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泄瀉
柴嶼青治學士於鶴泉,痢後久瀉。醫以人參、川連為末日服,遂至飲食不思,每欲小便,大便先出。求治,其兩尺微細欲絕。經曰:腎主二便。又曰:腎司啟閉。今腎氣不固,是以大便不能自主。況年逾六旬,不必診脈,已知其概,而脈又如此,更無疑義。遂用補中益氣湯,更加熟附子二錢,煨肉果二錢,送八味,二劑。
彼頗思飲食,大便止瀉,勃有生機。乃慕時醫某,以為一劑立效,二劑而歿。惜哉。
馬次周令嗣,於甲子場前,身熱脾泄。醫以外感治之,屢藥不效。診其人迎左尺平弱,氣口微緩,此屬肝腎脾胃不足。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數劑身涼。去柴胡再加歸、芍,調理而安。是科獲雋。
張三錫治一人,泄瀉,口乾舌燥,脈洪數。與六一散,一服知,二服已。又一人,服不應,用芩連四物散效。
一老嫗久瀉,服補劑不應。以參苓白朮散加黃連、肉豆蔻少許作丸,服未半斤,永不發。
立齋治橫金陳子復,面帶赤色,吐痰口乾,或時作瀉。或用二陳、黃連、枳實之類,不應。脈之,左關弦急,右關弦大,此乃腎水挾肝木之勢而勝脾土也。不信。後交夏,果患痢而亡。
婁全善治翁仲政久泄,每早必瀉一二行,泄後便輕快,脈濡而少弱。先與厚朴和中丸五十丸,大下之。後以白朮為君,枳殼、茯苓、半夏為臣,厚朴、炙甘草、芩、連、川芎、滑石為佐,吳茱萸十餘粒為使,生薑煎服,十餘帖而愈。(作食積傷脾治。)
羅謙甫曰:丁巳,予從軍至開州,夏月,有千戶高國用謂予曰:父親七十有三,於去歲七月間,因內傷飲食,又值霖雨,瀉利暴下數行。醫以藥止之,不數日,又傷又瀉,止而復傷,傷而復瀉。至十月間,肢體瘦弱,四肢倦怠,飲食減少,腹痛腸鳴。又易李醫,治以養臟湯,數日泄止,復添嘔吐。
又易王醫,用丁香、人參、藿香、橘紅、甘草,同為細末,生薑煎,數服而嘔吐止。延至今正月間,飲食不進,扶而後起。又數日,不見大便,問何以治之。醫曰:老人年過七旬,血氣俱衰弱,又況瀉利半載,脾胃久虛,津液耗少,以麻仁丸潤之可也。或謂馮村牛山人,見證不疑,有果決,遂請治之。
診其脈,問其病,曰:此是風結也。以搜風丸百餘丸服之,利數行而死。悔恨不已,敢以為問。予曰:人以水穀為本,今高年老人久瀉,胃中精液耗少,又重瀉之,神將何依?《靈樞經》曰: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減,少者不復矣。又曰:上工平氣,中工亂脈,下工絕氣危生。
絕氣危生,牛山人之謂歟。
琇按:是證牛山人固無足論,前李、王二君,惟知治嘔治瀉,不知下多亡陰,力進香燥,至臟腑枯竭,而上不納,下不出,其視牛亦魯衛之政也。蓋當時此等證候,即羅公生平,亦未解用峻劑養榮,矧其他哉。
白話文:
泄瀉
柴嶼青醫治一位學士,此人痢疾痊癒後卻久瀉不止。醫生用人參、川連研末每日服用,結果導致他食慾不振,每次想小便,卻先拉肚子。學士求醫時,脈象微弱,幾乎摸不到。柴嶼青說:「經書記載,腎主宰大小便,也掌管著開合。這位學士腎氣不足,所以大便失禁。而且他已年過六十,不必診脈就知道大概情況,脈象也證實了我的判斷。」於是,柴嶼青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熟附子、煨肉果,並用八味藥引送服,兩劑藥後,學士便開始想吃東西,腹瀉也止住了,看起來精神多了。但後來這位學士卻去尋求一位當時有名的醫生治療,結果一劑藥見效,二劑藥卻去世了,真是可惜。
馬次周治療一位姓令的人,此人發熱伴隨脾虛腹瀉。之前的醫生用治療外感的藥物,多次治療無效。馬次周診脈發現其人迎脈和左尺脈細弱,呼吸微弱,判斷是肝腎脾胃不足,於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幾劑藥後,發熱退了。之後去除柴胡,加入當歸、芍藥調理,病情痊癒,那位姓令的也順利考中了。
張三錫治療一人腹瀉,口乾舌燥,脈象洪數,他用六一散,一劑藥見效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另一人服用六一散無效,於是改用芩連四物散,就見效了。
一位老婦人久瀉不止,服用補藥無效。張三錫用參苓白朮散加少量黃連、肉豆蔻製成丸藥,老婦人服用不到半斤,病就好了,再也沒有復發。
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名叫陳子復的人,此人面紅,吐痰口乾,間歇性腹瀉。立齋醫生曾用二陳湯、黃連、枳實等藥物治療,但無效。診脈發現其左關脈弦急,右關脈弦大,判斷是腎水寒邪夾雜肝木之氣,勝過了脾土。陳子復不信,結果夏至前後果然患痢疾而死。
婁全善醫治翁仲政久瀉,每天早上必瀉一、二次,瀉後則感覺輕鬆,脈象濡弱。婁全善先用厚朴和中丸五十丸使其大便通暢,然後以白朮為主藥,枳殼、茯苓、半夏為輔藥,厚朴、炙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川芎、滑石為佐藥,吳茱萸十幾粒為引藥,用生薑水煎服,十幾劑藥後痊癒。(此為食積傷脾的治療方法。)
羅謙甫記載:丁巳年,我隨軍到達開州,夏天,一位名叫高國用的千戶找到我,說他七十多歲的父親去年七月因飲食不節加上連日陰雨,腹瀉不止,拉了好幾次肚子。醫生用藥止瀉,但幾天後又腹瀉,反覆發作,到十月,父親身體消瘦,四肢乏力,食慾減退,腹痛腸鳴。又換了一位李醫生治療,用養臟湯,腹瀉雖然止住了,卻又開始嘔吐。
又換了一位王醫生,用丁香、人參、藿香、橘紅、甘草研末,用生薑水煎服,幾劑藥後嘔吐止住了。一直到正月,老人食慾不振,需要攙扶才能起來。過了幾天,老人不再大便,問我該如何治療。王醫生說:老人年過七十,血氣衰弱,加上腹瀉半年,脾胃虛弱,津液耗損,可以用麻仁丸潤腸通便。高國用相信馮村牛山人醫術高明,果斷請他治療。
我診脈詢問病情後,判斷這是風寒邪氣凝結所致,於是給他服用搜風丸一百多粒,結果服藥後腹瀉加重,最後去世了。我十分後悔,於是寫下這段經歷。我想,人以水穀為本,這位高齡老人久瀉,胃中精氣耗損,又服用瀉藥,怎麼能活呢?《靈樞經》說:「形氣不足,病氣也不足,就會導致陰陽俱竭,血氣耗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年人會迅速衰弱死亡,年輕人也會恢復無望。」又說:「上工調和氣血,中工治療脈象,下工則會危及生命。」牛山人治死高國用父親的行為,正是下工的表現。
(註:文中琇按部分,是指作者對牛山人治療方法的評論,認為牛山人及之前的李、王二位醫生,只知治療嘔吐腹瀉,不知久瀉傷陰,反而用辛燥之品,導致臟腑枯竭,最終導致藥物無法吸收,也無法排出,如同魯國和衛國的糟糕政治一樣。作者認為,當時的這種病症,即使是他羅謙甫本人,也未必能用峻猛的藥物來滋養身體,更何況其他人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