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3)

1. 用藥大要論

觀其已往,以治其現在;治其現在,須顧其將來。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固當分明;標本、先後、重輕,尤宜權變。燥病當用膏滋,濕病當用丸散。燥病夾濕,潤藥用炒,或用水丸;濕病化燥,燥藥用蒸,或用蜜丸。欲其速行,則用湯藥,取湯以蕩之之義;欲其緩化,則用丸藥,取丸以緩之之義。

至於煎法,亦當用意。如陰液大虧,又夾痰涎,則濁藥輕煎,取其流行不滯(如地黃飲子是也)。如熱在上焦,法宜輕蕩,則重藥輕泡,取其不犯下焦(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也)。如上熱下寒,則寒藥淡煎,溫藥濃煎,取其上下不礙(如煎附子瀉心湯法)。或先煎以厚其汁,或後煎以取其氣,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緩行,或後煎取其氣薄而先至(如大承氣湯,先煎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後下芒硝是也)。欲其速下,取急流水;欲其緩中,用甘瀾水(即千揚水,如煎大半夏湯法)。

欲其上升外達,用武火;欲其下降內行,用文火。或藥後啜薄粥,助藥力以取汗(如服桂枝湯法)。或先食後藥,助藥性之上升。種種治法,非參以意不可。試觀仲景先師,一百一十三方,三百九十七法,皆有真意存乎其間。學者以意會意,自有心得。此不過論其大略而已!

白話文:

用藥大要論

觀察病人的過去病史,來治療目前的病情;治療目前的病情,還要考慮將來的發展。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必須區分清楚;標本、先後、輕重,更應該靈活運用。燥症應該用膏滋藥,濕症應該用丸散藥。燥症夾雜濕症,潤燥藥物需炒制,或製成水丸;濕症轉化為燥症,燥熱藥物需蒸制,或製成蜜丸。想要藥效迅速發揮,就用湯劑,湯劑的作用是迅速蕩滌病邪;想要藥效緩慢地化解,就用丸劑,丸劑的作用是緩慢地調理。

至於煎藥方法,也應該用心琢磨。比如陰液嚴重虧損,又夾雜痰涎,就應該輕煎藥物,讓藥性通暢不阻滯(比如地黃飲子就是這樣)。如果熱邪在上焦,就應該輕輕地蕩滌,那就應該輕泡重藥,避免傷及下焦(比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就是這樣)。如果上焦熱下焦寒,就應該寒涼藥輕煎,溫熱藥濃煎,使上下焦調和不互相干擾(比如煎附子瀉心湯的方法就是這樣)。或者先煎某些藥物以使其藥汁濃稠,或者後煎某些藥物以取其藥氣,或者先煎某些藥物使其藥味厚重而緩慢發揮作用,或者後煎某些藥物使其藥氣輕薄而迅速起效(比如大承氣湯,先煎大黃、枳實、厚朴,後下芒硝就是這樣)。想要藥物迅速下行,就用急流水煎藥;想要藥物緩和作用,就用甘瀾水(也就是千沸水,比如煎大半夏湯的方法就是這樣)。

想要藥物上升外達,就用武火煎藥;想要藥物下降內行,就用文火煎藥。或者服藥後喝點稀粥,以幫助藥力發汗(比如服用桂枝湯的方法就是這樣)。或者飯前服藥,以幫助藥性上升。各種治療方法,不能不參照臨床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試看仲景先師,一百一十三方,三百九十七個用法,都蘊含著真諦。學習者要用心領會,自然會有自己的心得。這只不過是概括性地論述一些大原則而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