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寒熱
馬元儀治張某,寒熱數日,痛,嘔逆,胸滿身疼,左脈弦澀,關尺虛微。此中氣虛寒,胸中之氣不化而為滿,胃中之陽不布而為嘔,衛外之陽不固而為痛。以四君子補脾胃之虛,炮薑、附子、肉桂補陽氣而除邪,少加黃連以為引導,一劑脈起,再劑痛止得睡,不數劑而霍然。
顧允諧寒熱日作,胸滿不舒,自汗不止已數日。或用柴胡、黃芩兩解之法不愈。診其脈,右三部虛微,左三部弦澀。望其色,枯白不澤。脈微為陽微,弦為虛風,由正氣不足,虛邪外襲而成寒熱,治宜補中益氣。即有胸滿,亦是陽虛不布,非氣實而然也。況自汗者,陽虛不能衛外故也。
面色不華者,氣血虧損,無以上榮於面也。遂與理中湯理其中氣,加桂枝以祛虛邪。後倍加參、附,不數劑而愈。
唐氏子患寒熱,彌月不瘥,胸中有塊高突,按之則痛,時見厥逆,兼多自汗。診其脈,右三部虛微,按之如絲,此症實脈虛,邪實正衰之候也。攻之則礙虛,補之則助邪。然用補則正氣旺而邪自去,若任攻則邪氣去而正獨全者鮮矣。用人參二錢,扶正養正為主,佐以炙甘草和平益氣以卻虛邪,炮薑、黃連、半夏以開痞而散結,肉桂以固其本,桂枝以越其邪。制方井井有條,可以為法。
二劑寒熱減,兩脈起,加人參以助中焦運化,而痛漸平。再用桂附理中湯調理而愈。
一婦人患寒熱半月,兩脈浮虛,按之則豁然空,兩寸倍甚。曰:脈見空豁,寒熱不時,面色不華者,氣血不榮也。語言錯亂者,神明失養也。與歸脾湯加黃連、肉桂各七分,令其心腎內交。服後脈漸有神,改用人參三兩,黃耆三兩,歸身一兩,炙草二錢,生地五錢,遠志二錢,棗仁三錢,杞子五錢,大劑補氣養榮。數劑寒熱止,神氣清。
令早服七味丸,下午進歸脾大造膏,百日而愈。
李東垣治中書左丞姚公茂,上熱下寒,用既濟解毒湯良愈。(未選入。)
來天培治馬振昌室,年約五旬,夏間忽患寒熱頭痛,每未申時起,至寅卯時退,頭暈,胸胃嘈雜。或作暑風治,益甚,不能飲食,無汗,氣急懶言。診之,六脈沉細,兩關微弦。此勞倦傷脾,中氣不足,外感寒邪,內傷生冷,清陽不升,氣虛不能達也。與補中益氣湯加炮薑、半夏,一劑汗出熱短,嘈雜漸已。
繼以歸脾湯加半夏、桂枝、白豆仁,寒熱除,飲食進,調理而愈也。
馬氏嫗年七旬,八月忽病寒熱,噁心頭疼,身痛,心跳不眠,嘔吐不食,展轉呻吟。診之,兩關弦而緊,餘脈細小。以為脾氣虛寒,肝氣上逆。與姜附理中湯,加白芍和肝,二劑漸瘳。
朱丹溪治一人,天明時發微寒,便熱至晚,(病盛於陽。)兩腋汗出,手足熱甚,(四肢為諸陽之本。)則胸滿拘急,大便實而能食,(邪熱可知。)似勞怯病者,(虛損之甚亦作寒熱。)脈不數,但弦細而沉。(此張子和謂為有積之脈。)詢之,因怒氣而得。但用大柴胡湯,惟胸背拘急不除。後用二陳湯加羌活、防風、紅花、黃芩治之。
白話文:
寒熱
馬元儀治療張某,寒熱數日,伴隨疼痛、嘔吐、胸悶、全身疼痛,左脈弦細而澀,關脈和尺脈微弱。這是因為中氣虛寒,胸中之氣不能運化而導致胸悶,胃中陽氣不足而導致嘔吐,體表陽氣不足而導致疼痛。於是用四君子湯補益脾胃之虛,再用炮薑、附子、肉桂補益陽氣以祛除邪氣,並少加黃連引導藥物,一劑藥後脈象轉好,兩劑藥後疼痛停止且能入睡,幾劑藥後病症痊癒。
顧允諧寒熱每日發作,胸悶不適,自汗不止已數日。曾用柴胡、黃芩等解表藥物治療未愈。診脈發現,右側三部脈象微弱,左側三部脈象弦細而澀。觀察其面色,枯白無光澤。脈象微弱代表陽氣虛弱,弦脈代表虛風,這是由於正氣不足,外邪入侵而導致寒熱。治療應當補益中氣。即使有胸悶,也是陽氣虛弱不能布散,並非氣滯實證。況且自汗也是陽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表所致。
面色不華,是氣血虧損,不能上榮於面部。於是給予理中湯溫補中氣,並加桂枝祛除虛邪。之後又加重人參、附子用量,幾劑藥後痊癒。
唐氏子患寒熱一個多月未愈,胸中有腫塊突出,按壓疼痛,偶爾出現厥逆,並伴有大量自汗。診脈發現,右側三部脈象微弱,按之如絲線般,這是虛實夾雜,邪盛正衰的表現。若攻邪則傷及正氣,若單純補益則助長邪氣。因此,應以補益為主,扶助正氣,邪氣自然消退。若單純攻邪,則邪氣雖除,但正氣受損的可能性很大。因此,處方以人參為主藥,扶正養正,輔以炙甘草益氣和中,以炮薑、黃連、半夏開痞散結,用肉桂固護元氣,用桂枝疏散外邪。處方組成合理,可作為範例。
服用兩劑藥後,寒熱減輕,兩側脈象轉好,加重人參用量以助中焦運化,疼痛逐漸減輕。之後再用桂附理中湯調理而痊癒。
一位婦人患寒熱半個月,兩側脈象浮弱,按之空虛,寸口脈尤甚。診斷為脈象空虛,寒熱無常,面色不華,是氣血不能滋養臟腑的表現;言語錯亂,是神明失養的表現。於是給予歸脾湯,並加黃連、肉桂,使心腎陰陽相交。服藥後脈象漸轉有力,之後改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炙甘草、生地、遠志、酸棗仁、枸杞子等藥物,大劑量補益氣血。服藥幾劑後,寒熱停止,精神狀態好轉。
囑咐患者早起服用七味丸,下午服用歸脾大造膏,百日後痊癒。
李東垣治療中書左丞姚公茂,上熱下寒,用既濟解毒湯治愈。(此例未收入文中。)
來天培治療馬振昌的妻子,約五十歲,夏季突然患寒熱頭痛,每日申時發病,寅卯時退熱,頭暈,胸胃嘈雜。曾用暑熱之法治療,病情加重,不能飲食,無汗,氣短懶言。診脈發現,六脈沉細,兩關脈微弦。這是由於勞倦傷脾,中氣不足,外感寒邪,內傷生冷,陽氣不能上升,氣虛不能通達所致。於是給予補中益氣湯,並加炮薑、半夏,一劑藥後出汗,熱退,嘈雜減輕。
繼以歸脾湯,加半夏、桂枝、白扁豆,寒熱去除,飲食恢復正常,調理後痊癒。
馬氏老太太,七十歲,八月突然患寒熱,噁心頭痛,身痛,心悸失眠,嘔吐拒食,輾轉呻吟。診脈發現,兩關脈弦緊,餘脈細小。診斷為脾氣虛寒,肝氣上逆。於是給予理中湯,加白芍藥以和解肝氣,兩劑藥後病情好轉。
朱丹溪治療一人,天明時發微寒,至傍晚時熱象加重(病盛於陽),兩腋汗出,手足熱甚(四肢為諸陽之本),胸悶氣急,大便乾燥但能進食(邪熱明顯),像是勞倦之病(虛損嚴重也可出現寒熱),脈象不數,但弦細而沉(張子和稱之為有積之脈)。詢問病史,得知是因怒氣所致。單用大柴胡湯治療,但胸背拘急之症未除。之後用二陳湯,加羌活、防風、紅花、黃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