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7)

1. 兒科論

小兒,春令也,木德也,花之苞,果之萼,稚陽未充,稚陰未長者也。稚陽未充,則肌膚疏薄,易於感觸;稚陰未長,則臟腑柔嫩,易於傳變,易於傷陰。故小兒病較大人尤重,尤當以存陰為第一義。夫存陰,非補陰之謂。凡辛燥升散,溫燥苦澀、消導,皆是耗傷陰液之藥;往往陰液被傷,肝風內動,鼓痰上升,血不榮筋,筋急拘攣,致成痙瘈。

稚陽未充,忌用苦寒,以苦寒善伐生生之氣,且苦能化燥,化燥則又傷陰,不獨伐生生之氣已也。金石之品,善定神智,令人發呆,冰、麝香燥走竄,最耗心液。經曰: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。不可不知!

昔錢仲陽為小兒制六味丸,取酸甘化陰之義。酸,水味也;甘,土味也。木非水不生,非土不載。木實初結多酸,猶稟木之本味;成熟則純甘,甲乙合而化土,全得土之正味。五味惟甘為無毒,甘潤得水土氣足,故能滋液。

仲陽允為小兒之司命者哉!乃世俗未推六氣致病之理,未推六氣最易化燥之理,並未推小兒稚陽未充、稚陰未長,尤易化燥之理;見兒發熱,不知何邪,概曰風寒,輒與辛燥升散,雜以苦溫、苦澀消導。吾鄉尤誤於薄荷、荊芥辛涼之說,下筆輒用。

不知荊芥質燥氣香,上升巔頂;薄荷質燥,辛辣異常,稍用三五分參於辛潤劑中,以和格拒猶可,若獨用、多用、頻用,即薄荷一味,實足耗液,致成痙瘈,乃見兒痙瘈,便稱驚風,亂投冰、麝、金石苦寒慓悍毒藥,以為開竅、鎮驚、清熱、祛風,家傳秘法,家藏丸丹,多系如此,誤治甚多,殊堪憫惻!又或將「驚」字誤作「筋」字之訛,挑筋刺血,強推強拿,其在富貴之家,釀禍猶速。

嘗見薦醫薦方,接踵而至,此醫用熱,彼醫用寒,一日之間,七方十劑遍嘗,刀針金石全施,又或送鬼叫魂,此搖彼喚,使兒無片刻之安,重棉厚絮,爐火壺湯,使兒在熱盦之內。花之苞也,果之萼也,其堪如此傷殘也乎?嗟乎!是誰誤之也?父母誤之也。假使延一明理之醫,對證施治,何能至於此極乎?

吾鄉鞠通先生,憫兒之疾苦,作《解兒難》一冊。其中分寒痙、風溫痙、溫熱痙、暑痙、濕痙、燥痙六條,為六氣致痙;分內傷飲食痙、本臟自病痙二條,為內傷痙;客忤痙一條,為驚痙。又謂先感後痙者,即俗所謂驚風是也;病久致痙者,即俗所謂慢驚是也。又引《素問》太陽所致為痙,痙者,強直之謂,後人所謂角弓反張是也;少陽所致為瘈,瘈者,蠕動引縮之謂,後人所謂抽掣、搐搦是也。愚細玩諸條,不外燥、濕二字,又終歸於燥之一字。

然則六氣最易化燥,小兒尤易化燥之說,此豈余之私見哉?

請析言之。寒與燥同源。風寒乃天地乾結之氣,干則化燥最速,故經謂傷寒為熱病之類。風與熱皆屬陽邪、風溫、溫熱為溫燥之氣。暑有熱有濕,為燥中夾濕之氣。濕與燥相反,濕不能作痙,故濕痙一條,本論亦曰濕性陰柔,不能致強,初起之濕痙,必兼風而成。兼風寒者,主寒燥搏濕治;兼風熱者,主風燥搏濕治。

白話文:

兒科論

嬰兒,生於春天,屬木性,如同花苞、果萼,稚嫩陽氣未充盈,稚嫩陰氣未充足。稚嫩陽氣不足,則肌膚薄弱,容易受外邪侵襲;稚嫩陰氣不足,則臟腑嬌嫩,容易發生病變,容易損傷陰液。所以嬰兒的病比大人更嚴重,更應該以保護陰液為首要原則。

保護陰液,並不是指單純的滋補陰液。凡是辛辣燥熱、溫燥苦澀、消導的藥物,都會耗傷陰液;陰液受損,肝風內動,痰液上逆,血液不能滋養筋脈,筋脈急縮攣縮,就會導致痙攣。

稚嫩陽氣不足,忌用苦寒的藥物,因為苦寒藥物容易損傷生長之氣,而且苦味能化燥,化燥又會傷陰,不只會損傷生長之氣而已。金石類藥物,雖然能安定神志,卻容易讓人呆滯;冰、麝香燥熱且竄動,最傷耗心液。古籍記載:「石藥能致癲癇,芳草能致狂躁。」不可不慎!

過去錢仲陽為嬰兒製作六味丸,取用酸甘化陰的原理。酸屬水味,甘屬土味。木的生長離不開水,離不開土的滋養。果實初結時多酸味,這是秉承了木的本性;成熟後則甘甜,酸甘結合化為土,完全得到了土的正氣。五味之中,只有甘味無毒,甘味潤澤,得水土之氣充足,所以能夠滋養陰液。

錢仲陽堪稱嬰兒的守護神!然而世俗之人不懂六氣致病的道理,不懂六氣最容易化燥的道理,也不懂嬰兒稚嫩陽氣未充盈、稚嫩陰氣未充足,更容易化燥的道理;見到嬰兒發熱,不知是什麼邪氣入侵,就概括地說是風寒,就隨便用辛辣燥熱、苦溫苦澀、消導的藥物。我鄉下的人尤其誤解薄荷、荊芥辛涼的說法,一寫處方就用。

殊不知荊芥燥熱氣味芬芳,上竄到頭頂;薄荷性燥,辛辣非常,少量幾分摻雜在辛潤的藥物中,以緩解藥性尚可,如果單獨使用、大量使用、頻繁使用,即使只是薄荷一種藥,就足以耗傷陰液,導致痙攣,見到嬰兒痙攣就說是驚風,胡亂使用冰、麝香、金石類苦寒峻猛毒藥,以為能開竅、鎮驚、清熱、祛風,許多家傳秘方、家藏丸藥,大多如此,誤治的案例很多,實在令人惋惜!更有甚者將「驚」字誤寫成「筋」字,挑筋刺血,強行推拿,尤其在富貴人家,禍患更容易發生。

經常見到推薦醫生、推薦藥方的,一個接一個,這個醫生用溫熱藥,那個醫生用寒涼藥,一天之內,七方十劑都用遍了,針灸、金石藥都用上了,甚至還有送鬼叫魂、搖晃呼喚的,讓嬰兒片刻不得安寧,厚厚的棉被、爐火炭盆、壺湯熱水,讓嬰兒在炎熱中煎熬。花苞果萼一樣嬌嫩的嬰兒,怎麼能承受如此的摧殘?唉!這是誰的錯?是父母的錯!如果能延請一位懂得道理的醫生,對症治療,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?

我鄉鞠通先生,憐憫嬰兒的疾苦,寫了一本《解兒難》。書中將痙攣分為寒痙、風溫痙、溫熱痙、暑痙、濕痙、燥痙六種,是六氣導致的痙攣;又將痙攣分為內傷飲食痙、本臟自病痙兩種,是內傷導致的痙攣;還有客忤痙一種,是驚嚇導致的痙攣。還說先感邪後痙攣,就是俗稱的驚風;病久導致痙攣,就是俗稱的慢驚。還引用《素問》中,太陽經受邪導致痙攣,痙攣是指身體強直,後人稱為角弓反張;少陽經受邪導致瘈瘕,瘈瘕是指肌肉蠕動抽搐,後人稱為抽搐。我仔細研讀這些條文,都不離燥濕二字,最終都歸結於燥。

那麼,六氣最容易化燥,嬰兒更容易化燥的說法,難道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嗎?

讓我詳細闡述。寒與燥同源。風寒是天地間乾燥凝聚之氣,乾燥就容易迅速化為燥熱,所以古籍說傷寒屬於熱病一類。風熱都屬於陽邪,風溫、溫熱是溫燥之氣。暑熱兼夾濕氣,是燥熱夾濕之氣。濕與燥相反,濕氣不能導致痙攣,所以濕痙這一條,本論也說濕性陰柔,不能致使身體強直,初期濕痙,必定兼夾風邪而成。兼夾風寒者,應以寒燥搏濕治療;兼夾風熱者,應以風燥搏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