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傷風

孫文垣治王祖泉乃眷,朝飯後稍寒,惡風發熱,(傷風惡風。)遍身疼痛,汗大出不止,(傷風則有汗。)口中熱,腹中不知飢,小水短,(肺金不利而汗多也。)六脈皆澀。(營衛不和。)投以白芍五錢,白朮二錢,桂枝黃芩各一錢,甘草八分,二帖汗止,寒熱除。去白朮,加當歸,身痛亦愈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治療王祖泉的症狀如下:

早上進食後,感覺有些寒冷,對風感到不適而發熱(是感冒後怕風)。

全身疼痛,大量出汗且無法停止(感冒會出汗)。

口乾發熱,腹中不覺得飢餓,小便少(肺氣不足,所以出汗多)。

六脈都顯示出阻滯的狀態(營氣和衛氣不調和)。

孫文垣開出的藥方如下:

  • 白芍5錢
  • 白朮2錢
  • 桂枝、黃芩各1錢
  • 甘草8分

經過兩帖藥後,汗水止住,寒熱症狀消失。

去掉白朮,加入當歸後,身體疼痛的症狀也得到緩解。

費一吾弟婦,遍身痛,發熱,汗大出,昏昏如醉,臥不能起。孫診之,兩寸短弱,六脈皆數而無力。此勞倦之餘,故汗大走也。(身痛發熱,不僅傷風。)黃耆三錢,白芍四錢,甘草一錢五分,桂皮八分,當歸一錢,石斛二錢。(與前藥俱就建中加減,孫於雜症多用此方。)一帖熱除,痛汗皆止。惟倦不能起,前方加人參陳皮,兩帖而痊。

白話文:

我弟弟的妻子全身疼痛,還伴隨著發燒,大量出汗,頭暈目眩,臥牀不起。孫醫生為她診脈後發現,她的兩寸脈搏較短,六脈都跳得很快,但無力。這是勞累過度導致大量出汗的緣故。(她的身體疼痛和發熱,不只是受涼了。)

於是,孫醫生給她開了以下藥方:黃芪三錢、白芍四錢、甘草一錢五分、桂皮八分、當歸一錢、石斛二錢。(這個藥方是孫醫生在治療雜症時常用的,和之前開的藥方類似。)喝了一劑藥後,發熱的症狀消除了,疼痛和出汗的情況也停止了。但是,她的疲倦感還沒有消失,孫醫生又在她之前開的藥方中添加了人參和陳皮,兩劑藥後,她的身體就完全康復了。

一婦人,先傷風,發熱咳嗽,二月乃分娩,熱尚未退,食雞汁肉等太早,嗽、熱愈盛,已八日矣。胸膈脹痛,頭痛口渴,大便秘,(肺氣壅而血液燥也。)咳出之痰,色黑而臭,小水短少,脅下扯痛,氣逆而喘不得臥,左脅不能著席,汗出不止,症甚危。以栝蔞五錢,蘇子一錢,枳殼、酒芩各六分,前胡桔梗各五分,甘草三分,姜三片(制方甚妙。)服之,胸膈之痛減半,喘少定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,先前得了傷風,發燒咳嗽。兩個月後她生下了孩子,但高燒尚未退去。她太早吃了雞湯和雞肉,導致咳嗽和高燒更加嚴重,已經持續了八天。她的胸部和膈膜感到脹痛,頭疼口渴,大便不暢。(這是因為肺氣鬱結,血液燥熱所致。)她咳出的痰液呈黑色且有異味,小便量少,肋下疼痛,呼吸不順,喘得無法躺下,左肋無法接觸牀褥,汗水不止,病情十分危重。

她服用了五錢栝蔞、一錢蘇子、六分枳殼、六分酒芩、五分前胡、五分桔梗、三分甘草、三片生薑(這個方子非常好)。服藥後,胸部和膈膜的疼痛減輕了一半,喘氣也稍微平穩了一些。

再進藥,大便用蜜導下,就方加減服之,熱盡退,諸症尋愈。

胡鏡陽尊堂,年七十二,脾泄十五年不愈。近加吐紅咳嗽,痰多不易出,(肺金壅滯可知。)申酉時潮熱,胸膈壅塞,不能就枕,飲食大減,且惡風,終日坐幔中。諸醫謂:發熱吐紅,法當寒涼;脾泄多年,氣虛老邁,法當溫補。二症矛盾,難於投劑。身熱脈大,又血家所忌。

白話文:

胡鏡揚身患清暑症長達一年多,近半年又加紅吐症,劇烈咳出紅黃色濃液(可見肺部金液凝結症狀顯著)。申公屬葛(即申時)間常發作熱潮,胸部、腹部鼓滿,不能平躺安眠,飲食急劇下降,且因害怕而患風寒症,終日端坐靜坐。眾位名醫都會認為:發熱吐紅者,理應寒涼;長年腹疾患者,加成氣血衰弱者,理應溫補。二症互相矛盾,難以治療。身患熱症,脈博過速,並忌服血家藥物。

束於無策,皆辭去。孫診之,兩手脈皆浮洪而數,皆帶滑。據脈洪數為熱,滑為痰,浮為風邪在表,以傷風故惡風,法當清解,可無恙也。謂二病矛盾者,暗於先後也。夫脾泄已久,未嘗為害,新病熱熾,宜當速去,所謂急則治標,俟邪祛後,補脾未晚。且潮熱為風邪所致之熱,非陰虛火動之熱。

白話文:

面對這種情況,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,紛紛辭去。孫思邈診視病人,發現他的左右脈象都浮洪且數,並帶有滑脈。根據脈象的浮洪,他判斷為熱證;根據滑脈,他判斷為痰證;根據浮脈,他判斷為外感風邪,導致傷風,所以怕風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解熱邪,這樣就能痊癒。說這兩種疾病矛盾的人,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主次先後的問題。脾虛泄瀉的病已經很久了,一直沒有什麼危害,而現在新發的發熱很嚴重,應該趕快治療。所謂「急則治標」,等到驅邪之後,再補脾也不遲。而且,潮熱是風邪引起的,不是陰虛火旺引起的。

吐血乃當汗不汗之血,非陰虛火動之血。經云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當汗不汗,邪鼓血動,但得表解,斯熱退血止矣。胡曰:昔老母過錢塘,遇風濤受驚,因發熱咳嗽,血出痰多,今以公言質之,誠由風邪起病也。用蘇子、麻黃薄荷解表為君,枳殼、桔梗、桑白皮、栝蔞、紫菀、貝母消痰治嗽為臣,酒芩、甘草為佐。二帖,五更微汗而熱退,胸膈不壅,嗽亦少減,血止大半,始進粥。

白話文:

吐血是本來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導致的,不是陰虛火旺導致的。經書上說:奪走血液的人不會出汗,奪走汗液的人不會出血。當應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,邪氣就會鼓動氣血,只要祛除表面的邪氣,熱就會退,血就會止。

胡說:以前我的老母親路過錢塘,遇到風浪受到驚嚇,因此發燒咳嗽,吐血又咳痰,現在用你的話請教一下,這確實是由於風邪引起的疾病。

用蘇子、麻黃、薄荷來祛除表邪作為君藥,枳殼、桔梗、桑白皮、栝蔞、紫菀、貝母來化痰止咳作為臣藥,酒芩、甘草作為佐藥。兩服藥後,五更時分微微出汗而熱退了,胸膈不再壅塞,咳嗽也減輕了,血止了大半,開始進食粥。

次日減麻黃,加茯苓,夜服七制化痰丸,嗽亦減半,自是不惡風而去幔矣。前方減枳殼加苡仁,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減少了麻黃,加上了茯苓,晚上服用七制化痰丸,咳嗽也減輕了一半,自己也不怕風了,可以去掉帳幔了。前面的方子中,把枳殼減去,加上苡仁,調理後得以安穩。

黃履素曰:予弱冠患傷風,不謹床第,每晨起即鼻中流涕,竟日痰不絕口。留連月餘,遂見痰中縷血,遺害無窮。諺云:傷風不醒結成勞。蓋金水二臟,情關子母,金傷則不能生水,子瀉則其母愈虛。水不能制火,火乘金而金益敗,此虛嗽之症所由成耳。信乎,傷風雖小病,最不可不慎者。

白話文:

黃履素說: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患了傷風,沒有好好休息,每天早上起牀就會流鼻涕,整天咳痰不止。拖了兩個多月,漸漸在痰中發現血絲,留下了無窮後患。俗語說:傷風不注意就會發展成勞疾。因為金(肺)和水(腎)兩個臟腑,就像母子一樣關係密切,肺受傷就無法滋養腎,腎虛了,肺氣就會更弱。腎水不能制約肺火,肺火侵犯肺金,肺金就更加受損,這便是虛勞咳嗽的成因。所以說,傷風雖然是小病,但最不能輕忽大意。

故補脾保腎,乃養生家第一義。而肺病極宜斷色欲。相關相應,捷於影響也。

又曰:予臨場慮不耐風寒,合玉屏風散服之,反自汗津津不止,蓋防風與黃耆各等分之謬也。本草云:黃耆得防風,其功愈大。用黃耆七分,配防風三分,斯得之矣。(凡傷風未經和解,此方斷不可服,慎之。)

白話文:

我又說:我擔心在實戰中無法忍受風寒,服用了玉屏風散,結果反而大汗淋漓,止不住地流汗。這是因為防風和黃耆各佔一半的錯誤做法。本草記載:黃耆遇到防風,其功效會更大。應該使用黃耆七分,配防風三分,這樣才正確。(凡是傷風沒有經過解熱處理,此方斷然不可服用,謹記在心。)

喻嘉言治石開曉,傷風咳嗽,未嘗發熱,自覺急迫欲死,呼吸不能相續。診之,見其頭面赤紅,躁擾不歇,脈大而空。謂曰:此證頗奇,全似傷寒戴陽症,何以傷風小恙亦有之。急宜用人參、附子等溫補下元,以收回陽氣,不然子丑時一身大汗,脫陽而死矣。渠不以為然,及日落,陽不用事,愈慌亂,不能少支,忙服前藥。

白話文:

喻先生的病人王發熱,口中呼出,非非

服後稍寧片刻,又為床側添同寢一人,逼出其汗如雨。再服一劑,汗止身安,咳嗽俱不作。詢其所由,云:連服麻黃藥四帖,遂爾躁急欲死。然後知傷風亦有戴陽症,與傷寒無別,總因其人平素下虛,是以真陽易於上走矣。(傷風而服麻黃至四劑,即壯實人亦不能無害,矧下虛者哉。

白話文:

片刻之後,她一個人躺在牀上咳嗽不止,躁動不安。然後才逐漸虛弱下來。因此才壯士不能(抵禦外侮),何況虛弱啊。

雄按:原有一種雖似風,實非傷風,乃下元根久虧,腎水氾濫以為痰,浮陽沖激而成嗽也。今夏,余偶診高石泉之脈,左關尺浮弦而空,因謂其仲郎雋生曰:令尊之脈,甚可慮也。既而無恙。迨雋生舉於鄉,計偕有日,而石泉陡患傷風。馮某為之解散,次日便瀉多次。黃某為之分清,第三日痰升氣逆,自覺唇腫,不能吸飲。

白話文:

現代

我(作者)要強調的是,有一種情況雖然看起來像風寒,但實際上並非風邪所致,而是由於腎氣虧虛,腎水氾濫成痰,上浮陽氣衝擊導致咳嗽。今年夏天,我偶然診脈給高石泉,發現他的左手關脈、尺脈浮而空虛,所以我對他的二兒子雋生說:“你父親的脈象不太好,令人擔憂。”但是後來,他卻沒事。等到雋生考中舉人的那天,預訂好日期,而石泉卻突然患上了風寒。馮某給他開了發散風寒的藥,第二天便瀉了好幾次。黃某給他開了清熱祛痰的藥,第三天痰氣上逆,他自己感覺嘴脣腫脹,不能呼吸進食。

速余視之,唇何嘗腫,而舌色晦黯無津,脈似蛛絲欲絕,乃陰脫於下,陽越於上也。藥不能追,已而果逝。洪張伯孝廉令堂,病同此,餘一視而決其不治。蓋雖似傷風,而脈先虛促難尋也,旬日果敗。皆十二月春前事也。聞許吉齋山長,秋分後傷風數日而亡,諒亦此類耳。)

白話文:

我迅速為她診視,嘴脣並未腫脹,但舌色晦暗無光澤,沒有津液,脈搏細微如蛛絲,飄忽欲斷。這是陰氣在下方離散,陽氣在上方亢盛。藥物無法挽救,不久後果然去世。洪張伯孝廉的母親,症狀與此相似,我一看就知道無法治癒。因為雖然看似傷風,但脈搏先虛弱,而且微弱難尋,果然十天後就去世了。這些都是十二月春節前發生的事。聽說許吉齋山長,在秋分後傷風,幾天后就去世了,恐怕也是類似的病症。

盧不遠治嚴忍公內人,病發熱無汗,(傷風亦多無汗。)嘔吐不止,脈反沉弱,(傷風脈當浮,今沉故曰反。)人皆以為少陰症。盧脈之,沉弱中獨右關表弦而中滑。蓋風邪挾胃中水飲停積所致。用乾葛、半夏、吳萸、黃連急煎緩服,嘔吐遂止,而熱轉盛。復診視,脈勢欲浮,命其進粥,皆不敢。

白話文:

盧不遠診治太常嚴忍公的妻子,她患有發熱無汗(風寒感冒也多為無汗)、嘔吐不止的疾病,脈象沉弱(風寒感冒的脈象應該是浮脈,現在是沉脈,所以稱為反)。大家全都以為這是少陰症候。盧不遠為她切脈,發現沉弱脈象中只有右關脈位脈形弦緊而中間滑利。這是因為風寒夾雜胃中水飲停滯所導致。於是使用乾葛、半夏、吳萸、黃連煎服,嘔吐症狀立刻停止,但發熱症狀卻加重了。盧不遠再次切脈,脈象已經要轉浮了,吩咐她喝粥,病人卻不敢喝。

再三強之,呷濃米飲半杯,遂有汗而熱平。再進薄粥,汗多而熱退。乃問曰:風寒之邪,世俗大禁飲食,今啜粥而熱退何也?曰:風之與寒,原自有別,世蓋溷之耳。仲景桂枝治風,服已啜粥,古人之精義也。蓋風者木也,木剋土,脾胃受之。仲景治法,妙在不治風木,但令濕土氣行,而風木之邪自散。

白話文:

反覆多次給予滋補,接著濃稠的米粥喝下半杯,然後就出汗,體熱也退了。再進食稀粥,出汗更多,體熱完全退去。

因此詢問說:風寒的外邪,一般情況下禁止進食,現在喝粥後反而體熱退了,這是什麼道理?

回答說:風寒之邪本來就有區別,一般人往往混淆了。仲景用桂枝湯治療風寒,服用後也喝稀粥,這是古代醫術的精髓所在。

因為風屬木,木勝土,因此胃氣受到剋制。仲景的治療方法,巧妙之處在於不直接治療風木之邪,而是讓胃氣運行通暢,這樣風木之邪就會自行消散。

今熱轉盛而脈勢欲浮,是風邪欲散也。非穀氣揚溢,則胃力孱弱,汗何從來。是借桂枝之義,以除風邪之不能汗者。

白話文:

現在熱氣越來越旺盛,但脈象卻想要浮起的跡象,這是表面的風邪即將散去的緣故。如果身體裡的陽氣無法升騰,那麼胃氣就會虛弱,出汗就沒有來源了。這時就需要借用桂枝的藥性,來驅散表面的風邪,促進出汗。

按:傷寒及感症,日久津液既枯,不能行汗,得大三才一氣湯一服,乃蒸變為汗而愈矣。若多服風藥及香燥等藥,人必大作脹一二時許,然後來蘇。後賢以此為內托之奇,予謂仍是仲景啜粥法耳,後人安能越古人之範圍哉。

白話文:

注意:原文中有一些錯字,已經更正。

說明:傷寒和感冒,時間久了津液乾枯,無法發汗,服用大三才一氣湯一劑,就能蒸化成汗而痊癒。如果服用太多風藥和溫燥的藥物,人會發作嚴重的噁心,過了一兩個小時後才醒過來。後人認為這是內託的奇方,我認為仍然是仲景的攻下法而已,後人怎能超越古人的範圍呢?

吳孚先治盧敬庵,暑月感寒,服羌防發散,汗出已愈,後復感冒,又用發散,旋愈旋感,前藥不應。吳曰:屢散不愈,肺氣已虛,徒攻表而不救表,風邪乘虛而入,無已時矣。方用君黃耆五錢,實肺氣以固衛;佐防風一錢,助耆力以祛邪。(玉屏風散。)如是則舊邪無所容,而新邪無可入也。二帖而痊。

白話文:

吳孚先醫治盧敬庵,在炎熱的夏季受了風寒,服用了羌活防風的藥物發散風邪,治好了出汗的症狀。後來又受了風寒,再次服用了發散的藥物,好了後又再次感寒,而且每次用之前的藥物都不起效。吳孚先說:多次發散治療都沒有治好,說明肺氣已經虛弱,只治療表症而沒有救護表氣,風邪會趁虛而入,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。於是開了方劑,用當歸五錢,以充實肺氣來固衛;用防風一錢,幫助當歸發揮祛邪的作用。(稱之為玉屏風散。)用這樣的方法,體內的舊邪就不會存留,新的邪氣也無法入侵。服用了兩個帖劑後病就好了。

愚謂傷風一症,殊非小恙。有寒燠不時,衣被失節而成者,此必鼻塞聲重,咳嗽多痰。在元氣平和之人,即弗藥自愈。若在腎水素虧,肝火自旺者,不過因一時風寒所束,遂作乾咳喉痛。此外邪本輕,內傷實重,醫者不察,肆行表散,致鼓風木之火上炎,反令發熱頭痛。繼又寒熱往來,益與清解,不至十劑,肝腎與肺傷損無遺,久者周年,近者百日,溘然逝矣。而世俗談者,咸以傷風不醒便成勞為言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傷風這項疾病,絕非小事。有的人是因為寒熱不調,穿著不適時所造成的,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鼻塞、聲音沙啞、咳嗽有痰等症狀。如果是元氣平衡體質的人,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行痊癒。但如果本身腎水不足,肝火旺盛的人,只要受到一時的風寒束縛,就會引發乾咳、喉嚨痛。除了外邪本性較輕微之外,內傷其實很嚴重,如果醫生沒有看清楚,隨意使用發散外邪的藥物,就會助長原有的內火,造成發熱、頭痛。接著又會出現寒熱交替,進一步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不到十劑藥,肝腎和肺就會受到損傷。嚴重的可能持續一年,輕微的也會維持百天,最終突然死亡。而世間的傳言,都以為傷風不好好調養就會變成癆病。

噫,彼勞者,豈真由傷風而成也耶?愚哉言也。當易之曰:傷風誤表必成勞耳。(雄按:損由外感而成者甚多。雍干間,歙人吳澄字師朗,著《不居集》一書,專論外損,自成一家,惜用藥未盡善耳。)

白話文:

柴嶼青說:乙丑年新年,姓張的妹婿的家人董四,因傷風前來求診,我當即判斷他無法治癒。妻子說:他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,傷風這種小病,怎麼會這麼嚴重?柴嶼青說:他的脈象紊亂,沒救了。後來果然如此。(這一定是肝腎受到嚴重損傷的症狀。)

柴嶼青曰:乙丑新正,張妹婿家人之婿董四,患傷風來寓求診,即決其不治。內人曰:彼少年粗人,傷風小病,何遽若此。柴曰:脈象已敗,不可為也。後果然。(此必肝腎大傷之候也。)

張三錫治一人,傷風自汗,發熱不止,自以為虛,服補中益氣湯熱轉劇。診之,脈弦而長實有力。與升麻葛根湯倍白芍,加桂枝少許,一劑汗止熱退。(《治法匯》。)

白話文:

張三錫治療一名傷風自汗、發熱不止的患者。患者自認為虛,服用補中益氣湯後,熱症反而更加嚴重。張三錫診脈發現,患者脈象有力、弦長而實。於是開了升麻葛根湯,白芍用量加倍,再加少許桂枝。服用一劑後,患者出汗不止,熱症退散。(來自《治法匯》)

一人瀉而左脈浮急,自汗鼻塞,乃傷風作瀉也。與五苓散加防風、白芷升麻葛根,薑、蔥煎服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一個人拉肚子,並且左手脈搏浮動而急促,同時自汗鼻塞,這是傷風而導致的腹瀉。給予五苓散,再加入防風、白芷、升麻、葛根,用薑和蔥煎煮後服用。(見前書)

陸肖愚治吳遜齋夫人,年六旬外,素有脾泄之症,三月間患咳嗽吐血,痰多而咯之不易出,日潮熱,胸膈支結,不能就枕,畏風寒。或以脈數吐紅,身熱咳嗽,皆血虛火盛也,與養血清涼,泄未已而痰壅益加。更醫,以高年久瀉,用六君子,瀉未已而痰壅殊甚。二醫商治,一以吐血不宜身熱脈大,一以泄瀉不宜身熱脈大,俱辭不治。

白話文:

陸肖愚醫師治療吳遜齋的夫人,年過六旬,原本就有脾胃虛弱的問題。三月時罹患咳嗽吐血,痰多且難以咳出,每天發潮熱,胸悶膈塞,無法安眠,還畏懼風寒。有的醫師認為她的脈搏快速,吐血身熱咳嗽,都是因為血虛火旺,於是給予養血清涼的藥物,但腹瀉仍然沒有改善,痰液反而更嚴重。

另一位醫師則認為她年紀大又長期腹瀉,於是使用六君子湯治療。但腹瀉依然沒有好轉,反而痰液更加嚴重。兩位醫師都認為,吐血不應該同時出現發熱和脈象強盛;腹瀉也不應該同時出現發熱和脈象強盛,因此都拒絕治療。

脈之左寸關浮洪,右寸關滑數,兩尺弱。此表邪不清也。蓋脾泄乃宿疾,吐血乃表氣之郁矣。詢之,果受風數日後而病作。用炒黑麻黃、蘇葉、前胡解表為君,杏仁、蘇子、陳皮利氣為臣,桑皮、片芩、花粉、石膏清熱為佐,甘草、桔梗散膈和中為使。二劑後,微汗,症頓減。

白話文:

脈搏的左手寸關部位浮沉而有力,右手寸關部位滑動而洪數,兩尺部位虛弱。這表明邪氣沒有清除乾淨。因為脾泄是舊疾,吐血是表氣鬱結的緣故。詢問患者,果然是受風幾天後才發病的。於是,我使用了炒黑麻黃、蘇葉、前胡來解表作為君藥,杏仁、蘇子、陳皮來利氣作為臣藥,桑皮、片芩、花粉、石膏來清熱作為佐藥,甘草、桔梗來散膈和中作為使藥。兩劑藥後,患者微微出汗,病情明顯減輕。

去麻黃、蘇葉、石膏,加白芍、茯苓,二劑症如失。與丸方治其脾瀉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為君,白芍、霞天曲為臣,炙草、乾薑砂仁為佐,棗肉、神麯糊丸以為使,服數旬而痊。

白話文:

減去麻黃、蘇葉、石膏,加入白芍、茯苓,再服用兩帖,症狀就會消失。同時服用丸藥治療脾瀉,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為主要藥物,白芍、霞天曲為輔助藥物,炙草、乾薑、砂仁為佐藥,棗肉、神曲糊成丸子作為引藥,服用數十天即可痊癒。

陸祖愚治陳理刑,因勞頓後,頭疼鼻塞咳嗽,胸膈不利,咽乾身熱,行動即有微汗,有痰不能咯出,兩寸浮弦而數,左關弦緊,右關弦滑,兩尺平和。先用疏解和氣二劑,繼入養血二劑,二三日間,諸症頓愈。

白話文:

陸祖愚醫生治療陳理刑的病症:因勞累過度後,頭痛鼻塞咳嗽,胸中鬱悶不適,喉嚨乾燥身體發熱,活動時會微微出汗,有痰但咳不出來,脈象兩寸的位置浮弦且快速,左關脈弦且緊,右關脈弦且滑,兩尺脈平和。陸醫生先使用疏解和氣的藥方兩帖,接著使用養血的藥方兩帖,在二三天之內,所有症狀便立即痊癒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素清苦,勤於女工。因感風邪,自用表散之劑,反朝寒暮熱,自汗盜汗,形氣甚虛。其脈或浮洪,或微細。其面或青白,或萎黃。此邪去而氣血愈虛也,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,漸愈。又用加味逍遙散兼治,半載而痊。

白話文:

一位姓薛的名醫,治療了一個體質虛弱、勤勞持家的婦人。她因受寒而自行服用發散風寒的藥物,結果導致早上怕冷晚上發熱,自覺冷汗盜汗不止,身體和精神都極度虛弱。她的脈象時而浮大有力,時而微弱細小。她的臉色時而青白,時而枯黃。這是因為邪氣雖然消除,但氣血卻更加虛弱。薛醫生使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,她的病情逐漸好轉。後來又加入了加味逍遙散一起治療,半年後才完全康復。

琇按:傷風誤表,多成勞損,觀此可鑑。

林觀子治一婦人,浴後被風,遂自汗出身熱,然無頭痛體痛惡風諸症。旬日來,雜治皆不效。其胸以上痞隔,漸至湯飲到喉而止,脈之關以上微浮,此瓜蒂散症也。其人素虛,與桔梗蘆二兩煎服,到咽一吐,悉涎濁酸穢之物。又與一服,再得吐,始快然熱除,調理數日而安。

白話文:

林觀子治療一位婦人,婦人洗澡後受風,隨即自汗、發熱,但沒有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風等症狀。十多天以來,各種治療都無效。她的胸部以上有阻隔感,逐漸到喝湯水也到不了喉嚨。她的脈象在關脈以上略微浮動,這是「瓜蒂散」引起的症狀。這位婦人體質虛弱,林觀子於是用桔梗和蘆根各兩兩煎服,藥湯到喉嚨後,婦人吐出一口痰液,黏稠混濁,有酸味和臭味。林觀子又給她喝了一劑藥,再次催吐。婦人吐完之後,胸口通暢了,發熱的症狀也消失了。經過幾天的調理,婦人的身體恢復健康。

毛氏子傷風喘嗽,復以飲食起居失調,遷延轉劇。診之,面色枯白,夢泄不禁,飲食減少,喘嗽發熱,兩脈虛微。知其喘為真氣上脫,熱為陽氣外散,不與陰氣純虛者同。面色枯白,脾肺氣虛而不榮也。飲食減少,脾胃氣弱而不化也。夢泄不禁,腎臟氣衰而不固也。此皆本氣為病,用人參二錢,黃耆三錢,肉桂五分,炙草五分,茯苓一錢,半曲一錢,橘紅八分。服數劑,喘漸平,熱漸退。

白話文:

毛氏的兒子因傷風而喘咳,又因飲食起居失調,病情拖延並加重。診斷後發現,面色枯白,夢中不自覺遺泄,進食減少,喘咳發熱,兩脈虛弱無力。認為他的喘息是因真氣上浮,發熱是因陽氣外散,與陰氣純虛不同。面色枯白,是因脾肺氣虛不能濡養氣色。進食減少,是因脾胃氣弱不能消化食物。夢中不自覺遺泄,是因腎氣虛弱不能固攝精液。這些都是源於本氣虛弱所致。開方:人參二錢,黃耆三錢,肉桂五分,炙甘草五分,茯苓一錢,半夏一錢,橘紅八分。服用了幾劑藥,喘息逐漸平息,發熱逐漸減退。

隨與大造膏調理,飲食進而神旺如初。

朱翰文偶患風寒小疾,或以麻黃大發其汗,汗出不止,遂致語言短怯,神氣不收,面色枯白,時有寒熱,已瀕危。診其兩脈微澀而虛,虛則氣少,澀則陰傷,此元氣津液兩傷之候也。傷風小症,何遽至此,蓋以麻黃辛甘氣溫,為傷寒發汗重劑,今不當用而用之,不特劫其津液外亡,並元氣亦因而脫矣。治法宜陰陽兩補,用人參、制首烏、茯苓、白芍、丹皮、甘草、廣皮、半夏曲等。

白話文:

朱翰文偶爾得了風寒小病,有人用麻黃讓他大量發汗,汗出不止,導致他說話氣短無力,精神不振,面色蒼白,時而感到寒熱,已經瀕臨死亡。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脈絡細小澀滯而虛弱,虛弱表示氣血不足,澀滯表示陰氣受損,這是元氣和津液都受到損傷的徵兆。只是一點傷風小病,怎麼會嚴重到這種地步?因為麻黃辛甘性溫,是治療傷寒的發汗重藥,現在用於治療風寒小病不適當,不僅會劫奪津液外洩,還會導致元氣也隨之脫散。治療方法應該是陰陽兩補,使用人參、何首烏、茯苓、白芍、丹皮、甘草、廣皮、半夏等藥材。

三劑,脈象有神,諸症漸已。漸加耆、術而安。(與喻嘉言案合參。)

劉云密曰:丁酉臘,人病頭痛惡風,鼻出清涕,兼以咳嗽痰甚,一時多患此。用冬時傷風之劑而愈者固多,然殊治者亦不少。蓋是年君火在泉,終之氣乃君火,客氣為主氣寒水所勝。經曰:主勝客者逆。夫火乃氣之主,雖不同於傷寒之邪入經,然寒氣已逆而上行,反居火位,火氣不得達矣。

白話文:

劉密說:丁酉年臘月,有人頭痛怕風,鼻涕清稀,同時還咳嗽痰多,這種情況流行得很廣。用治療冬季傷風的藥方治好的固然很多,但是採取不同治療方法的也不少。這是因為這年的君火在泉,終之氣是君火,客邪水寒戰勝主氣火。經書上說:主勝客則逆。火是氣的主人,雖然和傷寒的病邪侵犯經絡不同,但是寒氣已經逆行上升,反過來佔據了火的部位,導致火氣無法暢達。

所以雖同於風,投以風劑如羌活輩則反劇,蓋耗氣而火愈虛也。至於桂枝湯之有白芍,固不得當,即桂枝僅泄表實,而不能如麻黃能透水中之真陽以出也。故愚先治其標,用乾薑理中湯佐五苓散,退寒痰寒水之上逆;乃治其本,用麻黃去杏仁,佐以乾薑、人參、川芎、半夏,微微取汗。守此方,因病進退而稍加減之,皆未脫麻黃,但有補劑不取汗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雖然疾病與風症相似,但使用治療風症的藥物如羌活等反而會加重病情,因為這會消耗元氣,讓虛火更加旺盛。至於桂枝湯加入白芍,本來就不是很恰當,而且桂枝湯只能驅散表面的邪氣,無法像麻黃那樣將身體深處的真陽引發出來。

因此,我首先治療疾病的外在表現,使用乾薑理中湯搭配五苓散,以消除寒痰和上逆的水液。然後再治療疾病的根源,使用去除杏仁的麻黃,輔以乾薑、人參、川芎、半夏,微微發汗。

遵守這個方劑,根據病情的變化而增減用量,始終不脫離麻黃,只是加入補劑而不發汗。

病者乃得霍然。

聶久吾曰:一友以醫自負,稟性素熱,慣服涼藥。在京朝覲,因傷風久咳,求治於予。予曰:咳因風寒,必先除寒邪,而後可以清熱,先用桑、杏、麻黃、防風等藥。彼自是己見,以為素不用燥藥,單用梔、芩、花粉等涼劑,服多一日,聲啞不出,復求治。乃戒之曰:公能任吾意用藥,勿參己見,則聲可立出。

白話文:

聶久吾說:一位朋友自負醫術,天性燥熱,習慣服涼藥。他在京城參加朝覲,因為傷風久咳,向我求醫。我說,咳嗽是由於風寒,必須先除去寒邪,才能清熱,先用桑葉、杏仁、麻黃、防風等藥。他卻堅持自己的看法,認為自己從不服用燥藥,只用梔子、黃芩、花粉等涼劑。服藥一天後,聲音嘶啞發不出,又來求醫。於是告誡他,你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用藥,不要摻雜自己的看法,你的聲音就能立刻恢復。

若必自用,不敢與聞。彼不得已而聽予,因與加味三拗湯,一劑畢而聲出矣。杏仁二錢五分,生甘草五分,羌活、桔梗各八分,防風一錢,生薑三錢,水煎帶熱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自己用,我不敢答應。他不得已只好聽從我,所以我給他加味了三拗湯,一劑服完後,聲音就恢復了。杏仁二錢五分,生甘草五分,羌活、桔梗各八分,防風一錢,生薑三錢,用熱水煎服。

魏玉橫治孫敦夫女,十歲許。冬日感冒微嗽,專科與發散太過,反致身熱不退。更醫,投六君子加炮薑、五味,一劑熱退矣,而咳嗽轉甚,下利頻並,裡急後重,中有白膿。醫以熱退為藥對症,再與之,則面赤口燥,惡食不眠。余適診其大父,因求視。脈之虛而駛,曰:四劑可愈,然必少衄血。

白話文:

魏玉橫為孫敦夫的女兒治病,當時她大約十歲。冬天時她感冒而輕微咳嗽,先前找來的醫生給她吃了驅寒藥,但劑量太重,反而導致她的體溫不退。換了另一個醫生後,醫生給她用了六君子加炮薑和五味子的藥方,一劑下去體溫退了,但咳嗽卻變得更嚴重,還伴有頻繁腹瀉,每次上廁所都有便意感,而且大便中有白色膿液。那位醫生認為體溫已退,藥方是對症的,於是又給她開了同樣的藥,結果她的臉發紅,口乾舌燥,吃不下東西,也睡不着覺。剛好我來給她祖父看病,所以順便看了看她的情況。她的脈搏虛弱而急促,我說:「四劑藥就能治好你的病,不過過程中你可能會有一點點流鼻血。」

與生熟地、杞子各四錢,天麥冬、蔞仁各錢半。乃詫曰:今病已泄瀉,又從而滑利之,寧不增劇乎?余笑曰:第服之,病自減。乃始進半鍾,覺咳嗽稍瘥。遂連進三劑,果愈四五。再以前方加酒芩、酒芍各一錢,不二劑,衄血一小盞,全安。或問故,曰:兒稟素弱,所病即俗名火傷風也,不治亦愈。

白話文:

與他生熟地黃、枸杞子各四錢,天麥冬、菟絲子各一錢半。他感到驚訝地說:現在病人都已經腹瀉了,又接著服用瀉藥,難道不會加重病情嗎?我笑著說:先服用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他於是先喝半杯,感覺咳嗽稍微好轉。之後連續喝了三劑,果然好了四五成。再在前方的藥方中加上黃芩、白芍各一錢,不到兩劑,鼻血流了一小茶杯,完全康復。有人問原因,我說:小朋友體質本來就弱,所患的病俗稱火傷風,不治也會好。

乃以荊、防、廣、半、芎、蘇、前、桔諸燥藥,鼓動三焦之火,至陽擾而熱盛。後醫謂虛是矣,宜以甘寒潤澤與之,則症自平。乃用六君燥補加以炮姜之辛溫,五味之酸斂,藉人參之力而熱退,其內燔之火盡入於肺,若傷寒傳裡然。肺熱甚則下迫大腸而為痢矣。其中白膿,乃燥金壅熱所化,與痢疾正同。

白話文:

通過古代鍼灸按摩的幫助和內服中藥的輔助,使疾病得到了好轉。其中化膿的疾病癒合最快。

茲但養其榮氣,潤燥清熱,病自愈也。又問何以知其當衄?曰:初時下痢,則火從下泄,痢止,餘熱反走諸絡而上溢。否則炮薑、五味之性,何由稍釋?其衄也,亦猶傷寒陽明熱邪,得紅汗而解矣。

白話文:

現在只要保養她的榮氣,滋潤乾燥並清熱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又問怎樣知道她應該流鼻血呢?回答說:一開始拉肚子時,體內的火氣從下面排出,等到拉肚子停止後,殘餘的熱氣就會逆行到各個經絡中,向上溢出。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炮薑和五味子的性質,怎麼能稍微發揮出來呢?她的流鼻血,就像傷寒陽明經的熱邪,通過發出紅汗而解除一樣。

尤在涇曰:評熱病論云,勞風法在肺下,其為病也,強上冥視,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治之奈何?曰:以救俯仰。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咳出清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或鼻中出。不出則傷肺,傷肺者死矣。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勞之故。勞風者,既勞而又受風也。

白話文:

尤在涇說:根據《評熱病論》,勞風的病因位於肺部。其症狀為:頭向上仰望,流出的鼻涕像眼淚,怕風並伴隨寒戰。如何治療?以救治俯仰動作為方針。巨陽脈引精的時間為:年輕人三天,中年人五天,年紀大的人七天。吐出的清黃鼻涕,形狀如膿,大小如彈丸,從口中或鼻中流出。不出則傷肺,傷肺者死亡。由此可知,傷風不解會化為勞風。勞風是因勞累後又受風而致。

勞則火起於上,而風又乘之,風火相搏,氣湊於上,故云法在肺下也。肺主氣而司呼吸,風熱在肺,其液必結,其氣必壅,是以俯仰皆不順利,故曰當救俯仰也。救俯仰者,即利肺氣,散邪氣之謂乎。然邪氣之散與否,在乎正氣之盛與衰。若陽氣旺,而精氣引者三日,次五日,又次七日,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,出則風熱俱出,而肺無恙矣。設不出,則風火留積於肺中而肺傷。

白話文:

過度勞累會導致上焦生火,而風氣又會趁虛而入。風火交搏,氣血聚集在上焦,因此病症會反映在肺部以下。

肺主氣,司呼吸。風熱侵襲肺部,會導致肺液凝聚,氣機鬱滯。因此,患者俯仰呼吸都不順暢,所以需要治療俯仰失常的症狀。

治療俯仰失常,就是疏通肺氣,驅散邪氣。然而,邪氣能否散去,取決於正氣的盛衰。如果陽氣旺盛,而邪氣蘊積時間較短,大約三天、五天或七天,就會咳出青黃色的鼻涕。鼻涕排出後,風熱也隨之排出,肺部就會恢復健康。

如果鼻涕未排出,則風火邪氣會滯留在肺中,導致肺部受損。

肺傷則喘咳聲嘶,漸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。今人治勞,日用滋養,而不少益者,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。而久留之邪,補之固無益,清之亦不解,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。

白話文:

肺部受傷會出現喘咳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逐漸影響五臟,發展成虛勞病。現在的人治療虛勞,常使用滋補的方法,但效果往往不佳,難道是因為邪氣尚未排出嗎?久留的邪氣,補養無益,清熱也不能解決,這就是虛勞病難治的原因。

徐靈胎曰:凡人偶感風寒,頭痛發熱,咳嗽涕出,俗謂之傷風。非《傷寒論》中所云之傷風,乃時行之雜感也。人皆忽之,不知此乃至難治之疾,生死之所關也。蓋傷風之疾,由皮毛以入於肺。肺為嬌臟,寒熱皆所不宜。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,太熱則火爍金而動血,太潤則生痰飲,太燥則耗精液,太泄則汗出而陽虛,太澀則氣閉而邪結。並有視為微疾,不避風寒,不慎飲食,經年累月,病機日深。

白話文:

徐靈胎說:一般人偶爾受風寒,導致頭痛發燒、咳嗽流涕,俗稱傷風。這與《傷寒論》中的傷風不同,而是時行性的雜症。人們都輕視它,不知道這種病其實很難治癒,甚至關係到生死。因為傷風的病邪,是由皮毛侵入肺部的。肺臟是嬌嫩的臟器,既不耐寒,也不耐熱。太寒則邪氣凝結而不出,太熱則火氣灼傷肺金而動血,太潤則產生痰飲,太燥則耗損精液,太泄則汗出而陽氣虛弱,太澀則氣血不通暢而邪氣聚集。許多人把它當作小病,不避諱風寒,也不注意飲食,導致病症日益加重。

或成血症,或成肺痿,或成哮喘,或成怯弱,比比皆然。誤治之害,不可勝數。諺云:傷風不解變成勞。至言也。然則治之何如?一驅風,蘇葉、荊芥之類;二消痰,半夏、象貝之類;三降氣,蘇子、前胡之類;四和營衛,桂枝、白芍之類;五潤津液,蔞仁、元參之類;六養血,當歸、阿膠之類;七清火,黃芩、山梔之類;八理肺,桑皮、大力子之類。八者隨其症之輕重而加減之。

白話文:

導致血癥、肺痿、哮喘、虛弱的情況相當常見。誤診誤治帶來的危害難以估量。諺語說:「傷風不解則變為勞疾」,這句話說得非常貼切。那麼,如何治療傷風呢?治療方法分為以下八種:

一、驅風:使用蘇葉、荊芥等藥材;

二、化痰:使用半夏、象貝等藥材;

三、降氣:使用蘇子、前胡等藥材;

四、調和營衛:使用桂枝、白芍等藥材;

五、滋潤津液:使用蔞仁、元參等藥材;

六、補血:使用當歸、阿膠等藥材;

七、清熱解毒:使用黃芩、山梔等藥材;

八、調理肺部:使用桑皮、大力子等藥材。

根據症狀的輕重,可以加減使用這八種治療方法。

更加以避風寒,戒辛酸,則庶幾漸愈,否則必成大病。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,如桔梗、乾薑之類,不效即加以酸收,如五味子之類,則必見血。既見血,隨用熟地、麥冬以實其肺,即成勞而死。四十年以來,我見以千計矣。傷哉。

白話文:

更要注意避風寒,戒除辛辣和酸性食物。這樣纔有可能逐漸康復。否則若不注意,必定會演變成大病。另外,如果再使用升提、辛燥的藥物,如桔梗、乾薑之類,如果無效,又再使用收斂酸澀的藥物,如五味子之類,那麼很可能會咳出血。既已咳血,隨即用熟地、麥冬來補益肺部,這樣就會轉變成癆病而死亡。在我行醫的四十年裡,見過這種情況的人不計其數。真是令人痛惜啊!

張路玉治姜如農長媳,患風熱咳嗽,無痰,灼熱自汗,而懷妊七月。先曾服和解清肺藥二十餘劑,其咳轉劇,胎漸不安。診之,六脈皆濡大無力,右手寸關獨盛而澀,曰:此熱傷肺氣也。反與和解藥逼汗出,致肺氣益燥,而咳逆愈甚。不得已復用苦寒折之,則火轉鬱伏而不散也。

白話文:

張路玉治療姜如農的長媳,她患有風熱咳嗽,沒有痰,感到灼熱自汗,並且懷孕七個月。之前服用過二十幾劑和解清肺的藥物,但咳嗽反而更加嚴重,胎兒也逐漸躁動。診脈時,六脈都濡大無力,右手的寸關兩脈特別強盛而澀滯,張路玉說:「這是熱邪損傷肺氣所致。」

先前服用和解的藥物會逼迫汗液排出,導致肺氣更加乾燥,因此咳嗽更加劇烈。不得已再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熱邪,但這樣反而會讓火熱鬱積而不散發。

遂用大劑葳蕤,及川芎、杏仁、白薇、甘草,取葳蕤湯之半,更以當歸、桔梗、五味、黃耆益氣生津,因以斂肺。二劑,汗止咳減,胎亦向安。更加生訶子皮,一劑而痊。

白話文:

於是使用大量葳蕤、川芎、杏仁、白薇、甘草,取葳蕤湯的一半劑量,再用當歸、桔梗、五味子、黃耆來益氣生津,兼收斂肺氣的作用。服用兩劑後,盜汗和咳嗽減輕,胎兒也安定下來。再加用生訶子皮,一劑就痊癒了。

鬱金岩,勞役後傷風自汗,胸滿痰結,咳出青黃涕,大如彈丸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謂勞風法在肺下也,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加薑汁、竹瀝,二劑而安。又治宋襄之女,素常多郁,乾咳,春間感冒風邪,咳逆愈甚。以小建中湯用蜜煎生薑,加蜜煎橘皮,外邪即解,而咳不止。次以逍遙散,仍用蜜煎薑、橘,更與異功散,用蜜制白朮、薑、橘而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勞動過後受了風寒自汗,胸部脹滿不暢,咳嗽吐出青黃色的痰液,大如彈丸。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勞風之法位在肺下」,可以使用桂枝白芍甘草湯,加上葛根、竹茹,煎服兩次就能好轉。

又治療宋伍的女兒,平時就鬱悶,乾咳,春天受了風寒感冒,咳嗽逆亂的狀況更加嚴重。使用小建中湯用蜂蜜煎服人參,加上蜂蜜煎服橘皮,外邪立即消除,咳嗽也好了。接著使用五苓散,仍然用蜂蜜煎服人參、橘皮,另外再給予異功散,用蜂蜜調理白芍、茯苓、橘皮,就能痊癒。

吳佩玉女,傷風咳嗽,自用疏風潤肺之藥,轉加嘔渴咽痛。診之,六脈浮滑應指,作半夏散與之,三啜而病如失。或問:咳嗽咽痛而渴,舉世咸禁燥劑,而用半夏即效何也?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此症風寒邪挾飲上攻之暴迫,故用半夏、桂枝以開通經絡,迅掃痰涎,兼甘草之和脾胃,以救津液。風痰散而營衛通,則咽痛燥渴自己。

白話文:

吳佩玉女士,患了傷風咳嗽,自己服用疏風潤肺的藥物,結果轉為嘔渴咽痛。診斷後發現,她的六脈浮滑應指,於是給她服用了半夏散,服用三次後,疾病就好得像不存在一樣。有人問:咳嗽咽痛而口渴,一般都不會用燥劑,為什麼用半夏就能有效呢?回答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。這個病例是風寒邪氣挾帶體液上攻所致,所以使用半夏、桂枝來疏通經絡,快速清除痰液,同時加入甘草以調和脾胃,補充津液。風痰散了,營氣和衛氣就能通暢,咽痛和口渴的症狀自然而然會消失。

設用清潤,滋其痰濕,經絡愈困,津液愈結,燥渴咽痛,愈無寧宇矣。近世治風寒咳嗽,雖用表藥,必兼桑皮、黃芩、花粉,甚則知、柏之類。少年得之,必種吐血虛損之根。中年以後得之,多成痰火喘咳之患。初時元氣未衰,邪熱暫伏,似覺稍可。久之真氣漸傷,轉服轉甚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使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風寒咳嗽,會加重痰濕,導致經絡更加堵塞,津液更加凝結,從而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疼痛,更加沒有休息之處。

近來治療風寒咳嗽的藥方,雖然主要使用驅散外邪的藥物,但也一定會搭配桑皮、黃芩、花粉等藥物,嚴重時還會加入知母、柏子仁等類型的藥物。年輕人患有風寒咳嗽,如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,必定會留下吐血、虛損身體的後遺症。中年以後患有風寒咳嗽,大多會演變成痰火喘咳的疾病。初期時,元氣尚未衰弱,邪熱暫時潛伏,感覺好像病情稍有好轉。時間一長,真正的元氣逐漸受損,病情會隨著服藥而加重。

及見吐血,則不問何經臟腑,屬火屬傷,血之散結,色之晦鮮,瘀之有無,概以犀角地黃寒涼止截之劑投之,致血蓄成根。向後或兩月、一月一發,雖日服前藥不應矣。嘗見一人患項腫發熱,延傷寒家視之,則曰大頭傷寒,以表藥發之,並頭亦脹,(確然。)大頭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一看到吐血的情況,無論涉及哪個經絡或臟腑,不管屬於火傷還是內傷,血液散結程度,顏色深淺,瘀血是否存在,都一律用犀角地黃這種寒涼止血收斂的藥方來治療,導致血液積聚形成病根。往後可能兩三個月、一個月發作一次,即使每天服用之前的藥方也不見效了。

曾經見過一位頸部長腫發熱的病人,找擅長治療傷寒的醫生診治。醫生說這是大頭風傷寒,用發表的表藥治療。隨後頸部更加腫脹,(確實如此),大頭風無疑了。

病家以其治之益甚,另延雜症家視之,則曰濕熱痰火,以里藥攻之,則頭與項前左半皆消,但項後右側偏腫,則又確乎非大頭而為雜症矣。病家以腫在偏旁,疑為癰毒,更延癰疽家視之,則曰對口偏疽,以托裡兼敷外藥治之,則氣血益滯,熱不得泄,郁遏竟成潰瘍。頭本一病也,治之迥異,證亦屢遷。

白話文:

患者就醫治療後病情加重,於是另請其他專科醫生診斷。這名醫生認為患者患有濕熱痰火,採用攻裡解表的藥物治療,導致患者頭部和左側頸部消腫。但右側頸部依然腫脹,這確實不是大頭症,而是其他疾病。由於腫脹只出現在一側,患者懷疑是癰毒,於是再次請來專治癰疽的醫生診斷。這名醫生診斷患者患有對口偏癰,採用託裡內服藥物和外敷藥物的方法治療。但是,這反而導致患者氣血更加瘀滯,熱氣無法散發,最終演變成潰瘍。患者的頭部原只患有單一疾病,但經過不同的治療後,病情卻反覆變化。

可見病隨藥變之不誣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