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5)
卷上 (5)
1. 陰陽互根論
《易》曰: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相錯,萬物生焉。太極,陰含陽也;儀象,陽分陰也。陽不能自立,必得陰而後立,故陽以陰為基,而陰為陽之母;陰不能自見,必待陽而後見,故陰以陽為統,而陽為陰之父。根陰根陽,天人一理也。以定位言,則陽在上,陰在下,而對待之體立;以氣化言,則陰上升,陽下降,而流行之用宏。
請以卦論:乾為天,乾之左為坎水,右為兌水,是水行天上也,而非水也,乃水之陰氣上升於天也;若陰升於天,而氣化之不及,則陰霾四起,而天象變矣。坤為地,坤之左為震之雷火、巽之風火、離之正火,是火出地下也,而非火也,乃火之陽氣下降於地也;若陽降於地,而氣運之不周,則赤滷不毛,而地象變矣。然論卦象猶虛也,請實徵諸時。
試觀一歲之間,夏至以後,酷暑炎蒸,若非陰氣潛生,大雨時行,則大地皆成灰燼矣。陰氣上升,其明證也。且陰氣上升於天,得天之布濩,而陰氣乃彌綸於無際。冬至以後,陰凝寒冱,若非陽氣潛藏,水泉流動,則世人皆成僵凍矣。陽氣下降,其明證也。且陽氣下降於地,得地之醞釀,而陽氣乃發育於無窮。
獨是陰氣上升,而非自升,必得陽氣乃升。地之陽,即天下降之陽,以陽助陰升,故不曰陽升,而曰陰升。陽氣下降,而非虛降,必含陰氣以降。天之陰,即地上升之陰,以陰隨陽化,故不曰陰降,而曰陽降。若是陰陽互根,本是一氣,特因升降而為二耳!
以人言之。人之陰升,脾胃水穀精微之氣,上升於肺,如經所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,是即水行天上也。氣中有水,故曰陰升,然水不離乎氣也。若非氣水蒸騰,而為邪水上泛,則水溢高源,而肺脹、喘嗽諸證生矣。然氣水既生於胃,必胃中水穀充滿,而後陰氣乃旺,經故曰:精氣生於穀氣。
若胃氣自病,則生化之源絕,安望陰升乎?且夫陰氣非能自升,必藉陽氣乃升。腎之真陽,即肺下降之陽。惟肺陽下歸於腎,得腎之含納,而陽氣乃收藏不越。人之陽降,肺之陽氣下降於腎,如天之陽氣潛藏於地,是即火出地下也。水由氣化,故曰陽降,然氣不離乎水也。若非氣水涵濡,而為燥陽下降,則金枯水竭,而勞咳、骨蒸諸證生矣。
然則陽氣不可虛降,必含陰氣以降。肺之真陰,即脾、胃、腎上升之陰。惟脾、胃、腎之陰上升於肺,得肺之敷布,而陰氣乃充周一身。經故曰:腎上連肺。又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然而陰陽升降,不可得而見也,請借證釜甑。釜中之水穀,水也;釜底之火,火也。釜上之氣,即為陽氣;氣中之水,即為陰氣。然必釜中水穀充滿,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,釜上之蓋以統束之,而後氣中之水,絪縕煦育,上蒸下布。氣中有水,即是陰升;水由氣化,即為陽降。
白話文:
陰陽互根論
《易經》說: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相互交錯變化,萬物由此而生。太極,包含著陰和陽;兩儀和四象,是陽氣分化出陰氣的結果。陽氣不能獨立存在,必須依靠陰氣才能存在,所以陽氣以陰氣為基礎,陰氣是陽氣的母親;陰氣不能自行顯現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顯現,所以陰氣以陽氣為統帥,陽氣是陰氣的父親。陰陽互為根本,天人之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。從空間位置來說,陽氣在上,陰氣在下,形成了相對應的狀態;從氣的變化來說,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形成了廣泛的運行作用。
從八卦的角度來看:乾卦代表天,乾卦的左邊是坎卦(水),右邊是兌卦(澤,也屬水),這是水氣上升到天上的現象,但這不是水本身,而是水氣中的陰氣上升到天上。如果陰氣上升到天上,而氣的變化不夠充分,就會陰霾密佈,天象就會發生變化。坤卦代表地,坤卦的左邊是震卦(雷,屬火)、巽卦(風,屬火)、離卦(火),這是火氣從地下冒出來的現象,但這不是火本身,而是火氣中的陽氣下降到地下。如果陽氣下降到地下,而氣的運行不暢通,就會出現土地貧瘠、寸草不生的情況,地象就會發生變化。然而,單純從八卦的象徵來論述還不夠具體,我們需要從實際情況來驗證。
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,夏至以後,酷暑炎熱,如果沒有陰氣潛伏生長,帶來及時的大雨,那麼大地就會變成灰燼。陰氣上升,這是明顯的證據。而且陰氣上升到天上,得到天地的滋潤,陰氣就會遍佈無垠。冬至以後,陰氣凝結,寒冷刺骨,如果沒有陽氣潛藏起來,使水流動,那麼人們都會凍僵。陽氣下降,這是明顯的證據。而且陽氣下降到地下,得到地氣的醞釀,陽氣就會不斷地繁衍生長。
只是陰氣上升,並不是自己上升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上升。地下的陽氣,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陽氣,陽氣幫助陰氣上升,所以不說陽氣上升,而說陰氣上升。陽氣下降,並不是單純地下降,必須包含陰氣才能下降。天上的陰氣,就是從地上上升的陰氣,陰氣隨著陽氣的變化而變化,所以不說陰氣下降,而說陽氣下降。所以說,陰陽互為根本,本質上是一氣,只是因為升降的變化而分為二而已!
以人體來說,人體的陰氣上升,是脾胃將水谷精微之氣上升到肺部,就像經書上所說的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」,這就是水氣上升到天上的現象。氣中含有水,所以說陰氣上升,但水離不開氣。如果沒有氣和水的蒸騰,而是邪氣上升,就會造成水溢出,出現肺脹、咳嗽等疾病。然而,氣和水都產生於胃,必須胃中水谷充盈,陰氣才能旺盛,經書上說:「精氣生於穀氣」。
如果胃氣本身有病,那麼生化的根本就斷絕了,怎麼能指望陰氣上升呢?而且陰氣不能自己上升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上升。腎臟的真陽之氣,就是肺部下降的陽氣。只有肺部的陽氣下降到腎臟,得到腎臟的吸收,陽氣才能收藏而不外泄。人體的陽氣下降,是肺部的陽氣下降到腎臟,就像天上的陽氣潛藏在地下一樣,這就是火氣從地下冒出來的現象。水是由氣化而來的,所以說陽氣下降,但氣離不開水。如果沒有氣和水的滋潤,而是燥熱的陽氣下降,就會造成身體虛弱,出現咳嗽、骨蒸潮熱等疾病。
所以,陽氣不能單純地下降,必須包含陰氣才能下降。肺部的真陰之氣,就是脾、胃、腎上升的陰氣。只有脾、胃、腎的陰氣上升到肺部,得到肺部的佈散,陰氣才能充盈全身。經書上說:「腎上連肺」。又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沒有辦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沒有辦法變化」。
然而陰陽的升降變化,是看不見的,我們可以借用釜甑(鍋和甑子)來作比喻。鍋裡的水谷,是水;鍋底的火,是火。鍋上的蒸汽,就是陽氣;蒸汽中的水氣,就是陰氣。必須鍋裡的水谷充盈,又用鍋底的火來蒸煮,鍋蓋來約束,然後蒸汽中的水氣才能溫和地滋養,向上蒸騰,向下佈散。氣中含有水,就是陰氣上升;水是由氣化而來的,就是陽氣下降。
如果鍋裡的水谷不足,就像沒有米做飯一樣,就會看到鍋底的火,只剩下虛弱的陽氣,鍋蓋也成了無用的東西。或者鍋裡雖然有水谷,但鍋底沒有火,不僅精氣不能蒸騰,連食物殘渣也很難融化;鍋蓋沒有蓋上,不僅不能約束,還會溢出難以收拾。所以陰陽二氣,不是互相依靠,不可片刻分離的嗎?
從陰陽二氣的輕重來說,陰氣依附陽氣,陽氣統攝陰氣,陽氣少一分就會生病,陽氣少一分就會死亡,人應該以陽氣為重。但是,陽氣固然重要,陰氣也很重要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人的日常活動和疾病,大多是損傷陰氣的,經書上說:「靜則神藏,動則消亡」。日常的操勞,都是運動,運動就會消耗的能量多於獲得的能量;疾病也是運動,運動就會使六氣都向火轉化,火氣旺盛就會損傷陰氣,所以又應該以陰氣為重。比如行船,船的行駛是氣,水是行駛的基礎,水足夠氣才能旺盛。
再比如點燈:燈火是火;油是水,油足夠燈火才能明亮。氣是血的統帥,血又是氣的載體。這是陽氣統攝陰氣,但建立在陰氣基礎上的道理。如果沒有陰氣,陽氣就沒有依託而消亡。(陰液枯竭的人會死,身體消瘦的人也會死)。所以「陰陽」二字,不讀作「陽陰」,而讀作「陰陽」,應該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