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嘔吐
金氏少婦素任性,每多胸脅痛(肝火。)及嘔吐等證,隨調隨愈。後於秋盡時,前證復作,而嘔吐更甚,病及兩日,甚至厥脫不省。(肝火。)眾謂湯飲不入,無策可施。一醫云:惟用獨參湯,庶幾萬一。張診之,其脈亂數,且煩熱躁擾,意非陽明之火,何以急劇若此。乃問其欲冷水否?彼點頭,遂與以半鍾,惟此不吐,且猶有不足之狀,乃復與一鍾,覺稍安,因以太清飲投之。有謂此非傷寒,又值秋盡,能堪此乎?不與辯,及藥下咽,即就枕酣睡半日,不復嘔矣。
復以滋陰輕清等劑,調理而愈。大都嘔吐多屬胃寒,而復有火證若此者,(此病火證極多,張偏於溫補,故有此說。)經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,即此是也。(多屬胃寒又是何說?)自後凡見嘔吐,其有聲勢湧猛,脈見洪數,症多煩熱者,皆以此法愈之。(以多屬胃寒及自後二字觀之,張生平於此誤亦不少矣。
蓋此症良由肝火上逆,故暴急如此,而曰陽明之火,其孟浪可知。)
張路玉治曾余弟婦,患嘔逆不食者月餘,服寬膈理氣二十餘劑,幾至絕粒,而痞脹異常。診之,脈得虛大而數,按仲景脈法云:大則為虛。此胃中陽氣大虛,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。因取連理湯方,用人參三錢服之,四劑而痞止食進。後與異功散調理而康。
稽紹胸中有寒疾,每酒後苦唾,服葳蕤得愈。草似竹,取根、花、葉陰乾。昔華佗入山,見仙人所服,以告樊阿,服之壽百歲也。(《本草》。)
有婦人病吐逆,大小便不通,煩亂,四肢冷,漸無脈息,凡一日半。與大承氣湯兩劑,至夜半,漸得大便通,脈漸生,翼日乃安。此關格之病,極難治,醫者當謹慎也。經曰;關則吐逆,格則小便不通。如此,亦有不得大便者。(《衍義》、《醫說續編》。)
張子和治柏亭王論夫,本因喪子憂抑,不思飲食。醫者不察,以為胃冷,去寒之劑盡用,病變嘔逆而瘦。求治於張,一再湧泄而愈。歸家忘其禁忌,病復作,大小便俱秘,臍腹撮痛,嘔吐不食,十日大小便不通,十三日復問張。張令先食葵羹、波蔆菜、豬羊血,以潤燥開結,次以導飲丸二百餘粒,大下結糞。
又令恣意飲冰數升,繼以搜風丸,桂苓白朮散調之,食後服導飲丸三十餘粒。不數日,前後皆通,痛止嘔定。張臨別,又留潤腸丸以防復結。又留滌腸散,大便秘則用之。凡服大黃、牽牛四十餘日方瘳。論夫自嘆曰:向使又服向日熱藥,已非今日人矣。一僧問張,云:腸者,暢也。
不暢,何以得愈?
按:子和之醫,大抵以此法行之耳。丹溪云:凡病人慾吐者,切不可下之,逆故也。縱使二便後秘,可行疏通,亦中病而止,然後養其氣血,潤其腸胃,庶乎標本之治。乃羸瘠之人,服大黃、牽牛四十餘日方瘳,豈理也哉!違聖人之法,以欺後世,恐非子和之筆也。孟子謂: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學者詳之。(《醫學續編》原評。)
白話文:
嘔吐
金氏少婦平素性情急躁,經常胸脅疼痛(肝火旺盛)並伴隨嘔吐,治療後都能很快痊癒。後來秋末時節,舊病復發,嘔吐更加嚴重,病了兩天,甚至昏迷不省人事(肝火旺盛)。大家都說她不吃不喝,束手無策。一位醫生說:只有用獨參湯試試看,或許有一線生機。張醫生診脈,發現她的脈象紊亂而頻數,並且煩躁不安,認為這不是陽明經的火熱證,怎麼會如此急劇呢?於是問她想喝冷水嗎?她點頭,於是給了她半碗冷水,喝完後不再嘔吐,還好像不夠喝似的,於是又給她一碗,感覺稍微舒服些,於是便給她服用太清飲。有人說這不是傷寒,又值秋末時節,能這樣治療嗎?張醫生沒有辯解,藥物下咽後,病人就枕頭睡了半天,嘔吐就停止了。
接著用滋陰清熱的藥物調理,最終痊癒。總之,嘔吐大多屬於胃寒,但也有像這樣火熱證的病例(這個病火熱證很多,張醫生偏愛溫補,所以有這種說法)。《內經》說:凡是逆氣衝上來的病症,都屬於火熱證,這就是這個例子。(但為何又說大多屬胃寒?)此後,凡是遇到嘔吐,症狀表現為聲勢猛烈,脈象洪大而頻數,伴有煩熱的,都用這個方法治療痊癒。(從「大多屬胃寒」和「此後」兩句來看,張醫生生平在這方面也犯了不少錯誤。)
其實,這個病症是因為肝火上逆,所以才會如此急劇,說是陽明經的火熱證,就顯得太過草率了。
張路玉醫治曾某的弟媳,患嘔逆不食一個多月,服用寬膈理氣的藥物二十多劑,幾乎不吃東西,而且痞脹異常。診脈,脈象虛大而頻數,根據仲景的脈法,脈象大則為虛。這是胃中陽氣大虛,濁陰阻塞於膈上的緣故。於是選用連理湯方,用人參三錢服用,四劑後痞塊消除,食慾恢復。之後用異功散調理,痊癒。
稽紹胸中有寒疾,每次喝酒後都苦於唾液過多,服用葳蕤後痊癒。葳蕤草像竹子,取根、花、葉陰乾。從前華佗進山,見到仙人服用這種藥,便告訴樊阿,服用後可以活到一百歲。(《本草》)
有位婦人患吐逆,大小便不通,煩躁不安,四肢冰冷,脈息漸弱,一共持續了一天半。給她服用大承氣湯兩劑,到半夜,大便漸通,脈象漸強,第二天就好了。這是關格病,非常難治,醫生應當謹慎。經書說:關格病則吐逆,格則小便不通。像這樣,也有大便不通的。(《衍義》、《醫說續編》)
張子和治療柏亭王氏的丈夫,原本因為喪子悲傷憂鬱,不想吃東西。醫生沒有察覺,以為是胃寒,用了很多溫熱藥物,病情變成了嘔逆並日漸消瘦。他來找張子和治療,經過幾次嘔吐腹瀉後痊癒。回家後忘了忌口,病情復發,大小便都祕結,臍腹絞痛,嘔吐不食,十天大小便不通,十三天後又來找張子和。張子和先讓他吃葵菜羹、波蔆菜、豬羊血,以潤燥通便,然後服用導飲丸二百多粒,大量排出宿便。
又讓他盡情喝冰水幾升,接著服用搜風丸,用桂苓白朮散調理,飯後服用導飲丸三十多粒。幾天後,大小便都通暢了,疼痛停止,嘔吐也停止了。張子和臨別時,又給他潤腸丸預防便秘復發,又給他滌腸散,大便秘結時服用。一共服用大黃、牽牛等藥物四十多天才痊癒。王氏的丈夫感嘆說:如果當時再服用溫熱的藥物,我早就沒命了。一位僧人問張子和,說:腸道,就是暢通的意思。
如果不暢通,怎麼能痊癒呢?
按:子和的醫療方法,大多如此。丹溪說:凡是病人想吐的,絕對不能用瀉下藥,因為這是逆天的做法。即使大小便祕結,也可以用通便的藥物,但要對症下藥,然後調養氣血,滋潤腸胃,才能標本兼治。可是瘦弱的人,服用大黃、牽牛四十多天才能痊癒,這怎麼可能呢!違背聖賢的醫理,欺騙後世,恐怕不是張子和的原話。孟子說:完全相信書本,不如不相信書本。學習者應當仔細研讀。(《醫學續編》原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