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8)

1. 兒科論

燥乃正秋之時,金風驟起,草木黃落,為涼燥搏束之氣,比傷寒較輕。又有暑濕內伏,涼燥外來,又為燥邪搏濕之氣。所謂六氣之邪,不外燥濕,而燥為尤重者此也。內傷飲食痙,由兒之父母,愛惜過甚,不能為兒節制飲食;飲食不節,則脾郁不舒;脾困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而濕漸停矣。

濕停則泄瀉,泄瀉久則傷脾,脾傷則血無生化之源,化源既薄,血液日虛,肝失所養,肝陽鼓動,內風輒發,木來乘土,蠕動引縮。此由濕化燥之病,即俗所謂慢驚、慢脾風是也。慢脾風者,因脾慢而致生肝風者也。

本臟自病痙,由於兒之先天薄弱,父母又愛惜過甚,恐兒之寒,著以厚衣,覆以厚被,冬月設以圍爐,致兒每日出汗,汗多則亡血,血燥則生風;又或因兒常啼去淚,淚為肝液,液去陰傷,肝陽鼓動,內風輒發,見蠕動引縮之象。然本臟自病,又為六氣致痙之根,一感外邪,內風隨動,即成痙瘈。

此內傷二痙,不外燥、濕,而又終於化燥者也。古語云:欲得小兒安,常帶三分飢與寒。此為惜兒秘訣。蓋飢非餓也,飲食清淡有節耳!寒非凍也,不宜厚絮重綿盦成熱病耳!客忤一痙,瑟庵先生云:世俗妄傳驚風之證,惟此乃副其名。此由兒之心膽血虛神怯,偶有所驚,即以致痙。

所謂風者,非外風也,乃內動之肝風為病耳。見證或有汗,或無汗,面色時青時赤,畏見異言異服,夢中囈語,手足搐搦,與六氣致痙,神氣昏憒者不同,此更為血燥生風之證。余謂小兒諸病,不外燥濕,而又終歸於燥者,固實有明徵也。

至於看法,以色診為第一。凡神充色澤者,天真必厚,易養而少病;神怯神瞪,面色慘淡枯瘁,唇紅不澤者,稟賦必薄,難養而多病。再看其先後天氣質。如先天虧者,必囟門難合,或齒遲、語遲、行遲,或項軟、發穗、青絡常露之類是也;後天虧者,必食少化遲,腹膨,泄瀉,面色唇舌淡白之類是也。又有看虎口紋法,起於滑氏伯仁。

歌曰:小兒三歲下,虎口看三關,紫熱紅傷寒,青驚白是疳,淡紅淡黃者,斯為無病看。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,紋見中節氣關為重,紋見上節命關為危,直透三關為大危。世俗推拿一科,從之為法。但滑氏及幼科諸書,均未推原其故。愚按:《靈樞經》云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。

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。脈之見者,皆絡脈也。凡診絡脈:色青則寒且痛;赤則有熱;胃中寒,魚際絡多青;胃中熱,魚際絡紅:其暴黑者,留久痹也;其有赤有黑有青者,寒熱氣也;其青短者,少氣也。診虎口之說,蓋本乎此。但《內經》指百病而言,不專指小兒一科。彼滑氏男左女右之說,未免拘執;且紅為傷寒之說,顯與經背。

白話文:

兒科論

秋天乾燥,秋風一起,草木枯黃,這是涼燥之氣,比傷寒輕一些。此外還有暑濕內伏,涼燥外來,形成燥邪搏濕之氣。所謂六邪,不外乎燥濕,而燥邪尤為重要。小兒內傷飲食,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,不能節制孩子的飲食;飲食不節,則脾氣鬱結不暢;脾虛弱則不能運化津液,濕氣就漸漸停滯。

濕停滯則腹瀉,腹瀉久了就傷脾,脾虛則血液不能生成,血液日漸虛弱,肝臟失養,肝陽亢盛,內風發動,木氣乘克土氣,導致肢體蠕動抽搐。這是濕邪化燥而引起的疾病,俗稱慢驚、慢脾風。慢脾風,是因為脾虛導致肝風發作。

小兒先天不足,父母又過於愛惜,怕孩子著涼,就給孩子穿厚衣服,蓋厚被子,冬天還圍爐取暖,導致孩子每天出汗,汗多則損傷血液,血燥則生風;或者因為孩子經常哭泣流淚,淚水是肝液,淚液流失則陰液受損,肝陽亢盛,內風發動,出現肢體蠕動抽搐的現象。先天不足也是六邪致痙的根源,一旦感受外邪,內風隨之而動,就容易導致痙攣抽搐。

這兩種內傷痙攣,都與燥濕有關,最終都歸於燥邪。古語云:「欲得小兒安,常帶三分飢與寒。」這是養育孩子的秘訣。所謂飢,並非挨餓,而是飲食清淡有節制;所謂寒,並非受凍,而是不要穿得過厚,捂成熱病。客忤一種痙攣,瑟庵先生說:世俗誤傳為驚風,其實只是名稱相似而已。這是因為小兒心膽血虛,神氣怯弱,偶有驚嚇,就會導致痙攣。

所謂風,不是外來的風,而是內在肝風發動所致的疾病。症狀可能伴有汗出,也可能無汗,面色時青時赤,害怕看到奇怪的人或衣服,睡夢中說胡話,手足抽搐,這與六氣致痙,神志昏迷不同,這是血燥生風的表現。我認為小兒諸病,不外乎燥濕,最終都歸於燥邪,這是確切的臨床表現。

診斷方法,以面色診斷為首要。神氣充足,面色紅潤者,天賦稟賦好,容易養育,少生病;神氣怯弱,面色蒼白枯萎,嘴唇乾燥無光澤者,稟賦差,難以養育,易生病。還要觀察其先天和後天的體質。先天不足者,囟門閉合遲,或者出牙遲、說話遲、走路遲,或者頸項軟弱、頭髮稀疏、青筋常露等;後天不足者,則食慾差,消化不良,腹部膨脹,腹瀉,面色、嘴唇、舌頭蒼白等。還有一種診斷方法是看虎口紋,起源於滑伯仁。

歌訣說:小兒三歲以下,看虎口三關,紫色是熱證,紅色是傷寒,青色是驚風,白色是疳積,淡紅淡黃則無病。紋路在下關則病輕,在中關則病重,在上關則危急,直透三關則極危。民間推拿療法以此為依據。但滑氏及兒科諸書,都沒有闡述其原理。我認為,《靈樞經》說:經脈,平常是看不見的。

其虛實,可以從氣口知道。脈象所見,都是絡脈。診斷絡脈:青色則寒痛;赤色則有熱;胃寒,魚際絡脈多青;胃熱,魚際絡脈紅;顏色發黑,是久病;青赤黑混雜,是寒熱夾雜;青色而短,是氣虛。診斷虎口紋的理論,就是基於此。但《內經》是泛指百病,並不專指小兒一科。滑氏男左女右的說法,過於拘泥;而且紅為傷寒的說法,與經文相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