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9)

1.

東垣治一人,惡熱目赤,煩渴引飲,脈七八至,按之則散,此無根之火也。用薑、附加人參,服之愈。

劉彥純治一人,不能食而熱,自汗氣短。不食而熱,脾陰弱也;自汗氣短,肺氣虛也。以甘寒之劑,補氣瀉火而安。

琇按:治法只從壯火食氣四字得之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口苦脅脹,此肝火之症也。用小柴胡加山梔、黃連少愈。更以四君子加白芍、當歸、柴胡補脾胃而痊。

一婦人每怒,口苦發熱,晡熱,此肝火盛而血傷也。以小柴胡合四物湯二劑,以清火而生血,更以四物加柴胡、白朮、茯苓、丹皮,生血健脾而愈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每怒則口苦兼辣,胸痛脅脹,乳內或時如刺,此肝肺之火也。用小柴胡加山梔、青皮、芎、歸、桑皮而安。後又勞怒,口復苦,經水頓至,此血得熱而妄行。用四物加炒芩、炒梔、膽草,一劑而血止,更以加味逍遙散而愈。

張路玉治徐君玉,素稟陰虛多火,且有脾約便血症,十月間患冬溫,發熱咽痛。里醫用麻、杏、橘、半、枳實之屬,遂喘逆倚息不得臥,聲颯如啞,頭面赤熱,手足逆冷,右手寸關虛大微數。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,與葳蕤、甘草等藥不應。為制豬膚湯一甌,命隔湯頓熱,不時挑服,三日聲清,終劑病如失。

朱丹溪治施卜,年四十,因炙火太多,病腸內下血糞,肚痛。今痛自止,善嘔清水,食不下,宜清胃口之熱,黃芩、甘草、茯神各五分,陳皮、地黃各一錢,連翹、白朮各一錢五分,生薑三片。

楊乘六治姚又曾病感症,(二字在此案卻不必泥。)外涼內熱,肢冷口渴,痞悶昏沉,語言譫妄,不食不便。(婦人產後血虛火盛者,尤多此症,不必有所感也。)醫作肝經鬱火治,用逍遙加生地、薄荷,兩劑益煩躁不安。脈沉伏,按之至骨,則細數有加,面黑滯,舌黃燥,乃火遏陽明,胃陰不能充拓,所以脈與症皆內顯陽徵,外呈陰象也。

或問:症既火遏,法宜疏散,乃服前劑轉劇何也?曰:逍遙中柴胡、薄荷,風藥也,單走肝膽,若陽明病用之,則火得風而益熾矣。第用左歸飲去茯苓,以滋胃陰,加生地、當歸,以清胃火,症自平耳。如言病減,數劑而痊。後數年,病復如前。醫見身涼脈細,用左歸飲加附子,則神亂氣昏,狂擾不寧。

即前方去附子,加花粉,一劑而安。乃去花粉,數劑而愈。

龔子才治一人,頭痛發熱,眩暈喘急,痰涎湧盛,小便頻數,口乾引飲,遍舌生刺,縮斂如荔枝,下唇焦裂,面目俱赤,煩躁不寐,或時喉間如煙火上衝,急飲涼茶少解,已瀕於死。脈洪大無倫,且有力,捫其身烙手,此腎經虛火,遊行於外。投以十全大補(脈證如此,何所見而斷為腎經虛火?既用十全大補獲效,則脈證間自必確有憑據。乃並不明言其故,豈不貽誤後人耶?)加山萸、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、附子。

白話文:

[火]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患者,症狀是惡寒發熱、眼睛紅腫、口渴想喝水,脈搏七八次/分,按下去就散了,這是無根之火。醫生用生薑、人參治療,患者痊癒。

另一位醫生治療一位患者,症狀是吃不下東西卻發熱,自汗氣短。吃不下東西是脾陰虛弱,自汗氣短是肺氣虛弱。醫生用甘寒的藥物,既補益氣血又瀉火,使病情穩定。

(註解)治療方法僅從“壯火食氣”四字得出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症狀是口苦脅肋脹痛,這是肝火旺盛。醫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、黃連,症狀稍有好轉。之後又用四君子湯加白芍、當歸、柴胡來調理脾胃,最終痊癒。

一位婦女經常生氣,症狀是口苦發熱,午後尤甚,這是肝火旺盛傷血。醫生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兩劑,清熱生血;之後又用四物湯加柴胡、白朮、茯苓、丹皮,生血健脾,最終痊癒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每次生氣就口苦且伴有辣味,胸痛脅肋脹痛,乳房時而刺痛,這是肝肺火旺。醫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、青皮、川芎、當歸、桑白皮,症狀穩定。後來婦女再次勞累動怒,口苦復發,月經突然增多,這是血熱妄行。醫生用四物湯加炒黃芩、炒梔子、膽草一劑,止血;之後又用加味逍遙散,最終痊癒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名叫徐君玉的患者,天生陰虛火旺,還有脾胃虛弱便血的毛病,十月間患上冬溫病,發熱咽痛。當地醫生用麻黃、杏仁、橘皮、半夏、枳實等藥,結果導致患者喘息嚴重,不能平臥,聲音嘶啞,頭面赤熱,手腳冰冷,右手寸關脈虛大微數。這是熱邪傷了手太陰經氣,與葳蕤、甘草等藥不相宜。醫生用豬膚湯隔水加熱,隨時服用少量,三天后聲音清晰,服完藥後病情痊癒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名叫施卜的患者,四十歲,因為靠近火太久,導致腸道下血便,腹痛。現在腹痛已止,但經常嘔吐清水,吃不下東西,需要清除胃中熱邪。醫生用黃芩、甘草、茯神各五分,陳皮、生地黃各一錢,連翹、白朮各一錢五分,生薑三片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名叫姚又曾的患者,患有外感疾病,症狀是外感風寒內有熱邪,四肢冰冷口渴,胸悶昏沉,神志不清,吃不下東西,大便不通。 (產後血虛火盛的婦女也常見這種情況,不一定是外感)醫生認為是肝經鬱火,用逍遙散加生地黃、薄荷,服用兩劑後症狀反而加重,煩躁不安。脈象沉伏,按下去到骨頭處,脈搏細數且加重,面色晦暗,舌頭黃燥,這是熱邪遏制陽明經,胃陰不能滋潤,所以脈象和症狀都外現陰證內藏陽證。

有人問:症狀是熱邪遏制,應該疏散,為什麼服用之前的藥物症狀反而加重?醫生回答:逍遙散中的柴胡、薄荷是風藥,單獨作用於肝膽,如果陽明經病症使用,則會助長火勢。於是醫生用左歸飲去掉茯苓,滋養胃陰,加生地黃、當歸,清泄胃火,症狀自然好轉。病情好轉後,服幾劑藥就痊癒了。幾年後,病情復發。醫生見患者身體冰冷,脈搏細弱,用左歸飲加附子,結果神志錯亂,氣息昏迷,狂躁不安。

於是醫生去掉附子,加花粉,一劑藥就安定了。然後去掉花粉,服幾劑藥就痊癒了。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患者,症狀是頭痛發熱,頭暈氣喘,痰多,小便頻數,口乾想喝水,舌頭上長刺,舌體捲縮像荔枝,下嘴唇幹裂,臉色通紅,煩躁失眠,有時喉嚨像有煙火往上衝,喝點涼茶稍微緩解,已經瀕臨死亡。脈象洪大有力,摸患者身體感覺很燙,這是腎經虛火外遊。醫生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、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附子。(脈症如此,何以斷為腎經虛火?既然用十全大補湯有效,則脈症間必有根據。但沒有明確說明原因,豈不誤導後人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