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9)

1. 泄瀉

憲副屠九峰,先瀉而口渴,尺脈數而無力。恪用解酒毒利小便之劑,不應。曰:此腎陰虧損,虛火熾甚。宜急壯水之主,不然必發疽,而不能收斂也。不信,別服降火化痰之劑,果發疽而歿。

繆仲淳治無錫秦公安,患中氣虛,不能食,食亦難化,時作泄,胸膈不寬。一醫誤投枳殼、青皮等破氣藥,下利完穀不化,面色黯白。乃用人參四錢,白朮二錢,橘紅一錢,乾薑七分,甘草炙一錢,大棗、肉豆蔻四五劑,漸加參至一兩而愈。三年後,病寒熱不思食,一醫欲用參。

仲淳至曰:此陰虛證也,不宜參。乃用麥冬、五味、牛膝、枸杞、白芍、茯苓、石斛、棗仁、鱉甲,十餘劑愈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從妹患泄後虛弱,腹脹不食,季父延諸醫療之。予偶問疾,見其用二陳湯及枳殼、山楂等味,予曰:請一看病者。見其向內眠臥,兩手置一處,不復動,曰:元氣虛甚矣,法宜理中湯。恐食積未盡,進以人參三錢,橘紅二錢,加薑汁、竹瀝數匙,夜半食粥,神思頓活。季父大喜,盡謝三醫。再以六君子湯加山楂、砂仁、麥冬調理之,數劑立起。(同上。)

朱丹溪治一老人,奉養太過,飲食傷脾,常常泄瀉,亦是脾泄。白朮二兩,白芍、神麯、山楂、半夏各一兩,黃芩五錢。上為末,荷葉包飯,燒為丸。(《平治會萃》。)

聶久吾治盧陵尹之岳,素以善醫名,患傷感泄利,自治不效。脈之,知其原感風寒,未經發汗,久則入里,郁為溫熱。又內傷飲食,脾胃不和,是以下泄。乃先與清解,滌其入里之邪。前胡、甘草、麥冬、連翹、赤芍、赤茯苓、花粉、廣皮、山楂、厚朴、黃芩、乾葛、黃連、枳殼、生薑。次日再診,知其熱鬱已去,脾胃虛滑,用補脾藥,一劑而安。

魏玉橫曰:宋復華兄尊堂,年七十,體素肥,長夏病泄瀉。診之曰:此肝木乘脾也。(雄按:所云肝木乘脾,實皆乘胃之症也,故潤藥相宜。如果乘脾,則參、術又為主藥矣。)宜養肝腎則愈,勿治脾。與數劑,病已略減。會復華以事入都,家人另延醫,投以蒼白朮、補骨脂、肉豆蔻、丁、桂、香、砂仁、建蓮、扁豆之類,頻服至百餘日,肌肉枯削,動則忡惕眩暈,食入即嘔,而下利益頻。始謝去,再延余,但與重劑杞子、地黃、沙參、麥冬、米仁、山藥。

初加黃連三分,四劑隨減去。加人參一錢,四五劑,亦減去。後加肉蓯蓉四錢,四劑,凡服藥一月而安。類皆甘寒潤滑之品,有泥景岳之說,謂吐瀉皆屬脾胃虛寒者,宜變通焉。

復華令正亦患脾泄,每五更黎明,必行一二次,醫亦以香燥辛熱健脾之劑與之。治半年餘,泄瀉轉加,月事數月不至,寒熱無時,頭暈心忡,四肢厥冷。每下午則面赤口苦舌燥,食則欲嘔,寐則多驚。幸脈未數,亦與杞、地、沙參、麥冬,間入酒連,諸證遞愈,經水亦行。再加山藥、棗仁,食增瀉止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九峰先生先瀉後口渴,脈搏頻數無力。曾用解酒毒利小便的藥方,無效。診斷為腎陰虧損,虛火旺盛,需立即滋陰降火,否則將會發疽而亡。果然,之後服用降火化痰藥後,患者發疽而死。

繆仲淳醫治無錫秦公安,患者中氣虛弱,食慾不振,消化不良,時有泄瀉,胸膈不舒暢。先前一位醫生誤用枳殼、青皮等破氣藥物,導致患者瀉下未消化食物,面色蒼白。繆仲淳遂用人參、白朮、橘紅、乾薑、甘草、大棗、肉豆蔻等藥物治療,逐步增加人參用量至一兩,最終痊癒。三年後,患者出現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的症狀,一位醫生想用人參治療。繆仲淳診斷為陰虛,不宜用人參,於是改用麥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枸杞、白芍、茯苓、石斛、棗仁、鱉甲等藥物,十餘劑痊癒。

我的表妹泄瀉後身體虛弱,腹脹不食,家人請了幾位醫生治療。我探望時,發現他們使用了二陳湯以及枳殼、山楂等藥物。我看見病人內向地躺在床上,雙手放在一起不動,判斷是元氣大傷,應該用理中湯。考慮到可能還有食積未盡,又加用人參、橘紅,並加入薑汁、竹瀝,當夜服粥後,患者精神狀況明顯好轉。家人非常高興,感謝幾位醫生。之後再用六君子湯加山楂、砂仁、麥冬調理,幾劑藥後便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一位老人,因飲食過度,傷及脾胃,經常泄瀉。處方白朮、白芍、神曲、山楂、半夏、黃芩,製成藥丸服用。

聶久吾治療盧陵尹的岳父,患者因傷風感冒導致泄瀉,自行治療無效。脈診後,判斷是風寒未發汗,久而入裡化為溫熱,又兼有飲食內傷,脾胃不和,所以泄瀉不止。於是先用清熱解表藥,清除裡熱邪氣,再用補脾藥,一劑而癒。

魏玉橫記載:宋復華兄長之母,七十歲,體形肥胖,盛夏時節患泄瀉。診斷為肝氣犯脾(實際是肝氣犯胃)。認為應該養肝腎,不必治療脾胃,用藥後病情略減。後來家人另請醫生,使用蒼朮、白朮、補骨脂、肉豆蔻、丁香、桂枝、砂仁、蓮子、扁豆等藥物,服用百餘日,患者肌肉消瘦,行動困難,頭暈目眩,食後即嘔,泄瀉頻仍。最終停藥,再次請魏玉橫診治,用重劑杞子、地黃、沙參、麥冬、薏苡仁、山藥等藥物,初期加用黃連,逐步減量,再加人參,亦逐步減量,最後加用肉蓯蓉,服用一個月後痊癒。這些藥物多為甘寒潤滑之品,說明吐瀉也可能由於脾胃虛寒,需靈活運用。

宋復華的妻子也患脾虛泄瀉,每天清晨必瀉一二次。其他醫生用辛溫燥熱健脾的藥物治療半年多,病情反而加重,月經數月不通,寒熱無常,頭暈心悸,四肢厥冷。下午則面紅口苦舌燥,食後欲嘔,睡眠不安。脈象不數,於是使用杞子、地黃、沙參、麥冬,間用黃連,諸症逐漸好轉,經水也恢復正常。再加山藥、棗仁,食慾增加,瀉瀉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