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傷寒

蜀孝廉阮太和,病寓吳山下。召診,披衣強坐,對語甚莊,神氣則內索也。身熱進退,舌苔黃而厚。蓋自吳門受寒,以肉羹為補,而時啜之,遂纏綿匝月。盧用疏散輕劑,熱退。又復強啖,再熱不能起坐。越五日診之,譫妄呼笑,不識人,已三日,形骨立,汗雨下,而內熱特甚,胸脅之熱,捫之烙手,第脈尚有神,乃用人參八錢,加四逆散中,一劑而譫妄定,三劑而熱邪清矣。自言其神魂窮天之上,極地之下,飛揚奇變,得太乙神符召之,始得返生。

愈後問藥狀,曰:此寒傷心氣,荏苒厥深而湊於胸也。以不第南旋,病淹中道,骨肉遼遠,藥石弗周,則心已傷矣。又反復再四,汗液多亡,內無主宰,熱遂入胸。胸為心主之宮城,精神因而渙散,是以遊魂為變也。用四逆使熱外出,加入參俾神內凝,邪氣散,是以主耳。(有此二端,便非陰證。

吳孚先治一人傷寒,身寒逆冷,時或戰慄,神氣昏昏,大便秘,小便赤,(有此二端,便非陰證。)六脈沉伏。或憑外象謂陰症,投熱劑;或以脈沉伏,亦作陰治。吳診之,脈沉伏,而重按之則滑數有力,愈按愈甚,視其舌則燥,探其足則暖。曰:此陽症似陰,設投熱藥,火上添油矣。乃用苦寒峻劑,煎成乘熱頓飲而痊。(寒因熱用法。)

按:內真寒而外假熱,諸家嘗論之矣。至內真熱而外假寒,論及者罕。此案故宜熟玩。

一人病昏昏默默,如熱無熱,如寒無寒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,虛煩不耐,若有神靈,莫可名狀。此病名百合,雖在脈,實在心肺兩經,以心合血脈,肺潮百脈故也。蓋心藏神,肺藏魄,神魄失守,故見此症。良由傷寒邪熱,失於汗下和解,致熱伏血脈而成。用百合一兩,生地汁半鍾,煎成兩次服,必候大便如漆乃瘥。(論百合病深得真諦。)

張景岳治王生,年三旬,病陰虛傷寒。(葉天士曰:陰虛二字,尚要講明。陰虛者,水因火耗,當用滋陰。若用桂、附,則非陰虛,乃虛寒火衰之症,或戴陽格陽,陰症似陽,乃可用矣。此處關頭,宜細詳察。)其舌芒刺干裂,焦黑如炭,身熱便結,大渴喜冷,而脈則無力,神則昏沉。

群謂陽症陰脈,必死無疑。察其形氣未脫,遂以甘溫壯水等藥,大劑進之,以救其本。仍間用涼水,以滋其標。蓋水為天一之精,涼能解熱,甘可助陰,非苦寒傷氣可比。故於津液乾燥,陰虛便結,而熱渴火盛之症,在所不忌。由是水藥並進,(葉天士曰:若用桂、附、人參,此虛寒之證,冷水必不喜飲,豈可飲一二斗乎?此言甚覺謬妄。惟邪熱熾盛,可飲冷水。

)然後諸症漸退,飲食漸進,神氣俱復矣。但察其舌則如故,心甚疑之。閱數日,忽舌上脫一黑殼,其內新肉燦然,始悟其膚腠焦枯,死而復活。使非大合添補,安望再生?若此一症,特舉其甚者。凡舌黑用補,得以保全者甚多。蓋傷寒之舌,則熱固能黑,以火盛而焦也;虛亦能黑,以水虧而枯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蜀地孝廉阮太和,生病住在吳山下。請醫生診治,他披著衣服勉強坐著,與醫生交談非常鎮定,但精神卻顯得內斂。身體發熱時好時壞,舌苔黃厚。原來是從吳門受寒,用肉羹進補,經常喝,就這樣病了好幾個月。盧醫生用疏散輕便的藥方,退了燒。但他又再次大量進食,又發燒,連坐都坐不起來了。五天后再次診治,他已經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不認識人了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三天,形體消瘦,汗如雨下,但體內卻非常熱,胸脅部熱得摸上去像烙鐵一樣,但脈象尚且有力,於是用人參八錢,加入四逆散中,一劑藥下去神志就清醒了,三劑藥後熱邪就消退了。他自己說他的魂魄曾飛到天上地下,經歷了奇異的變化,是得了太乙神符的召喚才得以復生。

病癒後,問他服藥的感受,他說:這是寒邪傷了心氣,時間久了病情加重,積聚在胸部。因為考試不中返回南方,在半路上生病,親人遠隔千里,藥物治療不周全,所以心氣已經受損了。而且病情反复多次,汗液大量流失,體內失去了調節能力,熱邪就入侵了胸部。胸部是心臟的宮殿,精神因此而渙散,所以才會出現遊魂的症狀。使用四逆散使熱邪從體表排出,加入人參使元氣內斂,邪氣散去,所以才得以痊癒。 (這兩個症狀,就不是陰證。)

吳孚先治療一個傷寒病人,身體發冷,時而發抖,精神昏沉,大便不通,小便發黃。(這兩個症狀,就不是陰證。)六脈沉細微弱。有人根據外在症狀判斷為陰症,用溫熱的藥物治療;也有人根據脈象沉細微弱,也用陰虛的治療方法。吳孚診治後,發現脈象沉細微弱,但用力按壓則滑數有力,越按越明顯,觀察他的舌頭乾燥,摸他的腳卻是溫暖的。他說:這是陽症像陰症,如果使用溫熱藥物,那就是火上澆油了。於是使用苦寒峻烈的藥物,煎好後趁熱服用,很快痊癒。(寒邪引起,用熱法治療。)

按:內在是真寒而外在是假熱,許多醫家都討論過。但內在是真熱而外在是假寒,討論的就很少了。這個病例值得仔細研究。

有一個人病得昏昏沉沉,像發熱又不是發熱,像寒冷又不是寒冷,想躺下卻躺不下,想走卻走不動,虛煩難耐,好像有神靈作祟,難以形容。這種病叫做百合病,雖然在脈象上有所體現,但實際上是心肺兩經的病變,因為心臟主血脈,肺臟主一身之氣的緣故。這是因為心臟藏神,肺臟藏魄,神魄失守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主要是因為傷寒邪熱,沒有及時通過發汗、解表等方法治療,導致熱邪伏於血脈之中而引起的。用百合一兩,生地汁半鐘,煎好分兩次服用,必須等到大便像柏油一樣黑才算痊癒。(對百合病的論述很精確。)

張景岳治療王生,三十歲,患陰虛傷寒。(葉天士說:陰虛二字,需要仔細說明。陰虛是指水液因火耗而不足,應該用滋陰的藥物治療。如果使用桂枝、附子,就不是陰虛,而是虛寒火衰的症狀,或者是有陽氣但陽氣虛弱,陰症表現像陽症,才可以用。這一點,需要仔細觀察。)他的舌頭尖銳、乾燥、龜裂,焦黑如炭,身體發熱,大便不通,非常口渴想喝冷水,但脈象卻無力,精神昏沉。

大家都認為是陽症陰脈,必死無疑。張景岳觀察他的形體氣色還沒有衰竭,就用甘溫壯水等藥物,大量服用,以救治其根本。同時間歇性地用涼水,來滋養其表面。因為水是天一生水之精華,涼水能解熱,甘味能滋陰,這與苦寒傷氣的藥物不同。所以對於津液乾燥,陰虛便秘,以及熱渴火盛的症狀,都可以使用。因此水藥一起服用,(葉天士說:如果使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,這是虛寒的症狀,冷水一定不喜歡喝,怎麼可能喝一兩斗呢?這種說法非常錯誤。只有邪熱熾盛,才能喝冷水。)然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,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,精神也恢復了。但是觀察他的舌頭還是原來那樣,心裡很懷疑。過了幾天,舌頭上突然脫落一層黑殼,裡面新的舌苔鮮紅,這才明白他的肌膚組織已經焦枯,死而復生了。如果不是大劑量地補充,怎麼能指望再生呢?這個病例只是舉出最嚴重的一個例子。凡是舌頭發黑而用補藥治療,得以保全的例子有很多。因為傷寒的舌頭,熱邪能使舌頭變黑,是因為火盛而焦灼;虛症也能使舌頭變黑,是因為陰液虧損而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