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樞機論
竊聞三陰三陽,有樞機焉。樞者,如門戶之樞,乃陰陽開闔之轉機也。《內經》樞機有二:一曰少陰為樞;一曰少陽為樞。陰之初生為少陰,少陰,稚陰也。手少陰屬心,足少陰屬腎。心為人身君主之官,神明所從出。腎為陰陽互根之地,精氣之本原。故少陰為轉陽至陰之機竅,陰之樞也。
白話文:
我聽說三陰(手少陰、足少陰、厥陰)三陽(手少陽、足少陽、陽明)有一個樞紐。這個樞紐就像門戶的樞紐一樣,是陰陽開合轉變的關鍵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樞紐有兩個:一是少陰為樞;一是少陽為樞。
陰的開始階段是少陰,少陰就是幼小的陰。手少陰對應心,足少陰對應腎。心是人體的主宰,神明從心而出。腎是陰陽相生之根,精氣的本源。所以少陰是轉陽到極陰的樞紐,是陰之樞。
由少陰而太陰,由太陰而厥陰,經曰: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。蓋太陰脾土,得此樞而散精以升於上;太陰肺金,得此樞而布精以降於下,能升能降,故謂之開。由是厥陰心包絡,得此樞而陰血以生;厥陰肝木,得此樞而陰血以藏,以生以藏,故謂之闔。是太陰、厥陰之開闔,皆少陰之樞所默運者也。
白話文:
從少陰轉化為太陰,從太陰轉化為厥陰。經書說:太陰是開啟,厥陰是閉合。因為太陰是脾臟,得到少陰這種樞紐,就能散發精氣上升到上方;太陰是肺臟,得到少陰這種樞紐,就能佈散精氣下降到下方,既能升又能降,所以稱為開啟。由此,厥陰是心包,得到少陰這種樞紐,就能產生陰血;厥陰是肝臟,得到少陰這種樞紐,就能儲藏陰血,有了生長和儲藏,所以稱為閉合。所以太陰、厥陰的開合,都是少陰這個樞紐在暗中運作的。
厥陰為陰之極,陰極則陽生,而陰轉入於陽,陽之初生為少陽,少陽,稚陽也。手少陽屬三焦,足少陽屬膽。三焦具真陽之火,其體虛潤,其氣氤氳。(焦,熱也。滿腔中熱氣布濩,能通調水道也。按三焦從右腎生出,心腎相通,三焦因與心包絡相通而為表裡。)膽為初春之木,其體軟嫩,其氣溫和。
白話文:
厥陰是陰氣的極點,陰氣到達極點時陽氣就會生長,陰氣就轉化為陽氣。陽氣剛生長出來時稱為少陽,少陽就是幼小的陽氣。手少陽屬於三焦,足少陽屬於膽。三焦具備純陽之火,其形體虛潤,其氣息氤氳。(焦指熱。體內充滿熱氣,可以通調百脈。三焦從右腎生出,心腎相通,三焦和心包絡相通而成為表裡。)膽是初春之木,其形體柔軟,其氣息溫和。
故少陽為轉陰至陽之機括,陽之樞也。由少陽而太陽,由太陽而陽明,經曰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。蓋太陽膀胱,得此樞而水道通調;太陽小腸,得此樞而食物變化,通調變化,故謂之開。由是陽明胃腑,得此樞而陽氣含納;陽明大腸,得此樞而陽氣收藏,含納收藏,故謂之闔。
白話文:
所以少陽是轉變陰性到陽性的關鍵,是陽氣的樞紐。從少陽轉到太陽,從太陽轉到陽明,經書上說:太陽主開,陽明主合。因為太陽膀胱,得到這個樞紐,水道才能通暢;太陽小腸,得到這個樞紐,食物才能消化,通暢消化,所以稱為開。而陽明胃腑,得到這個樞紐,陽氣才能匯聚;陽明大腸,得到這個樞紐,陽氣才能收藏,匯聚收藏,所以稱為合。
是太陽、陽明之開闔,皆少陽之樞所默運者也。陽明為陽之極,陽極則陰生,而陽又轉入於陰。然則少陰、少陽,非陰陽出入開闔之樞機者哉?若其樞一有不利,則出入之機停;出入機停,則開闔之機廢。能開不能闔,則泄瀉諸病生;能闔不能開,則噎膈、便閉諸病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開合,都受到少陽經這個樞紐的暗中調控。陽明經是陽經的極限,陽氣極盛時就會生出陰氣,而陽氣又會轉化為陰氣。那麼,少陰經和少陽經不正是陰陽出入開合的樞紐嗎?如果這個樞紐出現一點不利,那麼出入的機制就會停止;出入機制一停止,開合機制就會廢掉。如果能開卻不能合,那麼就會產生腹瀉等疾病;如果能合卻不能開,那麼就會產生噎膈、便祕等疾病。
病先天則從腎起,病後天則從脾胃起。脾胃病則土不生金而金敗,金敗則水衰,水衰則木枯,木枯則火熾,火熾則水益涸,水涸則龍火起,龍火起而風火、雷火、燥火亦相繼而起,則一身無非火矣。夫此火之來,總由於樞之不利,火即陽氣外越,而不能依附於陰者也。若寒以降之,則火益烈而元氣亡矣。
白話文:
先天性的疾病源於腎臟,後天性的疾病源於脾胃。脾胃有病,土就不能生金,金就衰弱,金衰弱則水虛,水虛則木枯萎,木枯萎則火旺盛,火旺盛則水越發枯竭,水枯竭則龍火生起,龍火生起後,風火、雷火、燥火也會相繼生起,這樣整個人體都變成火了。這些火的產生,總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,火就是陽氣外溢,不能附著於陰氣。如果用寒性藥物來治療,那麼火會更加猛烈,元氣也會耗盡。
故欲其樞之利,非溫潤之、咸柔之不可。法當滋腎之陰,納腎之陽,蓋腎為水火互根之臟,腎陰足而後水濟火,腎陽固而後氣歸精也;法當養肝之血,達膽之氣,蓋肝膽為東方震巽之木,木之陰液不可耗,木之生氣尤不可伐也。知少陰、少陽之為樞,而治法可悟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想要讓任督二脈順暢,必須滋潤柔和。方法應該是滋養腎陰,補益腎陽,因為腎臟是水火交會的臟器,腎陰充足才能水濟於火,腎陽充實才能氣化為精;此外,方法還應該是養護肝血,通達膽氣,因為肝膽屬東方震巽之木,木的陰液不能耗損,木的生發之氣尤其不能破壞。明白了少陰和少陽是樞紐,治療的方法就可以領悟了。
2.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
衛氣,陽氣也,即人之天氣也。天有二十八宿,周布四面,(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。)房、昴為東西之緯,(橫看。)虛、張為南北之經。(縱看。)房至畢屬陽,主晝;昴至心屬陰,主夜。人身衛氣之行,亦猶是也。晝行陽經二十五度,夜行陰經二十五度,一晝一夜,五十度周於身,與宗氣、營氣度數相等。
白話文:
衛氣就是陽氣,是人體的防禦氣。就像天空有二十八星宿,散佈在四面八方(每面有七星,四面共二十八星)。房宿和昴宿是東西方向的橫線,虛宿和張宿是南北方向的直線。從房宿到畢宿屬於陽氣,主宰白天;從昴宿到心宿屬於陰氣,主宰夜晚。人體衛氣的運行也像這樣。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夜晚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,晝夜各運行五十度,遍佈全身,與宗氣、營氣的運行度數相等。
或曰:衛氣出於何所?行於何地乎?曰:宗氣積於上焦,營氣出於中焦,而衛氣則出於下焦。營氣隨宗氣行於經脈之中,衛氣則不隨宗氣入於經脈,而自行於各經脈外,及頭目、手足、皮膚、分肉之間。故經曰: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;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或又曰:衛氣何以出於下焦,行於脈外乎?曰:經謂上焦如霧,(此三焦,即三停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衛氣從何產生?在哪裡流動?
答:宗氣積聚在上焦,營氣產生於中焦,而衛氣則產生在下焦。營氣隨著宗氣在經脈中流動,而衛氣則不隨宗氣進入經脈,而是自行流動在各經脈之外,以及頭目、手足、皮膚、肌肉之間。因此《內經》說:「清氣叫做營,濁氣叫做衛;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。」
又有人問:衛氣為什麼產生在下焦,而且在脈外運行?
答:《內經》說,上焦像霧氣,(這三焦指三停,分別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就像人的上部、中部、下部。上焦如霧氣,中焦如流水,下焦如濁氣)下焦像濁氣,衛氣產生於下焦的濁氣中。衛氣在脈外運行,是因為它的性質濁重,不能進入脈中。
肺司呼吸,布散精液,以行於經脈之中,彌淪布濩,如天之有霧。)中焦如漚,(水穀精微之氣,蒸變而為心血,凝聚浮沉,如水中之有漚。)下焦如瀆,(飲入於胃,脾實輸之,下行於右腎旁之三焦腑,得三焦腑之氣化,滲入膀胱。故三焦為決瀆之官,膀胱為州都之官,正以下焦如瀆之畜泄乎水也。
白話文:
肺
- 負責呼吸
- 分散體內津液,使其在經脈中運行
- 滋潤身體,就像天上的霧氣
中焦
- 像水中的氣泡
- 水穀精微之氣,蒸化成心血,凝聚與浮沉,就像水中的氣泡
下焦
- 像水渠
- 飲水進入胃部,脾臟消化後,向下流入三焦腑(右腎旁)
- 在三焦腑的氣化作用下,滲入膀胱
- 因此,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路,膀胱為水液儲存的器官
- 下焦的作用就像水渠一樣,可以蓄水和排泄
)衛氣賴下焦陰中真陽,以升出中、上二焦,故衛氣出於下焦。營為水穀之精氣,屬陰,陰性精專,自行脈中;衛為水穀之悍氣,屬陽,陽性剽悍滑利,故行脈外。
白話文:
衛氣依靠下焦水液中的純陽之氣,才能升出中焦和上焦,所以衛氣起源於下焦。營血是水谷中的精氣,屬陰性,陰性的特質精純專一,自行脈中運行;衛氣是水谷中的悍氣,屬陽性,陽性的特質剽悍滑利,所以運行在脈絡之外。
請析言之。平旦陰盡,由寐而寤。邵子曰:人之神,寐則棲腎,寤則棲心,將寐在脾,熟寐在腎,將寤在肝,正寤在心。十二經脈,皆根於心。寤屬陽,太陽為陽中之陽,故經曰:人寤則目張。目張則陽氣出於睛明穴(屬足太陽經),而上行於頭,始於足太陽,次手太陽,再下足少陽,次手少陽,再下足陽明,次手陽明,如是周二十五度,乃下行陰分,而目復合而寐。
白話文:
仔細分析一下。太陽升起時,夜間的陰氣消盡,於是從睡眠中醒來。邵子說:人的神魂,睡著時棲息在腎,醒著時棲息在心,將要睡覺時在脾,睡得很熟時在腎,將要醒來時在肝,醒來時在心。
十二經脈都根植於心。醒來屬於陽性,太陽是陽中之陽,所以經文中說:人醒來時,眼睛就會睜開。眼睛睜開,陽氣就會從睛明穴(屬於足太陽經)而出,向上運行至頭部,從足太陽經開始,依次到手太陽經,再到足少陽經,再到手少陽經,再到足陽明經,再到手陽明經,這樣周而復始運行二十五度,然後進入陰分,接著眼睛閉上而進入睡眠。
目合則陽氣從足少陰注於腎,腎注於心,心注於肺,肺注於肝,肝注於脾,脾復注於腎,如是亦周二十五度,終而復始,如環無端。
白話文:
當人的眼睛閉上時,體內的陽氣就會從足少陰經流入腎臟,腎臟再輸送給心臟,心臟輸送給肺部,肺部輸送給肝臟,肝臟輸送給脾臟,脾臟再輸送回腎臟。這個過程會持續25次,然後重新開始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循環。
再析言之。如卯初初刻,陰盡而寤,衛行太陽;(先行足經,次行手經。余皆同。)卯初一刻,衛行少陽;卯初二刻,衛行陽明;卯初三刻,衛間行足少陰。卯正初刻,衛復行太陽;卯正一刻,衛復行少陽;卯正二刻,衛復行陽明;卯正三刻,衛復間行足少陰。陽盡間陰者,以足少陰陰陽互根,為人身之大根柢、大樞紐也。
白話文:
進一步解釋一下。比如卯時初刻(早上5:00-5:15),陰氣消散,陽氣甦醒,衛氣運行在太陽經上;(先運行足經,然後運行手經。其他時辰運行順序相同。)卯時一刻(5:15-5:30),衛氣運行在少陽經上;卯時二刻(5:30-5:45),衛氣運行在陽明經上;卯時三刻(5:45-6:00),衛氣間行在足少陰經上。卯時正刻(6:00-6:15),衛氣再次運行在太陽經上;卯時一刻(6:15-6:30),衛氣再次運行在少陽經上;卯時二刻(6:30-6:45),衛氣再次運行在陽明經上;卯時三刻(6:45-7:00),衛氣再次間行在足少陰經上。陽氣消散轉換為陰氣,是由於足少陰經的陰陽互根,它是人體最重要的基礎和樞紐。
其他部分:
- 衛氣:保護人體抵禦外邪的正氣
- 太陽經、少陽經、陽明經、足少陰經:人體十二經絡中的四條經絡
- 樞紐:關鍵性的位置或部位
如是環行,自卯至申,周二十五度,陽盡於陰,陰受氣矣,陰亦周二十五度。一晝一夜,漏下百刻而盡,衛氣五十度周於身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知此,則人之病否、生死可以決,藥之升降、補瀉、表裡、陰陽可無差矣。
白話文:
如果(衛氣)這樣循環,從卯時(早上5-7點)到申時(下午3-5點),周而復始25度,陽氣耗盡於陰氣,陰氣開始受納陽氣,陰氣也周而復始25度。晝夜之間,漏刻100刻(2小時),衛氣行經身體50度。這樣循環往復,永無止境,與天地規律一致。瞭解了這個原理,就能判斷人的病情吉凶、生死,藥物的升降、補瀉、表裡、陰陽也就不會有偏差了。
3.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
營氣,陰氣也,如地水之氣,隨天氣以運行者也。天有經宿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經脈者,乃運行臟腑之血,以周於內外者也。臟屬陰,故臟六經為陰,如手太陰肺、手少陰心、手厥陰心包絡、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是也。腑屬陽,故腑六經為陽,如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陽小腸、手少陽三焦(右腎旁三焦腑)、足陽明胃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少陽膽是也。陰之大者為太陰,太陰為開,敷布陰氣者也;(太陰,三陰也。
白話文:
營氣屬於陰氣,就像大地中的水氣一樣,隨著天氣變化而運行。天有固定的軌道,地有固定的河流,人體有固定的經脈。經脈是運行臟腑之血,連接人體內外。
臟器屬於陰,所以臟腑的六條經脈也屬於陰,包括:
- 手太陰肺經
- 手少陰心經
- 手厥陰心包絡經
- 足太陰脾經
- 足少陰腎經
- 足厥陰肝經
腑器屬於陽,所以腑器的六條經脈也屬於陽,包括:
- 手陽明大腸經
- 手太陽小腸經
- 手少陽三焦經(在右腎旁)
- 足陽明胃經
- 足太陽膀胱經
- 足少陽膽經
陰氣中最大的稱為太陰,太陰具有開啟和擴散陰氣的作用。(太陰指三條陰經)
經曰:三陰為母。)陰之小者為少陰,少陰為樞,轉輸陰氣者也;(少陰,二陰也。經曰:二陰為雌)。兩陰交盡為厥陰,厥陰為闔,受納陰氣者也。(厥陰,一陰也。經曰:一陰為獨使。)陽之大者為太陽,(太陽行背,在裡。)太陽為開,敷布陽氣者也;(太陽,三陽也。
白話文:
古文:「經曰:三陰為母。」
中醫典籍記載,三陰經脈是陰經的根本。
古文:「陰之小者為少陰,少陰為樞,轉輸陰氣者也;」
陰經中較細小的為少陰經,少陰經就像樞紐,負責運轉陰氣。
古文:「(少陰,二陰也。經曰:二陰為雌)。」
(少陰經包括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陰脾經,合稱二陰。典籍記載,二陰經屬陰,為雌性經脈。)
古文:「兩陰交盡為厥陰,厥陰為闔,受納陰氣者也。」
二陰經相交會處為厥陰經,厥陰經就像閘門,負責接受陰氣。
古文:「(厥陰,一陰也。經曰:一陰為獨使。)。」
(厥陰經只有手厥陰心包經一陰經,典籍記載,一陰經獨特,有它的特殊功能。)
古文:「陽之大者為太陽,(太陽行背,在裡。)太陽為開,敷布陽氣者也;」
陽經中較大的為太陽經,(太陽經分佈在身體背面,位於內部。)太陽經就像開啟門戶,負責佈散陽氣。
經曰:三陽為父。)陽之小者為少陽,(少陽行身之側面,在表裡之間。)少陽為樞,轉輸陽氣者也;兩陽合明為陽明,(陽明行腹,在表之裡。)陽明為闔,收納陽氣者也。
白話文:
經文說:陽經中的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被稱為「三陽」,是陽氣的「父親」。
其中,足少陽膽經的陽氣較小,稱為「少陽」,循行於身體側面,介於表裡之間。少陽經就像樞紐,負責轉運陽氣。
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陽氣融合後,稱為「陽明」,循行於腹腔,位於表層的裡面。陽明經就像一個閉合的容器,負責收納陽氣。
然則陰陽分手足者何也?蓋人有三焦(此三焦即三停),而三焦只是兩焦,以人身中有膈膜(遮蔽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)。膈膜以上,肺與心與心包絡,象天,經脈因行於手,故手三陰從臟走手(陰從內起),手三陽從手走頭(陽從外起,手三陽雖位居下焦,然與手三陰為表裡,直相連絡,故亦走手);膈膜以下諸臟腑,皆象地,經脈因行於足,故足三陽從頭走足(陽行於外),足三陰從足走腹(陰行於內)。象天者陰先而陽後,象地者陽先而陰後,此水火既濟,地天交泰之道也。
白話文:
為什麼陰經和陽經會分佈在手腳呢?
因為人體有「三焦」,但其實只有兩個「焦」:人體內部有橫膈膜(用於阻隔濁氣,防止濁氣上升燻心燻肺)。橫膈膜以上:肺、心和心包絡屬於天部,經脈從手部運行(陰經起源於臟腑);手三陽經從手部運行到頭部(陽經起源於體表。手三陽經雖然位於下焦,但與手三陰經表裡相配,直接相連,所以也運行到手部)。橫膈膜以下的臟腑都屬於地部,經脈從足部運行(陽經運行於體外)。足三陰經從足部運行到腹部(陰經運行於體內)。地部運行時,陽經先走,陰經後走。天部運行時,陰經先走,陽經後走。這就是水火既濟、地天交泰的道理。
或曰:經脈既有從腹走手、從手走頭、從頭走足、從足走腹之不同,何謂皆根於心乎?既曰:皆根於心,何又謂營出中焦?肺脈亦從中焦起乎?曰:經脈根於心,而行於腹、行於手、行於頭、行於足,此經所止之處,即彼經所起之處,猶樹之由根而干,由干而枝,枝又生枝,繁衍無已,而要皆原於根也。心脈下緣於胃脈,猶樹之根鬚生於地下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經脈既有從腹部通往手臂、從手臂通往頭部、從頭部通往足部、從足部通往腹部的區別,為什麼又說它們都根源於心臟呢?既然說它們都根源於心臟,為什麼又說營氣從中焦流出?肺脈也從中焦開始嗎?
回答:經脈根源於心臟,但分佈於腹部、手臂、頭部、足部,它們各個經脈所到達的地方,就是其他經脈的起始處。就像一棵樹,由根長出樹幹,由樹幹長出枝條,而枝條又生出枝條,繁衍不斷,但最終都起源於根部。心脈的下端與胃脈相連,就像樹木的根鬚生長在地下。
根於心者,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;緣於胃者,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經曰:心生血。又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蓋謂水穀精微之氣,皆由胃出,而上注於心,奉心化赤為血,而上注於肺。陰隨陽化,天氣行而營氣與之俱行,故每日營氣之行,皆從肺經始,地上承天也。
白話文:
心臟是萬物起源的乾元,胃是萬物生長的坤元。經典記載:心臟產生血液。又說:營養氣血的管道,以體內的食物為根本。食物進入胃中,然後傳送到肺部。其中最精純的部分流經經絡,不斷運行,從頭到尾,永不停止。這就是天地循環的法則。
這是說,食物精華之氣都來自胃部,向上供養到心臟,心臟將其化為紅色血液,再向上供養到肺部。陰氣隨著陽氣而變化,肺部運行天氣,營氣也跟著運行。因此,每天營氣的運行,都從肺經開始。地上順應天上,這就是天地運轉的規律。
由肺經下行而注於大腸經(肺與大腸相表裡),復上行而注於胃經,循注於脾經(脾與胃相表裡),又上行而注於心經,由心經下行而注於小腸經(心與小腸相表裡),由是而注於膀胱經,循注於腎經(腎與膀胱相表裡),從腎注心包絡(心腎相交),由心包絡下行而注於三焦經(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裡),從三焦經復上行而注於膽經,循注於肝經(肝與膽相表裡),至肝經而營氣一周於身,經故曰厥陰為陰之盡,厥陰為闔。盡而闔,故藏血。
由肝經上行而復注於肺經,終而復始,如環無端,一晝一夜,五十度周於身,經故曰五十營。
白話文:
營氣從肺經往下流入大腸經(肺和大腸相表裡),再往上流入胃經,接著流入脾經(脾和胃相表裡),然後再往上流入心經。營氣從心經往下流入小腸經(心和小腸相表裡),接著流入膀胱經,再流入腎經(腎和膀胱相表裡)。營氣從腎經流入心包絡(心和腎相交),再從心包絡往下流入三焦經(心包絡和三焦相表裡)。營氣從三焦經再往上流入膽經,接著流入肝經(肝和膽相表裡)。到了肝經,營氣就完成全身一週循環。經書上說,厥陰脈是陰脈的終點,厥陰脈是閉合的。脈絡終點且閉合,所以能儲藏血液。
再以經脈運行於內外者析言之。手太陰肺脈根於心,緣於胃,而上通於肺,由肺下膈,絡大腸,還上膈,由肺系(喉管兩旁,左是經脈管,右是絡管)外行乳上三肋端,去中行旁開六寸(同身寸法),橫從腋下,達肘內,循臂前廉,入寸口,上魚際(大指後肉隆起處),至手大指內側(少商穴);其支者,循腕後入手次指內側(商陽穴),而交手陽明。
白話文:
肌肉起自肋骨(第一至十二肋骨),橫過腋窩至肘部(肱骨),並附著在橈骨遠端;肌腱從手掌側進入。
手陽明大腸脈,外起手次指內側,入合谷(俗名虎口),循臂外前廉達肩,入缺盆(肩下橫骨陷中),內行絡肺,下膈,屬大腸;從缺盆分支外行,直上頸側,貫頰內,入上齒,還出,外行人中,挾鼻空旁(迎香穴),而交足陽明。
白話文:
手陽明大腸經,從手掌拇指內側開始,經過虎口,沿著手臂外側前緣到達肩膀,進入缺盆(肩胛骨下的凹陷處),在體內與肺相連,向下經過膈肌,終止於大腸;從缺盆分出一支,在外側向上直行頸部,貫穿面頰內側,進入上牙齦,再出來,在外側行經人中,靠近鼻孔兩側(迎香穴),並與足陽明經相連接。
足陽明胃脈,外起鼻空旁,上行,當目下胞之中,下入上齒,還出,挾口,繞腮,上耳前,至額角,下頸側(結喉兩旁人迎穴),入缺盆,再下行當乳之中,內行下膈,屬胃,絡脾,挾臍旁入氣街(毛際兩旁);胃口又生一支,亦挾臍旁入氣街,外行腿合縫,從合縫斜行腿面,直至足中指之外側;又生一小支,別跗上,入大指間,出其端(厲兌穴),而交足太陰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,從鼻子旁開始,往上走,經過眼眶下方,進入上排牙齒,再出來,繞著嘴巴,到下巴,經過耳朵前,到額角,往下到脖子兩側(喉結兩旁的人迎穴),進入肩窩,再往下走到乳頭中間,在橫膈膜下穿過,屬於胃經,連繫脾經,經過肚臍旁到兩側腹股溝(大腿根部靠近腹部)
而胃經又分出一支,也經過肚臍旁到腹股溝,往外走到大腿內側,沿著大腿內側斜向行走,直到腳的二趾外側。
又分出一小支,走向腳上,進入大拇指之間,從腳尖出來(厲兌穴),與足太陰經相交。
足太陰脾脈,外起足大指端之內側,循內踝前廉,上股(大腿)內廉入腹,行季脅(在足少陽、厥陰之裡一行),上膈,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(從胃之別絡注心,濁氣乃不上僭),而交手少陰。
白話文:
脾經(足太陰經)的脈絡起自腳拇指內側,沿著內踝前緣向上,進入大腿內側,再進入腹部,通過脅肋(在足少陽經、厥陰經的內側),上升到膈肌,夾著咽喉,連接到舌根,散佈於舌頭下方。
它的分支從胃的分支上行到膈肌,灌注到心臟(從胃的分支注入心臟,防止濁氣上升),並與手少陰經(心經)交會。
手少陰心脈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心系上與肺通,由肺葉而下,曲折向後,貫脊髓,通於腎(肺、心、腎,一氣相通),轉而向前,下膈,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繫於目;其直者,外行腋下,循肘臂內後廉,至小指內側(少衝穴),而交手太陽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的脈絡,從心臟開始,延伸到心包,心包上面與肺臟相通,從肺葉向下,轉折向後,貫穿脊髓,通往腎臟(肺、心、腎氣息相通)。脈絡轉向前面,穿過橫膈膜,絡於小腸;它的分支從心包往上經過咽喉,連接到眼睛;其主脈則在外側沿著腋下,循著肘部和手臂內側後緣,延伸到小指內側(少衝穴),與手太陽經相交會。
手太陽小腸脈,外起手小指內側,而行外側(少澤穴),循肘外後廉,過肩後廉,入缺盆,內行絡心,下膈,抵胃,屬小腸;其支者,由缺盆,交肩,貫頸頰,至目銳眥(目外角),卻入耳中;其支者,由耳前斜絡於顴,至目內眥(目內角)而交足太陽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脈,從手小指內側開始,沿小指外側(少澤穴)向上,沿肘部外後側,過肩部後側,進入缺盆穴,再從內側與心相連,向下通過膈肌,抵達胃部,屬小腸;它的支脈,從缺盆穴出發,交錯於肩部,貫穿頸部和麪頰,到達眼睛外側角(目銳眥),然後返回進入耳中;另一支脈,從耳前斜行連接於顴骨,到達眼睛內側角(目內眥),與足太陽經脈相交。
足太陽膀胱脈,外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,分一小支,從巔至耳上角,後行,下項,循肩後,分二大支:一大支挾脊旁開寸半第一行,抵腰中,腰中有四空,內行絡腎,屬膀胱,其直者,從腰下外行,貫臀,入膕中(膝後曲處委中穴);一大支又從肩膊後,左右分下,貫胛膂(脊兩旁肉為膂),挾脊旁開三寸第二行,入膕中,貫腨內(足肚),出外踝,至足小指外側端(至陰穴),以交足少陰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到頭頂分出一小支,從頭頂到耳角,再向後走到脖子,然後沿著後肩走行,分為兩大支:
-
一大支:沿著脊椎旁開1.5寸,第一行走行,到達腰部,腰部有四個空腔,內部與腎臟相連,屬於膀胱經。直行的那部分,從腰部向外走行,穿過臀部,進入膝後彎處(委中穴)。
-
一大支:從肩部後面再分出,左右分開向下,穿過背部兩旁的肌肉(膂),沿著脊椎旁開3寸,第二行走行,進入膝後彎處,穿過足肚內側,出來外踝,到達足小指外側端(至陰穴),與足少陰經相交。
足少陰腎脈,外起小指下,斜趨足心,循內踝,入足後跟,上行股內後廉,貫脊裡,屬腎,絡膀胱;其直者,從股內前行至合縫,由合縫上行入腹,去腹中行旁開一寸,至臍入腎,由臍上行,去中行旁開一寸五分,從腎上貫肝膈,又上行,去中行旁開二寸,至胸中入肺,循喉嚨,挾舌本;其支者,從肺出,絡心,注胸中(肺、心、心包絡、肝四臟,皆與腎經相通),以交手厥陰。
白話文:
足少陰腎經的經絡,從小指的下方開始,斜行到腳心,沿著內踝往上,進入足後跟,然後沿著大腿後內側向上,貫穿脊骨內側,屬於腎臟,與膀胱相連。其中直行的經絡,從大腿內側前方往上,到腹股溝,從腹股溝往上進入腹腔,在腹腔中離中心線一寸,到肚臍進入腎臟。從肚臍往上,離中心線一寸五分,從腎臟往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,再往上,離中心線二寸,到胸中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夾住舌根。其中支出的經絡,從肺臟出來,與心臟相連,注入胸中(肺臟、心臟、心包絡、肝臟這四個臟器,都與腎經相通),最後與手厥陰經交會。
手厥陰心包絡脈,內起胸中,下膈,絡三焦;其支者,由胸中出脅抵腋,循心、肺二經之間,外行,起腋下三寸,乳外側一寸許,向外上轉,循臂肘內兩筋之間,入掌中(勞宮穴),至中指,出其端(中衝穴);其支者,別掌中,行小指內之次指端(關衝穴),以交手少陽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絡經脈,從胸中往下一路經過橫膈膜,並聯繫三焦;
它的分支從胸中出來,經過肋部到腋窩,沿著心經和肺經之間向外運轉,出腋窩三寸,乳頭外側一寸多點,向外向上轉,沿著手臂肘部內側兩條筋之間,進入手掌中間(勞宮穴),到達中指,從中指指尖出來(中衝穴);
它的分支從手掌中間分出來,沿著小指次指的內側行到指尖(關衝穴),與手少陽經相交。
手少陽三焦脈,外起小指次指之外側,上循手臂外兩骨中間,貫肘上肩,由肩上項,交出膽經之後,入缺盆,內行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屬三焦;其支者,外行,入缺盆,上項,系耳後,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(目下為䪼);其支者,從耳後,內入耳中,外走耳前,交動脈間,至目銳眥,而交足少陽。
白話文:
手少陽三焦經,從小指和無名指外側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兩根骨頭中間向上,穿過肘部、肩膀,再由肩膀向上經過頸部,交接於膽經之後,進入缺盆,在內部運行,分佈於心包,散佈於膈肌下方,屬於三焦;其支脈從外側運行,進入缺盆,向上經過頸部,連接耳後,出耳角,彎曲向下經過臉頰到眼下(眼下為䪼);另一支脈從耳後,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與動脈交會,到達眼睛的外眼角,並與足少陽經交會。
足少陽膽脈,外起目銳眥,上頭角,下耳後,循頸側,行三焦經之前,後入缺盆;一支從耳後,入耳中,走耳前,還至目銳眥;一支別銳眥,下大迎(胃經穴,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),還行於䪼,合三焦經,下加頰車(耳下穴名),行頸側,亦入缺盆,由缺盆內行胸中,貫膈,絡肝,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街(毛際兩旁動脈)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(胯骨);其直者,從缺盆外行,過肩,下腋,走身側之季脅(脅骨下盡處),下髀厭,行膝外廉,至外踝前,還行足跗,至足小指次指之外側(竅陰穴),生一小支,別足跗,下足大指岐骨,貫爪甲,出三毛(大指爪甲後為三毛,大敦穴),以交足厥陰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:
起始於眼睛外側銳利的目光處(目銳眥),向上經過頭角,往下經過耳後,再沿著頸部側面,經過三焦經前面,然後進入缺盆(耳根處)。
其中有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經過耳前,再回到目銳眥。
另一條分支從目銳眥出發,往下經過大迎穴(位於頷下,動脈陷中),再沿著䪼穴(腮腺處)與三焦經相會,然後下行至頰車穴(耳下),再沿著頸部側面,進入缺盆。
從缺盆內部,本經進入胸中,穿過橫膈,聯絡肝臟,屬於膽臟,沿著脅肋內側,到達氣街(毛際旁的動脈),再繞著毛際,橫向進入髀厭(胯骨)。
本經有一條直行分支,從缺盆外側出發,經過肩膀,再下行至腋窩,然後沿著身體側面,經過季脅(脅骨下端),再下行至髀厭,再沿著膝蓋外側,到達外踝前,然後再沿著足跗,到達足小指次指的外側(竅陰穴)。
從這裡有一條小分支分出,離開足跗,下行至足大趾岐骨(大趾甲根部),貫穿爪甲,到達三毛穴(大趾甲後的三個毛囊),然後與足厥陰肝經相交。
足厥陰肝脈,外起足大指爪甲端,還行足跗,走內踝,出脾脈之後,入膕中,循股陰,內行,繞陰器,抵小腹,還行季脅(肝經章門穴),斜上,直乳下二肋端,挾胃,屬肝,絡膽,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,上連目系,外行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;一支外行,從目系下頰,還唇;一支內行,從肝別貫膈,上注於肺,終而復始。此經脈也。
白話文:
肝經脈絡:
肝經從大腳趾甲的末端開始,沿著腳揹走到內腳踝,再從脾經後面穿過,進入小腿後方,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,繞過生殖器,延伸到小腹,再轉向季肋(肝經的章門穴),斜著向上,直達乳房下方兩根肋骨的末端,經過胃,連接肝臟,與膽經相連,貫穿橫膈,分佈在脅肋,延著喉嚨,向上連接眼睛,從額頭外側出,與督脈在頭頂會合;另一支從眼睛下方延伸到臉頰,再回到嘴脣;還有一支從肝臟出來,穿過橫膈,注入肺臟,如此循環往復。這是肝經的脈絡走行。
所謂十二絡者,即十二經之別,所以回血入於經者也。別有脾之大絡(名曰大包),出淵液穴下三寸(屬膽經),布胸脅,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皆縱。又有胃之大絡(名曰虛里),貫膈,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乃十二經脈之宗氣(土為萬物之母,故亦名宗氣)。盛喘數絕者,病在中,結而橫,有積也,絕不至則死,動甚者,宗氣泄也。
知經絡之所行,則知病之所在矣。
白話文:
所謂「十二絡」是指十二經脈的分支,其作用是將血液送回經脈中。另外還有一條脾臟的大絡(稱為大包),從淵液穴下三寸處(屬於膽經)發出,分佈在胸部和脅部,實證時全身疼痛,虛證時四肢百節鬆弛無力。還有胃臟的大絡(稱為虛裏),貫穿膈肌,與肺臟相連,從左乳下外出,其跳動可以透過衣物看到,是十二經脈中宗氣所在。胃氣旺盛,則喘息加重且次數多,這是因為中焦有病,氣血運行不暢,有積滯。如果喘息逐漸減弱直至消失,表示生命垂危。如果跳動非常明顯,表示宗氣外泄。
若夫奇經(無臟腑配合之經),即足六經之別。考沖、任、督,一源而三脈,皆起於中極下(中極穴,在臍下四寸)。任脈由中極下之會陰穴,當臍中而上,至承漿穴而止。衝脈由中極挾臍旁而上,至胸中而散。督脈由中極下行,轉而向後,自長強穴(尾閭骨端)而上行於背之中行,至齦交穴(牙齦內),而止。
白話文:
如果說奇經(沒有配屬臟腑的經脈),就是足六經的別支。探究沖脈、任脈、督脈,雖然起源於同一個地方,但分為三條經脈,都從中極穴(位於臍下四寸)開始。任脈從中極穴下行到會陰穴,到達臍中向上行,直到承漿穴停止。沖脈從中極穴夾著臍旁向上行,到達胸中後分散開來。督脈從中極穴向下行,轉而向後,從長強穴(尾骨端)向上行於背部的正中線上,直到齦交穴(牙齦內)停止。
任、督二脈,一行身前,以任養諸陰,一行身後,以總督諸陽,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、可以合。分之以見陰陽之對待,合之以見陰陽之環行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陰維維一身之陰脈,陽維維一身之陽脈,又與任、督二脈相輔而行者也,陰蹺起於足內踝之照海穴(屬足少陰經),側行而上於目內眥之睛明穴(屬足太陽經);陽蹺起於足外踝之申脈穴(屬足太陽經),側行而亦上於目內眥之睛明穴。陰維、陽維、陰蹺、陽蹺四脈,猶八方四正之有四維也。
白話文:
任脈和督脈,一條在身體前面,負責滋養所有陰經;一條在身體後面,負責總領所有陽經,就像天地之間有子午線可以分開和合起來一樣。分開它們可以看出陰陽相對的關係,合起來可以看出陰陽循環的道理,一而二,二而一。
陰維脈連結身體所有陰經,陽維脈連結身體所有陽經,它們和任脈、督脈相輔相成,共同運行。陰蹺脈起於腳內踝的照海穴(屬於足少陰經),斜行向上到眼睛內角的睛明穴(屬於足太陽經);陽蹺脈起於腳外踝的申脈穴(屬於足太陽經),斜行向上也到眼睛內角的睛明穴。陰維脈、陽維脈、陰蹺脈、陽蹺脈這四條脈,就像八卦中的四方四正和四維一樣。
帶脈起於季脅下之章門穴,為足厥陰、少陽之會,與天樞穴平,猶天之有天腰橫帶也。知奇經之附正經而行,正經治而奇經亦治,亦何必深言治法,以矜奇炫異乎!
白話文:
帶脈從側腹部章門穴開始,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點,與天樞穴處於同一水平線上,就像天空中水平延伸的腰帶。要知道,奇經是依附於正經而行,治療正經的同時也會治療奇經,又何必深入討論治療方法,用奇特的言論來炫耀不同呢?