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泄瀉
龔子才治一人,食下腹即響,響即瀉,至不敢食,諸藥不效。以生紅柿,去核。紙包水濕,炭火燒熟食之,不三四個即止。
許州黃太守,患泄瀉二三年不愈,每飲燒酒三鍾,則止二三日,以為常,畏藥不治。龔診之,六脈弦數,先服藥以解酒毒,後服理氣健脾丸而愈。宜黃連一兩,生薑四兩,以慢火炒令姜干,去姜,取宣連搗末,每服二錢,空心臈茶湯下。甚者不過二服,專治久患脾泄。
陳三農治一士,喜食瓜果,縱飲無度,忽患大瀉。先用分利不應,再用燥濕,反加沉困。診其脈浮,因思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非汗不解,以麻黃三錢,參、術各二錢,甘草、升麻各一錢與之,泄瀉頓止。以四君子調治而愈。
一人脾胃素弱,少有傷即泄瀉,此肝氣乘脾,且久瀉濕熱在腎故也。用白朮八兩,紅棗去核四兩,二物間襯,煮至焦色,搗餅烘乾,入松花七錢,白豆蔻五錢,新米糊為丸,午前服,愈。
一人腳膝常麻,飲食多即泄瀉,此脾虛濕熱下流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防己、黃柏而愈。
一人食物入口,頃從大便出,其脈洪數,此火性急速也。用黃連、滑石、木通、澤瀉、人參,徐徐服,二帖愈。
楊起云:余壯年患肚腹微微作痛,痛則瀉,瀉亦不多,日夜數行,而瘦怯尤甚。用消食化氣藥,俱不效。
一僧授方,用蕎麥麵一味作飯,連食三四次即愈。(《簡便方》,《本草綱目》。李時珍謂:氣盛有濕熱者宜之,虛寒人食,則大脫無氣而落鬚眉也。)
李時珍治魏刺史子,久泄,諸醫不效,垂殆。李用骨碎補為末,入豬腰中,煨熟與食,頓愈。蓋腎主大小便,久泄屬腎虛,不可專從脾胃也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一婦年七十餘,病瀉五年,百藥不效。李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,大便二日不行。再以平胃散加椒紅、茴香、棗肉為丸與服,遂瘳。每因怒食舉發,服之即止。(同上。)
一婦人年六十餘,病溏泄已五年,肉食油物生冷,犯之即作痛,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,則轉甚。診之,脈沉而滑,此乃脾胃久傷,冷積凝滯所致,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,久利溏泄。綿歷多年者,法當以熱藥下之,則寒去利止,遂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與服,二日大便反不行,其瀉遂愈。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,皆不瀉而病愈者,近百人。
蓋妙在配合得宜,藥病相對耳。苟用所不當用,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。(同上。)
有人患內寒暴泄如注,或令食煨粟二三十枚,頓愈。腎主大便,粟能通腎,於此可驗。(同上。)
易思蘭治瑞昌王妃,患泄瀉,屢用脾胃門消耗諸藥,四五年不能止。一醫用補中益氣湯,加人參三錢,服一月不泄。忽一日,胸膈脹滿,腹響如雷,大瀉若傾,昏不知人,口氣手足俱冷,渾身冷汗如雨,用人參五錢,煎湯灌蘇,如是者三。病者服久,自覺口中寒逆,醫者以為汗出過多,元氣虛弱,於前湯內加人參三錢,棗仁、大附子、薄桂各一錢,昏厥尤甚,肌膚如冰,夏暑亦不知熱。二年,計服過人參念五斤,桂、附各二斤,棗仁七十斤。
白話文:
泄瀉
一位病人吃東西後,肚子立刻響,響了就拉肚子,不敢吃東西,各種藥都無效。龔醫生用生的紅柿子,去掉核,用紙包起來,用水沾濕,用炭火烤熟後給他吃,吃三到四個就好了。
許州的黃太守,患泄瀉兩三年不好,每次喝三杯燒酒,就能止瀉兩三天,以此為常,害怕吃藥而不敢治療。龔醫生診脈,發現脈象弦數,先給他服藥解酒毒,再服用理氣健脾的丸藥,病就好了。方子是用黃連一兩,生薑四兩,用慢火炒乾薑,去掉薑,取黃連研成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熱茶水送服。病情嚴重者,最多服用兩次,專治久患脾虛泄瀉。
陳三農治療一位士人,此人喜歡吃瓜果,又縱情飲酒,突然患上嚴重腹瀉。先用瀉下藥無效,再用燥濕的藥,反而病情加重,變得更加沉重困倦。診其脈象浮,於是想起經書上說:春天受風寒之邪,夏天就會產生飧泄(飯後腹瀉)。必須要發汗才能解表,於是用麻黃三錢、人參、白朮各二錢、甘草、升麻各一錢給他服用,泄瀉立刻止住了。然後用四君子湯調養,痊癒。
一人脾胃原本就虛弱,稍有損傷就腹瀉,這是肝氣犯脾,而且久瀉導致濕熱在腎臟的緣故。用白朮八兩,紅棗去核四兩,兩味藥互相襯托,煮至焦黃,搗成餅狀烘乾,加入松花粉七錢,白豆蔻五錢,用新米糊做成丸藥,午前服用,就好了。
一人經常腳膝麻木,吃得多就腹瀉,這是脾虛濕熱下流的症狀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防己、黃柏治療就好了。
一人食物入口,很快就會從大便排出,脈象洪數,這是火性急燥的表現。用黃連、滑石、木通、澤瀉、人參,慢慢服用,兩劑就好了。
楊起云說:我壯年時患肚子微微作痛,痛則腹瀉,瀉的不多,但日夜數次,而且消瘦虛弱得很厲害。用消食化氣的藥,都沒效果。
一位僧人傳授一個方子,用蕎麥麵單獨做飯吃,連續吃三四次就好了。(出自《簡便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李時珍說:氣盛有濕熱的人適合這個方子,虛寒的人吃,則會元氣大傷,脫髮眉毛。)
李時珍治療魏刺史的兒子,久瀉不愈,其他醫生都無效,病人快要死了。李時珍用骨碎補研成末,放入豬腰子裡,煨熟後給他吃,立刻就好了。因為腎主大小便,久瀉屬於腎虛,不能只從脾胃治療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一位七十多歲的婦人,腹瀉五年,百藥無效。李時珍用感應丸五十丸給她服用,大便兩天不通。然後再用平胃散加椒紅、茴香、棗肉做成丸藥給她服用,病就好了。每次因為生氣或飲食不節,服用藥物就能止瀉。(同上)
一位六十多歲的婦人,腹瀉溏泄五年,吃肉食、油膩食物、生冷食物都會腹痛,服用調理脾胃、升提止澀的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。診其脈象沉而滑,這是脾胃久傷,寒邪積滯造成的,如同王太僕所說的大寒凝結於內,久利溏泄。綿延多年的病症,應該用溫熱藥物攻下,寒邪去除,腹瀉就能停止,於是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給她服用,兩天大便不通,腹瀉就痊癒了。從此以後,他用這個方法治療泄瀉、積滯等疾病,都是不瀉而癒,大概有近百人。(同上)
關鍵在於藥物配伍得當,藥證相對。如果用得不對,就會犯輕用損傷陰氣的禁忌。(同上)
有人患內寒暴瀉,像流水一樣,可以讓他吃煨熟的粟米二三十粒,立刻就好了。腎主大便,粟米能通腎氣,從此可以驗證。(同上)
易思蘭治療瑞昌王妃,患泄瀉,多次用調理脾胃的藥,四五年都治不好。一位醫生用補中益氣湯,加人參三錢,服用一個月沒有腹瀉。突然有一天,胸膈脹滿,腹部響聲如雷,大瀉不止,昏迷不醒,口氣、手足冰冷,全身冷汗如雨,用人參五錢,煎湯灌服,這樣做了三次。病人服用藥物很久,自己感覺口中寒逆,醫生認為是汗出過多,元氣虛弱,在之前的湯藥中加人參三錢、棗仁、附子、肉桂各一錢,昏厥更加嚴重,皮膚像冰一樣,夏天也感覺不到熱。兩年時間,共服用人參約五斤,肉桂、附子各二斤,棗仁七十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