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 寒熱

汪石山治一人,形短蒼白,平素喜飲,五月間忽發寒熱。醫作寒治,燥渴益甚,時常啖梨,嘔吐痰多,每次或至碗許,飲食少進,頭痛暈悶,大便不通,小便如常,或一夜不安,或一日連發二次,或二日三日一發,或連發數日,平素兩關脈亦浮洪。先令服獨參湯二三帖,嘔吐少止,寒熱暫住三日。

他醫曰:渴甚脈洪,熱之極矣,乃用獨參以助其熱,非殺之而何?及往視脈,皆浮洪近數,曰:此非瘧而亦非熱也。脈洪者,陰虛陽無所附,孤陽將欲飛越,故脈見此。其病屬虛,非屬熱也。渴甚者,胃虛精少,不上朝於口,亦非熱也。蓋年逾六十,血氣已衰,加以瘧藥性皆燥烈,又當壯火食氣之時,老人何以堪此?然則邪重劑輕,非參所能獨治。遂以參、耆各七錢,歸身、麥冬各一錢,陳皮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,每次溫服一酒杯。

服至六七帖,痰止病除而食進,大便旬余不通,增之以蜜,仍令服三十餘帖,以斷病根。續後脈亦收斂而緩,非復向之鼓擊而駛矣。

白話文:

汪石山治療一位病人,病人身材矮小,面色蒼白,平時喜歡喝酒。五月間突然發作寒熱。醫生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結果口渴加重,經常吃梨,嘔吐痰多,每次吐出的痰甚至能有一碗那麼多,飲食減少,頭痛頭昏,大便秘結,小便正常,寒熱發作時間不規律,有時一夜不安,有時一天發作兩次,有時兩三天發作一次,有時連續發作好幾天,平時兩關脈也浮大有力。先讓病人服用獨參湯兩三帖,嘔吐稍微減輕,寒熱暫時停止了三天。

其他醫生說:病人非常口渴,脈象浮大有力,這是熱極的表現,卻用獨參湯來助長他的熱,不是加重病情是什麼?於是去看脈象,脈象浮大有力,跳動很快,說:這既不是瘧疾,也不是單純的熱症。脈象浮大有力是因為陰虛陽氣無處依附,孤陽將要脫離身體,所以脈象才會這樣。他的病屬於虛證,不是實熱。口渴嚴重是因為胃虛精氣不足,不能上輸於口,也不是熱症。病人年過六十,血氣已經衰弱,加上瘧疾藥性都燥烈,又正值陽氣旺盛的時候,老年人怎麼承受得住?這樣看來,邪氣重,藥力輕,單靠人參無法治療。於是就用人參、黃耆各七錢,熟地黃、麥冬各一錢,陳皮七分,甘草五分,水煎服,每次溫服一杯酒量。

服用六七帖藥後,痰止病除,食慾恢復,但大便十多天不通,於是加了蜂蜜,繼續服用三十多帖,以根治疾病。後來脈象也變得平和緩慢,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力而快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