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

易思蘭治一婦人,患渾身倦怠,呵欠,口乾飲冷,一月不食,強之食,數粒而已。有以血虛治之者,有以氣弱治之者,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原者,用藥雜亂,愈治愈病。自夏至冬覺微瘥,次年夏,諸病復作甚於前,肌消骨露。診得三焦脈洪大侵上,脾肺二脈微沉,余皆和平,曰:此肺火病也,以梔子湯飲之。

梔子湯用山梔仁,薑汁浸一宿,曬乾炒黑,研極細末,用人參二分,麥冬一錢,烏梅二個,沖湯調梔仁末二茶匙服。進二服,即知飢而喜食,旬月,氣體充實如常。後因久病不孕,眾皆以為血虛,而用參、耆為君大補之劑,胸膈飽脹,飲食頓減。至三月餘,經始通,下黑穢不堪,或行或止,不得通利,治以順氣養榮湯十劑。

順氣養榮湯,當歸八分,南芎六分,生地一錢二分,酒炒白芍一錢,陳皮六分,甘草五分,醋炒香附一錢,烏藥五分,薑汁炒山梔五分,蘇梗五分,酒炒黃芩八分,枳殼五分,青皮五分。因大便燥結,加黃芩、枳殼煎服,一月內即有孕。夫火與氣不兩立,怠倦者,火耗其精神也;呵欠者,火鬱而不伸也。

其夫曰:荊人之恙,自處子時至今,二十載矣,百治不效,君獨以火治而效,何也?曰:尊壺之脈,左三部和平無恙,惟右寸微沉,右尺洪大侵上,此三焦之火升上而侮金也。口乾飲冷者,火熾於上也;飲食不進者,火格於中也;肌消骨露者,火氣消爍也。不治其火,血氣何由而平?故用黑梔去三焦屈曲之火,人參、麥冬收肺中不足之金,烏梅酸以收之,火勢既降,金體自堅矣。至經水過期而多,其色紅紫,肝脈有力,乃氣滯血實也。

用參、耆補之,則氣愈滯,血愈實,安能得孕?故以調氣為主,佐以養血,氣順血行,經事依期,而妊娠有準矣。前以降火為先,今以調氣為主,治法不同,病源則一。蓋氣有餘即是火,其病歸於氣鬱而已。鬱氣一舒,火邪自退,得其病本,斯隨手取效也。

孫文垣治孫君錫,頭痛胸背脹,飲食下膈即吐,(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)咳嗽不住口,痰濁如膿,大便燥結。脈之,右寸獨洪大。(皆金受火克之候。)以二陳湯加竹茹、滑石、石膏、黃連、麥冬,連進四劑,夜與益元散兼服,(益元能清六腑之火,然不宜於大便燥結之人。)嗽吐俱止。

惟痰濁如膿色,且腥氣觸人,此將作肺癰,改用丹皮、麥冬、山梔、甘草、貝母、枳殼、桑白皮、紫菀、知母、當歸、生地、桔梗,四劑全愈。

易思蘭治一士人,素眈詩文,夜分忘寢,勞神過度,忽身熱煩渴,自汗惡寒,四肢微冷,飲食少減。初以為外感,先發散,後和解,不應。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參二錢,逾月諸症仍前。一日午後,忽發熱耳聾,不知人事,恍惚譫語,或謂少陽症也,宜小柴胡和之。易診之,六脈皆洪大而無力,曰:非少陽症,乃勞神過度,虛火症也。

白話文:

一位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她全身倦怠、打呵欠、口乾想喝冷飲,一個月不吃東西,勉強吃也只吃幾粒。有人認為是血虛,有人認為是氣弱,也有人知道是火症,卻不知道火症的根本原因,因此用藥雜亂,病情時好時壞。從夏天到冬天病情略微好轉,但第二年夏天,諸多症狀再次發作,而且比以前更嚴重,瘦得皮包骨頭。醫生診斷出她的三焦脈洪大而盛,脾肺二脈微弱下陷,其他脈象都正常,診斷為肺火病,於是用梔子湯治療。

梔子湯用山梔子仁(用薑汁浸泡一夜,曬乾炒黑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),人參、麥冬、烏梅,用熱水沖服梔子仁粉。服用兩劑後,病人就感覺到飢餓,想吃東西,一個月後,氣色恢復正常。後來,因為久病不孕,大家都認為是血虛,用人參、黃耆大補,結果反而導致胸膈飽脹,食慾下降。三個月後,月經開始來潮,但經血顏色黑而污穢,時通時不通,於是醫生用順氣養榮湯治療十劑。

順氣養榮湯的藥方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酒炒白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醋炒香附、烏藥、薑汁炒山梔子、蘇梗、酒炒黃芩、枳殼、青皮。因為大便乾燥,又加了黃芩、枳殼。一個月內,這位婦女就懷孕了。因為火和氣不能同時存在,倦怠是因為火耗傷了精神;打呵欠是因為火鬱結而不能舒展。

她的丈夫說:「我妻子的病從年輕時就有,已經二十年了,治了無數次都沒效,您卻用治療火症的方法治好了,為什麼呢?」醫生說:「我診脈發現,她的左手三部脈象正常,只有右手寸脈微弱下陷,右手尺脈洪大而盛,這是三焦的火氣上升而克伐肺金。口乾想喝冷飲,是因為火盛於上;飲食不進,是因為火氣阻礙於中焦;肌膚消瘦,骨骼外露,是因為火氣灼傷消耗。如果不治療火症,血氣怎麼能恢復正常呢?所以我用黑色的山梔子治療三焦鬱結的火氣,用人參、麥冬滋補肺金不足,用烏梅收斂,火勢下降後,肺金自然就能強壯。月經延遲而且量多,顏色紅紫,肝脈有力,這是氣滯血瘀。

用人參、黃耆補益,反而會使氣更滯,血更瘀,怎麼可能懷孕呢?所以我以調氣為主,輔以養血,氣順則血行,月經規律,懷孕自然也就順利了。以前是先治火,現在是調氣為主,治療方法不同,但病因卻是一致的。因為氣盛就是火,她的病根在於氣鬱。只要氣鬱一疏通,火邪自然就會退去,找到了病根,治療起來自然就容易見效了。」

孫文垣醫生治療孫君錫,他頭痛、胸背脹滿、飲食到胃中就嘔吐(諸逆衝上,都屬於火症)、咳嗽不止、痰液像膿一樣、大便乾燥。診脈發現右手寸脈洪大(都是金受火克的徵象),於是用二陳湯加竹茹、滑石、石膏、黃連、麥冬,連服四劑,晚上服用益元散(益元散能清泄六腑的火,但不適合大便乾燥的人)。咳嗽和嘔吐都停止了。

但是痰液仍然像膿一樣,還有腥臭味,這是要化成肺癰的徵兆,於是改用丹皮、麥冬、山梔子、甘草、貝母、枳殼、桑白皮、紫菀、知母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桔梗,四劑後痊癒。

易思蘭醫生治療一位文人,他平時喜歡吟詩作賦,經常熬夜,勞神過度,突然出現發熱、煩渴、自汗、惡寒、四肢微冷、食慾減退。一開始以為是外感,先用發散的藥物,後用和解的藥物,都沒效。又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,一個多月症狀依然如故。有一天午後,突然發熱、耳聾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有人認為是少陽症,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。易醫生診脈,發現六脈都洪大而無力,說:「這不是少陽症,而是勞神過度,虛火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