用一劑,大忌絕谷。若甚者,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。夫輕為咳,重為喘,喘急則鼻掀胸挺。
白話文:
春天氣候變化劇烈,時而溫暖時而寒冷。先受到溫熱的邪氣侵襲,接著又被寒氣束縛,很容易導致咳嗽和氣喘,伴有痰液。用辛辣發散的藥物治療熱邪和濕氣,只需要服用一劑即可,切忌絕食。如果病情嚴重,應晝夜將患者豎起來抱著,不要讓其平躺三四天。咳嗽屬於較輕的症狀,氣喘則較重。氣喘發作時,患者的鼻孔會張開,胸膛也會挺起。
備用方:葦莖湯、涼心涼膈散、涼膈散、瀉白散、葶藶大棗湯、白虎湯、至寶丹、清心牛黃丸、竹葉石膏湯、喻氏清燥救肺湯。
白話文:
備用藥方:
- 葦莖湯:適用於熱性咳嗽,口乾舌燥,小便短黃。
- 涼心涼膈散:適用於心火旺盛,心煩不眠,口舌生瘡,小便少而黃。
- 涼膈散:適用於心肺熱盛,乾咳無痰,口乾咽痛,小便黃赤。
- 瀉白散:適用於熱痰壅盛,痰多色白、粘稠,咳嗽氣喘。
- 葶藶大棗湯:適用於水腫,小便不通,胸悶氣喘。
- 白虎湯:適用於高燒,口渴欲飲,發熱惡寒。
- 至寶丹:適用於心火亢盛,神志不清,狂躁妄言。
- 清心牛黃丸:適用於熱入心包,神昏不醒,發熱抽搐。
- 竹葉石膏湯:適用於肺熱壅盛,乾咳少痰,氣喘胸悶。
- 喻氏清燥救肺湯:適用於肺熱咳嗽,咳喘痰少,發熱口渴。
夏為熱病,然夏至以前,時令未為大熱,故經以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二熱之病,幼醫易眩。夏暑發自陽明,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。後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,謂溫熱時邪,當分三焦投藥,以苦辛寒為主。長夏濕令,暑必兼濕,暑傷氣分,濕亦傷氣,汗則耗氣傷陽,胃汁大受劫爍,變病由此甚多。
發泄司令,里真甚虛,張用逵云: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斂,不必用下,可稱要言不煩矣。
白話文:
夏季易患熱病,但夏至之前,天氣還沒那麼炎熱,所以醫書上把夏至前發生的熱病稱為「溫病」,夏至後發生的熱病稱為「暑病」。兩者都是熱病,但年輕醫生容易混淆。
暑病起於陽明經,古人常用白虎湯治療。後世名醫劉河間提出新見解,認為溫熱時邪應區分三焦用藥,以苦、辛、寒的藥物為主。
仲夏時節濕氣重,暑病常伴隨濕邪,暑氣傷到氣分,濕氣也傷到氣分。如果出汗,就會耗損氣分和陽氣,胃液受到嚴重傷害,由此產生的變病很多。
夏令受熱,昏迷若驚,此為暑厥,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。其邪入絡,與中絡同法。牛黃、至寶丹,芳香利竅可效。神蘇以後,用清涼血分,如連翹心、竹葉心、元參、細生地、鮮生地、二冬之屬。此症初起,大忌風藥。初病暑熱傷氣,竹葉石膏湯,或清肺輕劑。大凡熱深厥深,四肢逆冷,但看面垢齒燥,二便不通,或瀉不爽為是,大忌誤認傷寒也。
白話文:
在炎熱的夏季,如果受到熱氣侵襲,出現昏迷、驚厥的症狀,這稱之為「暑厥」,是熱氣堵塞身體孔竅所導致的。這種病邪進入經絡,治療方法與中暑相同。可以用牛黃、至寶丹等芳香藥物,幫助疏通孔竅,使精神清醒。在病人恢復神智後,可以使用清涼養血的藥物,例如連翹心、竹葉心、元參、細生地、鮮生地、二冬等。在這個疾病初期,切忌使用發散風寒的藥物。初期的暑熱病會傷及氣分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瀉的藥物。一般來說,暑厥越嚴重,四肢會越冰冷。只要觀察病人的面部是否有垢污、口齒是否乾燥、二便是否通暢(或瀉下不爽),就能判斷病情,切不可誤認為傷寒。
秋深初涼,稚年發熱咳嗽證,與春月風溫異。但溫乃漸熱之稱,涼即漸冷之意。春月為病,猶冬藏固閉之餘,秋令感傷,恰值夏月發泄之後,(徐靈胎曰:通人之言。)其體質之虛實不同,但溫自上受,燥自上傷,理亦相等,均是肺氣受病。世人誤認暴感寒,混投三陽發散津之屬,僅一二劑亦可。
白話文:
深秋天氣轉涼,年幼孩子發熱咳嗽的症狀,與春天的風熱感冒不一樣。但「溫」和「涼」都是逐漸的變化,溫是慢慢變熱,涼是慢慢變冷。春天的疾病,是冬天閉藏後所遺留的,秋天的疾病,恰好在夏天發散後出現(徐靈胎認為:這是明智之人的說法)。體質的虛實雖然不同,但溫熱是由上而來,燥熱也是從上而傷,道理相通,都是肺氣受病。世人誤以為是突然受了風寒,混亂地服用三陽發散之劑,服用一兩劑也可能有效。
更有粗工,亦知熱病,與瀉白散,加芩、連之屬,不知愈苦助燥,必增他變。當以清涼甘潤之方,氣燥自平而愈,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。
白話文:
纓廚厚、怎“清熱
秋燥一症,氣分先受,治肺為急。若延綿數十日之久,病必入血分,又非輕浮肺藥可醫。須審體質症端,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為盤走珠耳。
白話文:
秋季乾燥症候的病理,首當其衝影響的是氣血,因此治療肺部為首要之務。如果拖延數十日之久,病情勢必深入血液系統,此時再用一般的肺部藥物治療就無法奏效。必須仔細評估體質和症狀,就像古人說的,治療疾病應該像盤走珠子一樣靈活多變。
翁姓子方數月,秋燥潮熱,咳嗽如瘧,幼科用發散藥,二日不效。忙令禁乳,(徐靈胎曰:不禁可。)更醫用瀉白散加芩、連。二日,晝夜煩熱,喘而不咳,下痢黏膩,藥後竟痢藥水,延余診之。余曰:稚年以乳食為命,餓則胃虛氣餒,肺氣更不爽矣。與玉竹、甘草、炒廣皮、竹葉心,一劑熱緩。
繼與粳米、南棗、廣皮、甘草、沙參,二劑與乳少進,令夜抱勿倒,三日痊愈。
白話文:
一個姓翁的孩子在幾個月大時,因秋天的乾燥和潮熱,出現類似瘧疾的咳嗽症狀。之前的醫生使用了發散的藥物,但兩天後沒有效果。
緊急禁止了孩子的母乳餵養(徐靈胎說:不必禁止),換了一位醫生,使用了瀉白散加上黃芩和黃連。兩天後,孩子白天和晚上一直煩躁發熱,喘息但不再咳嗽,出現黏膩的腹瀉,服藥後甚至隨著腹瀉排出藥水。於是請我去診治。
我說:幼兒以母乳為生命之源,如果餓了,胃氣就會虛弱而無力,肺氣也會更加不暢。我開了玉竹、甘草、炒廣皮和竹葉心,一劑下去,孩子的發熱就緩解了。
深秋入冬,暴冷折陽,外感發熱,頭痛身痛,嘔惡,必從太陽。若渴能飲水者,裡熱見症,即非純以表散。傷寒每以風傷衛,用桂枝法,寒傷榮,用麻黃法。小兒肌疏易汗,難任麻、桂辛溫,表邪太陽,治用輕則紫蘇、防風一二味,身痛用羌活,然不過一劑。傷風症亦肺病為多,前、杏、枳、桔之屬。
白話文:
進入深秋和冬天,天氣驟然變冷,導致外感風寒,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這些往往是由太陽經引起的。如果患者能夠口渴並喝水,說明內部有熱,不能僅用疏散表邪的方法治療。
傷寒通常是風寒侵襲衛陽,治療時採用桂枝法;寒邪侵襲營血,治療時採用麻黃法。小兒肌膚疏鬆,容易出汗,不能承受麻黃、桂枝等辛溫之藥,治療太陽經表證時,可用紫蘇、防風等輕柔的藥物,治療身痛可用羌活,但一般只服用一劑。
傷風性感冒多與肺部疾病有關,治療時經常使用前胡、杏仁、枳實、桔梗等藥物。
辛勝即是汗藥,其蔥豉湯,乃通用要方。若肢冷寒戰,嘔吐自利,或身無熱,即從中寒里症,三陰須分。但小兒科太陰中寒最多,厥陰間有。若冬令應寒,氣候溫暖,當藏反泄,即能致病,名曰冬溫。溫為欲熱之漸,非比寒症得汗而解。若涉表邪一二,裡熱必由七八。生癮疹丹痧,非徒風寒。
白話文:
發汗的藥物即為「辛勝」。其中,蔥豉湯是一種常用的重要方劑。
如果患者出現四肢冰冷、畏寒發抖、嘔吐腹瀉,或沒有發熱,則考慮為中寒裡症,其中有三陰證型需區分開來。
但在小兒科中,太陰中寒證型最為常見,厥陰中寒證型偶爾出現。
如果在冬季寒冷時節,氣候突然轉暖,身體就會產生「當藏反泄」的現象,從而導致疾病。這種疾病稱為「冬溫」。
「溫」表示類似於熱,但與因寒證而發汗不同。如果體表有少許邪氣,那麼體內熱氣必定會由內而生。
生癮疹、丹痧等疾病,並不僅僅是由風寒引起。
或外受之邪與里邪相搏,亦令入於經絡,或飲醇厚味,裡熱熾烈,而衛氣不與榮分相和,或不正直入內侵,即有腹痛下痢諸症,其治法、按症,必以里症為主。稍由清散,誤用辛溫,禍不旋踵矣。
白話文:
當外來的邪氣與體內的邪氣相爭,也會導致邪氣進入經絡。或者過度飲酒,導致身體內熱過盛,而人體的保護能量(衛氣)無法與滋養能量(榮氣)和諧共存。或者不注意飲食,導致寒涼之物入侵體內,就會產生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在治療時,一定要以體內的症狀為主,如果輕率使用清熱化濕的藥物,錯誤地使用辛溫之物,後果將會很嚴重。
錢氏《直訣》云: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。虛則臥而悸動不安。又視其睡,口中氣昏,或合面睡,及上竄咬牙,皆心熱也。若心氣實,則喜仰臥。
白話文:
錢氏《直訣》中說:心主司驚嚇,實熱的心火會導致大喊大叫、發燒、喝水痙攣。虛弱的心氣會導致臥牀時心悸不安。此外,觀察病人的睡眠,如果口中氣息混濁,或者合著嘴睡覺,還有向上翻白眼咬牙,這些都是心熱的表現。如果心氣充實,那麼就會喜歡仰臥。
肝主風,實則目直,大叫呵欠,項急煩悶。虛則咬牙呵欠。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,肚熱,飲水喘悶,目赤發搐。肝有風則目連札,得心熱則發搐,或筋脈牽繫而直視。風甚則身反張強直。不搐,心不受熱也,當補腎治肝。
白話文:
肝臟主管風,肝氣實則導致眼睛向上翻白,大聲叫喊、打哈欠,脖子僵硬、胸悶。肝氣虛則會咬牙切齒、打哈欠。肝火旺則用手尋找衣領或胡亂亂摸東西,肚子發熱,喝水後會喘氣胸悶,眼睛發紅抽搐。肝風吹動身體則眼睛連續眨動,情緒激動就會抽搐,有時會出現筋脈牽拉、直視的情況。風勢很強時,身體會僵直。如果不抽搐,說明心臟未受到熱氣影響,應補腎治療肝臟。
脾主困,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。虛則吐瀉生風,面白腹痛,口中氣冷,不思飲食,或吐清水。或呵欠多睡者,脾氣虛而欲發驚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主管人體的安定,實熱時會感到昏沉想睡覺,身體發熱且口渴。虛弱時會嘔吐腹瀉,面色蒼白,腹痛,嘴巴裡呼出的氣息寒冷,不想吃東西,或嘔吐清水。如果哈欠連連並喜歡睡覺,說明脾氣虛弱,可能會有驚厥發作。
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。虛則哽氣,長出氣。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。肺盛復感風寒,則胸滿氣急,喘嗽上氣。肺臟怯,則唇白悶亂,氣粗喘促。哽氣者難治,肺虛甚也。
白話文:
肺臟主管呼吸,實熱時會感到胸悶氣促,有的人會有痰液,有的人沒有。虛寒時會出現窒息的感覺,呼吸很長。肺熱時會臉紅目赤,鼻和麪部發熱。肺臟虛弱,又受風寒侵襲,就會出現胸悶氣急,喘息咳嗽,氣息上逆。肺臟虛弱,就會嘴脣發白,胸悶氣促,呼吸粗重急促。窒息難以治療,是肺氣極度虛弱所致。
腎主虛,無實也,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。茲胎稟虛怯,神氣不足,目無睛光,面白顱解,此皆難育不壽。或更加色欲,變症百出,愈難救療。或目畏明下竄者,蓋骨重而身縮也。咬牙者,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。(以上辨五臟虛實寒熱。)
白話文:
腎臟虛弱,沒有實質的病變,只有瘡疹。腎臟實證則會變成發炎、潰爛。這個胎兒先天稟賦虛弱,神氣不足,眼睛沒有神采,臉色蒼白,囟門尚未閉合。這些都是難以養育、壽命不長的徵兆。
如果再加重色慾,會引發各種變症,更難救治。或者眼睛畏光流淚的,是因為頭骨沉重而身體萎縮。咬牙切齒的,是因為腎水虛弱,無法控制心火所致。(以上辨別五臟虛實寒熱的徵兆)
喜汗者,厚衣臥,而額汗出也。盜汗者,肌肉虛,而睡中汗出也。胃虛汗者,上至項,下至臍也。六陽虛汗者,上至頭,下至項,難治。
白話文:
喜歡出汗的人,穿很多衣服蓋著,就會從額頭出汗。
睡覺時出汗的人,肌肉鬆散,會在睡眠中出汗。
胃有熱氣導致出汗的人,出汗的範圍從脖子上部到下部。
因六陽脈氣盛而造成出汗的人,出汗的範圍從頭到脖子,很難治癒。
夜啼者,小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多哭,脾臟冷而痛也。當與溫中藥,或花大膏主之。若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。驚啼者,邪氣乘心也,當以安神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夜哭:小孩子的筋骨血脈還沒發育完成,所以哭得很多,這是因為脾臟虛寒所引起的疼痛,應當服溫中藥物或花大膏治療。如果因為體虛而受寒,則脣色青紫。
驚哭:是邪氣侵犯心神所引起的,應當服用安神丸治療。
若浴後拭臍不幹,風入作瘡,令兒撮口甚者,是脾虛也。若頻撮口,是氣不和也。並舌熱者,胃臟微熱。令舌絡牽緊,時時舒熱,或飲水者,脾胃虛而津液少也。黃面、慣肌瘦、五心煩熱者,疳積也。大便未已而弄舌者凶。
白話文:
浴後臍部未擦乾
洗澡後如果肚臍沒有擦乾,風寒會入侵,形成瘡口。如果嬰兒經常抿嘴,這是脾虛的表現。
頻繁抿嘴
頻繁抿嘴,說明氣血不和。
舌頭發熱
舌頭發熱,說明胃部有輕微熱症。
舌頭時常舒展伸縮,或需要喝水
舌頭時常舒展伸縮,或需要喝水,表明脾胃虛弱,津液不足。
面色發黃、肌肉消瘦、手腳心發熱
面色發黃、肌肉消瘦、手腳心發熱,是疳積病的症狀。
大便未結束就抿嘴
大便未結束時就抿嘴,預後不佳。
解顱者,生下囟門不合也。長必多愁少笑,目白睛多,面色㿠白,或體消瘦,皆腎虛。胎肥者,生下豐厚,目睛粉紅,大便乾難,時出涎水。
白話文:
難產的意思,就是嬰兒出生時,頭部與母親的產道不合。
孩子出生後,大多數時候都愛哭哭啼啼,很少笑。眼睛的眼白很多,面色白而沒有血色,或者身體消瘦,這些都是難產的徵兆。
如果胎兒過於肥胖,出生時就會顯得豐滿肥厚,眼睛粉色,大便乾燥難拉,偶爾會流口水。
胎熱者,生下有血色,時叫哭,身熱淡黃,目睛多赤,大便色黃,急欲食乳,並用浴體法主之。
白話文:
胎熱的嬰兒,出生時有血色,時常啼哭,身體發熱發黃,眼睛發紅,大便呈黃色,急切地想要喝奶,同時需要用洗澡的方法來調理。
胎怯者,生下面白,肌肉瘦弱,大便白水,身無血色,哽氣多噦,亦用浴體法。
急欲乳不能食者,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,致舌厚唇燥,不能吮乳也。
白話文:
胎怯的孩子出生時臉色蒼白,肌肉瘦弱,大便呈白色水狀,身體沒有血色,呼吸不暢且常常打嗝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浴體的方法來處理。
如果孩子急著要吃奶卻無法進食,這是因為風邪通過肚臍進入體內,導致心脾蘊熱,使得舌頭變厚、嘴唇乾燥,無法吸吮乳汁。
龜胸龜背者,由兒初生下,風客於脊,入於骨髓,致成龜背。若肺熱脹滿,攻於胸膈,即成龜胸。並用龜尿點其骨節,自愈。(取尿法,用青蓮葉,安龜在上,用鏡照之,其尿自出。)
白話文:
龜胸和龜背的病症,都是由於嬰兒出生時,風寒入侵脊椎,進入骨髓,因而形成龜背。如果肺部發熱脹滿,攻入胸腔膈膜,就會形成龜胸。可以用龜尿點在患處骨節上,就能自行痊癒。(取龜尿的方法:用新鮮荷葉鋪在容器上,把烏龜放在荷葉上,用鏡子照射烏龜,龜尿就會自然排出。)
失音吐瀉,或大便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物者,非失音,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。凡口噤不止,則失音語遲。
長大不行,行則腳軟,齒久不生,生則不固,發久不生,生則不黑,皆胎弱。(以上五臟雜症主治。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失聲、腹瀉,或者大便後,雖然有聲音,但是不能說話,但能吞嚥食物,這並不是失音,而是腎臟虛弱,不能與陽氣相接。凡是嘴巴緊閉不說話,那麼就會失聲,說話遲緩。
徐靈胎曰:幼科古人謂之啞科,以其不能言,而不知病之所在也,此特其一端耳。幼科之病,如變蒸胎驚之類,與成人異者,不可勝舉。非茲婦人之與男子異者,止經產數端也。古人所以另立專科,其說精詳明備。自初生以致成童,其病名不啻以百計,其治法立方,種種各別。
白話文:
徐靈胎說:昔人將兒童疾病稱為「啞科」,因為兒童不能表達,無法說明自己的病情,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。兒童疾病,如胎驚等,與成人疾病不同之處,不可勝數。除了婦女與男子在經產上的不同,其他方面並無二致。古人專門設立「啞科」,其說法詳明備至。從初生到成年,兒童疾病的種類繁多,治療方法和方劑也各不相同。
又婦人之與男子病相同者,治亦相同。茲小兒之與成人,即病相同者,治亦迥異。如傷食之症,反有用巴豆、硼砂者,其餘諸症,皆用金石峻厲之藥,特分兩極少耳,此古人真傳也。後世不敢用,而以草木和平之藥治之,往往遷延而死,此醫者失傳之故。至於調攝之法,病家能知之者,千不得一。
白話文:
此外,女性和男性的疾病有相同的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但幼兒和成人的話,即使疾病相同,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比如消化不良的症狀,反而會使用巴豆和硼砂治療。其他的疾病,都使用金屬或礦物等刺激性強烈的藥物,只是分量比較少。這是古代醫生的真傳。後世的醫生不敢使用這些藥物,而是用清淡的草藥治療,常常會導致病情拖延而死亡。這是因為醫生失傳了古代的醫術。至於調理的方法,病人自己能懂的,一千個裡面也找不到一個。
蓋小兒純陽之體,最宜清涼。今人非太暖,即太飽,而其尤害者,則在於有病之後,而數與之乳。乳之為物,得熱則堅,紉為綿絮。況兒有病,則食乳甚稀,乳久不食,則愈充滿,一與之吮,則迅疾踴出,較平日之下咽更多。前乳未消,新乳復充,填積胃口,化為頑痰,痰火相結,諸脈皆閉而死矣。
白話文:
小孩子是純陽之體,最適合清涼的環境。現在的家長不是讓孩子穿得過暖,就是餵得過飽。其中最糟的是,孩子生病後還一直給他喝奶。奶這種東西,遇熱會凝結,變成像棉絮一樣的東西。況且孩子生病時胃口不好,奶喝得較少,無法及時消化,就積存在胃中。一旦再給孩子喝奶,就會很快流出來,比平時喝下去的量更多。上一頓的奶還沒消化,下一頓的奶又塞進來,堵塞胃口,化為頑固的痰。痰火互相結合,堵塞身體所有的經脈,導致死亡。
譬如常人,平日食飯幾何,當病危之時,其食與平日不減,安有不死者哉?然囑病家云:乳不可食。則尋相詬曰:乳猶水也,食之何害?況兒虛如此,全賴乳養,茲復禁乳,則餓死矣。不但不肯信,反將醫者詬罵。其餘之不當食而食,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,種種失宜,不可枚舉。
白話文:
例如平常人,每天吃飯的數量當他生病危急時,他的食量與平常相比並沒有減少,哪裡會有不死的人呢?然而,我囑咐病人的家屬:不能吃乳汁。病人隨即相互責罵說:乳汁就像水,吃了有什麼害處?何況孩子體虛至此,完全靠乳汁滋養,現在又禁止吃乳汁,豈不是要餓死了?不只不肯相信,反而責罵醫生。其他不該吃的卻吃了,該吃的卻反而不給他吃,各種各樣的錯誤做法,說也說不完。
醫者豈能坐守之,使事之合節耶?況明理之醫,能知調養之法者,亦百不得一,故小兒之所以難治,非盡不能言之故也。
白話文:
身為醫師怎麼能只守株待兔,讓事物失去平衡呢?何況明白道理的醫生,能夠知道調養方法的,也是百中無一。所以小孩子的疾病難以治療,並不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會說話的緣故。
保嬰湯,治小兒諸病。陳米、(清胃。)黃土、(養脾。)嫩竹葉、(清熱。)萊菔子、(化積。)薄荷葉、(去風。)燈心、(降火。)麥芽。(運食。)上七味,隨證所主者多用,其餘次之。每服不過三錢,袋盛煮湯,任意喝飲。如便燥者,調入白蜜少許。小兒之病,多起於乳食不節,此湯調養脾胃,故可隨症損益,以應諸病。
若夏月泄瀉,尤為妙方。即痘疹後調理,亦宜准此,不可以平淡而忽之,而從事溫補,致釀別症也。
白話文:
保嬰湯,用於治療小兒各種疾病。
組成:
- 陳米:清胃。
- 黃土:養脾。
- 嫩竹葉:清熱。
- 萊菔子:化積。
- 薄荷葉:去風。
- 燈心:降火。
- 麥芽:運食。
用法:
根據症狀,重點使用的藥材用量較多,其餘的用量稍少。
每次服用不超過三錢,將藥材裝入布袋中,煮沸後取出藥袋,按需喝湯。
如果孩子出現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少量蜂蜜。
原理:
小兒疾病大多是由於乳食不節導致。保嬰湯可以調理脾胃,所以可以根據症狀加減用藥,以治療各種疾病。
雄按:小兒以脾胃為後天根本,乳食不節,脾胃漸傷,吐瀉乃作。久則脾土虛弱,肝木乘之,糞色漸青,面部萎白帶青,手足微搐無力,神氣懨懨不振,而慢脾成矣。江筆花《醫鏡》云:時俗所謂慢驚風,即木侮土是也。初起宜異功散,甚者加木香、玉桂。若肢冷唇白,息微,元微欲脫也,急用附子理中湯,尚可挽回。
白話文:
雄按:幼兒的脾胃是後天之本。如果乳食不節制,脾胃就會逐漸受傷,於是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。長此以往,脾胃虛弱,肝木就會侵犯脾土,大便顏色逐漸發青,面色萎白帶青,手腳微抽搐無力,精神萎靡不振,這就是慢脾風。
江筆花在《醫鏡》中說:「現在俗稱的慢驚風,就是木之氣侵侮土之氣。」初期應使用異功散治療,嚴重者可以加用木香、玉桂。如果四肢冰冷,嘴脣發白,呼吸微弱,元氣將要離散,應緊急使用附子理中湯,還有挽救的可能。
然變之速者,用藥稍緩,即不濟事,未可概視為慢也。雄按:《福幼編》專論此症,若果系此證,應用此藥,乃謂執一方,而可通治泄瀉,其禍可勝言哉。
白話文:
如果症狀變化快,用藥稍微慢一點,就來不急,不能一概而論為慢性。
注:醫書《福幼編》專門討論這種症狀,如果確實是這種症狀,應該使用這種藥物,如果硬要使用別的藥物,而可以治療腹瀉,那麼後果將會很嚴重。
天一丸,治小兒百病。燈心十斤,以米粉漿染,曬乾研末,入水澄之,浮者為燈心,取出曬乾,入藥用二兩五錢,沉者為末,米粉不用。赤白茯苓去皮苗用,茯神各五兩,滑石水飛五兩,豬苓去皮二兩,澤瀉去蘆三兩,五味各為細末。以潞參熬膏和丸,龍眼大,辰砂為衣,金箔包裹。
每服一丸,隨證用引調服。韓天爵云:小兒生理向上,本天一生水之妙,故治病以小水通利為捷徑也。
白話文:
天一丸,用於治療兒童百病。
用燈芯十斤,用米粉漿浸染,晾乾後研磨成粉末。加水澄清,浮在上面的就是燈心粉,取出晾乾,入藥用二兩五錢。沉澱在底部的就成了米粉,不使用。
赤白茯苓去皮去根,茯神各五兩。滑石用水飛過,用五兩。豬苓去皮,用二兩。澤瀉去蘆葦,用三兩。五味子都磨成細末。
用潞參熬膏來和藥丸,丸子大小如龍眼。用硃砂作為丸衣,用金箔包裹。
程世光治憲王誕長子初生胎,不吮乳。程曰:此明難產,兒傷氣也。持人參煎湯灌半匙即吮。(《江西通志》。)
一舟工生子,脆而無皮,程令取土數升糝其體,即成肌。(同上文。)
白話文:
程世光替憲王接生時,新生兒不吸吮乳房。程世光說:「這是難產所致,嬰兒受了氣傷。」用人參煎湯灌下半匙,嬰兒隨即開始吸吮。
太原王相公始生,冷無氣,母驚,謂已死。有鄰嫗徐氏者,反復諦視良久,笑曰:此俗名臥胞生,吾能治之,當活,活則當貴,但不免多病,累阿母耳。趣使治之,其法用左手掬兒,右手摑其背,余時嚏下而醒。後六歲中痘,公母嘗下樓謁巫,見一白衣人,長丈許,閉立凝視,若有所言,母驚僕樓下,以為不詳,然竟無恙。(《眉公見聞錄》。)
白話文:
唐代太原的王相公剛出生時,身體冰涼、沒有呼吸,他母親以為他死了。鄰居徐阿婆仔細看了很久,笑了起來,說:「這是俗稱的『臥胞生』,我能治好,他一定會活下來,而且將來一定會顯貴,只不過會體弱多病,給母親帶來不少麻煩。」家人趕緊讓徐阿婆救治,她的方法是左手捧著孩子,右手拍打孩子的後背,沒過多久,孩子打了一個噴嚏後醒過來了。後來王相公六歲時出痘疹,他的父母曾下樓去拜見巫師,看見一個穿著白衣的人,身高八九尺,閉著眼睛凝視著王相公,好像在說什麼。他的母親嚇得跌下樓去,以為是個不祥之兆,但最後安然無恙。
兒生墮地不啼,擊水瓢迫貓令叫即啼。又俗稱不啼兒為悶寂生,旁人呼其父名,父應,兒即啼。(《物理小識》。)
白話文:
當嬰兒出生時如果沒有哭聲,可以用水瓢用力拍打,或讓貓叫,這樣嬰兒就會哭了。民間也把這種不哭的嬰兒稱為「悶寂生」,如果旁邊的人呼喚其父親的名字,父親回應的話,嬰兒就會哭了。(《物理小識》)
有舟人生子,身無全膚,人莫能曉。適吳門葛可久出,醫眾告之。可久就岸令作一坎,置兒其中,以細土隔衾覆之,且戒勿動。久之,可久回,啟衾視之,已生膚矣。蓋母懷娠舟中,日久不登岸,失受土氣故也。
按:危《得效方》云:宜速用白早米粉干撲,候生皮方止。
白話文:
有位船伕生了個孩子,渾身沒有完整的肌膚,眾人百思不解。正巧名醫葛可久路經此地,船上的人便向他求助。葛可久來到船邊吩咐人們挖一個坑,將孩子放入坑中,並用細土隔著被子蓋好,囑咐不要隨意動他。過了好久,葛可久回來,掀開被子一看,孩子已長出了肌膚。原來是孩子在孃胎中時,長時間在船上,未能登岸,沒有得到地氣滋養所致。
小兒初生不飲乳,及不小便,用蔥白一寸,四破之,以乳汁銀石器煎,灌之立效。(《得效方》。)
白話文:
嬰兒出生後不喝奶,也不小便,可用一寸長的蔥白,破成四瓣,加母乳在銀器或石器中煎煮,灌服後就會立竿見影。(《得效方》。)
小兒初生下,遍身如魚泡,又如水晶,碎則成水流滲,用密陀僧研,絹羅內羅過,干糝,仍服蘇合香丸。(同上。)
白話文:
新生兒全身上下佈滿水泡,像魚泡或水晶一樣,一破裂就會流出水來。用密陀僧研磨,用絹羅過濾,等到乾枯後服用蘇合香丸(出自同一部典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