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五 (14)
卷五 (14)
1. 燥
萬密齋治一女子,年十四歲,病驚風后,右手大指、次指屈而不能伸。或用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蟬蛻諸風藥治之,病益甚。曰:手足不隨,血虛也。伸而不能屈者,筋弛長也。屈而不能伸者,筋短束也。皆血虛不能養筋之症也。手大指者,太陰肺經之所主;次指者,陽明大腸之所主。
皆屬燥金,此血燥之病也。一切風藥,助風生燥,致血轉虛,而病轉甚。用黃耆、人參、天麥門冬、生熟地黃、當歸各等分,官桂減半,為引經橫行手指之端。共為末,蜜丸芡實大,每一丸,食後湯化下。
馬元儀治周君開,病經一月,口燥咽乾,胸滿,不能飲食,二便俱閉,診其脈,虛而且澀,此少陰客熱,腎經虛燥也。腎開竅於二陰,腎陰既虧,竅不滑澤,所以二便俱閉。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腎熱則經絡亦熱,所以口燥咽乾。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胃氣亦為之阻,所以胸滿不能飲食。
當用仲景豬膚湯治之。夫豬,水畜也,其氣先入腎,膚味鹹,能解少陰客熱,故以為君,加白蜜以潤燥除煩,白粉以補虛益氣,二劑熱去燥除,便調食進而愈。
薛立齋治周上舍脾胃虛,服養胃湯、枳朮丸,初有效而久反虛。口舌生瘡,勞則愈盛,服敗毒藥則嘔吐。此中氣虛寒也,以理中湯治之少愈。更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、茯苓,月餘而平。夫養胃湯,香燥之藥也。若飲食停滯,或寒滯中州,服之則燥開胃氣,宿滯消化,少為近理。使久服則津液愈燥,胃氣愈虛,況胃氣本虛而用之,豈不反甚其病哉?
薛立齋治一人,兩掌至秋皮厚皴裂起白屑,內熱體倦。此肝脾血燥,故秋金用事之時而作。用加味逍遙散加川芎、熟地,三十餘劑而愈。再用六味丸加五味、麥冬服之,半載後,手足指縫背腿腕,皮厚色白,搔之則木。久服前藥方愈。
一婦人素晡熱,月經不調,先手心赤癢,至秋兩掌皮厚皴裂,時起白皮,此皆肝脾血燥。用加味逍遙散加荊芥、鉤藤鉤、川芎、熟地,五十餘劑,又用歸脾湯二十餘劑,乃服六味丸而不再發。
蔣仲芳治表弟婦韓貞女,幼年守節,勤孝清苦,茹素誦經,以故氣血素少,面色不榮。乙巳春,忽冒風寒,胸腹䐜脹,入夏則胸脅刺痛,背如負石,百治無效。至秋末冬初,則覺腸細如線,粒米入胃,左盤右旋,其行如飛,窄滯異常,痛苦難狀,遇節氣則病劇。診之,右脈疾,左脈澀,曰:疾者氣燥,澀者血虛,血虛則津液干而腸胃收小,宜其窄澀也。氣燥則其行速,速則米粒不能安,宜其如飛也。
遂用當歸五錢,酒炮白芍二錢,川芎一錢,以補血為君。惟其緊,寬以七分腹皮;惟其澀,利以一錢滑石;惟其干,潤以二錢蘇子;惟其疾,緩以二分甘草。四劑後,諸病漸減。至五六十劑,榮氣始通。膏子丸藥,調養年餘,方有起色。
白話文:
燥
萬密齋治療一位十四歲女子,因驚風後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彎曲不能伸直。曾用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全蠍、殭蠶、蟬蛻等祛風藥物治療,病情卻加重。醫生認為手足不靈活是血虛所致;能彎曲卻不能伸直是筋縮短;能伸直卻不能彎曲是筋弛長,都是血虛不能滋養筋脈的症狀。大拇指屬肺經,食指屬大腸經,都屬燥金,這是血燥的病症。所有祛風藥物都會助長風燥,導致血虛加重,病情加劇。於是,醫生用黃耆、人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當歸等量,官桂減半,作為引經藥,治療手指彎曲不能伸直的症狀。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製成蜜丸,大小如芡實,每次飯後用溫水送服一丸。
馬元儀治療周君開,病情持續一個月,症狀為口乾舌燥,胸悶,無法進食,大小便不通。診脈發現脈象虛弱而澀滯,這是少陰客熱,腎經虛燥所致。腎經開口於大小便,腎陰虧損,則竅道不滋潤,所以大小便不通。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經過舌根,腎臟有熱,經絡也會發熱,所以口乾舌燥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胃氣也會受阻,所以胸悶無法進食。
於是,使用仲景的豬膚湯治療。豬是水生動物,其氣先入腎臟,豬肉味鹹,能解少陰客熱,故為君藥,並加入蜂蜜潤燥除煩,白麵粉補虛益氣。服用兩劑後,熱症、燥症消除,大小便通暢,食慾恢復,病情痊癒。
薛立齋治療周上舍,脾胃虛弱,服用養胃湯、枳朮丸,初期有效,但久服反而虛弱,出現口舌生瘡,勞累則加重,服用敗毒藥物則嘔吐。這是中氣虛寒,用理中湯治療稍有好轉。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、茯苓,一個多月後病情痊癒。養胃湯是辛溫燥熱的藥物,如果飲食停滯或寒邪阻滯中焦,服用後可以燥熱開胃,幫助消化,短期內效果不錯。但如果久服,則會導致津液更加乾燥,胃氣更加虛弱,更何況原本胃氣就虛弱的人服用,豈不是加重病情?
薛立齋治療一人,雙手掌至秋季皮膚粗糙龜裂,出現白色脫屑,伴有內熱倦怠。這是肝脾血燥,秋季金氣當令時發病。於是,使用加味逍遙散加川芎、熟地,三十多劑後痊癒。再次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、麥冬服用,半年後,手足指縫、背部、腕部皮膚粗厚發白,搔抓則如同木質般堅硬。久服之前的藥方病情才痊癒。
一位婦人平素午後發熱,月經不調,先出現手心發紅瘙癢,至秋季雙手掌皮膚粗糙龜裂,時有白色脫皮,這些都是肝脾血燥所致。使用加味逍遙散加荊芥、鉤藤、川芎、熟地,五十多劑,又服用歸脾湯二十多劑,之後服用六味地黃丸,病情不再復發。
蔣仲芳治療表弟媳婦韓貞女,年輕守寡,勤勞孝順,生活清苦,常吃素食誦經,因此氣血原本就少,面色不好。乙巳年春天,突然受風寒,胸腹脹滿,到夏天則胸脅刺痛,背部如同負重,各種治療均無效。到秋末冬初,感覺腸子細如線,米粒入口,在胃中左旋右轉,快速移動,腸胃堵塞,痛苦不堪,遇節氣則病情加重。診脈發現右脈快速,左脈澀滯,醫生說:快速是氣燥,澀滯是血虛,血虛則津液乾燥,腸胃收縮變小,所以腸道狹窄澀滯;氣燥則運行快速,米粒不能安穩停留,所以米粒在腸胃中快速移動。
於是,用當歸補血為君藥,因其緊,用七分量白芍緩解;因其澀,用滑石利通;因其乾,用蘇子潤燥;因其疾,用甘草緩解。服用四劑後,諸症狀逐漸減輕。服用五六十劑後,氣血才開始通暢。服用膏方丸藥,調養一年多後,才見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