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七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七 (16)

1. 靨期

附痂後。

徐仲光曰:一痘漿足,結痂忽爾紫黑,此沖冒穢氣也,以十全大補加木香,治之而愈。

一痘收痂,厚而乾黑,身熱咳嗽,乃風寒客肺也,麻黃湯得微汗而愈。

一痘痂如麩薄,黏皮不脫,昏睡內熱,乃脾虛少血之故,以調脾養榮湯治之。

一痘收靨乾黑,黏皮不脫,身熱煩渴,睡臥不寧,有以氣血不足大補之,四七日,枯槁而卒。

一痘如前,以犀角地黃湯加翹、蒡治之,火漸減而諸痘悉平,痂疕漸脫而愈。此乃毒火彌熾之故,經曰火盛則水涸,此之謂也。

一痘痂厚而乾黑,黏皮不脫,身熱煩渴,譫語妄言,睡臥不寧,乃陰虛火甚也,以四物湯,合生脈散加棗仁。

一痘清漿,結疕如麩,乃正氣不足,不能化毒盡解。以補中益氣湯加山藥治之,兩曲池發癰成膿而愈。

一痘靨淡白如麩,便溏減食,乃中氣不足,用參苓白朮散加肉果、陳倉米愈。

一兒九歲出痘,勻朗綻突,九日漿足,能食便溏。乃恃其順而恣與之食,以致肚腹脹痛,停漿色滯。用消化藥而便行安和。痘漿不長,乃食物雖消,正氣受傷,當與調脾益氣,助漿收斂。竟不從治,延至十四日,漸內虛倒靨,漿復化為水,而始行補氣,不效,喘脹而卒。

一痘至十日十一日,頭面將結痂,膿漿尚未充足,只是氣虛不能托毒於外,急以木香散加黃耆、蟬蛻而愈。

一痘十二三日,上身已結痂,下身尚灰白不充滿,頭溫足冷,以木香散加附子、酒耆而愈。

一痘至十四五日,遍身結痂而充,但是足下未焦,寒戰咬牙,以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愈。

一痘至十五六日,膿泡充足,當痂不痂,又作寒戰咬牙,只是不足,治以溫補。

一痘如前,頂突根綻,此是陽火有餘,胃氣大熱也,服白虎湯一劑而愈。

一痘痂脫盡,正額一痘潰而不斂,四九日作癢,破出臭膿,聲啞悶亂而死。

一痘痂盡脫,頭上一痘不斂,二十八朝,作癢甚,出蛆盞許,亦聲啞悶亂而死。

萬密齋治胡氏長女,痘甚密,膿成過期不靨。此女平日脾虛食少,性不服湯劑,以錢氏異功散加木香、青皮,蜜丸,米飲下,調理而安。

胡氏子痘甚密,膿成不靨,漸至潰爛。自起發以來,未得大便。此毒熱鬱蒸,故不成痂。欲下之,彼謂此子素弱,不可下。時有術士,符水甚驗,乃書一符,焚而服之,少頃,腹中鳴而利下清水,眾皆稱妙。因思久未更衣,豈無燥矢?至次日,痘益潰爛,乃用膽導法,下燥矢三十餘枚,如彈子大。

眾又笑曰:此法更妙。痘即收靨,至腰又不收,蓋大便下後,又未行也。再用膽導法,去燥矢十四枚,後皆溏屎,痘盡收而安。

一小兒因渴,飲水過多,濕傷脾胃,不靨,以四君子湯,人參補中,白朮燥濕,茯苓滲水,甘草解毒,加防風以勝皮毛之濕,白芷以逐肌肉之水,桂以利關節而去寒水之邪,砂仁以溫胃止渴,調理而安。

一小兒大便不通,熱蒸於內而生濕,致潯淫不能成痂,用當歸梢、生地以涼血,麻仁以潤燥,酒大黃以瀉熱開結,生甘草以和中,得利而安。

一小兒泄瀉不止,食少,此裡虛不能成痂,用陳氏異功散合肉蔻丸而愈。

蔡氏子痘密膿成,過期不靨,面瘡潰腫,起止呻吟,嗆水吐食,語音不清。或謂不治。視其面瘡腫起,正在貫膿,遍身皆然,非倒靨也。嗆水嘔食者,口唇腫硬,吞嚥不便,非咽喉潰爛也。語音不清者,鼻中壅塞,氣不得通,非失音也。瘡毒盡表病,里和可治也。用苦參、酒芩、牛蒡、白蒺藜、何首烏、荊芥穗,等分為末,酒糊為丸,淡竹葉煎湯下,調理而安。時鄰居一兒症同,謂不可治。

或問故,曰:彼過期宜靨,此未成膿不宜靨,一也。彼腫脹,猶實膿血,此則面平目開,皮脫肉乾,二也。彼喉舌無瘡,此則咽舌潰爛,嗆水失音,三也。彼私與蔡氏求藥,服之無效,死。(雄按:吞嚥不便,何以用丸?)

胡氏女十三歲,痘甚密,或與參、耆大補之。二十日後,過期不靨,已潰爛,幸勿倒靨。乃溫補過多,里邪盡出,表毒不解,急宜解表,勿使皮肉腐爛。不信。又逾五日,不收,乃用荊、防、升麻以解表,白芷以蝕膿逐水,連翹、牛蒡、甘草解鬱蒸之毒。肺主皮毛,因黃耆之補,肺熱已甚,時值夏火正旺之時,用黃芩以瀉肺中之火,解時令之熱,調理一月而安。

盧文學妻李氏,痘甚密,未及成膿,面瘡自破,皮腫膿聚,氣多腥臭,過期不靨,飯食漸少,鎖喉嗆水。曰:形症俱惡,恐不得痊,二十餘日殞。

一小兒痘後又出一層小痘,其家驚憂。曰:佳兆也。痘科云,輕者作三四次出,大小不一等,重者一齊湧出。此痘最輕,且無餘毒,發已盡矣。果然。

吳氏子三歲出痘,毒氣有餘,穀氣不足,食少,故不靨也。問服何藥?曰:無藥可解,能食則生,不能食則死。次日思食,所食且多。曰:死急矣。問故。曰:謂能食矣,久不食而今思食,自少加多,胃氣復也。今忽多食,乃胃敗火盛,邪火殺穀,名曰除中,(出《傷寒論》。)猶膏之將滅,必大明而後熄,死在旦夕也。果然。

一小兒靨後,痂皮不脫,曰:此脾肺二經不足也。蓋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其氣不足,故痂難脫。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耆、桂而愈。

一兒痘後,一身盡靨,痂皮盡脫,惟頭與足不靨,曰:此常候也,不必治。蓋諸陽皆聚於頭,乃陽中之陽,謂之孤陽。諸陰皆會於足,乃陰中之陰,謂之寡陰。孤陽不生,寡陰不育,所以頭瘡不收者,孤陽無陰也。足瘡不收者,寡陰無陽也,久當自痊,但遲遲也。(說欠明允。)

一小兒痂落後,瘢內凸起作癢,此風熱也,用人參敗毒散加荊、防,一服安。後有患此者,用荊防敗毒散加人參服之,外洗水楊湯,皆效。

一小兒落痂後,瘢腫覆成瘡,久不愈,此痘毒瘡也。由犯手撏掐,不得自脫,故皮肉受傷而復作瘡,以苦參丸與服效。

一小兒落痂後,瘢毒不平,曰:痘家戒食姜,恐靨不齊,瘢不平也。問之果然。

王氏女痂落,遍身盡白,色不紅,日夜啼哭,遍身潮熱,不思乳食,曰:此症若不急治,或一二月,或二三年,必至成疳而死。不信,後果歿。其子亦患此,令服十全大補湯數劑,又與三合湯治之,其熱即退,哭亦止,痂肉色盡紅,方止藥。又服加減八寶湯全愈。

一小兒已脫痂,初無他苦。一醫視其目睛無神帶白,曰:不可為矣。逾日亡。(《廣筆記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