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

火氣漸伏,可保無虞。迨至仲秋,果勿藥而愈。

喻嘉言治吳添官,因母久病初愈,自患腹痛,徹夜叫喊不絕,小水全無,(知為火鬱之病。)以茱、連加元胡索投之始安。又因傷食,反復病至二十餘日,肌肉瘦削,眼胞下陷,適遭家難,症變壯熱,目紅腮腫,全似外感有餘之候。知其為激動真火上焚,令服六味加知、柏,二十餘劑其火始退。

後遍身瘡痍黃腫,(燥火反類熱。)腹中急欲得食,不能少耐片時,鎮日哭煩。(臟燥者多哭泣。)慰之曰:旬日後腹稍充,氣稍固,即不哭煩矣。服二冬膏而全瘳。

朱丹溪治一人,小腹下常唧唧如蟹聲,作陰火處治,用敗龜板、(用酥炙,鹽、酒炙亦得。)側柏、(用酒九蒸九焙。)黃柏、知母、(俱酒炒。)川芎、(酒製。)當歸,(酒浸。)上各等分,酒糊丸,每服八十丸,淡鹽湯送下。

陸祖愚治陳符卿夫人,素有痰火症,每遇經行,一日覺澀滯,二日即洶湧,三日大下如崩,昏暈幾絕。嘗善怒,發即咽喉乾燥,氣出如火,痰湧胸塞,不能轉舒。其平日,辛燥之品如陳、枳、前、術及芎、歸之類,稍用即暈眩氣絕,不足以息,及寒涼稍過,即大便作泄。病作時,日進粥數十碗不覺飽。

脈之,左三部弦細而駛,右脈數而稍充,曰:此血虛甚,故狂火偏旺如此,而氣原非有餘也。此時養血,則血一時不能充;補氣,則浮火無由熄,莫若分上下為治。入人參於滋陰藥中為丸,引陽入陰,以扶生氣之原,所以治其本也。再用清涼以為煎劑,助陰抑陽,以制浮游之火,所以治其標也。

煎丸間服而愈。丸方:人參、二地、二冬、知、柏、阿膠、杜仲。煎方:花粉、元參、二母、芩、苓、地、芍、麥冬、甘草、燈心。隨症加減,如精神困倦,略加人參。如咽喉火盛,加黃連,或炒山梔、連翹。如有痰,或胸膈痞滿,加山楂、蔞仁,去地黃、麥冬、甘草。如清涼太過,脾氣受傷,則去苦寒,加山藥、木通、澤瀉、炙草、人參。

如遇經水將行,亦忌苦寒,惟活血補血為主。如氣滯,小腹或脹或痛,加丹皮、山楂、丹參,甚則加元胡少許。如月水去多,腰脅骨節痠痛,用生熟地、杜仲、續斷、山萸、白芍、丹參、黑荊芥、阿膠、童便。或經行不止,倍阿膠,並炒黑蒲黃。經畢仍大補血分。此調理之梗概也。

夫天地之間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人身之中,氣常有餘,血常不足。氣有餘便是火,血不足則陰虛。三十以前,精神氣血日漸旺盛,三十以後,日漸衰微。語曰:陰陽水火,猶權衡也,一高則一下,一盛則一衰。又曰:火與元氣不兩立。故凡火盛之症,必先陰虛,而後元氣亦弱也。

朱丹溪治一人,夜間發熱,早晨退,五心煩熱無休,六脈沉數,此鬱火也。用升陽散火湯,熱退。以四物加知、柏,佐以乾薑,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火氣逐漸消退,可以確保無恙。等到仲秋時節,就能自然痊癒,不用服藥。

一位名叫吳添官的人,因為母親久病初癒,他自己也患上腹痛,整夜喊叫不停,小便全無。(醫生判斷這是火鬱之症。)醫生用茱萸、連翹加上元胡索來治療,病情才開始好轉。又因為傷食,病情反覆持續二十多天,肌肉消瘦,眼窩下陷,恰逢家中遭遇變故,症狀又變為壯熱、目赤面腫,完全像是外感病症的表現。醫生知道這是由於情緒激動導致真火上炎,於是讓病人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柏子仁,服用了二十多劑藥後,火氣才退下去。

後來全身長滿黃色腫瘡(燥熱之火類似於熱證),腹部總是急著想吃東西,稍微忍耐一會兒都受不了,整天哭鬧不停。(臟腑乾燥的人容易哭泣。)醫生安慰他說:十天后,腹部會稍微充盈,元氣也會稍微恢復,就不會再哭鬧了。服用二冬膏後,病情完全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一個人,下腹部經常發出像螃蟹一樣的唧唧聲,屬於陰火症,於是用敗龜板(用酥油炙烤,用鹽、酒炙烤也可以)、側柏(用酒九蒸九焙)、黃柏、知母(都用酒炒)、川芎(酒製)、當歸(酒浸),以上各藥等量,製成酒糊丸,每次服用八十丸,用淡鹽湯送服。

陸祖愚治療陳符卿的夫人,素來有痰火症,每次月經來潮,第一天感覺經血澀滯不通,第二天就洶湧而出,第三天大量出血如同崩潰一般,昏厥幾至死亡。她經常容易發怒,一生氣就咽喉乾燥,氣息像火一樣往外冒,痰液湧上胸腔堵塞,難以舒暢。平常,如果服用辛燥類的藥物,例如陳皮、枳實、前胡、蒼術以及川芎、當歸等,稍微服用一點就會頭暈氣絕,難以緩解;如果服用寒涼藥物過量,就會大便泄瀉。發病時,一天能吃幾十碗粥都覺得吃不飽。

醫生把脈後發現,左邊三部脈弦細而快,右脈數而略充實,於是說:這是血虛得很厲害,所以虛火旺盛到這種程度,而元氣並非有餘。此時滋補血液,血液一時無法充盈;補益元氣,則虛火無從熄滅,不如分上下兩方面進行治療。將人參加入滋陰藥中製成丸藥,引導陽氣入於陰經,以扶助生命之氣的根本,這是治療其根本的方法。再用清涼的藥物煎服,幫助陰氣抑制陽氣,以控制浮游的虛火,這是治療其標的方法。

服用丸藥和煎劑後,病情痊癒。丸藥處方:人參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二冬、知母、柏子仁、阿膠、杜仲。煎劑處方:花粉、玄參、熟地黃、生地黃、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、白芍、麥冬、甘草、燈心草。根據具體症狀加減,例如精神困倦,可以稍微加些人參;如果咽喉火盛,可以加黃連,或者炒山梔子、連翹;如果有痰,或者胸膈痞滿,可以加山楂、蔞仁,去掉生地黃、麥冬、甘草;如果清涼藥物服用過度,脾胃受損,就應該去掉苦寒藥物,加入山藥、木通、澤瀉、炙甘草、人參。

如果遇到月經將要來潮,也要忌用苦寒藥物,以活血補血為主。如果氣機阻滯,小腹脹痛,可以加入丹皮、山楂、丹參,情況嚴重可以加少量元胡索;如果月經量過多,腰脅骨節酸痛,可以用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杜仲、續斷、山茱萸、白芍、丹參、黑荊芥、阿膠、童便;如果月經不止,加倍阿膠,並炒黑蒲黃。月經結束後,還要好好滋補血液。這是治療的概要。

天地之間,陽氣總是充足,陰氣總是不足;人體之中,元氣總是充足,血液總是不足。元氣有餘就會導致火盛,血液不足就會陰虛。三十歲以前,精神、氣血日漸旺盛;三十歲以後,日漸衰弱。俗話說:陰陽水火,如同權衡一樣,一邊高則另一邊低,一邊盛則另一邊衰。又說:火和元氣不能同時旺盛。所以,凡是火盛的症狀,一定先有陰虛,然後元氣也會衰弱。

朱丹溪治療一個人,晚上發熱,早上退熱,五心煩熱不止,六脈沉而數,這是鬱火。於是使用升陽散火湯,熱退了。然後用四物湯加知母、柏子仁,佐以乾薑,調理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