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)

1. 瘄疹

(雄按:麻也,痧也,疹也,瘄也,各處方言不同也,其實一也。何以分瘄疹為兩篇,殊屬未當,今歸併作一類。)

白話文:

(註解:麻、痧、疹、瘄,這些都是不同地區的方言,其實它們都是一種疾病。把瘄和疹分為兩類非常不妥當,所以現在將它們合並為一類。)

孫文垣治僕子孫守,以麻(即瘄子。)咳嗽無痰,上唇厚,體腫熱,大便燥,聲啞,燥火為患。以麥冬、知母、栝蔞、甘草白芍、桑皮、(是症宜去白芍、桑皮,入牛蒡桔梗。)地骨皮石斛枳殼,服後嗽減其七,乃去栝蔞、枳殼。以其大便已溏,加生地、當歸、苡仁,調理而安。(此症加生地,合否當酌之。)

白話文:

孫文垣先生治療僕人的孫子(守),孫子患有麻(瘄子)引起的咳嗽,沒有痰,上脣肥厚,身體浮腫發熱,大便乾結,聲啞,這是由於身體燥熱引起的。

開的藥方包括:麥冬、知母、栝蔞、甘草、白芍、桑皮(此種情況下應去掉白芍和桑皮,加入牛蒡和桔梗)、地骨皮、石斛、枳殼。服藥後,咳嗽減輕了七分,因此去掉了栝蔞和枳殼。

因為大便已經轉為溏瀉,所以又加入了生地、當歸、苡仁,調理後病情好轉。(加入生地是否合適,應酌情考慮。)

程氏子七歲中麻,(西吳呼為瘄子,姑蘇呼為痧子。)一月餘矣,發熱如故,咳嗽聲啞,肌削骨立,頭髮盡禿,眾醫束手。孫見之曰:若謂此兒不可治耶,此麻後虛熱成疳,以大蘆薈丸與之,可萬全也。病家初不余問者,謂非幼科專門也,不知此特大方家餘事耳。(可改韓詩曰,餘事作兒科。然方脈不知兒科者,必非良手。)為製藥與之,未盡服而瘳。

白話文:

程家的兒子七歲時得了麻疹(蘇州一帶叫痧子),一個多月了,發燒的症狀還是沒有好轉,咳嗽聲嘶啞,身體瘦骨嶙峋,頭髮也掉光了,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孫氏看到他後說:「如果說這個孩子治不好了,那就是麻疹後虛熱導致的身體耗損,服用大蘆薈丸就能痊癒。」患者家屬起初沒有請教我,認為我不是專門治療小兒疾病的醫生,不知道這只是醫術高明者的順帶之作。(可以改寫韓詩:「順帶之作用於兒科」。但是對於不懂兒科的醫生來說,他稱不上是一個好醫生。)我為他製作藥丸,他還沒吃完就痊癒了。

呂東莊治錢氏子,五歲,病瘄泄瀉。兒醫謂瘄最宜於瀉,不復顧忌,以清火為急,寒涼縱進,(著眼在縱字。)病勢殊劇。呂視之,面色兩觀刺紅,(虛陽上浮。)時咬牙喘急,(上盛。)口渴甚,飲水不絕,(陰虛液燥。)脈洪緩如平壯人。曰:脾急矣,速投人參、當歸、黃耆陳皮、甘草、茯苓木香以救之,一劑覺安。

白話文:

呂東莊醫生治療錢氏的五歲兒子,他得了痢疾和腹瀉的病。兒科醫生認為痢疾最適合瀉藥治療,沒有考慮其他因素,急著要清熱解毒,於是大量使用寒涼藥物(著重在「縱」這個字)。結果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

呂醫生診察後,發現病人的面色兩頰紅潤,就像是瘀血浮上面色。(虛陽上浮)不時咬牙切齒,呼吸急促。(上盛)他非常口渴,不斷喝水。(陰虛津液乾燥)脈象強而緩慢,就像健康人的脈象。呂醫生說:這是脾氣虛的緣故,趕快用人參、當歸、黃耆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木香來治療,一劑藥後,病人就覺得舒服多了。

或阻之曰:誤矣,小兒有專門,豈可令腐儒治之。吾所聞瘄病,以發散清涼解毒為主,今半身瘄,潮熱未退,而用溫補,必不救矣。(無真知而參未議,最能誤人,知者慎之。)其家懼,遂不敢再服。間三日,其父復來見曰:諸症復如故,如何?呂曰:豈有是理哉,君戲我耳。

白話文:

有人攔著說,這可錯了,小孩子有專門的醫生,豈可讓腐儒來治理。我聽說瘄病,主要用發散清涼解毒藥,現在孩子半身瘄疾,熱度沒退,而用溫補藥,那一定治不癒的。(沒有真正的認識就隨便亂說,最容易誤人,有知識的人要慎重啊!)那家人很恐懼,就又再飲了一劑。過了三天,他的爸爸又來看我,說各種症狀又回到原樣,該怎麼辦?呂大夫說: 哪裡有這種事,你是在開我玩笑吧。

曰:日來實不服君藥,乃述其故。呂曰:君試急歸,兒天柱骨倒矣。別去,頃之馳至,曰:果如公言,奈何?急服前方何如?呂曰:前方救虛也,今加寒矣,非桂、附不能挽也。曰:顴紅口渴,喘急飲水,俱是熱症,而公獨云虛寒何也?曰:陰竭於內,陽散於外,而寒涼復逼之也。陽無所歸,內真寒而外假熱,此立齋所發《內經》微旨,非深究精蘊者,不能信也。

白話文:

病患說:最近身體狀況不佳,不服從您的藥方,現在特來述說原因。呂醫生說:你快點回家,你小孩的天柱骨已經倒了。呂醫生離開後,沒多久,病患趕了回來,說:果真如您所說,怎麼辦?趕緊服用您之前開的藥方如何?呂醫生說:之前的藥方是針對虛證的,現在又夾雜了寒證,不使用桂枝、附子無法挽救。病患說:顴骨發紅、口渴、喘急、大量喝水,這些都是熱症,而您卻說我虛寒,這是什麼道理?呂醫生說:陰氣在體內耗盡,陽氣散佈在體外,再加上寒涼之氣侵襲,陽氣無處可歸,內在的真實情形是寒冷,而外在表現為虛假的熱象,這是《內經》中所闡述的精微道理,只有深入探究精華的人,才能信服。

乃歸而違眾服之,一劑而天柱直,二劑而喘渴止,三劑起行,嬉戲戶外。(此由苦寒過劑,故處方如是,非一切小兒皆可桂、附也。)

白話文:

他相信古方,違背眾人勸阻服用,一帖藥下去,天柱穴處的肌肉變得筆直,兩帖藥下去,喘氣和口渴的症狀就消失了,三帖藥下去,就能起牀走動,還能到戶外玩耍。(因為這藥方中苦寒藥的劑量過大,所以處方纔會這樣,並不是所有小孩都可以服用桂枝和附子的。)

馮楚瞻治沈氏兒,發熱數日見麻疹,才一日,面上盡沒,神氣困極,蛔從口出,不一而足,數日不食,下瀉上喘,唇口焦裂,五心壯熱,手足指尖皆冷,脈細數無倫,兩尺更弱。咸謂疹毒歸臟,胃熱故蛔連出也。不知神氣欲脫,五臟俱困,脾虛不能納穀,蟲無所食,又兼虛火熏蒸,臟腑燥熱,蟲不安而出耳。況諸斑疹,多由內傷失調,脾胃不足以榮,是以陽氣逆行,陰覆於外。

白話文:

馮楚瞻治療沈先生的孩子,孩子發燒幾天出現麻疹,才過一天,臉上麻疹就全部消失,精神非常萎靡,蛔蟲從口中爬出來,陸續不停地爬出來,好幾天都不吃東西,還腹瀉、氣喘,嘴脣乾裂,手心腳心發熱,手腳指尖冰冷,脈搏細速無力,雙側寸口脈更弱。大家都認為是麻疹毒氣轉入內臟,胃熱所以連續出現蛔蟲。

馮楚瞻認為不是這樣,而是精神氣血將要脫離,五臟都非常虛弱,脾虛不能消化吸收食物,蟲子沒有東西吃,再加上虛火灼熱,臟腑乾熱,蟲子感到不安所以爬了出來。況且各種斑疹,大多是由於內部失調,脾胃不足以滋養,所以陽氣逆行,而陰邪包圍在皮膚表層。

血盛氣壯,則色紅而焮發,血虛氣弱,則色白而隱伏,有何毒之輕重乎?面上退縮者,陽虛不能升發也。喘促者,氣難續也。唇焦者,脾津耗竭也。五心壯熱者,陰虧火爍也。泄瀉不食者,真火衰而脾不運也。寸關細數,尺弱者,氣虛血虛,虛火上浮而不藏也。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今者之急,本氣欲脫也。

白話文:

氣血旺盛,面色紅潤而有光澤,頭髮烏黑濃密。氣血虛弱,面色蒼白而暗沉,頭髮枯黃稀疏。由此可看出體質的強弱和疾病的輕重。

面部凹陷,說明陽氣虛弱,無法溫暖面部。

呼吸急促,說明氣息難以延續。

嘴脣乾燥,說明脾胃津液耗損。

五心煩熱,說明陰虛火旺。

腹瀉不思飲食,說明真陽衰弱,脾胃運化功能失調。

寸關脈細數,尺脈虛弱,說明氣血虛弱,虛火上浮。

對於緊急情況,先對症治療,緩和後再從根本上治療。現在的情況很緊急,必須先固本培元,防止氣血脫離。

倘謂麻疹餘毒,解利清托,恐神氣先盡矣。乃以熟地六錢,丹皮一錢,麥冬三錢,牛膝二錢,制附六分,一劑假熱全消,真虛畢露,神氣更倦。此陰已少復,當補氣以助其發生。前方另煎人參二錢沖服,神氣漸復,喘促全安。飲粥微嘔,乃胃氣久虛之故也,再用前方,加炒黃白朮二錢,去丹參,參湯沖服,四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認為這是麻疹後遺毒,用瀉藥和解毒藥來治療,恐怕會先損傷神氣。

於是使用熟地六錢、丹皮一錢、麥冬三錢、牛膝二錢、制附子六分,煎煮一劑。假熱消除後,真正的虛弱顯露出來,神氣更加疲倦。

此時陰津已有所恢復,應該補氣以促進其生成。之前方藥另外煎煮人參二錢,沖服。神氣逐漸恢復,呼吸短促完全平息。

喝粥時略有嘔吐,這是胃氣虛弱已久的緣故。再使用之前方藥,加入炒黃白朮二錢,去除丹參,用人參湯沖服。四劑後痊癒。

愚按:此與呂症大同小異,要是百中一二,未可執為程法也。大抵麻疹之發,本諸肺胃,治之但宜松透,一切寒燥寒熱之劑,不可入也。余嘗遇表散過甚,綿延不已者,一以生地、杞子、地骨、麥冬、蔞仁、沙參等味三四劑,必嗽止熱退而安。

白話文:


作者按:這種證狀與呂氏症相似,但也有差異,應該說一百個病例中有一兩個是相似的,並不能作為固定的治療方法。一般來說,麻疹的發生是由於肺和胃的問題,治療時只需要疏通透暢,一切寒涼、溫熱的藥物都應該避免使用。我以前遇到過表散太過,導致疾病久治不愈的患者,我用生地黃、菟絲子、地骨皮、麥冬、百合、沙參等藥物,每次服用三四錢,一定能止熱退燒,使病情好轉。

高士宗長男六歲,次男三歲,於元旦次日發熱見疹,即用以清解透發之劑,次日略增十數點,究不暢。心以長男七月而生,先天怯弱,問其胸腹寬否?曰:飢甚。口味何如?曰:淡甚。因知其虛,遂投耆、朮、參、草、桂枝紅花一二劑。次日透發遍身,熱稍退,而性情猶煩躁,夜發熱,頻咳嗽,至一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高宗的長子六歲,次子三歲,在元旦的第二天發燒並出現疹子。我立即用清解熱毒、透發疹子的中藥治療。第二天疹子稍微增多,但未完全出透。我心想,孩子出生於七月,先天脾胃虛弱,於是詢問家長他們的胸腹是否寬大?家長回答:“很寬大。”口味如何?回答:“很淡。”我據此診斷出他們脾胃虛弱,於是開出山藥、黨參、麥芽、桂枝、紅花等中藥,每日一劑服用。第二天,疹子遍佈全身,發熱稍微消退,但精神萎靡,晚上發熱,經常咳嗽。一個月後,孩子們才痊癒。

由見點之初,過服表劑,虛其經脈故也。(由此成疳勞者多矣。)次男幼稚,致問不能,以上冬痰喘,服麻、杏、桂枝、石膏一劑而愈,謂其稟質略強,知其疹必不寒凝毒甚。因其蘇、麻、前、杏、黃芩、石膏藥,(大錯。)紅點不增,又與紫蘇、蔥、薑、芫荽等溫之熨之,疹總不出。

白話文:

從一開始就使用祛風散熱的藥物,是因為虛耗經脈的緣故。(這樣做導致疳勞病的人很多。)幼子年幼,無法詢問病況,此前因為冬天受寒而喘息,服用了麻黃、杏仁、桂枝、石膏等藥物後痊癒,認為他的體質較強壯,知道疹子肯定不是由於寒凝和中毒太嚴重。因此給他服用了蘇葉、麻黃、前胡、杏仁、黃芩、石膏等藥物(這是大錯),紅點沒有增加,又給他用紫蘇、蔥、薑、香菜等溫熱之物熨敷,疹子始終沒有發出來。

(所謂不知經候,混攻混表是也。)同道俱云:舍透法,並無別法。(如此等藥,豈但透發而已。)至五六日,吐蛔。或曰:此熱極生蟲,可服牛黃散,牛黃散大黃末也。一服而痰喘止,神氣稍平,卻自是不能言矣。計無所施,針百會穴開其瘄門,服牛黃分許,及諸單方。

白話文:

(所說的不知時機,胡亂進攻表裡就是如此。)同門醫生都說:除了透發法,沒有其他方法。(像這樣的藥,豈止是透發而已。)到了五六天,吐出蛔蟲。有人說:這是熱極生蟲,可以服用牛黃散,牛黃散就是大黃末。服用一劑後,痰喘停止,精神稍微平穩,但卻不能言語了。想不出辦法,針灸百會穴以打開閉塞的口舌,服用了半份牛黃和各種單方藥。

觀其形症,(急則亂投藥餌。)實不能生。友人張衛生曰:此大虛大寒症也,今既無言,又不能食,恐無濟矣。勉投參、附,究無挽回。經曰: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為醫者可不鑑諸?

白話文:

觀察他的症狀,(病勢緊急就亂用藥物。)其實無法救治。朋友張衛生說:這是大虛大寒症,現在既不能言語,又不能進食,恐怕沒救了。勉強用人參、附子治療,也無法挽回。醫書上說:病情一再逆轉,還能拖延一段時間,病情再逆轉,就會縮短壽命。身為醫者,難道不以此為借鑑嗎?

汪氏子出瘄已三日,服前胡杏仁麻黃、石膏藥一二劑,疹出二十餘點,不能再增,心胸煩悶,乞高診。高曰:若再攻發則敗矣。急與芎、歸、耆、朮、桂、苓、紅花一劑,而熱退身安。凡治疹,調其氣血,和其經絡,寒涼攻發,概致不用,則屢試屢效也。(亦非定論,蓋鑑前車而矯枉過正也。)

白話文:

汪先生的孩子出水痘已經三天了,服用過前胡、杏仁、麻黃、石膏的藥物兩帖,出水痘二十多個,後無法再增加了,心胸感覺悶悶不樂,請高醫生診治。高醫生說:如果再攻發治療,就會損傷正氣。急忙與他服用黃芪、當歸、肉桂、桂枝、紅花一包,結果熱退身體安康了。治療水痘,通常要調理氣血,疏通經絡,所以寒涼攻發的藥物,一般都不會使用,這樣治療纔有效果。(這也不是絕對的定論,只是基於以前經驗的過度謹慎罷了。)

吳題先子甫二歲,出瘄,兒醫攻發不透。高視之,知其虛也。曰:若但發瘄,瘄斷不出,必至不保。惟有溫補之劑,益其臟腑,安其腸胃,助其氣血方可。(語無筋節,則胸無卷軸可知。)遂與耆、朮、薑、桂、歸、芍、苓、銀花、紅花諸味,一劑而安。次日,即用原方加人參一錢,又連服獨參湯而愈。

白話文:

吳題兩個月大的兒子出疹子,兒科醫生治療後不見好轉。高視查看後,發現孩子體虛。他說:「如果只是治療疹子,病情不會好轉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,改善臟腑功能,安穩腸胃,增強氣血才能治癒。」(語句通暢流利,說明作者學識淵博。)於是開了黃耆、茯苓、生薑、肉桂、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金銀花、紅花等藥物。服用一劑後孩子病情緩解。第二天,在原方基礎上加了人參一錢,又連服了幾劑獨參湯,孩子的病情完全康復。

夏氏子出瘄,色點俱紫,神氣不寧。高曰:此症大凶,治須得法。連看二次,皆用溫散藥。次早,其家人走告曰:口吐涎蟲,另有藥否?曰:昨二劑俱服否?曰:尚存一劑。因與附子八分,令加入煎服,自此遂無音耗。(心竊惑之。)越三載,至其家,(猶懷鬼胎。)見其子長大,因問昔年出瘄吐蛔,何由得愈?曰:服藥後,因無力相延,仗天覆庇,得以漸愈。(語亦虛活。

)以上皆醫藥真傳,高案。

白話文:

夏氏的兒子得了瘄病,皮膚和舌頭都是紫色,精神也不好。高醫生說:這種病症很兇險,治療必須得法。連續看了兩次,都用了溫暖散瘀的藥物。第二天早上,家屬跑來告訴說:病人吐了吐血,還有其他藥嗎?高醫生問:昨天兩帖藥都服用了嗎?家屬答:還剩一帖。於是高醫生給了病人附子八分,讓他加入藥中煎服,從此就再也沒有音信了。(三年後,高醫生路過夏家,(心裡想:鬼胎懷了),看到夏氏的兒子已經長大了,便問起當年出瘄吐血的事,是怎麼治好的?夏氏的兒子說:服了藥後,因為沒力氣說話,(第二天)就天昏地暗,這樣就治好了。(這句話也挺靈活的。)

徐仲光治一兒,身熱喘脹,以內傷外感治之不效。視其背,隱隱赤色,乃疹也。以疹黃湯表發,雖出而頭面不足,隨沒而死。(雄按:此證未始不由初治所誤。)

白話文:

徐仲光治療一名男孩,發熱、氣喘、腹脹,但按照內傷和外感的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。觀察他的背部,發現隱約發紅,是出疹的徵兆。於是用疹黃湯發散,雖然出疹了,但頭面部出疹不足,隨後孩子就死去了。(註:此案例的失敗可能是由最初的誤診導致的。)

一兒疹,身熱似痘候,遍身報點。沈虛明、黃錦云皆以為虛也。時黃綺芸年十二歲,未知醫,往視,獨以為疹。其父詬之,綺芸曰:兒聞父言,疹為肺胃風熱,今兩鼻流涕,已非疹乎?已而果然。後長,遂為明醫,是以鼻涕作疹者,則早得其要領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長了疹子,身體發熱像痘痘,全身都是紅點。沈虛明和黃錦雲都認為是虛症。當時,黃綺芸才十二歲,還沒學過醫,去探望時,獨自認為是疹子。她的父親責罵她,綺芸說:「我聽父親說,疹子是由於肺和胃的有風熱引起的。現在孩子兩個鼻孔都在流鼻涕,這不是疹子的症狀嗎?」結果果然如此。後來綺芸長大,成為了一名名醫。所以,出現鼻涕的疹子,就可以及早掌握其要領。

一兒疹出紫色,便嗽噦瀉不食,用解毒飲,挑痧法治之而後愈。(雄按:識見之超,本乎天分。)

一兒疹出紫色,便秘溺澀,煩躁悶亂,急以大柴胡湯利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身上出現紫色的疹子,伴隨著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不進食,使用瞭解毒飲,並進行挑痧治療,之後才痊癒。(按語:識別疾病和治療方法的見解卓越,這份天賦非凡。)

一兒疹不易透,知為風寒所遏,用桂枝葛根、麻黃、前胡升發之,又厚用被裹之,再以大劑防風湯,熏於床下而愈。此亦可用芫荽防風湯,浴頭面手足,又苧蘸芫荽酒戛之。(疹證以照顧咽喉為要務,麻黃、葛根、升麻等藥,最宜慎用。)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身上長了疹子,不容易出透。知道這是風寒阻遏所致,用桂枝加葛根、麻黃、前胡來升發,並用厚被子裹著。再用大劑量的防風湯,在牀下燻蒸,就會痊癒。也可以用芫荽防風湯,洗浴頭面手腳,再用薴布蘸取芫荽酒擦拭患處。(治療疹子時,照顧咽喉是關鍵,麻黃、葛根、升麻等藥物,最好謹慎使用。)

一兒身熱,頭痛骨痛,咳嗽氣急,嘔噦不食,乃傷寒而兼出疹也。以百祥散、十神解毒湯治之愈。若此症治之少緩,疹雖透,必變紫黑悶亂喘脹而死。

一兒疹出,腹飽便秘,乃內傷所發也,乃承氣湯下之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發燒、頭痛、骨頭痛、咳嗽氣喘、嘔吐沒有食慾,這是傷寒合併出疹的症狀。用百祥散和十神解毒湯治療可以痊癒。如果這個病症治療得慢,即使出疹了,也一定會變成紫黑色、昏迷、氣喘、腹脹而死亡。

一兒疹正出,而恣食停滯,腹飽便秘,壯熱譫語,急以大黃、栝蔞、枳實厚朴黃連、甘草等藥利之。而尚喘嗽、脈遲肢冷,以附子理中湯,又歸芍六君湯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正出疹子,但因為過度飲食導致食物停滯,腹部脹滿便祕,發熱神志不清。急忙用大黃、栝蔞、枳實、厚朴、黃連、甘草等藥物通利。

但孩子仍然喘咳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。於是又用附子理中湯,後續再用歸芍六君湯治療,最後痊癒。

一兒表散後疹出,隱隱肌肉間成片,又為風熱所郁,渾身變青紫,煩躁悶亂,喘脹,欲出不出,急用麻黃桂枝湯加葛根以升發之,得冷汗微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退燒後,皮膚上出現一片片隱約在肌肉間的疹子,又因為風熱鬱結,導致全身變為青紫色,出現煩躁、胸悶、氣喘、脹氣等症狀,想發疹卻又出不來。急用麻黃桂枝湯加上葛根來升陽解表,直到出冷汗微微退燒才痊癒。

一兒疹半出,壯熱煩躁,喘脹悶亂,乃出不透而內攻也。急以麻黃、甘草、桔梗、前胡、葛根、荊芥、牛蒡、枳殼升發之,疹出二三番,得盡透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發疹子只出到一半,高燒且煩躁,呼吸急促、胸悶脹氣不舒服,這是因為疹子沒有完全透發,反而向內攻入體內。此時應馬上用麻黃、甘草、桔梗、前胡、葛根、荊芥、牛蒡、枳殼來升發透疹。讓疹子分兩三次透發出來,就能完全消退而痊癒。

一兒疹隱不振,頭面不出,面色青白,喘脹悶亂,右寸脈微,此正氣虛也,不能升毒。急用麻黃桂枝湯,加人參一錢,防風芫荽湯浴,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孩子,身上發疹卻隱而不顯,頭臉上沒有發出來,臉色青白,呼吸急促、胸悶、混亂,右寸脈微弱,這是正氣虛弱,無法發散毒邪。趕緊使用麻黃桂枝湯,再加一錢人參,用防風、芫荽煮成藥湯洗澡,這樣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一兒疹盡出,壯熱秘結,喘脹譫語,此毒壅猶不盡透也。急以黃連、栝蔞、枳殼、石膏、桑皮、知母、人中黃等藥治之愈。

一兒汗出疹透,猶喘不止,亦邪壅也。急以炒黑麻黃加石膏、杏仁、甘草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這個小孩的所有疹子都已經發出來了,但仍然發燒、大便不通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神志不清,這是因為毒素還沒有完全排出。趕緊用黃連、栝蔞、枳殼、石膏、桑皮、知母、人中黃等藥物治療,效果會很好。

一兒疹時,咳嗽喘急,用大小無比散五分至一錢,即喘定而睡,醒後神安,此熱從小便而解也。

白話文:

當孩子出疹子時,出現咳嗽和呼吸急促,服用 5 分至 1 錢大小無比散,就能立刻止住喘息並入睡,醒來後精神安穩,這是因為熱從小便排出。

一兒仲春出疹,用涼藥,食生梨,寒鬱而沒,喘悶,面青肢冷,聲啞昏暈。急以麻黃葛根湯,葛根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紫蘇、生薑等發之,再復以被,取汗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孩子在仲春時節得了麻疹,使用了清涼的藥物,還吃了生梨。結果寒氣鬱結,導致疹子消失,出現了喘悶、臉色青紫、四肢冰冷、聲音嘶啞、昏迷等症狀。趕緊使用了麻黃葛根湯,包含葛根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紫蘇、生薑等藥材來發出疹子,再蓋上被子讓孩子出汗。如此一來,孩子就痊癒了。

一兒疹發不出,喘嗽,煩躁悶亂。繆仲淳治,西河柳五錢,麥冬三錢五分,牛蒡三錢五分,蟬蛻、荊芥、薄荷、知母各一錢,竹葉三十片,甚者加石膏五錢,冬米或三黃等,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出疹子,但疹子出不來,還伴隨著喘咳、煩躁和胸悶。

繆仲淳醫生用以下藥方治療:

  • 西河柳皮五錢
  • 麥冬三錢五分
  • 牛蒡三錢五分
  • 蟬蛻、荊芥、薄荷、知母各一錢
  • 竹葉三十片

病情嚴重時,可加入石膏五錢,或使用冬米或三黃湯等藥物。

經過治療,小孩的疹子出來了,症狀也都好轉了。

一兄疹雖出而喘反甚,乃驟用麻黃燥烈之藥,火甚而肺火熱也。宜清金潤肺,以甘草、桔梗、前胡、牛蒡、杏仁、元參、知母、黃芩、花粉,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兄長,雖然發疹了,但呼吸喘得更厲害。於是立刻服用麻黃這種燥熱的藥物,導致火氣太盛,肺部過熱。應該清肺潤肺,可以使用甘草、桔梗、前胡、牛蒡、杏仁、元參、知母、黃芩、花粉等藥物,治療後痊癒。

賀知忍少子,疹不透,極重。其家不知,尚以肉飯與之。仲淳急以西河柳兩許,石膏一兩五錢,知母五錢,元參、貝母各三錢,竹葉七十片,作二劑服,而疹盡現,遍身皆赤。連服四服,疹盡出,而煩躁猶不止,再以石膏三兩,知母、西河柳各二兩,麥冬三兩,黃芩、黃柏、黃連各五錢,竹葉三十片,濃煎與服,遂定而瘥。

白話文:

賀知忍的幼兒得了疹子,疹子遲遲不發,病情嚴重。家人不知情,還給孩子餵肉飯。仲淳趕緊用了西河柳二兩、石膏一兩五錢、知母五錢、元參、貝母各三錢、竹葉七十片,煎成兩劑給孩子服用,疹子隨即全部發出,全身皮膚發紅。連服四劑,疹子全部出齊,但煩躁不安的症狀還沒有消失。仲淳又用石膏三兩、知母、西河柳各二兩、麥冬三兩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各五錢、竹葉三十片,煎成濃湯給孩子服用,孩子的病情才得以穩定並痊癒。

(雄按:葉天士、吳鞠通皆言西河柳非瘄疹所宜,而繆氏每與石膏並用,則不嫌其溫升太過矣,殆即仲聖以麻黃與石膏同用之意也。)

白話文:

(編者按:葉天士、吳鞠通都說西河柳不適合治療瘄疹,但繆氏卻常常和石膏一起用,這就說明他並不擔心西河柳的溫補性質過於強烈了。這大概和仲聖用麻黃和石膏一起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。)

一兒寒月出疹不透,喘脹悶亂,躁煩,用去節麻黃,蜜和酒拌炒一錢,葛根、麥冬、貝母、前胡、知母、荊芥、元參、甘草、西河柳,一服而疹立透,隨愈。

白話文:

一個小孩在寒冷的夜晚長出疹子,但疹子沒有完全發出來,伴隨著喘鳴、脹氣、胸悶、煩躁不安的症狀。

大夫使用去節的麻黃,與蜂蜜和酒炒製成一錢重的藥末,再搭配葛根、麥冬、貝母、前胡、知母、荊芥、元參、甘草、西河柳等藥材,製成一服湯藥。服用後,疹子立即透發出來,隨後病情痊癒。

一新婚出疹,痰嗽不已,咸謂餘毒。用清解而痰愈多,午後咳甚,此陰虛火熾而潮熱也。用六味地黃丸,加知母、麥冬治之愈。

一新婚婦出疹,其症如前,用六味地黃丸料加當歸,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新婚女子出了疹子,不停地咳痰,大家都認為這是身體裡殘留的毒素引起的。使用了清熱解毒的藥物,但痰反而更多了。到了下午,咳嗽加劇。這是由於陰虛火旺,導致潮熱。使用六味地黃丸,並加入知母和麥冬治療,病症得到緩解。

一孕婦疹不出,極熱,悶亂喘脹,用清熱安胎藥,而熱愈甚,危劇,子母難全。此懷胎內熱,故法當下其胎,則疹熱解而母命可保矣。以表散兼墮胎藥,治之而愈。(此種治,實原謬妄,疹不過肺胃之熱,喘脹亦肺家本症,何必下其胎而始可治乎?)

白話文:

一位孕婦身上長了疹子,疹子不出,身體極度發熱,感到胸悶氣喘、腹脹,使用了清熱保胎的藥物,但是熱度更高了,情況危急,母子難保。這是因為胎兒體內有熱毒,所以應該把胎兒流掉,疹子和熱毒就會消退,母親的性命才能保住。於是使用發散兼有墮胎作用的藥物治療,並且治癒了。(其實這種治療方法是錯誤的,疹子不過是肺胃的熱氣,氣喘腹脹也是肺部疾病的典型症狀,何必流掉胎兒才能治癒呢?)

一孕婦出疹,小腹痛而漏血,此熱甚動胎。以升麻葛根湯加荊芥、紫蘇、黃芩、當歸、白朮、川芎砂仁橘紅阿膠治之,血止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一位孕婦長出疹子,小腹疼痛並出血,這是由於熱邪嚴重影響了胎兒。用升麻葛根湯加上荊芥、紫蘇、黃芩、當歸、白朮、川芎、砂仁、橘紅、阿膠治療,出血止住,病情恢復穩定。

一孕婦出疹,觸動其胎,胎墮而去血過多,疹雖沒而煩躁,悶悶昏絕,乃血脫故也。當兼益氣,用理中湯而蘇。又用人參一兩,當歸、阿膠、炮薑、荊芥、艾葉,治之而愈。(既知血脫,卻偏要益氣,古人此種甚多,實不可解。)

白話文:

一位孕婦身上長了疹子,導致胎動,胎兒流產,失血過多。疹子雖然消退了,但患者仍感到煩躁不安、昏昏沉沉,這是因為氣血兩虧所致。應該同時益氣,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另外,可以使用人參一兩、當歸、阿膠、炮薑、荊芥、艾葉等藥物治療,以求痊癒。(儘管知道氣血兩虧,前人卻往往偏重於益氣,這是很讓人費解的。)

一孕婦出疹,熱極,墮胎而難產。用魚膠三寸燒存性,麝香一分,共酒服,立產。遇此症最為難治。更有橫生者,用魚膠一尺,如前法治,雖疹而子不活。

白話文:

一名懷孕婦女發疹,體溫極高,流產後難產。使用三寸魚膠燒製後保留其藥性,與一分麝香一同用酒服用,即可立刻生產。遇到這種症狀是最難治療的。還有橫生胎位者,可以使用一尺魚膠,依照上述方法治療,雖然可以排出疹子,但胎兒無法存活。

一產婦,疹不易出,熱甚而去血不止,乃血氣不足,不能逐毒出外也。用麻黃葛根湯加人參、荊芥、白芷、當歸、阿膠,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產婦,發疹不易發散出來,發熱嚴重而放血不止,這是因為血氣不足,不能將毒素驅趕到體外。使用麻黃葛根湯,再加入人參、荊芥、白芷、當歸、阿膠治療,最後痊癒了。

一婦疹後輕咳,朝涼暮熱,面色少神,肌瘦唇赤,咸以氣血不足,用八珍湯治之。細訊其夫,知其不慎房室,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與服,又囑絕欲百日而瘳。(此亦影響揣摩之談,大抵疹後肺陰大傷,水絕上源,故顯此候。得六味滋潤之力,故遂愈。以非正治肺家之藥,故取效遲也。)

白話文:

柴嶼青大夫治療候補官員汪某,年紀二十多歲。汪某因為受到時令影響而發疹,過量服用石膏等藥物,導致身體發熱、腹瀉,雙耳失聰,完全沒有食慾。

柴嶼青治候補汪某,年二十餘,因感時氣出疹,過服石膏等劑,身熱泄瀉,兩耳皆聾,絕不思食。脈之,兩尺微弱,舌上乾燥,毫無津液。本屬陰虧,況大寒之劑,不但傷陽,亦且傷陰。用麥冬五錢,滋陰以清虛熱,陳皮以和胃氣,加西河柳一錢,以清疹毒。次日,熱微瀉止,舌亦覺潤。

柴大夫為汪某把脈,發現兩側尺脈微弱,舌頭乾燥,沒有任何津液。本來就屬陰虛體質,再加上服用寒涼的藥物,不僅損傷了陽氣,也損傷了陰液。於是,柴大夫使用麥冬五錢,滋陰清虛熱;陳皮,調和胃氣;再加西河柳一錢,清熱解毒。

第二天,汪某的發熱和腹瀉症狀有所緩解,舌頭也感覺到滋潤了。

白話文:

柴大夫替汪先生把脈,發現他兩邊手腕的尺脈都很微弱,舌頭乾燥,沒有任何唾液。汪先生原本就屬於陰虛體質,再加上服用寒涼的藥物,不僅損傷了陽氣,也損傷了陰液。因此,柴大夫用五錢麥冬來滋陰清虛熱;用陳皮來調和胃氣;再加一錢西河柳來清熱解毒。

第二天,汪先生的發燒和腹瀉症狀減輕了,舌頭也感覺到濕潤了。

惟左寸脈微洪,加小生地二錢,木通一錢,菊葉一錢,三日,熱退思食。因是月應選,身軟耳聾,慮不能過堂掣籤,謂已平復,十九日當投補劑,定可痊愈。後果如言,竟得赴選。(此案可法,蓋灼知病源,故不以八珍十全籠統塞責也。)

白話文:

但是左手的寸脈略微亢盛,加上小生地兩錢、木通一錢、菊葉一錢,三天後,熱度退了就想吃東西。因為這一個月要應徵選拔,身體軟弱無力,耳朵聽不清楚,擔心不能到堂抽籤,他表示自己已經恢復了,十九日會投服補藥,一定能夠痊癒。後來果然如他所說,竟然順利赴選。(這個案例值得效仿,因為明確知道病源,所以不籠統地用八珍、十全補藥來敷衍塞責。)

萬密齋治吳道松,四肢病疹。或治之三日,疹不出,煩躁甚,欲用荊防敗毒散。曰:此皆發熱之藥,無解毒之用,況天大熱,又無時令之藥一二味在內,則陽愈勝,陰愈虧,陰陽不和,此疹之所以不出也。以東垣涼膈散,加元參、升麻,一服疹出,三日起。(議論極是,但涼膈重劑,非熱毒甚,亦難輕用。

至用升麻於涼膈劑中,則有相濟之妙,而無過升之弊矣。)

白話文:

,又,熱出也。

甘氏子發熱,疹三日不出,身涼神倦,坐臥不寧。此毒不外出,毒火內伏也,故煩而坐臥不安。用升麻葛根湯加麻黃、石膏以發之。一服,疹盡出,色白不紅,此血虛也。用四物湯加防風,一服色紅而愈。

白話文:

甘氏之子發燒,出疹三天後仍未消退,身體冰涼,精神疲倦,坐臥不安。這是毒氣未被排出,導致毒熱內積,因此煩躁不安。使用升麻葛根湯加入麻黃和石膏來發散毒邪。一劑藥後,疹子全部發出,顏色為白色而不是紅色,這是氣血虛弱所致。使用四物湯加入防風,一劑藥後,疹子變為紅色,病癒。

楊氏子疹後痢下鮮血,用當歸梢、生地、白芍、條芩炒、黃連炒、人參、甘草、枳殼、烏梅而愈。凡出疹利血者,此方皆效。

白話文:

楊氏的孩子出疹後痢疾,大便帶有鮮血。使用當歸梢、生地、白芍、炒條芩、炒黃連、人參、甘草、枳殼、烏梅等藥材治療後痊癒。凡是出疹後導致便血的患者,使用這個方子都能有效。

錢乙診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云:曰:瘡疹始終出,未有他證,不可下,但當用平和藥,頻與乳食,不受風冷可也。如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。(鼠黏子湯之類。)如瘡發後,不多出即加藥。(如一日一帖,即加至二貼。)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。(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。

白話文:

錢乙曾經診治宮中十大王子的瘡疹,他說:

如果瘡疹一直不斷出現,沒有其他症狀,不適合下藥,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,並經常給予乳汁餵養。只要不接觸風寒,這樣就很好。

如果瘡疹三天後仍未出現,或出現得不夠快,就用藥物稍稍催發(例如鼠黏子湯之類)。

如果瘡疹發出後,數量不多,就增加藥量(如果原本是一天一帖藥,就增加到兩帖)。

如果增加藥量後,瘡疹仍不出,就用大發散藥方(例如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)來催發。

)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症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小熱者,當解毒。(利小便,四聖散之類。)若不快,勿攻勿下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若有大熱能食者,大黃下一二行即止。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慎勿下。身熱煩躁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,大吐,此當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  • 若痘痘發出來後數量不多,而且脈象平和,沒有其他症狀,這表示痘痘本來就比較少,不要再刻意讓它發出來。

  • 若發熱嚴重,要利尿(例如:服用四聖散)。

  • 若發熱較輕微,要解毒。

  • 若痘痘不嚴重,不要攻下(發散)或瀉下(通便),只要服用抱龍丸治療。

  • 若發熱嚴重但能進食,以大黃湯通便一至兩次即可。

  • 若痘痘呈黑色或紫色、乾癟下陷,可以服用百祥丸通便,但若顏色不黑,就不要貿然通便。

  • 若發熱、煩躁、腹脹喘息、大小便不通、面色發紅、神志不清、嘔吐劇烈,這表示需要利尿。

不瘥者,宜宣風散下之也。若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熱氣蒸於皮中,故瘡不得焦痂也,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角磨汁解之,使熱不生,必著痂也。(此條議論有極是者,有未盡協者,分別觀之可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傷口不癒合,應該宣發風氣,幫助排泄。如果五到七天後傷口還沒有結痂,說明人體內部熱氣蒸騰到皮膚上,所以傷口無法結痂。這時應該宣發風氣,疏通導泄,再用犀角磨成汁液塗抹,防止熱氣產生,傷口一定會結痂。(這段議論中,有些部分非常正確,有些部分還不夠周全,可以具體分析。)

睦親宮十太尉瘡疹,眾醫治之。王曰:疹未出,屬何臟腑?一醫言胃氣熱,一醫言傷寒不退,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。屬何臟也?醫曰:在脾胃。錢氏曰:何以驚悸?皆無所對。錢氏曰:夫胎在腹,月至六七,則已成形,食母腹中穢液,入兒五臟,食至十月,即穢液滿胃。至生時,兒口猶不潔,產母以手拭淨,則無疾病。

白話文:

睦親宮有十位太尉長了疹子,眾多醫生為他們診治。皇上問:「疹子還沒發出來,屬於哪個臟腑?」一位醫生說:「胃氣熱」。一位醫生說:「傷寒沒有痊癒」。另一位醫生說:「胎兒在母腹中中毒」。皇上問:「屬於哪個臟腑?」醫生答道:「脾胃」。錢姓醫生問道:「為什麼會心驚肉跳?」眾醫生都無法回答。錢姓醫生說:「胎兒在母腹中,到懷孕六七個月時,已經成形,吃母腹中的污濁之液,進入胎兒五臟。懷孕十個月時,污濁之液會充滿胃。生出來時,胎兒嘴裡還不乾淨,產婆用手擦乾淨,胎兒纔不會生病。」

俗以黃連、汞粉下其邪穢之糞,此亦由不潔餘氣入兒臟中,本先因微寒,又遇風寒,邪氣相搏,而痘疹成也。未出欲作之時,熱動五臟,則五臟之證先見。初欲病時,先呵欠煩悶,驚悸,乍涼乍熱,手足冷,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,此五臟症俱見也。呵欠煩悶者,肝也。時發驚悸者,心也。

白話文:

一般用黃連、氧化汞來排泄造成疾病的污穢大便,這是因為不乾淨的餘氣進入孩子體內,本來身體微寒,又遇到風寒,邪氣相互碰撞,形成痘疹。痘疹還沒發出來時,身體發熱影響到五臟,五臟就會先出現症狀。一開始要發病時,先會打哈欠、煩悶、心悸、時冷時熱、手腳冰冷、臉頰發紅發乾、咳嗽、打噴嚏,這些都是五臟引起的症狀。打哈欠、煩悶,是因為肝臟。時常心悸,是因為心臟。

乍涼乍熱,手足冷者,脾也。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者,肺也。惟腎無候。以在腑下,不能食故也。凡瘡疹乃五臟毒,若出歸一症,汗水泡心為斑,脾為疹。腎雖無症,其後惡者,疹變倒靨而黑陷,則歸腎也。此由不慎風冷,而不能食,內虛所致也。今太尉疹子無他症,當用平和藥為治,因用抱龍丸數服愈。

白話文:

  • 忽冷忽熱,手腳冰冷:是脾氣虛。

  • 面頰發紅發乾,咳嗽打噴嚏:是肺氣虛。

  • 只有腎臟沒有相應的症狀,因為腎臟在內臟的最下面,不能吃東西。

  • 所有瘡疹都是五臟毒素造成的,如果出現與其他臟腑相同的症狀:

  • 出汗、心窩起水泡:是心毒。

  • 起疹子:是脾毒。

  • 雖然腎臟沒有症狀,但如果後面惡化,疹子變成黑色凹陷:那就是腎毒。

  • 這些都是因為不小心接觸風寒,身體虛弱不能進食造成的。

  • 現在太尉的疹子沒有其他症狀,應該用平和的藥來治療,服用幾次抱龍丸就能痊癒。

(海藏云:本先因微寒入一句,並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一句,勿認作寒症,用抱龍丸,即知斑疹之多熱也。)

白話文:

海藏表示:本病最初是因為受了一點寒氣入侵,又因為不注意受了風寒而不能進食、身體虛弱,不要誤認為是寒症,用抱龍丸治療,便知道紅斑是虛熱所致。

吳橋治侄孫始孩,累日發熱蒸蒸,驚搐惛憒,眾醫不知所以。橋曰:麻也,寒邪外乘,閉而不出,是呱呱耳。飲藥已數,中氣乃傷,藥不足恃也。當置沸湯一瓶,撤其蓋,令保母抱子坐湯側,稍擁被圍之,湯氣自遠熏蒸,少飲藥內托,麻出而解。後汪氏子病如子,亦用此法並效。

白話文:

吳橋為姪孫治療時,嬰兒連續多日發高燒,抽搐昏迷,其他醫師都束手無策。吳橋說:這是麻疹,寒邪從外侵襲,悶在體內無法出來,所以才會哭鬧不止。已經喝了很多藥,孩子元氣都被傷了,再喝藥也沒用了。應該準備一瓶沸騰的熱水,打開蓋子,讓保母抱著孩子坐在熱水旁邊,用被子將孩子和熱水圍住,熱氣會從遠處薰蒸過去,再給孩子喝少量的藥,幫助體內的麻疹透發出來,這樣就能解除病症。後來汪姓氏的兒子得了同樣的病,吳橋也用這個方法醫治,同樣有效。

薛立齋治一小兒,患疹作痛,發熱煩渴,欲服清涼飲下之。診其脈不實,舉指不數,此邪在經絡也,不可下,遂用解毒防風湯,二劑而愈。此症小兒多患之,須審在表在裡,及邪之微甚而治之。王海藏曰:前人云,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?曰:首不可下者,謂斑未見於表,下則邪氣不得伸越,此脈症有表而無里,故禁首不可下也。

尾不可下者,謂斑毒已顯於外,內無根蒂,大便不實,無一切里症,下則斑逆陷,故禁尾不可下也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齊治療一個孩子,他得了麻診發痛,發燒口乾,想要喝清涼的飲料。薛立齊診斷他的脈不實,數脈緩慢,這是邪氣在經絡中,於是用解毒防風湯,兩帖藥就治好了。這種病小孩子容易得,一定要分清是表證還是裡證,還有邪氣的輕重緩急才能治療。王海藏說:前人說,首尾都不宜下,為什麼呢?首下是指斑點還沒有表現在體表,下就會導致邪氣外散。這種脈象是有表證沒有裡證的,所以禁止首下。

一兒作癢發熱,以消毒犀角飲,一劑作吐瀉,此邪氣上下俱出也,毒自解。少頃,吐瀉俱止,其症果消。吐瀉後,脈見七至,此小兒和平之脈也,邪已盡矣。不須治,果愈。潔古云:斑疹之病,其為症各異。發焮腫於外者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斑。小紅行皮膚之中不出者,屬少陰君火也,謂之疹。

白話文:

一個孩子發癢發燒,用消毒犀角飲發汗,一劑後嘔吐腹瀉,這種邪氣從上下兩端排出,毒性自然化解。過了不久,嘔吐腹瀉都停止了,他的症狀也消除了。嘔吐腹瀉後,脈搏跳動每分鐘七次,這是小兒正常脈搏,說明邪氣已經完全排出。不需要再治療,病自然就痊癒了。潔古說:斑疹這種病,症狀各有不同。發熱腫脹在皮膚外的,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叫做斑。小紅點長在皮膚裡不出頭的,屬於少陰君火,叫做疹。

凡顯斑疹,若自吐瀉者,慎勿亂治而多吉,謂邪火上下皆出也。斑疹並出,小兒雖禁,是以別生他症也。首尾不可下,大抵安理之藥多,發表之藥少。秘則微疏之,令邪氣不擁,並令其次第出,使兒易見也。身溫暖者順,身涼者逆。

白話文:

凡是有發斑疹症狀的,如果自然有嘔吐腹瀉,不可亂投醫藥治療而導致病情吉利(轉壞),因為這是邪火由上、下兩路都發出的緣故。斑疹同時出現,對於小孩雖然不能下藥,但這是預防出現其他症狀的辦法。開始和結束的階段都不能用瀉藥,總的來說安神的藥多,發表的藥少。祕結的話稍微疏通一下,讓邪氣不能鬱結,並讓邪氣逐漸排出來,這樣孩子就容易康復了。身體溫暖的(邪氣)是順流的,身體冰冷的(邪氣)是逆流的。

沈明生治沈翰臣婦,咳嗽發熱。或認為不足,遂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分,既而咳逆更劇。診之,脈浮且數,風熱干乎肺家,宜用疏表之劑。服下,遍身發出紅疹。二劑咳瘥緩,而仍未透,更用辛涼等味以清表熱。仍嗽,復作瀉不已,咸歸咎寒涼。沈笑曰:非也。肺受風邪,邪變為熱。

白話文:

沈明生醫生治療沈翰臣的妻子,她咳嗽發熱。有人認為是身體虧虛,就用六味地黃丸滋養陰液,結果咳嗽和打嗝反而更嚴重。沈明生診斷後,發現脈搏浮動且快速,是風熱侵犯肺部,應該使用疏通表氣的藥方。服藥後,全身出現紅疹。服了兩劑藥後,咳嗽緩解,但還沒有痊癒,又使用辛涼藥物來清熱解表。咳嗽仍然沒有好,還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,大家都歸咎於藥物寒涼。沈明生笑著說:不是這樣的。肺部受了風邪,邪氣化熱。

經云:邪並於陽,則陽熱而陰虛。始則疹在欲出未出之際,火上炎於手太陰而作嗽,今則疹在欲收未收之時,熱下移於手陽明而作瀉,是屬斑疹家常候,何足怪乎?行且止矣。果越兩日,而嗽寧瀉止,身涼疹退。按斑疹之候雖異,斑疹之治略同。是歲丁未濕土司天,而春夏之交,燥旱殊甚,蓋猶襲乎昨歲燥金在泉之餘氣耳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記載:病邪侵襲陽經,就會導致陽盛陰虛。一開始,疹子在將要出現但尚未出現之時,上火的狀態會傳達到手太陰經而引發咳嗽。現在,疹子在將要收斂但尚未完全收斂之時,熱向下移到手陽明經而引發腹瀉。這些都是斑疹病的常見症狀,有什麼好奇怪的呢?這些症狀馬上就要停止了。果然,過了兩天,咳嗽和腹瀉就平息了,身體清涼,疹子也退了。雖然斑疹病的症狀有所不同,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。那一年是丁未年,濕土星臨於天,而春夏交替之時,乾旱異常。這大概是因為去年乾金星在泉星的餘氣所致。

是以初當涼解,而不利乎溫散;次當寒潤,而不利於溫補。六味地黃丸之屬,雖若相宜,然質濁味厚,不惟不能達表,抑且錮蔽外邪。施諸疹退而餘熱未清之時,稍為近理。今初熱始嗽,輒為用之,是非滋陰,乃滋害也。況以丸為湯,已非古人本意,而專投泛用,尤乘病變之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一開始應該用涼藥來緩解,而不適合用溫熱藥物來散發;之後應該用寒涼滋潤藥物,而不適合用溫熱滋補藥物。像六味地黃丸這類藥物,雖然看起來很適合,但是質地味道厚重,不能通過表層(到達病竈處),而且還會阻礙外邪排出。如果在症狀已經退去但餘熱未清時使用,還算稍微符合道理。現在在初熱剛發作時就使用,不是滋陰,而是有害。況且把丸藥煎服,已經不是古人的本意,而專門用來廣泛使用,更是趁著疾病變化的機會(發病)。

自來善用六味者,(何曾善用,止可謂之濫用。)無過薛立齋。假使九原可作,視近日之湯法盛行,能無掩口葫蘆哉。

白話文:

歷來擅長使用六味藥材的人(實際上並非善用,只能說是濫用),沒有人比得上薛立齋。假設薛立齋能從九泉之下復活,看到如今湯藥方盛行,恐怕會掩嘴而笑。

痧疹者,手太陰肺,足陽明胃,二經之火熱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溫疫之類,其症類多咳嗽,多嚏,眼中多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咽痛,唇焦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,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,以升發之。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

白話文:

痧疹是由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這兩個經絡的火熱所導致的。小兒居多,成年人偶爾也會得。可能是時令溫熱疫病之類引起的,症狀常常表現為咳嗽、打噴嚏、眼睛多淚、腹瀉、痰多、發熱、口渴、煩悶,嚴重時還會有躁動、咽痛、嘴脣乾燥、意識昏沉等表現。治療方法應以清涼發散為主,藥物宜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藥物,以發散陽氣。唯忌酸收斂的藥物,最宜辛散的藥物。

誤施溫補,禍不施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如元參、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,皆應用之物也。量症輕重,製劑大小,中病即已,無太過焉。

白話文:

不當使用溫熱性藥物,禍害會緊隨而來。

辛散類藥物,例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類藥物,例如元參、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類藥物,例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類藥物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,都應適當使用。

根據病情的輕重,調整藥物劑量,達到治療目的即可,切勿過量服用。

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,初發時多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咳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元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痰壅,則自愈,慎勿用五味子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,熱邪擁於肺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、石膏,加西河柳兩許,元參、薄荷各二錢。如冬天寒甚,疹毒為寒氣鬱於內,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,一劑立止。

白話文:

痧疹是由肺部和胃部的熱氣所引起的。初期常伴有咳嗽,應清熱透毒,不宜止咳。疹子消退後若仍有咳嗽,可使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元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、消痰壅,自然會痊癒;務必避免使用五味子收斂的藥方。如果伴有氣喘,這表示熱邪積聚在肺部,切勿使用定喘藥,應加大竹葉、石膏的劑量,並加入西河柳兩許、元參、薄荷各二錢。如果是在天氣寒冷的冬天,疹毒被寒氣鬱結在體內,無法透出,可加入蜜酒炒麻黃,一劑就能立刻止住症狀。

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(藜按:此卻未妥,瀉乃肺移熱於大腸,仍以清肺為主。)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熱邪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疹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、黃連。便膿血則加滑石,必自愈。

白話文:

凡是發熱很嚴重的,就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,但不要過量使用升麻,否則服用了會氣喘。腹瀉嚴重,不要急著止瀉,只要使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(註:這種做法不好,腹瀉是肺部的熱氣轉移到大腸引起的,還是以清肺為主。)出疹子的患者不怕腹瀉,腹瀉可以緩解陽明經的熱邪,這也是表裡同時消散的道理。出疹子後腹瀉和糞便中有膿血,都是由熱邪內陷引起的,切忌止澀,仍然使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、黃連。如果有糞便膿血,再加入滑石,一定會自愈。

疹後牙疳最急,外用雄黃、牛糞,先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冰片一分,研勻吹之,內用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乾葛、升麻、(藜按:二味宜再酌。)黃連、甘草、生地,煎好,加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,緩則不可救藥。疹後元氣不復,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、炙草為君,蓮肉、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臣,多服必漸愈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
白話文:

麻疹後牙齦潰爛是最緊急的,外敷雄黃和牛糞,先煅燒保存其藥性,研磨得極細,再加入真冰片一分,研磨均勻後吹敷患處。內服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乾葛、升麻(再斟酌是否添加這兩種藥)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,煎煮後,加入犀角汁二十到三十匙調勻服用。如果處理緩慢,就可能耽誤治療。

麻疹後元氣未復,脾胃虛弱,宜以白芍、炙草為主藥,蓮肉、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輔藥,多服此方必能漸漸痊癒。要注意不要隨意服用參、術。

疹後生瘡不已,餘毒未盡也,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白話文:

出疹後瘡口仍未癒合,表示餘毒未清。可以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甘草、生地黃、鱉甲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縮煎服,效果很好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葉天士曰:痧屬陽,肺經邪初起,必從表治。症見頭痛喘急,咳嗽氣粗,口惡。一日二日即發者輕,三五日者重。陽病七日外,隱伏不透,邪反內攻,喘不止,必腹痛秘悶,危矣。治法宜苦辛清熱,涼膈去硝、黃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說:霍亂傷寒屬於陽邪,初期病邪在肺經,所以一定要從表證開始治療。症狀表現為頭痛氣喘、咳嗽氣粗、口渴喜飲。一天、兩天發病的較輕,三、四、五天發病的較重。陽邪病症超過七天,隱伏在體內而不透出,邪氣反過來攻擊內臟,喘息不止,必定會腹痛便祕,十分危險。治療方法應使用苦、辛藥材清熱,用清涼膈胃的藥物代替硝石和黃連。

方書謂足陽明胃疹,如雲布密,或大顆如痘,但無根盤。方書謂手太陰肺疹,但有點粒,無片片者,用辛散解肌。冬月無汗,壯熱喘急,用麻黃、杏,如華蓋散三拗湯。夏月無汗,用辛涼解肌,葛根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香薷、牛蒡、桔梗、木通之屬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中提到足陽明胃部的疹子像雲一樣密佈,但也可能有像痘痘一樣大的,但它們沒有明顯的根。醫書又提到手太陰肺部的疹子只是零星的點狀,沒有成片狀的。可以使用辛散的藥物來疏散表邪,讓肌肉放鬆。

在冬季,如果沒有出汗、發燒、氣喘等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和杏仁組成的華蓋散或三拗湯。在夏季,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表邪,如葛根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香薷、牛蒡、桔梗、木通等。

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,以其升陽明胃津。熱甚煩渴,用石膏辛寒解肌,無汗忌用。

凡瘡疹辛涼為宜用,連翹辛涼,翹出眾草,能升能清,最利幼科,能解小兒六經諸熱。

春令發疹從風溫,夏季從暑,風暑蓄濕,秋令從熱爍燥氣,冬月從風寒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的人遇到外邪引起的口渴,就會用葛根來治療,因為葛根可以升陽明胃津。如果熱得很厲害,一直感到口渴,就用石膏來解熱,石膏性寒味辛,可以清熱解表。但是如果沒有汗,就不要使用石膏。

一般的瘡疹,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,連翹就是很好的選擇。連翹性辛涼,藥效突出,可以清熱解毒,而且能升能清,特別適合小兒,可以治療小兒六經的各種熱症。

春天發疹,通常是因為風溫引起的;夏天發疹,則多半是因為暑氣;風暑夾雜濕氣,也會導致發疹;秋天發疹,多半是因為燥熱引起的;冬天發疹,則可能是因為風寒引起的。

疹宜通,泄瀉為順。下痢五色者,亦無妨。惟二便不利者,最多凶症,治法大忌止瀉。疹本六氣客邪,風寒暑濕,必從火化。疹既外發,世人皆云邪透,孰謂出沒之際,升必有降,勝必有復。常有疹外發,內熱不除,致咽啞齦腐,喘急腹脹,下痢不食,煩躁昏沉,竟以告斃者,皆屬裡症不清致變。須分三焦受邪屬多,或兼別病累瘁,須細體認。

上焦藥用清涼,中焦藥用苦辛寒,下焦藥用咸。(徐靈胎曰:當用清滌內邪之法。)

白話文:

出疹宜讓它順利發出,瀉下是正常的反應。即使大便五花八門,也無傷大雅。只有大小便不通,纔是最嚴重的症狀,治療時最忌諱止瀉。出疹本因六氣客邪(風寒暑濕),必須經過發熱化解。出疹之後,一般人認為是邪氣已透發出來,但出沒之間,升必有降,勝必有復。常有出疹後,內熱不退,導致咽喉腫痛、牙齦腐爛、喘急腹脹、腹瀉厭食、煩躁昏沉,最後死亡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症狀未清所致。需要分清是三焦受邪較多,還是合併其他疾病,需要仔細辨別。

上焦藥氣味宜輕,以肺主氣,皮毛屬肺之合。外邪宜辛勝,里甚宜苦勝。若不煩渴,病日多,邪郁不清,可淡滲以泄氣分。(徐靈胎曰:葉氏用藥,專重氣味,此語本之《內經》,即《神農本草》亦首列之。但終當深知其藥,專治其病,各有功能,然後再於其中,擇氣味之合者而用之,方得《內經》、《本草》之旨。茲徒知其氣味,則終無主見也。)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上焦的藥物,氣味宜清淡,因為肺主司氣,皮膚和肺相應。外來的邪氣宜用辛味之藥克勝,裡面的邪氣宜用苦味之藥克勝。如果沒有口渴發熱,病情持續加重,邪氣鬱結不清,可用淡滲之劑疏利氣分。

(徐靈胎評語:葉氏用藥,特別重視藥物的氣味,這種說法源於《內經》,《神農本草》也首列藥物的氣味。但最終應深入瞭解藥性,針對具體病情治療,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的功效,然後再從中選擇氣味相合的藥物使用,才能領會《內經》和《本草》的真諦。如果僅僅只知道藥物的氣味,則永遠沒有自己的見解。)

中焦藥疹火在中,為陽明燥化,多氣多血。用藥味苦寒為宜。若日多,胃津消爍,苦則助燥劫津,甘寒宜用。下焦藥鹹苦為主,若熱毒下注成痢,不必咸以軟堅,但取苦味堅陰燥濕。

白話文:

中焦的藥物:

針對中焦的發熱症狀,是由陽明經燥熱引起的,患者通常有氣血旺盛的現象。應使用具有苦寒性質的藥物。如果發熱時間較長,胃中的津液會消耗殆盡,此時使用苦寒藥物會加劇燥熱,損傷津液,因此宜採用甘寒性質的藥物。

下焦的藥物:

針對下焦的藥物,應以鹹苦為主。如果熱毒下注,導致痢疾,不必使用鹹味藥物來軟化堅硬,而只需使用具有苦味的藥物來堅固陰氣,燥化濕氣即可。

古人以疹為經腑之病,忌溫燥澀補,所謂痘宜溫暖,疹宜清涼也。然常有氣弱體虛,表散寒涼非法,淹淹釀成損怯。此但陰傷為多,救陰必扶持胃汁。氣衰者亦有之,當益氣。稚年陽體,純剛之藥忌用。幼科方書歌括曰:赤疹遇清涼而消,白疹得溫暖而解。此溫字即後人酒釀,檉木粗草紙,木綿紗之屬,(徐靈胎曰:不是此溫法。

)雖不可不和,然近年用者多無益。(徐靈胎曰:小兒外治之法最多。)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遺精是因為體質虛寒所致,因此忌諱用溫補的藥物。所謂的「陰虛」需要溫暖,而「陽虛」則需要清涼。

但是,經常會遇到氣血虛弱、身體瘦弱的情況,如果一味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反而會損害身體,加重虛弱。這樣的案例中,大多是屬於陰虛,因此補救陰虛的方法是扶持胃液的運化。若是氣虛,則需要補益氣血。

年幼者的體質偏陽,不宜使用純剛猛的藥物。《幼科方書歌括》中歌謠說:「紅色遺精遇到清涼的藥物而消失,白色遺精遇到溫暖的藥物而化解。」這裡的「溫」字,指的是後人所說的溫補法,包括飲酒、用大棗、木棉紗等材料來治療。(徐靈胎認為:這並不是真正的溫補法。)

疳疹濕盛熱蒸,口舌咽喉疳蝕,若不速治,有穿腮破頰,咽閉喘促告斃矣。治之宜早,外治另有專方。若湯方法,必輕淡能解上病,或清散亦可。

疹痢乃熱毒內陷,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清,忌升提,忌補澀。輕則分利宣通,重則苦寒解毒。

白話文:

疳疹是因為濕熱過盛導致的,會灼傷嘴、舌頭和喉嚨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會穿過臉頰、破壞臉部,甚至導致喉嚨阻塞、呼吸短促而死亡。治療這種病一定要及時,外用的藥方另有專門的配方。如果用湯藥的方式治療,必須要味道清淡,能緩解上方的病症,或者是清熱解藥也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