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18)
卷六 (18)
1. 嘔吐
然煎劑不可服,恐反增嘔,急制牽牛大黃丸,服至數錢,利數次而脫然愈矣。黑牽牛四兩,半炒半生,磨取頭末一兩二錢,三稜、莪朮醋炒,各六錢。為末,濃米湯為丸梧子大。服三錢,未利。再服二錢,不俟二三時見效。
魏玉橫治鮑淥飲,年二十餘,以夏月肩輿反歙,途次受熱,鼻衄盈盆,愈後偶啖梨,遂得吐證。蓋肝火而胃寒也,百治無效。聞道吐字,則應聲而嘔,以故家人咸戒之。後至吳門,就葉氏診。以其脈沉細,令服附子理中湯,人參、薑、附俱用三錢。服後出門,行及半里,覺頭重目眩,急歸寓,及門而僕。
幸其尊人,雅諳藥性,謂必中附毒,亟煎甘草湯灌之,良久乃蘇。後去附子,仍服三劑,吐轉劇。再往診,仍令服前方,遂不敢試。改就薛氏,告以故。薛用六君子湯,服四劑無驗。再求診,適薛他往,薛婿令照方加益智仁一錢,再服亦不應。又求診於孫某,其方用甘草八錢,不下咽即吐。
因不復求治而返。偶以冬月送殯,感寒增咳,纏綿至夏,余偶訪之,則病劇。詢知為向患吐,近復二便俱秘,已七八日不食,惟渴飲茶水,更醫數人,或令以艾灸臍,俱不應。請診之,見其面色青悴,脈弦伏而寸上溢。謂此緣脾陰大虧,木火熾盛。又因久嗽肺虛,肝無所畏,遂下乘脾而上侮胃,致成關格。
(觀此論,則前胃寒二字,殊無著落。盡此症本由肝火沖胃,胃中熱極,梨之甘寒不足以勝其熱,反激動其猖狂之熱。非胃寒也。)幸脈不數,易已也。宜先平肝,俾不上衝而吐止,斯肺得下降而便行。令以黃連、肉桂各五分,隔湯蒸服。飲下覺吐稍止,即能食糕數塊。然二便脹不可支,令以大田螺一枚,獨蒜一枚,搗攔⿱㓁奄于丹田,以物系之,不逾時,二便俱行,所下皆青色,遂霍然而愈。時甲戌五月二十七日也。
後與六味加減,入沙參、麥冬等,咳嗽亦止。向後常服養榮之劑,吐不作矣。
雄按:甲戌乾隆十九年也,其時天士已歿,一瓢尚在,所云葉氏,或天士之後人乎。
葉太史古渠,在上江學幕中,患吐證久不愈。凡學使按臨之郡,必召其名醫診治,兩年餘更醫十數,病日甚。歲暮旋里,或與二陳加左金,吳萸、川連俱用五六分,服下少頃,吐血碗許。脈之不數,第兩寸俱上魚際,左尺微不應指。彼欲言病源及所服方藥,余曰:悉知之矣。
第服余方,五十劑乃得痊,計熟地當用三斤許。乃訝然莫喻,問所患究何病?曰:彼上江名醫,不過謂病痰飲耳,所用方不過用四君、六君已耳。遂拍案笑曰:一皆如言。但非痰飲,何以多酸苦涎沫?今飲食日減,何以反重用熟地?曰:此證由於腎虛,肝失其養,木燥生火,上逆胃絡,肺金亦衰。飲食入胃,不能散布通調,致津液停蓄脘中,遇火上衝,則飲食必吐而出也。
白話文:
嘔吐
這位病人原本用煎劑治療嘔吐無效,甚至加重病情,於是改用牽牛子大黃丸,服用幾錢後,多次腹瀉,嘔吐便痊癒了。藥方是:黑牽牛四兩(一半炒制,一半生用),磨成細末一兩二錢;三稜、莪朮各六錢,用醋炒制,磨成細末。用濃米湯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錢,沒有腹瀉,又服用兩錢,不久便見效。
魏玉橫治癒鮑淥的嘔吐症。鮑淥二十多歲,夏天乘轎子回歙縣,途中中暑,鼻血流了一盆,痊癒後偶然吃了梨,就開始嘔吐。這是肝火旺盛而胃寒引起的,很多治療方法都無效。只要聽到“嘔吐”二字,他就立刻嘔吐,因此家人都不敢提。後來到吳門,請葉氏診治。葉氏診其脈沉細,讓服用附子理中湯(人參、生薑、附子各三錢)。服用後出門,走了不到半里路,就頭昏眼花,急忙回家,到家門口就昏倒了。
幸好他父親精通藥性,認為是附子中毒,趕緊煎了甘草湯灌下去,很久才甦醒。之後停服附子,繼續服用三劑原方,嘔吐反而加重。再次就診,葉氏仍開原方,他不敢再服用。於是改去請薛氏診治,說明了病情。薛氏用六君子湯,服用四劑無效。再次求診,薛氏不在,薛氏的女婿按原方加益智仁一錢,再次服用也無效。又去請孫某診治,孫某的處方用甘草八錢,藥還沒下嚥就吐了出來。
因此,鮑淥不再求醫而回家。冬天送葬時受寒,加重咳嗽,一直到夏天都未痊癒,病情嚴重。我偶然拜訪他,得知他以前患有嘔吐,最近大便也便秘了,已經七八天沒吃東西了,只喝茶水解渴,看過好幾個醫生,有的用艾灸肚臍,都沒效。我診治後,見他面色青灰,脈象弦細而寸脈浮溢。認為這是脾陰嚴重虧損,肝火旺盛,又因長期咳嗽導致肺虛,肝臟失去約束,下犯脾臟而上擾胃,導致氣機阻滯。
(從這個病例來看,“胃寒”的說法並不成立。這個症狀本是由於肝火衝犯胃部,胃中熱盛,梨的甘寒之性不足以制伏胃熱,反而刺激了胃中的熱邪,所以並不是胃寒。)幸好脈象不數,容易治癒。應該先平肝,使肝火不至於上衝而導致嘔吐停止,這樣肺氣就能下降,大便就能通暢。我讓他服用黃連、肉桂各五分,隔水蒸服。服藥後,嘔吐略微停止,能吃幾塊糕點。但是大便脹滿難忍,我讓他用田螺一個,獨蒜一個,搗爛後貼在腹部(丹田),用東西固定住,不久,大小便都通暢了,排洩物都是青色的,病就好了。這是在甲戌年五月二十七日。
後來服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,加入沙參、麥冬等藥,咳嗽也止住了。此後經常服用滋養的藥物,嘔吐再也沒有發作。
雄按:甲戌年是乾隆十九年,當時張景岳(天士)已經去世,他的學生一瓢尚在人世,所說的葉氏,可能是張景岳的後人吧。
葉太史(葉古渠)在上江做幕僚時,患嘔吐症很久都不癒。每當學使巡視所轄郡縣,都會請當地名醫診治,兩年多時間看過十幾個醫生,病情越來越嚴重。年底回家,有人給他服用二陳湯加左金丸,吳茱萸、川連各用五六分,服下不久,吐了滿碗血。脈象不數,但寸口脈和關口脈都浮大,左尺脈微弱。他正想說明病因和服用的藥物,我說:我都知道了。
我給他開的藥,服用五十劑才痊癒,大約用了熟地三斤左右。他很驚訝,不明白是什麼病,問我他到底是什麼病?我說:上江的名醫,只認為是痰飲,開的方子也只是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而已。他拍案大笑說:都跟您說的一樣。但是如果不是痰飲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酸苦的唾沫?現在飲食日減,為什麼反而大量使用熟地?我說:這是由於腎虛,肝臟失去滋養,肝木燥則生火,上逆犯胃,肺金也衰弱。飲食進入胃中,不能散布和調節,導致津液停滯於胃脘,遇到肝火上衝,飲食就會嘔吐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