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8)

1. 泄瀉

予有治宋復華兄母夫人一案,可參閱。

繆仲淳治梁溪一女人,茹素患內熱,每食腸鳴,清晨水泄,教服脾腎雙補丸,立愈。人參一斤,蓮肉一斤,菟絲一斤半,五味六兩半,萸肉一斤,山藥一斤,車前十二兩,橘紅六兩,砂仁六兩,巴戟天十二兩,補骨脂一斤,白芍十兩,扁豆十二兩,蜜丸綠豆大。每五錢,空心食時各一服。

如虛有火,火盛肺熱者,去人參、巴戟,添補骨脂。一方有肉豆蔻,無白芍、扁豆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開慶己未年七月間,裕齋馬觀文夫人費氏,病氣弱怠,四肢厥冷,惡寒自汗,不進飲食。一醫作伏暑治之,投暑藥,一醫作虛寒治之,投熱藥,無效。召僕診之,六脈雖弱,而關獨甚,此中焦寒也。中焦者,脾也。脾胃既寒,非特但有是證,必有腹痛吐瀉之證。今四肢厥冷屬脾,是脾胃虛冷,無可疑者。

答云:未見有腹痛吐瀉之證。今用何藥治之?僕答云:宜用附子理中湯。未服藥,間旋即腹痛而瀉。莫不神之,即治此藥,一投而瘥。(《良方》。)

陳良甫治趙府博與輈宜人,病泄瀉不止。如附子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龍骨等藥及諸丹,服之皆無效。診之云:是肝腎脈虛弱,此肝腎虛也。府博云:其說見在何經?曰:諸方論泄瀉,止是言脾胃病,不過謂風冷濕毒之所侵入,及飲食傷滯。遇腸風則泄利,而不知肝腎氣虛,亦能為泄利。

古書所載甚明,不可不辨。經云:泄瀉前後不止,腎虛也。又,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。下,謂下焦肝腎之氣分也。門戶束要,肝之氣也。守司於下,腎之氣也。肝氣厥而上行,不能禁固而泄利。腎為胃關,門戶不要,倉庫不藏也。若病泄利,其源或出於此。而專以脾胃藥治之,則謬固千里矣。

遂服木香散,數服而愈。

舊傳有人年老,而顏如童子者,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神闕穴一壯故也。予嘗患久溏利,一夕,灸三七壯,則次日不如廁,連數夕灸,則數日不如廁,足見經言主泄利不止之驗也。又予年逾壯,覺左手足無力,偶灸此而愈。

薛立齋治僉憲高如齋,飲食難化,腹痛泄瀉,用六君子加砂仁、木香治之而痊。後復作,完穀不化,腹痛頭疼,體重困倦,以為脾虛受濕,用芍藥防風湯而愈。

太僕楊舉元,先為飲食停滯,小腹重墜,用六君子加升麻、柴胡漸愈。後飲食難化,大便患泄瀉,心腹作痛,飲食不甘,用和中丸倍加益智仁而尋愈。

光祿楊立之,元氣素弱,飲食難化,泄瀉不已,小便短少,灑淅惡寒,體重節痛,以為脾肺虛,用升陽益胃湯而痊。大凡泄瀉,服分利調補等劑不應者,此肝木鬱於脾土,必用升陽益胃之劑。

一儒者季夏患泄瀉,腹中作痛,飲食無味,肢體倦怠,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地黃丸,月餘而痊。後彼云:每秋間必患痢,今則無恙,何也?曰:此閉藏之月,不遠幃幙,妄泄真陽而然。前藥善能補真火,火能生土,脾氣生旺而免患也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我曾治療宋復華兄長母親的病例,可以參考。

繆仲淳治療梁溪一位素食女子,因飲食清淡卻內熱,每餐後腸鳴,清晨腹瀉,於是讓她服用脾腎雙補丸,很快就痊癒了。此丸藥方為:人參一斤、蓮子肉一斤、菟絲子一斤半、五味子六兩半、吳茱萸肉一斤、山藥一斤、車前子十二兩、橘紅六兩、砂仁六兩、巴戟天十二兩、補骨脂一斤、白芍藥十兩、扁豆十二兩,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錢,空腹或飯後皆可服用。

若患者虛弱又有內火,火盛傷及肺部者,則去掉人參、巴戟天,增加補骨脂的用量。還有一種方子用肉豆蔻,但不使用白芍藥、扁豆。(出自《廣筆記》)

開慶己未年七月,裕齋馬觀文夫人費氏,患病體弱乏力,四肢冰冷,惡寒自汗,飲食不振。一位醫生診斷為中暑,開了暑藥;另一位醫生診斷為虛寒,開了溫熱藥,都無效。我受邀診治,把脈發現雖然脈象微弱,但關脈相對較強,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。中焦屬脾,脾胃寒冷,不僅會有這些症狀,還必然伴隨腹痛腹瀉。現在四肢冰冷也屬於脾胃虛寒的症狀,脾胃虛冷,毫無疑問。

病人說:並沒有腹痛腹瀉的症狀。我問:那用什麼藥治療呢?我回答:應該用附子理中湯。藥還沒服用,間隔一會兒就腹痛腹瀉了。大家都感到很神奇,於是馬上用這個藥方治療,一劑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良方》)

陳良甫治療趙府博與輈宜人的泄瀉不止。像附子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龍骨等藥物以及其他丹藥,都服用過,但都沒有效果。我診斷認為是肝腎經脈虛弱,這是肝腎虛引起的。府博問:這個說法出自哪部經書?我說:各種治療泄瀉的方劑,只說脾胃有病,不過是風寒濕毒入侵,以及飲食積滯。遇到腸風就會泄瀉,卻不知道肝腎氣虛也會導致泄瀉。

古書記載得很清楚,不能不辨別。經書上說:泄瀉不止,是腎虛。又說,各種厥逆和泄瀉,都屬於下焦。下焦,指下焦的肝腎經氣。門戶的束縛,是肝的氣;守衛下焦,是腎的氣。肝氣厥逆而上行,不能約束而導致泄瀉。腎是胃的關口,門戶不固,倉庫不藏。如果患泄瀉,病根可能在此。而專用脾胃藥物治療,就大錯特錯了。

於是服用木香散,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。

舊傳說有人年老,卻面容如童子,是因為每年用鼠糞灸臍中神闕穴一壯的緣故。我曾患久瀉,有一天晚上,灸了三十七壯,第二天就不需如廁,連續幾晚灸,就能好幾天不用如廁,足見經書上關於治療泄瀉不止的驗證。我又年過壯年,感覺左手腳無力,偶然灸此穴位而痊癒。

薛立齋治療僉憲高如齋,飲食難以消化,腹痛泄瀉,用六君子湯加砂仁、木香治療而痊癒。後來又復發,穀物消化不良,腹痛頭痛,身體沉重疲倦,認為是脾虛受濕,用芍藥防風湯而痊癒。

太僕楊舉元,先前飲食停滯,小腹墜脹,用六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逐漸痊癒。後來飲食難以消化,大便泄瀉,心腹疼痛,飲食無味,用和中丸加倍益智仁而痊癒。

光祿楊立之,元氣本來就虛弱,飲食難以消化,泄瀉不止,小便短少,畏寒發熱,身體沉重疼痛,認為是脾肺虛弱,用升陽益胃湯而痊癒。總之,泄瀉,服用瀉下、調補等藥物無效者,這是肝木鬱滯脾土,必須用升陽益胃的藥劑。

一位儒生在夏季患泄瀉,腹部疼痛,飲食無味,肢體疲倦,服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地黃丸,一個多月痊癒。後來他說:每年秋季都會患痢疾,現在卻沒有了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說:這是秋季閉藏的季節,如果不注意保暖,妄泄真陽就會這樣。之前的藥方善於補益真火,火能生土,脾氣旺盛就能避免患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