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泄瀉

崔萬安分務廣陵,苦脾瀉,家人禱於後土祠。是夕,萬安夢一婦人,珠耳珠履,衣五重,皆編貝珠為之,謂萬安曰:此痰可治,今以一方相與,可取青木香,肉豆蔻等分,棗肉為丸,米飲服下二十丸。此藥太熱,痰平即止。如其言愈。(《稽神錄》。)

宋高宗嘗以瀉疾召王繼先。繼先至則奏曰:臣渴甚,乞先宜賜瓜,而後靜心診脈。上急召大官賜瓜,繼先即食之。既上覺其食瓜甘美,則問繼先,朕可食此乎?繼先曰:臣死罪,索瓜固將以起陛下食此也。詔進瓜,上食之甚適,瀉亦隨止。左右驚,上亦疑。問繼先曰:此何方也?繼先曰:上所患中暑,故瀉,瓜亦能消暑耳。(《四朝聞見錄》葉紹翁。)

王涇亦頗宗繼先術,亦有奇驗,然用藥多孟浪。高宗居北宮,苦脾疾,涇誤用瀉藥,竟至大漸,孝宗欲戮之市朝,憲聖以為恐自此醫者不肯進藥。止命天府杖其背,黔海山。涇先懷金箔以入,既杖,則以敷瘡。若未嘗受杖,後放還,居天街。獨揭於門曰:四朝御醫王防禦。有輕薄子以小楮貼其旁云:本家兼施瀉藥。王慚甚。(同上。)

竇材治一人患暴注,因憂思傷脾也。服金液丹、霹靂湯,不效,蓋傷之深耳。命灸二百壯,小便始長,服草神丹而愈。

一女人因泄瀉發狂言,六脈緊數,乃胃中積熱也。竇詢其丈夫,因吃胡椒、生薑太多,以致泄瀉,五日後發狂言,令服黃芩知母湯而愈。

《衍義》治一人,大腸寒清,小便精出,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,未效。後教服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半錢,同為末,醋糊為丸如梧子大,空心及食前米飲下五七十丸,終四劑,遂愈。(《醫學綱目》。)

張子和曰:昔聞山東楊先生,治府主洞泄不止。楊初至,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纏度,及風雲雷雨之變,自辰至未,而病者聽之忘其圊。楊嘗曰:治洞泄不已之人,先問其所愛之事,好棋者與之棋,好樂者與之笙笛,勿輟。(脾主信,又主思慮,投其所好以移之,則病自愈。)

維陽府判趙顯之,病虛贏,泄瀉褐色,乃洞泄寒中證也。每聞大黃氣味即注泄。張診之,兩手脈沉而軟。令灸分水穴一百餘壯,次服桂苓甘露散、胃風湯、白朮丸等藥,不數月而愈。

趙明之米穀不消,腹作雷鳴,自五月至六月不愈。諸醫以為脾受大寒,故泄,與聖散子、豆蔻丸,雖止一二日,藥力盡而復作。諸醫不知藥之非,反責病之不忌口。張至而笑曰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飧泄者,米穀不化,而直過下出也。又曰:米穀不化,熱氣在下,久風入中。

中者,脾胃也。風屬甲乙,脾胃屬戊己,甲乙能克戊己,腸中有風,故鳴。經曰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飧泄。診其兩手,脈皆浮數,為病在表也,可汗之,直斷曰:風隨汗出。以火二盆,暗置床下,不令病人見火,恐增其熱,招之入室,使服湧劑,以麻黃投之,既乃閉其戶,從外鎖之。汗出如洗,待一時許,開戶,減火一半,須臾汗止,泄亦止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崔萬安在廣陵任職時,患了脾虛泄瀉,家人在後土祠為他祈禱。那天晚上,萬安夢見一位婦人,戴著珠耳環、穿著珠履,身上穿著五層衣服,全是用貝珠編織而成的。婦人對萬安說:「這種痰疾可以治癒,我給你一個方子:取青木香、肉豆蔻等量,用棗肉做成丸藥,用米湯送服,每次服用二十丸。這個藥性偏熱,症狀好轉就停止服用。」按照婦人所說的去做,病就好了。(《稽神錄》)

宋高宗因腹瀉而召見王繼先。王繼先到達後奏道:「臣十分口渴,懇請陛下先賜予瓜果,然後再診脈。」高宗立刻召來官員賜瓜,王繼先吃了。高宗感覺瓜果甘美,便問王繼先:「朕可以吃這個嗎?」王繼先說:「臣罪該萬死,請求賜瓜原本就是為了讓陛下食用。」高宗下令進瓜,吃了後感覺十分舒服,腹瀉也隨之停止。左右侍從都驚訝不已,高宗也感到疑惑,問王繼先:「這是什麼方子?」王繼先回答:「陛下所患的是中暑引起的腹瀉,而瓜果也能消暑。」(《四朝聞見錄》葉紹翁)

王涇也相當推崇王繼先的醫術,也有一些奇效,但是用藥常常過於魯莽。高宗住在北宮時,患了嚴重的脾胃疾病,王涇錯誤地使用了瀉藥,結果導致病情危重,孝宗想在朝堂上處死他,憲聖皇后認為這樣會讓醫生不敢再給皇帝用藥,於是只命令天府杖責他的背部,並流放黔州。王涇事先藏著金箔進入,受杖後用來敷治傷口。看起來好像沒有受過杖責,之後被釋放,住在天街,只在門上寫著「四朝御醫王防禦」。有輕薄之徒用小紙條貼在他旁邊寫著:「本家還兼施瀉藥。」王涇因此感到十分羞愧。(同上)

竇材治療一位患者患有暴瀉,原因是憂思傷脾。服用金液丹、霹靂湯均無效,病情很嚴重。於是令其灸治二百壯,小便才通暢,服用草神丹後痊癒。

一位女子因腹瀉而說胡話,六脈緊數,這是胃中積熱所致。竇材詢問其丈夫,得知是因食用過多的胡椒、生薑導致腹瀉,五天後開始說胡話,於是讓她服用黃芩知母湯而痊癒。

《衍義》記載治療一人,大腸寒涼,小便精液流出,服用各種溫熱藥物達一斗二升,仍然無效。後來讓其服用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半錢,研磨成末,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和飯前用米湯送服,每次五七十丸,共服四劑,最終痊癒。(《醫學綱目》)

張子和說:以前聽說山東楊先生治療一位府主,患有久泄不止的疾病。楊先生初次診治時,就與病人及眾人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,以及風雲雷雨的變化,從辰時到未時,病人聽得都忘了自己的疾病。楊先生曾說:治療久泄不止的病人,首先要詢問他們喜歡什麼事情,喜歡下棋的就陪他下棋,喜歡音樂的就給他演奏笙笛,不要間斷。(脾主信,又主思慮,投其所好以轉移其注意力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)

維陽府判官趙顯之,患有虛弱消瘦、腹瀉(大便顏色褐色)的疾病,這是脾胃虛寒引起的久泄。每聞到大黃的味道就腹瀉。張子和診治後,發現其兩手脈象沉而軟弱。於是令其灸分水穴一百多壯,然後服用桂苓甘露散、胃風湯、白朮丸等藥物,不到幾個月就痊癒了。

趙明之米穀不消化,腹部發出雷鳴般的響聲,從五月到六月一直未癒。許多醫生認為是脾受寒邪,因此腹瀉,於是給他服用聖散子、豆蔻丸,雖然能止瀉一兩天,但藥效過後就又復發。其他醫生不知道藥物用錯了,反而責怪病人不忌口。張子和聽後笑了,說:「春天受風邪,夏天必然腹瀉。腹瀉就是米穀不消化,直接從下排出。」又說:「米穀不消化,熱氣在下,久而久之風邪入侵。」

中,指的是脾胃。風屬甲乙,脾胃屬戊己,甲乙能克戊己,腸中有風,所以腹部會響。經書上說:歲星木氣過盛,風邪流行,脾土受邪,百姓就會患飧泄病。張子和診脈發現其脈象浮數,是表證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於是斷言:「風邪會隨著汗液排出。」他用兩個火盆暗放在床下,不讓病人看到火,以免增加體內的熱量,然後讓病人進入房間,服用涌劑,加入麻黃。之後關閉房門,從外面鎖上。待病人汗出如洗,過了一段時間,打開房門,減少一半的火,很快汗就止住了,腹瀉也停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