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19)
卷六 (19)
1. 嘔吐
四君、二陳、香、砂類皆香燥之品,以之為治,猶抱薪救火,反助之燃。必滋水生木,潤肺養金,庶可獲效。第陰藥性緩,病既久,非多劑不瘳也,用熟地、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石斛等出入加減,初服吐自若,十劑外吐遞減,食漸增,果至五十劑而愈。
倪首善年未二十,稟賦甚弱,早婚,得吐病。或與二陳、五香等劑轉甚。有用桂、附者,服一劑覺不安,乃止。有教單食豬油者,初頗效,後亦不應。脈之,虛弦略數,與生熟地、沙參、麥冬、川連、蔞仁,四劑後去連,又三十餘劑而痊。
高氏女七八歲時,即病頭痛而嘔,或酸或苦,百治不效。其父詢余,余曰:此肝火上逆耳。與生地、杞子、沙參、麥冬,二三劑即愈。後及笄,於春盡病復作。其父已歿,乃兄延數醫治之,所用皆二陳、六郁、香、砂、丁、桂之類,經半年,面殺青,股無肉。其母泣令延余,仍以前方,每劑內熟地一兩,二十餘劑乃愈。
金氏婦患吐證,蓋十餘年矣。所服香燥,不可勝計。後左脅漸痛有塊,經水不行,脈澀數,善怒。延診,辭不治。延不已,勉與六味加減,服之頗有驗。然一怒即發,越半年而卒。
福建羅二尹悔齋,久病足痿,於去年春嘗嘔而頭汗大出,醫療無效。乃不藥,數月漸可。隨於夏間又患不眠,治亦無效,至秋後乃痊。今年春因公事寓杭,求針科治足疾,又為灸中脘、氣海等穴十餘壯,步稍良,而嘔證大作,食入即吐,絕粒數日,又不眠,服薑、附、萸、桂、二朮、二陳等,覺有煙辣之氣上衝。
診之,六脈大如箸頭,兩寸皆溢出魚際,舌瘦小,伸之極尖,且舌顫,黃苔邊紅癟,額色赭石,鼻色熏焦,小便清白,大便常五日一行。謂此營氣大虧,肝腎之火,上逆胃絡則嘔吐,浮入心胞則不眠。與養心湯加川連、牛膝、米仁。囑其驗小便黃則病退。一劑即不嘔能食,小便果黃色。
二劑得眠,舌苔淡紅癟消。唯兩脅如有物,動輒牽引,加山梔、川楝,二劑左脅之物即墜下。又加枇杷葉、熟地、蔞仁,去山梔、川楝、黃連、牛膝,二劑右脅之物亦墜下,脈亦稍斂,大便二日一行,以行期甚迫。囑其照方服至舌不顫乃可。或足疾再甚,慎進風燥之劑。所以云者,知其針之得瀉而暫愈耳。
章虛谷治一七十歲老人,數年前患瘧,病根未除,每至夏秋則發。自去冬至丁亥春,忽病嘔吐,戰振,筋脈掣痛,愈後屢發,或見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,面有紅光,謂是肝鬱化火,火逆犯胃作嘔。胃陰不足,故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也。章診之,脈虛澀少神,舌苔白腐而厚,此中焦虛寒,濁陰聚胃也。
以薑製半夏為君,佐參、苓、附子、乾薑、生薑、桂枝、芍藥、烏梅、草果仁,一劑即甚效。繼去烏梅,加厚朴,連進十餘劑。每劑附子用至三錢,胃口開而病亦愈。
白話文:
嘔吐
許多常用的方劑,例如四君子湯、二陳湯、以及含有香燥藥物的方劑,用來治療嘔吐,如同用柴火救火,反而加劇病情。必須滋陰養水,潤肺養金,才能有效。只是滋陰藥性緩和,如果病程已久,往往需要服用多劑才能痊癒。因此,可以熟地黃、枸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石斛等藥材加減運用。初期服用時,嘔吐的情況可能仍然存在,但服用十劑之後,嘔吐會逐漸減少,食慾也會逐漸增加,最終在服用五十劑左右痊癒。
有個名叫倪首善的年輕人,體質虛弱,早婚後患上嘔吐的疾病。曾經服用二陳湯、五香散等方劑,病情反而加重。也曾服用桂枝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服用一劑就感到不適,便停止服用。也有人建議他單獨食用豬油,初期略見成效,但後來也無效。他的脈象虛弱,略微快速,於是給他服用熟地黃、生熟地黃、沙參、麥冬、川連、蔞仁等藥物。服用四劑後停用川連,又服用三十多劑後痊癒。
高氏的女兒,七八歲時就患有頭痛和嘔吐的疾病,嘔吐物有時酸,有時苦,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。她的父親向我詢問,我說這是肝火上逆。於是給她服用生地黃、枸杞子、沙參、麥冬,二三劑就痊癒了。後來她及笄之年,春天病情再次發作。她父親已過世,哥哥請來許多醫生治療,所用的方劑大多是二陳湯、六味地黃丸、以及含有香燥藥物的方劑。經過半年,她的臉色蒼白,大腿瘦得沒有肉了。她的母親哭著求我診治,我還是用之前的處方,每劑加一兩熟地黃,服用二十多劑後痊癒。
金氏婦女患有嘔吐症,已經十多年了。她服用過無數含有香燥藥物的方劑。後來左側脅肋漸漸疼痛,出現腫塊,月經停止,脈象澀滯且快速,容易發怒。我診治時,她拒絕治療。但因她再三懇求,我勉強為她加減六味地黃丸,服用後病情有所好轉。然而,只要她一發怒,病情就會加重,半年後便去世了。
福建羅二尹悔齋先生,長期患有足痿(腳軟無力),去年春天曾嘔吐並伴隨大量頭汗,經治療無效。於是他就停止治療,幾個月後病情有所好轉。夏天又患上失眠,治療也無效,直到秋天才痊癒。今年春天,他因公務住在杭州,求針灸醫生治療足疾,並在中脘穴、氣海穴等穴位施灸十多壯,腳步稍有好轉,但嘔吐症卻加重了,吃什麼吐什麼,絕食好幾天,而且又失眠了。他服用薑、附子、吳茱萸、桂枝、蒼朮、白朮、二陳湯等藥物,感覺有煙辣之氣上衝。
我診治時,他的六脈如同筷子頭般粗大,寸關尺三部脈都溢出魚際,舌頭瘦小,伸出來非常尖,而且舌頭顫抖,舌苔黃色,邊緣紅而萎縮,額頭顏色像赭石,鼻子顏色像熏焦的樣子,小便清澈,大便通常五天才一次。我判斷這是營氣大虧,肝腎之火上逆犯胃絡而導致嘔吐,浮入心包而導致失眠。於是給他服用養心湯,加入川連、牛膝、米仁。囑咐他觀察小便是否變黃,如果變黃則病情好轉。服用一劑後就不再嘔吐,可以進食了,小便果然變黃。
服用二劑後可以睡覺了,舌苔淡紅,萎縮消退。只是兩側脅肋好像有東西,一動就牽引疼痛,於是加用山梔子、川楝子,服用二劑後左側脅肋的東西就下去了。我又加用枇杷葉、熟地黃、蔞仁,去掉山梔子、川楝子、黃連、牛膝,服用二劑後右側脅肋的東西也下去了,脈象也略微收斂,大便兩天一次,而且排便十分急迫。我囑咐他按照這個方劑服用,直到舌頭不顫抖為止。如果足疾再次加重,要謹慎使用風燥藥物。之所以這樣囑咐,是因為我知道針灸雖然可以瀉火暫時治癒,但並非根治。
章虛谷醫生治療一位七十歲的老人,幾年前患過瘧疾,病根未除,每年夏秋季節都會發作。從去年冬天到丁亥年春天,突然患上嘔吐、戰慄、筋脈掣痛的疾病,痊癒後多次復發,有時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,臉色紅潤,判斷是肝鬱化火,火逆犯胃而導致嘔吐。胃陰不足,所以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。章醫生診治時,他的脈象虛弱、澀滯,脈象缺乏活力,舌苔白腐而厚,這是中焦虛寒,濁陰停聚於胃部。
於是用薑製半夏為主藥,輔以人參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、生薑、桂枝、白芍藥、烏梅、草果仁,一劑就非常有效。接著去掉烏梅,加入厚朴,連續服用十多劑。每劑附子用量達到三錢,胃口大開,疾病也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