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2)

1.

漳水界有一水,號烏腳溪,涉者足皆如墨,數十里間,水不可飲,飲則病瘴。梅龍圖儀,嘗沿履至漳州,素多病,豫憂瘴癘為害,至烏腳溪,使數人肩荷之,以物蒙身,恐為毒水所沾,兢惕過甚,行至中流,忽墮水中,至於沒項乃出之,舉體黑如崑崙奴,自此宿病盡除,頓覺康健。(《說頤》。)

江南溪有溪毒,病發時如重傷寒。識之者,取小筆管內鼻中,以指彈之三五下,即出黑血,良久即愈,不然即不救。(《錄異記》。)

行路時,但見前後山間,有氣如虹或白,即是瘴氣,急以身伏於地下,用口含土,候其氣散乃起,則無傷。蓋其氣浮空而過,不著於地也。若有檳榔及蒜,服之亦可。(《漱石閒談》。)

瘴疾吐下,皆不可治。治之法,惟灸中脘、氣海、三里三處,並灸大指,再用針多刺額及上唇,令多出血,又以楮葉擦舌,令出血,然後用藥解楮葉之毒,內熱即除,瘴毒自消矣。(《粵擁》。)

友人言粵西某縣瘴殊甚,縣令赴任即死,無逾三月者。一丞至任,歷十餘年,家口染疾,死亡殆盡,此丞久無恙,無他術,獨嗜燒酒,終日沉醉而已。(《粵擁》。)

周公謹云:香附四兩,去黑皮微炒,片子薑黃,湯浸一宿,洗淨二兩,甘草四兩,炒研細末,入鹽點服,闢嵐瘴之氣極妙。(《志雅堂雜錄》。)

王珍、張衡、馬均,冒重霧行,一人無恙,一人病,一人死。問其故,曰:我飲酒,病者食,死者空腹。(《博物志》。)

白話文:

漳州烏腳溪的水,能使涉水者雙腳染黑,方圓數十里內的水都不能飲用,喝了就會生病。梅龍圖曾經過漳州,他體弱多病,擔心瘴氣的危害,經過烏腳溪時,讓幾個人抬著他,並用東西遮蓋身體,以免被毒水沾染。他小心翼翼地走著,走到溪流中間卻突然掉進水中,直到淹沒脖子才被救起,全身黑得像崑崙奴一樣。奇怪的是,自此以後,他多年的宿疾竟然全好了,身體也變得健康了。

江南某些溪流有毒,發病時像嚴重的傷寒。懂此道的人,會取一根小筆管插入鼻孔,用手指彈擊三五下,就能排出黑血,過一會兒就好了,不然就無法救治。

路上如果看到山間有像彩虹或白色的氣體,那就是瘴氣,要趕快趴在地上,用嘴巴含住泥土,等到氣體散去再起來,就沒事了。因為瘴氣是漂浮在空中的,不會沾染到地面。如果帶著檳榔或大蒜,服用也可以預防。

患上瘴疾,嘔吐腹瀉都不易治癒。治療方法是:灸中脘、氣海、足三里三處穴位,同時灸大拇指,再用針刺額頭和上嘴唇,使其大量出血,然後用構樹葉擦拭舌頭,使其出血,最後再服用藥物解構樹葉的毒性,這樣內熱就能消除,瘴毒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
聽說廣西某縣瘴氣很嚴重,縣令上任後沒超過三個月就死了。一位縣丞上任後十多年,家人幾乎都因染病而死,唯獨這位縣丞一直沒事,原因是他嗜酒如命,整天醉醺醺的。

周公謹說:香附四兩,去除黑皮後略炒,生薑黃片,用湯浸泡一夜,洗淨取二兩,甘草四兩,炒後研成細末,加鹽服用,可以很好地驅除瘴氣。

王珍、張衡、馬均三人冒著濃霧行走,一人安然無恙,一人生病,一人死亡。問他們原因,說是:安然無恙者飲酒,生病者吃了東西,死亡者空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