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9)

1. 兒科論

至以絡脈所見之長短,審病之淺深,固屬法程,而風、氣、命三字,又未免杜撰。夏禹鑄謂小兒亦以四診為法,望色、望苗竅為第一。此說於理甚足。蓋病之傳變不常,即《內經》以色診絡之說,亦不可拘,惟手絡不宜暴露,是為要訣,以過露為血燥生風候也。

推拿一法,即《內經》按摩法。小兒惟內傷飲食一證,輕摩其腹,取其轉運,可冀小效,若他病用之,則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矣。針灸法為《靈樞經》所重,但從無挑手絡之理。惟霍亂一證,因氣閉以致血閉,其絡色青黑者,即《內經》其暴黑者留久痹也之說,當針尺澤(膀彎)、曲池(腿彎)二穴,以通氣血,立時有效。此外非深於針法者,皆不可妄針,致傷脈絡。

至於認證,總以燥濕二氣為提綱,以因風因寒因暑為機括,以化火未化火為傳變,以傷陰之輕重為用藥之淺深。春山先生謂痘疹為燥火之甚者也,其次當以痙病為重。痙病,多由燥熱化風,雖名曰風,實是肝陽為病耳!筋失滋養,故致強急,今現燥象。

治法與大人無異,不必另立法門。試舉其大略言之。風、寒、燥邪初起,發熱、無汗,無論痙與不痙,治以辛潤,如杏仁、牛蒡、桔梗之類。寒重者加以溫潤,如蔥白、豆豉、鮮生薑之類。風溫、溫熱,治以辛涼,於前辛潤法中,酌加微苦之品,如桑葉、蔞皮、梔皮、連翹、蔗皮、梨皮、南沙參之類。熱重酌加涼潤輕品,如銀花、菊花、知母、羚羊角片、竹葉、蘆根、梨汁、蔗汁之類。

客邪鼓動內風,痰涎上蒙清竅,厥時冒不知人,或發痙發瘈,前法必佐辛潤以開內閉,如芥子、鮮石菖蒲、薑汁之類。痰涎閉竅:熱痰加貝母、天竹黃、花粉、蔞仁、膽星、竹瀝、薑汁之類;濕痰加半夏、蜜炙橘紅之類。燥火甚者,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。夾暑夾濕者,加以辛淡,如蔻皮、蔻仁、通草、赤苓、淡竹葉、滑石、鮮荷葉、扁豆花之類;夾濕熱者,加薑汁炒木通、薑汁炒黃連之類,苦辛開化。

陰液虧極者,色瘁竅乾,無涕無淚,口痙不能言語,宜速救液,如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鮮首烏、阿膠、雞子黃、鮮石斛、玉竹、女貞子、龜板、牡蠣、決明、燕菜之類。液虛燥甚者,必多進方回,切勿中途易法,致之不救。其有液虛燥極,又有痰熱閉竅,暑濕內伏者,不妨於養液劑中,參以辛潤開竅豁痰,辛潤又能行水去濕。醫不執方,合宜而且,病純藥純,病雜藥雜。

細玩漢人方法,活活潑潑,如珠走盤,其神妙有不可測者。凡此皆治六氣致病之大略也。

若本臟自痙病,亦不外救液潤燥一法。內傷飲食痙,在濕未化燥時,即須預防後來變痙,及早節制飲食,健運脾陽,如參苓白朮散、八仙糕、一味雞金散之類;若已化燥,又須參以甘平微潤,如制首烏、山藥、扁豆、沙苑子、枸杞、菟絲、棗仁、阿膠、龜板、淡菜、燕菜之類。但此病陰陽兩傷,燥濕並病,多不能救。

白話文:

兒科論

觀察小兒脈絡的長短來判斷病情深淺,固然是診斷方法,但單純依靠「風、氣、命」三字來判斷則不夠全面。夏禹鑄認為,診治小兒也應遵循四診法,其中望面色和觀察小兒的鼻孔、口唇等竅穴尤為重要。此說甚為合理。因為疾病的傳變往往不固定,《內經》中關於根據面色診斷脈絡的說法,也不應拘泥,關鍵是不要過度暴露小兒的手絡,因為過度暴露會導致血液乾燥,產生風邪。

推拿療法,即《內經》中所記載的按摩方法。對於小兒單純的內傷飲食引起的疾病,輕輕按摩腹部以促進消化吸收,可能略有效果,但其他疾病則不宜使用推拿,不僅無益,反而有害。針灸療法是《靈樞經》中重視的方法,但從未提及針刺手絡。只有霍亂一症,由於氣機閉塞導致血脈閉阻,手絡呈現青黑色(《內經》中描述為「暴黑者留久痹也」),此時可以針刺尺澤穴(肘部內側)和曲池穴(肘部外側)兩個穴位,以疏通氣血,效果顯著。其他情況,除非非常精通針法,否則不可隨意針刺,以免損傷經脈。

診斷方面,總的來說要以燥濕二氣作為主要考慮因素,以風寒暑濕等外邪為誘發因素,以化火與否為疾病的傳變規律,以陰液受損的輕重程度來決定用藥的輕重緩急。春山先生認為,痘疹是燥熱極盛的表現,其次是痙攣病。痙攣病多由燥熱化風引起,雖然稱為風證,實際上是肝陽亢盛所致,由於筋脈失於滋養而導致肌肉強直,臨床上表現為燥象。

治療方法與成人無異,不必另立門戶。簡要說明如下:風寒燥邪初起,發熱無汗,無論是否痙攣,都應使用辛潤之品,如杏仁、牛蒡、桔梗等。寒邪較重者,還應加入溫潤之品,如蔥白、豆豉、生薑等。風溫或溫熱證,則應使用辛涼之品,在辛潤藥物的基礎上,酌情加入少量苦味藥物,如桑葉、蔞仁、梔子皮、連翹、蔗皮、梨皮、南沙參等。熱邪較重者,應酌情加入一些清熱涼潤的藥物,如金銀花、菊花、知母、羚羊角、竹葉、蘆根、梨汁、蔗汁等。

外邪侵犯導致內風亢盛,痰涎阻塞清竅,神志昏迷,甚至出現痙攣抽搐,治療時必須配合辛潤藥物以開通閉塞,如芥子、鮮石菖蒲、薑汁等。痰涎阻塞清竅者:熱痰加貝母、天竹黃、花粉、蔞仁、膽星、竹瀝、薑汁等;濕痰加半夏、蜜炙橘紅等。燥熱極盛者,必須使用清燥救肺湯。夾雜暑濕者,應加入辛淡之品,如蔻皮、蔻仁、通草、赤苓、淡竹葉、滑石、鮮荷葉、扁豆花等;夾雜濕熱者,應加入薑汁炒木通、薑汁炒黃連等苦辛開化之品。

陰液極度虧損者,面色萎黃,竅穴乾燥,無淚無涕,口角痙攣,不能言語,應立即救治陰液,使用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鮮何首烏、阿膠、雞蛋黃、鮮石斛、玉竹、女貞子、龜板、牡蠣、決明子、燕窩等。陰液虧虛且乾燥嚴重者,必須堅持服用方劑,切勿中途更改治療方法,以免延誤病情。如果陰液虧虛乾燥嚴重,同時又有痰熱阻塞清竅,暑濕內伏的情況,可以在滋陰的方劑中加入辛潤開竅豁痰的藥物,辛潤之品又能利水祛濕。醫生不可拘泥於方劑,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病情單純用藥就單純,病情複雜用藥就複雜。

仔細研讀古代醫家的治療方法,其靈活多變,妙不可言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六淫致病的大概方法。

如果本身臟腑就有痙攣疾病,也主要是以滋陰潤燥為主。內傷飲食引起的痙攣,在濕邪尚未化為燥邪時,就應該預防日後轉變為痙攣,及早節制飲食,健運脾陽,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、八珍糕、一味雞金散等方劑;如果已經化燥,則還需要加入甘平微潤的藥物,如制首烏、山藥、扁豆、沙苑子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棗仁、阿膠、龜板、淡菜、燕窩等。但這種疾病陰陽兩傷,燥濕並病,多數難以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